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一帖臨證選》2013

《朱一帖臨 證 選》

(著/朱文傑 2013年7月)

業 醫 十 年 賦

(2008年於豐城)

勤求古訓歷十年

博採眾方效聖賢

踐行不倦古今萃

大醫精誠創新篇

目 錄

自 序

一.醫方選

1.清透九味方

2.風咳六味方

3.四因定喘湯

4.養肺湯

5.骨傷六味方

二.醫案選

(一)外感類醫案

1.太陽傷寒(肺部感染)

2.感冒戴陽

3.感冒合併乳蛾

4.風痰咳喘

5.痰熱鬱閉肺炎

6,麻疹

(二)雜病醫案

1.頭痛

2.胸痹

3.胃痞痛

4.脂肪肝,高血脂

5.風痹

6,中風(中經絡)

(三)骨傷皮外等醫案

1.風疹

2.膿包瘡

3.內傷

三.醫論

1.精神抑鬱症證治一得

自 序

余出生於醫藥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對中醫藥與針灸很有興趣,家中長輩見我對醫頗有悟性,遂培養我學醫。自1997年開始學習,2001年臨證,至今已有十餘載,景岳雲上一層有一層之見地。餘業醫後方識醫海無涯,學無止境。韓愈雲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要想學有所成,唯有持之以恆,精勤不倦,以求融會貫通。張錫純氏認為學貴與年俱進。余深以為然。讀書-臨證-思考-總結,這種螺旋式的實踐,使得我們不斷提高,在繼承古今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實踐與認識,有所突破提高,這就是發展了。

當今社會節奏快,人民要求綠色環保、高效快捷的生活方式,作為中醫,也必須與時俱進,發展適合自身學術技術的方方面面。像現在的免煎劑,就很好的解決了急診煎煮費時的弊端,個人通過實踐,認為這是安全高效的,這是中醫藥人對人類健康,對醫學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再如一些疾病,7天能自愈的能不能1、2天就治癒?傳統需治療15天的,能不能治療7、8天就治癒?服藥後需2、3小時取效的,能不能1個小時就取效?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研求精進,加以解決。

今欲效仿前人,出外遊歷,現擷個人十年之得整理成篇,以作見面之資,水平有限,漏誤之處還請賢達指正為幸!

朱 文 傑

於2013年7月

一 醫 方 選

1.清透九味方

蒼耳子 一枝黃花 連翹 魚腥草(生石膏) 荊芥 桔梗(枳殼) 麥芽(炒萊菔子) 山楂 薄荷

2.風咳六味方

蟬衣 僵蠶 杏仁 百部 桔梗 甘草

3.四因定喘湯

生麻黃 苦杏仁 穿山龍 絲瓜絡

紫苑 款冬花 桑白皮 烏梅 甘草

4.養肺湯

川貝母 炙款冬花 五味子 冰糖 雪梨

5.骨傷六味方

煅自然銅 骨碎補 血竭 地鱉蟲 蘇木 乾地黃

二 醫 案 選

(一)外感類醫案

1.太陽傷寒證(肺部感染)

熊某某,男,27歲,中學教師。2007年11月1日初診。

患者10月30日晚開車受寒,鼻塞流涕,常欲嚏而不能,自服阿莫西林不效。10月31日晚大汗。

刻下:惡寒、咳嗽明顯;鼻塞流涕,手足涼,口乾,常欲噴嚏而不能,嚏則舒。心不煩,精神,食慾,二便如常。舌尖紅,苔薄膩。右脈寸偏沉,關稍顯弦;左脈稍細。x片示:兩肺紋理明顯增強,左肺門稍大,右肺下葉有紋理點狀陰影。余(-)。示:肺部感染。

此風寒外襲,肺失宣降,有鬱熱之漸。診為太陽病(肺部感染),有傳入氣分之勢。治擬溫散疏清法,先發制病,力求截斷。

荊芥 10g防風 10g桂枝 10g生薑 7大片 炙甘草 6g 柴胡 12g黃芩 12g杏仁 10g前胡 10g百部 10g僵蠶 10g

2劑。囑之首劑若效則明天服第二劑,否則今晚進第二劑。

忌油膩,魚,辛辣食物,注意保暖。未再複診。

11月4日晚往患者家中隨訪,與患者電話聯繫。

患者云:服藥1劑,諸證基本消失,次日又服第一煎,因葯苦難喝,未再服藥。刻下鼻子稍有阻塞,余無異常,因教學事忙,未能複診,十分感謝云云...

