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不是冤家不聚頭,揭秘三國里的三大對頭
觀天下之勢,此強彼弱,你爭我奪,相互吞併,朝分暮合,演繹著英雄各為其主、豪傑憂其君王、智士思其四方、謀臣慮其社稷的慷慨悲壯故事。在這樣的亂世中,有同生死共患難的仁兄義弟,也有同榮辱共進退的明公賢臣,更有躲不開的冤家、觸不完的對頭。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冤家,天下方成鼎足之勢,我們才能看到一個造化弄人的三國。
劉備VS曹操:不共戴天之國讎
話說自從劉備與漢獻帝見面,在朝堂之上,叔侄相認,曹操便十分不悅,這擺明了是要後來居上,搶奪他的「盤口生意」嘛!曹操的謀士荀彧等都認為此舉「恐無益於明公(曹操)」,於是曹操煮著青梅酒詐劉備——天下誰是英雄。劉備是個好演員,把袁術、袁紹、劉表之流說了個遍,以示自己見識淺薄,孰料曹操突然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聽完嚇得筷子都掉了。幸虧他反應快,將計就計示弱,說都是打雷惹的禍。曹操心裡頓時對劉備生出鄙視和失望:打雷就嚇得儀態盡失,還算什麼英雄?不過是個胸無大志、畏首畏尾的小人物罷了。
曹操真的看走了眼,後來劉備漢中稱王,曹操才後悔莫及、惱羞成怒:「『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即時傳令,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漢中王決雌雄。」
劉備與曹操,一個以漢室正統的身份,欲扶漢室而王天下;一個以丞相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掃除六合統一中原。他們導演了那一時期幾乎所有的戰役,孫權也夾在利益中間,被二人拉下了水。此二人之恨,乃國恨也!
諸葛亮VS周瑜:其為其主之仇
赤壁之戰後,周瑜與諸葛亮在瓜分戰爭成果的問題上,發生了強烈的衝突。周瑜取南郡不僅沒成功,還被曹仁的毒箭所傷,落下了不能生氣的病根兒。諸葛亮趁機指揮關張趙三將,力奪四郡,將荊州一帶的疆土盡收囊中,周瑜氣在心底口難開。於是他設下美人計,以郡主孫尚香招婿為誘餌,欲將劉備騙至東吳殺之。他哪裡是恨劉備,分明是嫉恨諸葛亮的才能。這段故事在戲曲和民間故事中被反覆提及,還留下了「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歇後語。周瑜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真是造化弄人呀。
周瑜與諸葛亮之恨,乃各為其主之恨。除此,二人還是相互欣賞的。諸葛亮弔孝哭公謹時,無一不是發自肺腑。「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眾將相謂曰:『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亦為感傷,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諸葛亮VS司馬懿:知己知彼,糾纏不休
諸葛亮與司馬懿,堪稱知己知彼。你所思,即我之慮;你所想,即我之謀。可是知己,卻偏偏是對頭,正應了那句話,「知心之人不為己」。
諸葛亮伐魏,遠道而來,糧草的問題,是他最為頭疼的事兒,所以他每次都想速戰速決。可司馬懿坐等諸葛亮糧絕自退,從不主動出擊。二人圍繞著糧草,展開了不止一次的智斗,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隴上搶麥」了。
隴上小麥已熟,「孔明又令三萬軍皆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卻選二十四個精壯之士,各穿皂衣,披髮跣足,仗劍簇擁四輪車,為推車使者……孔明簪冠鶴氅,手搖羽扇,端坐於四輪車上……」司馬懿最看不慣的就是諸葛亮搖著羽扇,坐在車上的悠閑姿態,於是命人去追殺。諸葛亮這廂裝神弄鬼,把司馬懿弄得疑神疑鬼,把魏軍將士嚇得滿身是汗,那邊廂蜀兵已經將麥子收割完畢了。這「調虎離山計」可謂用得絕妙!
在諸葛亮身上,司馬懿上了很多次當,受了很多次騙,吃了無數次癟,面對城門洞開的西城被唬得退兵,五丈原幾乎喪命於大火,他對諸葛亮是又恨又怕又氣。即便諸葛亮死後,還弄了個假人,最後一次嚇了他個半死。
[語文周報]
國學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語文周報
推薦閱讀:
※誰是三國第一伯樂?
※花開守城 第二章
※三國中的《三十六計》----待續三十五. 連環計
※三國群英傳系列表情包第一彈
※以現代眼光看三國英雄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