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謎:多樣化重複性刺激形成記憶
標題: 記憶之謎:多樣化重複性刺激形成記憶當記憶一件事情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能加強對事件和單詞的回憶。然而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長期以來依舊是個謎。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里。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記憶記憶是多種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覺、具體的影像、連貫不連貫的事件過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邏輯。不論哪種記憶,都是大腦神經網路中的一組神經元被激發,形成某種特定的連通迴路。大腦儲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為最基本的單元,每個單元分別由指定的神經元儲存。完整的記憶只有在被提取時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們無法在大腦中找到記憶圖像,它只是百億個神經元的組合。不同的記憶素材通過編碼,儲存在不同的腦區,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幾十個不同的腦區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現。短暫記憶靠神經傳導素增強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形成,只能保留幾分鐘;而長期記憶能保存許多天甚至多年。不斷重複能使短暫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通過不斷重複,大腦中的化學信號系統會把一種特殊蛋白質推入神經元的核心,並且在那裡啟動遺傳基因合成蛋白質,神經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變,增加新的觸突,創造新的連接網路。結果是大腦有了結構性的改變,這就是長期記憶的建立。多樣化刺激形成記憶與某事件相關的素材以適當的間隔重複出現,而不是一次性出現,回憶這件事情會更加容易。比如,在幾天內多次、短時間看到同一張臉,就比在一天內長時間對著這張臉更容易記住。這就是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過一種編碼變異假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聯繫能從多途徑提取記憶:這張臉與多種不同的背景聯繫起來,比如學校、工作場所和家庭相對於舞會等單純的一種背景,更容易讓人想起。每種不同的背景或環境,能激活大腦的不同功能區。這一假說認為,不同的神經反應能提高記憶。但是得克薩斯州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拉塞爾·博德里克領導的一項神經影像研究提出,反過來也是對的,即用同一種背景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記憶下來。重複性刺激形成記憶博德里克的研究小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測了24個受試者的大腦活動。他們讓受試者看120張不熟悉的面孔,每張臉以不同的間隔重複4次,用fMRI掃描記錄大腦在整個過程中的活動圖像。一小時後,把這些面孔和120張新面孔混合起來,再讓他們看,並詢問受試者對每張臉的熟悉程度。研究人員查看了記錄下來的大腦反應,當受試者第一次看到某張臉時,神經活動集中在與視覺感知和記憶有關的20個腦區。後來,當要再次識別面孔時,每次都在其中9個腦區產生相似的神經活動方式,尤其是與目標認知相關的區域。如果面孔被忘記,則不能形成同樣的神經活動方式。在另一次獨立實驗中,研究小組給受試者聽180個單詞,每個重複3次,同時用fMRI掃描記錄大腦活動。6小時之後,對受試者進行的兩次記憶測試表明,當被記住的單詞重複時,在這20個腦區中,有15個引起了相似的神經活動。研究人員認為,試驗結果解釋了記憶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項爭論,即通過刺激,同樣的神經連接重新激活時,就會形成一幕記憶。記憶完成的精確與否,取決於不同腦區活動方式重連得是否精確,而不是更多的連接方式。耶魯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馬文·諄認為,這一結果並沒有否定編碼變異假說,因為博德里克研究小組的實驗環境與編碼變異假說完全不同。如果要直接檢驗假說,應當設置另一種環境。英國劍橋大學認知與腦科學部醫學研究理事會的里克·漢森認為,當多次受到同一目標衝擊時,更吸引人的單詞或面孔更容易再度引發大腦形成同樣的連接方式,也更容易形成記憶。這種影響能解釋實驗結果而無需推翻編碼變異假說。為了分析這種情況,還須進一步分析受試者對單個目標的大腦反應。博德里克說,我們把這些神經影像數據綜合起來,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編碼變異理論。也許情況正相吻合,編碼變異假說跟我們的實驗結果並不違背。
推薦閱讀:
※【引用】減數分裂:動物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
※變頻器諧波干擾的形成及抑制措施
※無明的形成規律、原理(性空緣起的規律、原理)
※天蠍座:如你面對有關家居或家庭問題,8日的滿月會突然帶來解決方法,但你必須儘快行動。土星形成美麗的角度,顯示你若作出選擇會得到永久和多元的滿足感。雙魚座:2月將會好事連連。情人節的周末和22日的滿月日
※申萬重磅:關於生豬價格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