過幾天帶學生來看病,說自己病已痊癒。

按:癥狀雖為太陽傷寒證,但汗後未解,且出現口乾脈弦舌尖紅,x片顯示肺部陰影,說明病有入里之勢,通過表裡兼顧,其病截然而止。

2.感冒戴陽

李某某,女,69歲。2011年6月1日13時初診。

素來勞作,身體尚可。昨夜變天降溫,夜卧未蓋衣被以致受寒。今晨起即感思睡,納差,咳嗽動痰。

刻下:重衣惡寒。面稍紅,自覺微熱。但欲寐,咳嗽動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四肢溫暖。向來大便稀軟。舌淡紅潤,苔薄白膩潤,左邊偏厚。右脈寸關浮弦細,沉取尺部無力。

外感風寒,少陰戴陽夾痰證。治以溫陽散寒潛納法。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從龍湯化裁。

制附子15g甘草10g生麻黃5g煅龍骨10g杏仁10g蘇子6g

1劑,清淡飲食。因步行來診,囑服藥1道後再回家,14時45分服藥後回家,未再複診。

6月4日再見,自述當日回家即睡,靜卧時周身小汗出,諸證豁然而解。

現偶有一二聲咳嗽,囑之靜養。又言久苦晨起4-6時腹痛稀便,天冷尤甚,此為年老陽虛五更瀉,擬桂附地黃丸合四神丸。囑之每次10粒,每天2次,服後五更瀉得愈,大便成形。

3.感冒合併乳蛾

杜某某,女,1歲8個月。2010年11月15日17時初診。 發熱36小時左右。 前天感冒鼻塞,未引起重視。昨日開始發熱,在家服護彤,阿莫西林等無效。

刻下:鼻塞,周身發熱(38.3),面稍紅,目光有神,不惡寒,無咳嗽。納呆,無飲食不潔(節)史,舌偏紅,眾多紅點,苔凈。咽紅腫,左側扁桃體有一小膿點。 此乃感冒合併乳蛾。清解法,升降散合銀翹散加減。停西藥,中藥6小時當見其效。蟬衣3g 僵蠶12g 赤芍6g 荊芥10g皂角刺10 g 生麥芽10g 蒼耳子10g連翹30g 牛蒡子15g 魚腥草30g 蘆根30g

1劑,煎取120毫升。18時,21時,24時各服藥40毫升。注意寒溫,清淡飲食。 11月16日11時通電話,昨夜23時發現身和熱退,24時未再灌藥。至今諸症皆去,玩耍嬉笑。前方所留藥液每四小時服30毫升再服一天。明天視情況善後調理。

11月16日18時家訪,患兒生活飲食正常,但咽部仍有輕微紅腫,膿點已無。六味湯化裁以善後。蟬衣6g 僵蠶10g 桔梗5g 生甘草5g 荊芥10g 竹葉10g 牛蒡子6g 白扁豆10g 谷麥芽各10g

2劑,每劑煎取240毫升,每次服30毫升,分2天服完。

過幾日街頭相遇其家長,述患兒葯後病癒,一切正常。

4.風痰咳喘

熊某某,女,6個月。2009年1月30日初診。

本月21日因噴嚏微咳,在社區以頭孢、青黴素治療幾天未效。26日下午病加,咳喘有痰聲,急去某人民醫院治療,幾天下來無效,且咳聲緊悶。今天上午又在某門診治療,靜滴地塞米松後咳嗽稍松活,但諸證依舊,轉南昌治療前求中醫一治。

刻下(15時):精神較安,但家長述其易煩躁。咳嗽,痰聲尚松活,稍喘促,喉間痰鳴,喜飲水,面色萎黃略青,自汗頗多(素來自汗多),面目虛浮,腹軟。舌淡紅,苔厚白膩有涎沫。但手足溫,雙目有神,飲奶尚可。

此為體虛自汗,偶感風邪,夾痰犯肺,診為風痰咳喘。治當調營衛,平喘咳,化痰涎。處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合射干麻黃湯化裁,停它葯。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3g 杏仁6g 厚朴3g 麻黃根5g 射干3g 生龍牡各10g 蘇子3g萊菔子3g 生薑1小片 大棗2枚

