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的康復護理

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的康復護理 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的康復護理

謝倍英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脊柱外科,深圳市 518100)

【摘要】目的 探討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將68例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採用常規方法護理,試驗組34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試驗組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4.1%,顯著高於對照組的82.4%(P<0.05);試驗組護理後平均尿量、每次平均排尿次數和殘餘尿量、排泄時間以及wexner>P<>P<0.05)。結論>

【關鍵詞】康復護理;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腸道

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是指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隨著腦卒中發病率的不斷上升,脊髓損傷後神經源性膀胱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脊髓損傷後患者神經源性膀胱發生率高達90%[1]。目前,臨床上對於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治療方法包括自主排尿、輔助排尿、留置導尿、重建反射弧等,雖然能夠改善癥狀,但是部分患者由於缺乏理想的護理方法,導致預後較差。近年來,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2]。筆者取68例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診治的68例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分為兩組。試驗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45.3~80.9歲,平均(55.30±2.74)歲;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46.2~79.8歲,平均(55.29±2.89)歲。26例為頸脊髓損傷,25例為胸、腰脊髓損傷,17例為圓錐、馬尾損傷。入選患者均符合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診斷標準,且均經過B超得到確診。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案、護理方法等知情同意,且自願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方法:入院後向患者宣傳教育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疾病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傳統的排尿障礙護理,告知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方法:①飲水計劃。根據患者情況控制飲水時間以及飲水量。飲水時間從早晨6:00~20:00,每3~4 h飲水1次,排尿後1 h飲水1次。三餐進水量控制在500 mL,認真記錄含水物質攝入,如粥、湯、茶等。②間歇導尿計劃。患者晨起前、餐前、睡前實施間歇導尿計劃。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每4~6 h自主排尿1次,根據排尿量及膀胱恢復情況調整導尿次數。當殘餘尿量<50 ml時,表明膀胱恢復良好,達到平衡則停止導尿。導尿完畢後立即拔出導尿管,兩次插管之間叮囑患者自主排尿訓練。③膀胱鍛煉。治療過程中每天採用500="">[3]。④肌肉鍛煉。患者在排便過程中,腹肌和骨盆肌肉的力量相對比較重要,應該正確指導其腹肌訓練和吸氣訓練,如仰卧起坐等,促進腸道蠕動。⑤刺激肛門訓練。治療過程中應該指導家屬定時示指和中指給予患者擴肛,刺激排便反射,促進其自主排便。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能自主排尿;好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膀胱殘餘尿量<50>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後每次平均尿量、每次平均排尿次數和殘餘尿量。

1.5 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 18.0軟體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採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採用(均數±方差)表示,P<>

2 結 果

2.1 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4.1%,顯著高於對照組的82.4%(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n(%)]

組別n顯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試驗組3429(85.3)3(8.8)2(5.9)32(94.1)對照組3421(61.8)7(20.6)6(17.6)28(82.4)Z值5.35P值0.037

2.2 觀察指標比較 試驗組護理後每次平均尿量、每次平均排尿次數和殘餘尿量、排泄時間以及Wexner評分均顯著少於對照組(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後每次平均尿量、每次平均排尿次數和殘餘尿量比較

組別n每次平均尿量(mL)每天平均排尿次數(次)殘餘尿量(mL)排泄時間(h)Wexner評分(分)試驗組34512.65±50.626.22±2.59103.40±6.2311.9±3.19.7±0.9對照組34353.65±25.7911.02±3.65140.16±64.8321.7±5.113.8±0.7t值20.7623.9419.7719.5621.51P值0.0340.0280.0420.0260.039

2.3 腹脹、便秘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護理後2例出現腹脹,1例發生便秘,腹脹便秘發生率為8.8%,顯著低於對照組(4例腹脹、5例便秘,發生率為26.5%)(χ2=5.35,P=0.041)。

3 討 論

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是引起患者排尿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上對於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改善癥狀,但是長期療效欠佳,部分患者治療過程中由於缺乏理想的護理方法,導致預後較差[4]。

近年來,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4.1%,顯著高於對照組的82.4%(P<>[5]。本研究中,試驗組護理後每次平均尿量、每次平均排尿次數和殘餘尿量顯著少於對照組(P<>[6]。

綜上所述,在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膀胱/腸道的治療過程中於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康復護理效果理想,能提高臨床療效,操作簡單,值得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周 波,張 威,李 璇,等.綜合康復護理在脊髓損傷後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4,12(2):133-134.

[2] 張杏梅.脊髓損傷後神經源性膀胱的干預性綜合護理的臨床體會[J].山西醫藥雜誌,2014,3(4):448-449,450.

[3] 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Ⅱ process[J].Gut,1999,45 Suppl 2:Ⅱ1-5

[4] 張麗芬,王鳳玲,代 莉.清潔間歇性自我導尿術在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誌,2012,12(5):360-361.

[5] 董杏娟.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後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0):2845-2846.

[6] 李長思,馬躍文.生物刺激反饋儀治療脊髓損傷所致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效果[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5):469-471.

作者簡介:謝倍英(1978~),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外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 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6575(2016)04-0653-02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4.65

(收稿日期:2016-04-26

修回日期:2016-06-23)


推薦閱讀:

膀胱炎
膀胱經與腎經大藥房
針灸穴名解-----高式國著(膀胱經)
經絡經穴篇 十四經絡圖譜解說--第七章 足太陽膀胱經

TAG:護理 | 神經 | 腸道 | 膀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