2劑,每天一劑,煎取120毫升葯汁,每2小時服20毫升。

二診:1月31日15時。

前方1劑自汗大減,咳喘痰鳴稍減,並出現流涕打噴嚏。

刻下精神好,自己遊戲玩耍,苔化,舌中白膩稍厚。

此乃營衛漸和,邪有外出之勢。治當加重祛痰力量。改小青龍湯和葶藶大棗瀉肺湯。

麻黃根5g 桂枝10g 白芍10g 法半夏5g 杏仁5g 細辛2g 五味子3g 炙甘草3g 葶藶子3g 大棗2枚 桑白皮5g 射干5g 紫菀10g 生薑1小片

2劑。

三診:2月1日。

昨日葯後下黑色油膩樣便3次,今天亦下四次,含痰涎樣粘液。診時忽劇咳而嘔,嘔出痰涎樣物與米粥。但患兒面色紅潤,精神好。

繼服前方,改為每4小時服藥1次,每次30毫升。

四診:2月3日。

稍有咳嗽痰聲,卧姿轉動時有痰聲,飲奶量減,鼻塞,大便日1次。舌淡紅苔凈。處消食化痰,調和肺胃法,從龍湯合保和丸化裁:

生龍牡各10g 蘇子5g 法半夏5g 蔥白3寸 桔梗5g 炒山楂10g 炒麥芽10g 炒萊菔子5g 白前5g 僵蠶5g

2劑。

五診:2月5日。

前方去麥芽,加陳皮5g,2劑。

至2月9日,患兒精神飲食睡眠二便皆正常,面色紅潤,惟喉間偶有痰聲。處六君子湯加桔梗3g,神曲3g,健脾益肺善後痊癒。

5月2日患兒被傳染流感,初服桂枝湯合二陳湯得效,再轉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而愈。繼以蜂房粉煎蛋調理體質(蜂房粉5克與蛋攪勻,凈鍋無油煎熟服,每天1次)。

9月上旬相遇,該孩長高體健,未再感冒,嬉笑玩耍,大異以往。

2010年8月相遇,其家長述去年5月病癒後,至今身體健康,未再感冒。

5.痰熱鬱閉肺炎陳某,女,7個月。2010年7月31日初診。

入夏天熱後每隔兩三天即發熱感冒打點滴。前天因吹風以致發熱39.5度,點滴後熱減,當晚泄瀉6次。昨日繼續點滴但未瀉。

8點20分刻下:周身發熱(38.3度),不惡寒,喜風吹,不吹則哭鬧,有汗,咳嗽痰聲沉悶,舌淡紅苔薄幹,咽診無異。脈絡風部浮粗紫,氣部浮細紫,食納好,今晨大便一次如常。聽診肺部細小濕啰音。

此乃痰熱鬱閉,診為肺炎痰咳。始考慮桑菊飲化裁,但汗出喜涼,脈絡上氣關,病已入里在肺,遂疏1劑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務使閉開咳暢,其熱外達。開方畢其家長又不確信,說想打點滴再加服中藥,余遂介紹其往西醫兒科處就診,暫時不用中藥。

下午17時,臨近下班,復來求診。見症如上,但周身發熱無汗(38.6度),胸膈微煽,舌紅苔干。炙麻黃6g 生石膏15g 杏仁10g 生甘草6g 蘆根15g 生薏苡仁15g 浙貝10g 僵蠶10g,1劑。因浙貝無貨,改為冬瓜子6克。煎取100毫升,分3次溫服,3小時服一次。二診:8月1日。 昨晚18時,21時,24時各服藥一次。24時服藥時發現患兒身涼靜卧,安睡至晨。 刻下:患兒嬉笑,身涼(37.3度),稀便一次,咳嗽松活已應痰,雙眼下有紅斑。 肺閉已開,減少其制。炙麻黃6g 生石膏10g 杏仁10g 生甘草6g 蘆根15g 生薏苡仁15g 浙貝6g 僵蠶10g 茯苓10g

1劑,煎取120毫升,分4次溫服,5小時一次。三診:8月2日。 昨日生活起居已正常。痰咳應在咽喉口腔,即將出痰。或清或淡黃稠鼻涕。 調和肺胃法。蘇葉子各5g 荊芥10 g 竹葉6g 生甘草6g 陳皮6g 法半夏6g 茯苓12g 桔梗5g

2劑,服法如前。四診:8月4日。 患兒在嬉笑玩耍時呼吸有少許痰聲。茯苓12g 生甘草6g 五味子3g 姜半夏6g 杏仁6g 蘇子3g 生龍牡各10g

3劑,服法如前。病癒後仍需注意寒熱,飲食調攝。

按:痰熱鬱閉於肺,疊進抗生素之苦寒,以致壓遏難透,勢必增重,以麻黃開其肺閉,葦莖湯祛其有形之痰,重以石膏清透其熱,取效滿意;三診時其痰已有外出之勢,因勢利導;四診運脾化痰,收斂正氣,善後而愈。

6.麻疹

左某某,男,8歲。2009年5月11日16時初診。

以頭面頸項胸背腹部多紅疹,手足紅疹偏少10小時而來診。

患兒昨夜吃了3根冰棒,致夜卧時打嗝不斷,家長給服霍香正氣丸1包。今晨起發現頭面有紅疹,發熱,咽痛,咳嗽,未作處理,至下午時熱升疹增遂來診。

刻下:頭身紅疹,手足偏少,不痛不癢,發熱(38.5度),不惡寒,有汗出,咽紅且痛,咽痛刺激而咳。雙瞼紅赤,有少量淚涕,口乾喜飲,納差,大便干。頭痛,口腔黏膜、牙齦有紅點。但精神好,心不煩。小時侯打過麻疹疫苗。舌邊尖紅,兩側有小白皰作痛,舌尖亦痛。苔淡黃且膩,中部偏厚。右脈寸浮大,一息五至,來疾;左寸亦顯浮大。

外感麻毒,衛氣同病,診為麻疹。治當清解宣透,予銀翹散,薄杏石甘湯,升麻葛根湯合方主之。

金銀花30g 連翹30g 薄荷5g 杏仁10g 生石膏45g 炙甘草5g 蘆根20g 升麻10g 白芍10g 牛蒡子10g 桔梗5g

1劑,煎取600毫升,分3次溫服,大便如溏則減量或停後服。清淡飲食。

二診:5月12日15時。

葯後手足疹多,大便下3次,第一次量多,後2次量少。今晨疹出至手掌足底,體溫37.3度。上午胸腹背紅疹大部分消失。

刻下:發熱(腋溫38.1度),手足仍有紅疹。咽紅痛,口乾,納差。舌邊尖紅,仍痛,苔黃厚膩。脈如前。

考慮食滯以致鬱熱難透,擬消滯清透法,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湯加減。生山楂10g 生麥芽10g 生甘草5g 蟬衣6g 僵蠶10g 生大黃3g 赤芍10g連翹15g 麥冬10g 升麻10g 葛根10g 薄荷5g

1劑。(家長知醫,自行點滴葡萄糖生理鹽水以養津液,未加它葯)

三診:5月13日9時。除舌尖痛外,其他癥狀消失。苔薄。脈右寸雖浮大但緩。

生山楂10g炒麥芽10g枳殼5g生甘草5g 生地10g木通6g竹葉10g浙貝6g

1劑,稀粥調養數日。

5月14日繼以沙參麥冬山楂麥芽赤芍紫草等養胃陰清餘熱。

5月18日相遇,病已痊癒,生活正常。

按:本例為不典型麻疹,24小時即已出透,疹退時間也短,當然也不能排除治療因素縮短了病程,加快恢復。

(二)雜病醫案

1.頭痛

曾某某,女,50歲,孫渡鎮下塘村。2008年10月24日初診。

兩個月前因子宮肌瘤動子宮切除術,術後刀口感染,經點滴治癒,但刀口不適至今。

20天前因家庭之事而情緒憂思,以致失眠,後失眠自愈但出現頭痛已10天,痛在頭頂與右側一條線,自述頭痛,重,昏,喜則痛緩,憂思痛加。經常自感疲乏,心悸,夢多,易自汗惡風,二便飲食如常。舌淡紅苔薄黃干。診脈右部偏細軟;左關細軟,重取無力。

術後有傷,加之憂思過度,以致肝鬱脾傷,營衛不和,心神不安,濁陰上擾,診為頭痛,治當疏肝、益脾、降逆、調和營衛。予三方化裁。

炒柴胡 10g 當歸 15g 白芍 15g 雲茯苓 15g 生白朮 10g 薄荷 5g 吳茱萸 6g 党參 12g 大棗 3枚 生薑 3大片 桂枝 10g 甘草 6g

5劑。怡情娛樂。

二診:10月29日。

1劑見效,5劑服完,諸症皆有好轉。效不更方,前法續進。

三診:11月2日。

頭痛愈半,舌淡邊有齒痕。六脈較前有力,有時心煩。前方去吳茱萸,加丹皮 10g,梔子 6g,党參增為 15g,5劑

四診:11月7日。

頭痛已愈。耳後至太陽一條線有閉塞感,偶有耳鳴一二聲。舌淡紅邊有齒痕。脈緩較前有力。續進5劑。

五診:11月13日。

頭右側不舒,諸症消失。病癒九分,逍遙丸緩調,注意調暢情志。

12月29日介紹病人來診,言其病癒未再反覆。

按:肝鬱脾虛,營衛失和,濁陰上擾,三個病機三張方,逍遙散,桂枝湯,吳茱萸湯,全面兼顧,治療過程中產生了鬱熱,又改為丹梔兼顧,終得病癒。

2.胸痹

張某某,女,32歲,中藥師。2012年12月2日初診。

以眠差多夢1個月而診。

患者素多思慮壓力大。煩躁易怒3個月余,3個月來經前則乳房脹痛7天左右(本月吃了逍遙丸稍減)。

近15天來,每天8時,18時許自覺背上寒冷如掌大,每次發作6-10分鐘。

刻下:煩躁易怒,偶頭暈,胸悶痛如窒,口中覺熱,經常起小泡似潰瘍,易飢食量大。偶腰痛膝痠。

舌淡紅苔白膩偏厚。

左脈來疾,兩尺沉無力;右脈寸沉,關大於寸尺。

囑其作肝膽B超,彩超示:輕度脂肪肝。

患者自述久患「隱匿性腎炎」,尿中隱血加號。

此乃久郁化火,上擾心神,診為郁證。丹梔逍遙散加減:

丹皮10 炒梔子10 炒柴胡12 當歸12 白芍12 薄荷3 生白朮10 茯苓10 生甘草5 瓜蔞皮30 薤白12 黃連3 肉桂1

*3劑。

二診:12月6日。

前方一知二己三鞏固(服第一劑當晚睡眠好,煩躁胸痹諸症基本消失),唯舌尖仍覺熱。

12月3日晚洗澡後,頭部昏沉,如有物蒙至今。

刻下舌淡紅苔白薄偏膩。脈起有力,右寸軟。

炒蒼朮15升麻5干荷葉10竹葉5

*2劑。

三診:12月8日。

葯後頭部諸症皆去,但夢多睡眠又差,肝火清而未盡,有些許煩躁。

丹皮梔子各6黃連3肉桂2

*5劑。

上4味煎湯送服逍遙丸(自備)。

2012年12月31日回訪,服前5劑葯後諸證皆愈。

近因月經來前左乳房稍脹,囑之服逍遙丸,每月經前15天開始服藥,連服3個月。

2013年3月再訪,去年服逍遙丸後已愈,未有異常。

3.胃痞痛

唐某某,女,34歲。2007年9月3日初診。

胃痛6年,時好時發,多地求治,疊進中西藥,收效甚微。

刻下:精神不振,胃脘痞悶微痛,時有燒灼感;頭痛;情緒不佳時胃痛加劇,痛涉背、右肩後,發完脾氣後則覺舒。喜飲泠水,先舒後痛。大便軟,二三次/天。說多話自覺短氣不夠用。全身不畏寒,手足溫。舌淡紅苔干偏黃。右脈沉遲無力;左脈沉遲無力,寸浮於尺,左寸稍弦。

此為寒多熱少,交結成痞,太陰不升,陽明失降,診為痞證。治擬溫中降逆,除熱調中法。方予半夏瀉心合吳茱臾湯化裁。

處方:姜半夏 15g 黃連 3g 黃芩 5g 乾薑 5g 炙甘草 6g 党參 10g 吳茱臾 6g 枳殼 10g 生薑 5大片 大棗 5枚,3劑。

二診:9月5日。

精神振作,燒灼、胃痛、頭痛好多,大便一天一次,不成形。胃泠明顯。

加重溫中力量。前方半夏減為10克,乾薑加為10克,党參加為15克,3劑。

三診:9月10日

諸症大減,刻下胃脘稍有悶,按之微痛,若有心煩則痛及胸脅。舌淡紅,苔薄淡黃而膩。六部教前有力而緩。

乾薑改為8克,續3劑,臨床治癒。

後於2009年中秋相遇,自述2年前治癒後,胃病未反覆。

4.脂肪肝,高血脂

張某某,男,31歲。2010年5月29日初診。

因病脂肪肝,高血脂6個多月來診。

患者因長期煙酒,肥甘飲食,身體不適,於2009年11月5日在某人民醫院檢查,發現ALT 65u/L,AST 47u/L,總膽紅素19.20umol/L,甘油三酯9.29mmol/L,總膽固醇8.30mmol/L。B超示中度脂肪肝。診斷為脂肪肝,高血脂。經降血脂,保肝治療無效,諸證逐漸加重。

刻下:納差,時有腹脹。患者形體肥胖氣盛,易煩躁,大便秘,質稀,日2,3次,小便黃。兩眼白睛出現黃色雲狀斑。近月來每天晨起後頭痛,咽部烘熱感。舌紅偏胖,苔膩,根部苔淡黃偏厚。左脈偏滑,沉取關稍弱;右脈寸滑,關無力,尺部有力。

此為飲食肥甘,脾失健運,痰瘀漸趨凝結。診為脂肪肝,高血脂。治擬健脾升清,化痰行瘀法。

生黃芪15g 党參15g 生白朮30g 茯苓20g 炒蒼朮30g 升麻6g 鮮荷葉1小張 生薏苡仁60g 丹參15g 知母10g 生麥芽10g 炙甘草6g

5劑,囑之堅持治療,清淡飲食,戒煙酒,注意適當鍛煉,晚睡晨起時各飲溫水500毫升。

二診:6月2日。

服前方2劑即覺舒適,續進5劑。

三診:6月11日。

胃納正常,腹脹消失。舌偏紅,苔薄膩。脈右關漸有力,寸滑。

續進3劑。

6月15日變方:

生黃芪15g 党參15g 炒蒼白朮各30g 茯苓20g 陳皮10g 姜半夏15g 生薏苡仁60g 丹參15g 知母10g 炒山楂15g 炙甘草6g

5劑。

6月21日,患者白睛黃色雲狀斑消失,全身癥狀消失。化驗血脂與肝功能:ALT 23u/L,AST 33u/L,總膽紅素11.00umol/L,甘油三酯3.79mmol/L,總膽固醇4.83mmol/L。B超示輕度脂肪肝。囑之注意飲食調攝,適當鍛煉。

2012年1月31日隨訪,患者自述於2010年服藥近30劑,癥狀體征消失,後自行停葯。2011年又在市人民醫院複查,一切正常,迄今身體健康無異

按:本案病情較輕,有向痰瘀互結的趨勢,通過四君子,升陷湯,清震湯,二陳湯合方化裁,並始終重用生薏苡仁以健脾祛濕,取得了病速退復健康的效果。

5.風痹

王某,男,57歲。2007年10月16日。

今年6月份因夜吹風扇,致左小腿腓腸肌脹且微痛,繼而遊走至大腿處。近五天因挑擔而發左臀部脹。

刻下:左小腿腓腸肌脹且微痛;左臀脹,上樓不脹痛,下樓則發,與寒熱無關,抬腿實驗無異。

精神,飲食,氣力,二便如常。

唇有青紫斑,舌稍紅苔薄白。

脈左細軟稍弦;右關尺細軟,寸稍洪大。

此為外風襲絡,氣血壅滯。診為風痹。

治擬祛風養血通絡法。獨活寄生湯化裁。

獨活 10 桑寄生 15 秦 艽 10 威靈仙 12 當 歸 10 白芍 10 茜 草 10 懷牛膝 6 生 姜 3片 大 棗 5枚

5劑。

二診:10月21日。

臀部癥狀消失。

獨活 10 桑寄生 30 秦艽 12 細辛 4.5 川芎 10 升麻 10 赤白芍各10 威靈仙 15 當歸 15 茜草 10 懷牛膝 10

5劑。

患者於2008年8月份帶其妻前來看病,言其小腿稍有不適,再予壯腰健腎丸6瓶以鞏固。

6.中風(中經絡)

羅某某,女,58歲。2007年6月16日初診。

素有頭暈頭痛史,10年前胃手術。

6月3日晨起發現右側手足軟弱無力,口角向左歪斜,血壓220/130毫米汞柱, CT檢查為「腦梗塞」。頭痛甚劇,經西醫治療15天,病勢略緩,經治醫生來請會診。

刻下:右側肢體能舉動但不能站立,患側無拘急,口角時歪時正,頭尚微痛。少氣懶言,臉面少華,自感乏力,胃納尚可,二便正常,有時咳而動痰。

舌偏紅而腫,無津,中剝無苔,舌體短縮不能伸於外。

左脈浮滑弦,重按有力,倍於右脈。

右脈緩澀偏沉細,重按少力。

診斷:此乃氣不舉於內,血不充於脈,風邪中於外。斷為中風之中經絡證。

法擬益氣活血,化痰散風法。

處方:秦艽6 白菊花6 當歸10 白芍10 生地12 川芎3 懷牛膝6生芪15 地龍10 桃仁10 丹參10 赤芍10 鮮竹瀝20克(分沖) ,3劑

用生薑一片攪勻竹瀝後溫服2次/劑/天。

三天後家人摻扶患者來診,原接診醫生續按原方以進,10劑不到病人生活已可自理,惟走路略有跛行。

(三)骨傷、皮外等醫案

1.風疹

黃某,女,4歲。2007年12月25日初診。

全身紅斑疹3天,此起彼伏,紅斑中有痂點,身癢夜甚,飲食二便正常。家長述病前少衣吹風,又食牛奶,續現該病。舌淡紅苔薄潤略膩。

此外風搏於肌膚,郁而成斑。

治擬外疏內化,養血祛風。

方予消風散加減。

荊芥 10 防風 6 蟬衣 6 胡麻仁 6 苦參 6 知母 6 通草 6 當歸 6 生地 6 生甘草 6

*3劑

第三煎取汁擦洗全身。愈。

2008年1月7日其姐亦患此病,處原方3劑亦愈。

2.膿包瘡

熊某,男,14歲。2008年1月5日來診。

上月因接觸傳染,致全身膿包瘡,在余處服五味消毒飲加白鮮皮,陳皮,外擦三日膏,基本治癒。

前日因吃公雞,致使反覆,臀部尤甚,口中膩,瘡面紅有黃點,此起彼伏,其瘡在不同時期(或始或謝)現於周身,不癢,流少量黃水。手足溫,飲食正常,素來大便三日一解,臉部瘰豆較多。舌偏紅,苔黃膩。

此為外受毒邪,蘊於皮膚未凈,因食發物反覆,前法再進,重在解毒。

蒲公英 25 野菊花 18 天葵子 20 金銀花 45 白鮮皮 20 陳皮 10 蟬衣 10

*3劑愈。

3.內傷

徐某某,女,49歲,2007年8月26日初診。

昨日早晨7時許,被人打傷全身。尤以頭,左手腕,右肩後,腹部,頸項處為甚。傷後半小時疼痛加劇,自出豆大汗,短氣,嘔吐清口水,中午,晚上稍作寒熱,一日未進飲食,因故未治療。

今晨自下大便,進粥少許。

刻下:前額暈痛,左手腕青紫腫痛,右肩後痛而稍腫,左脅角痛,腹痞悶,頸項痛影響轉側,自汗,略短氣,不飢。(已絕經一年)

舌有瘀斑線。脈六部稍沉,左脈細小,右脈關尺略弦緊。

X片示:左手腕無異。讓其去市中醫院行頭部CT:頭部無異。

臨下班時病人趕回。此為跌打受傷,瘀血停內,阻滯營衛,氣機逆亂。

先以溫開水送下雲南白藥保險子一粒。下午再來開方拿葯。

下午三時來診,自言中午胃飢思食,進飯半碗。睡一覺後,自覺精神振,諸痛緩。

法取破瘀通腑降氣之劑。予復元活血湯合小承氣加味。

處方:柴胡 12桃仁 12紅花 6厚朴 10枳殼 15當歸 10 生地 30山甲末 5天花粉 10酒炒大黃 10(後下)

白酒一兩,共水煎 *2劑。煎服兩次,

葯汁送雲南白藥0.5克(每天一克),能下淤血更好。

患者述受傷前氣勻力健,形體較瘦.

其虛考慮為淤血阻滯,疼痛劇烈所致.如傷後即服保險子或童子尿,也許不會出現諸虛像.

其頭部CT為傷後24小時所拍.並要病人家屬嚴密觀察,有特殊反映即刻就醫.

明天將來複診.

二診:8月28日。

26日下午服第一劑後自覺胃脘燒灼,頭暈痛。27日停送服雲南白藥則無此弊(考慮白葯之刺激)。

諸傷處腫消痛減。每天大便一次且正常。食慾轉佳,每餐一碗。自言傷處發熱在葯後大減,由25日全天傷處發熱轉為(26日,27日)發作二三次,每次1--3分鐘。

舌象如前。脈左脈細小,右脈細略弦,關尺已無緊象。

考慮到痛減且全身乏力,氣短,再予前方加生黃芪15克,白酒一兩。二劑。酒炒大黃同煎。雲南白藥改為酒調外敷。

數診隨證加減,9月4日來診時傷愈大半,左手腕,右肩後稍有疼痛,續服活血和營方葯善後。

三 醫 論

精神抑鬱症證治一得

精神抑鬱症,屬於中醫「郁證」,「癲狂」範圍,常因精神刺激,性格內向失於調解,腦部外傷等原因,以致血瘀氣滯,派生痰飲,影響肝氣疏泄,進而出現精神沉悶,不欲見人等精神抑鬱癥狀,化鬱熱者還能出現狂躁,打人毀物,如不積極治療,將給社會與家庭造成沉重負擔。

筆者臨證根據患者精神沉悶,咯痰苔膩,大便干或結,辨證屬少陽陽明同病,病因乃郁,痰,瘀,治當兼顧三者,以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取效滿意,介紹如下:

例一:楊柳,男,16歲。2009年1月1日初診。

2年前被擊傷頭部,家人發現社會交往力減。在某精神病院診斷為「腦外傷性精神抑鬱症」,服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安樂片,氯丙嗪諸葯控制。半年後受寒致頭痛,至今未解。

刻下:神情悶悶,整天在家不欲見人。巔頂微痛,大便干硬,久掙方出。咽微干,口中膩,失眠(服氯丙嗪諸葯則睡,停葯則不寐),驚則心悸,舌淡胖邊有齒痕,苔厚白膩。脈右關細弦。此為頭部受傷,瘀血阻絡,漸生痰飲,少陽陽明同病。診為郁證頭痛(腦外傷性精神抑鬱症),處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

生柴胡 30g 法半夏 15g 黃芩 10g 枳實 10g 生大黃 10g(後下) 白芍 10g 桂枝 10g 茯苓 15g 丹皮 10g 赤芍 10g 桃仁 10g 生薑 5片 大棗 5枚,3劑。

二診:1月3日。大便順暢,頭不痛,口中稍膩,舌苔減,葯後僅驚悸一次。脈左關細稍弦;右重取有力。前方續進5劑。

三診:1月8日。家長述其樂觀不少。效不更方,前法續進5劑。守方治療至1月23日,已停西藥,精神無異。舌淡紅體偏胖,苔白膩稍厚。脈左細軟,關弦,三部重取無力;脈右關細弦,重取少力。方中枳實改為枳殼10g 生大黃減為 5g(同煎),7劑。務必舌苔化凈,病方退盡,守方續治。

堅持治療至2月7日八診之時,生活正常,舌前部舌苔已薄,但中後部仍白膩稍厚。大便頭偏干硬。守方再進,生大黃後下,加石菖蒲、合歡皮各15克,治療至3月初,舌苔薄白,臨床治癒,停葯觀察。

5月13日。因家長斥罵患兒,致使病情反覆。刻下:驚悸,大便2—3天一次,舌苔白膩而厚,布滿全舌。處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

炒柴胡20g 黃芩10g 法半夏15g 茯苓15g 桂枝10g 生龍牡各30g 生磁石30g 石菖蒲15g 遠志10g,5劑。囑咐家長注意思想開導。

6月10日患兒祖父因病來診,述患兒2劑即愈,愉快玩耍。加服逍遙丸鞏固療效。2010年4月10日隨訪患兒生活正常,病未反覆。

按語:腦外傷後,血瘀氣鬱,派生痰飲,郁證乃生。服藥15劑,癥狀雖失,但病根仍在,以其舌苔厚膩有根,繼治者,疏化其沉伏之痰氣,終至苔變薄白,病乃治癒。加石菖蒲與遠志,取其悅心神,化痰濁的功效,果然取效更捷。

例二:陳浩,男,16歲。2009年9月29日初診。

患兒10歲時被人擊傷頭部,當時正值升中學,學習壓力大,家長發現患兒沉默少言,不欲見人,未引起重視。今年起發現患兒精神鬱悶更甚,消極自卑,生活無味,頻言自殺,易煩躁而摔物打人,嗜食辛辣。

刻下:患兒對答雖正常,但明顯不耐煩。咯痰色白,大便3天一解。舌暗紅,多紅點,舌根部苔薄黃。右脈關浮滑如豆,三部細;左脈細弦,重取尺部有力。此乃受傷後恰逢學習壓力過大,氣鬱生痰化火,診為郁證,有化狂之勢。治當疏泄清化法。處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

炒柴胡30g黃芩10g生大黃10g枳實12g法半夏15g茯苓15g桂枝10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桃仁10g生薑2片大棗2枚,3劑。飲食清淡,家長多加開導。

期間或加生龍牡,或加石菖蒲合歡皮,治療至12月5日,精神,生活已正常,患者往南昌打工,帶葯10劑。(補:以背部老傷,行刀罐法一次,完成後即坐車往南昌打工)

2010年4月10日電話隨訪,患兒生活正常,病未反覆。2011年12月中旬遇到家屬,說陳某生活正常,病未反覆。

按語:病久郁而化火,且喜食辛辣,導致煩躁,已有成狂之勢。通過清疏其氣鬱痰火,煩躁自平,終至復常。

臨證中,筆者體會到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對此類疾病患者咯痰、苔膩、精神沉悶三症改善較慢,在摸索中加入石菖蒲,遠志或合歡皮化痰醒神悅心藥對後,對減少痰涎,化濁苔,開闊精神沉悶有明顯促進效果,點滴之見,提出供大家參考。


推薦閱讀:

2013年的經典句子,句句經典
2013.01.31
李居明2013年運程 行運天機贈讀者
視頻: 201314馬雲周星馳巔峰對話-馬雲最新演講視頻(實錄)
2013年最牛b的句子_經典語句

TAG: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