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璉瑰:朝鮮核問題現狀與美國責任

  摘要:從上世紀90年代初算起,國際社會為解決朝鮮核問題已努力20年。此間,朝鮮在國際社會普遍反對的情況下兩次進行核試驗,公開宣布自己擁核,是「公認的」核國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棄核武器。朝鮮發展核武器不是打「核牌」,其動因是多重的。當前,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一關乎半島乃至東北亞長期和平與穩定的國際使命,正處於成功或失敗的岔道口。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有能力阻止朝鮮擁核的國家,在這方面負有重大責任。

  關鍵詞:朝鮮核問題 動因 危害 半島無核化 美國責任

  一、朝鮮發展核武器不是「打牌」

  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務省正式發表聲明,宣布朝鮮「已製造了用於自衛的核武器」。其實,國際社會早已發現朝鮮在穩步推進一項核計劃。但是出於戰術考慮,朝鮮一直堅持宣稱其發展核技術的目的是和平利用核能,根本無意發展核武器。有趣的是,直到朝鮮進行核試驗前一年的2005年8月14日,朝鮮負責核問題談判的副外相金桂冠仍稱:「我們沒有任何核武器計劃」。這一「技術性失誤」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朝鮮在核問題上的謀略性。

  可能是受朝鮮這一「偽裝術」的影響,國際社會長期以來對朝鮮是否在秘密研製核武器持懷疑態度。一直被認為對朝鮮核能力較為了解的俄羅斯軍方到2006年6月仍相信朝鮮沒有研製核武的能力。更多人認為,朝鮮不論是否承認其核計劃,都是一種「佯攻」,是在打「核牌」,目的是博取談判籌碼,而無意或是無能力「實幹」。直到2006年10月朝鮮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這種「佯攻」論才漸漸消失。但時至今日,人們在解讀朝鮮本意是在於核武,還是在於以此換取什麼時,仍然意見不一。至於朝鮮進行核試驗,有人解釋說是因為美國小布希政府將之列為「邪惡軸心」,迫使朝鮮擁核,是「逼良為娼」;而另一種說法是,「六方會談」中有關國家不願支付足夠「補償」,致使朝鮮「弄假成真」。

  這種認識和判斷極大地影響著、甚至是決定著有關國家對朝鮮核問題的政策制定。事實證明,這種判斷與實際情況有巨大差距。實際上,早在數十年前,朝鮮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就已有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行動。

  據一位中國志願軍老戰士透露,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不久,金日成在一次非公開會議上曾明確表示:「朝鮮雖然國家小,但別國擁有的東西都應該有,包括原子彈」。

  停戰以後,朝鮮恢復建設任務十分繁重,但這並沒有影響朝鮮開發核武器的決心。1956年2月,朝鮮同蘇聯簽署組建聯合核研究所的協定。朝派出數百名青年赴蘇學習核技術,這批人後來成為朝鮮研製核武器的中堅力量。1959年9月,朝蘇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蘇向朝提供研究用小型核反應堆。1964年,朝鮮建成寧邊核武器研發基地。

  上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裂,中蘇論戰,中朝關係出現波動。1965年5月,金日成與勃列日涅夫在極其森嚴的戒備下密會於蘇聯「瓦良格」號巡洋艦。據傳,兩人共商蘇助朝發展核武問題。1965年10月,金日成在一次黨和軍隊高級幹部會議上宣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擁有核武器」。1967年,他在民族保衛省會議上進而宣布:「我們已在研製核武器」。1970年,朝鮮副首相朴成哲向一來訪的日本代表團承認,朝鮮「努力在1972年製成可以爆炸的核武器」。

  朝鮮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1977年簽署核安全協定,從而有機會派科學家遍訪核先進國家,獲取開發核武器的寶貴資料和情報。1979年朝鮮大幅擴充了寧邊核研究所,著手建設第二座核反應堆。

  朝鮮的一系列動作引起了美國的關注。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獲得朝鮮從事核武器研製活動的證據,1985年通告蘇聯。在美蘇聯合施壓下,朝鮮於1985年12月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這未能使朝鮮的核武計劃受阻。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發現朝鮮仍在秘密推進核計劃,將之提上國際議程,爆發朝核危機。1994年10月,朝美簽署核框架協議,危機暫時化解。此次朝核危機給朝鮮的最大啟示是,此前其核武計劃依靠反應堆製造鈈彈,技術落後,設施龐大露天,美國間諜衛星盡收眼底。於是,朝鮮決定轉而謀求通過鈾濃縮辦法製造核彈。2002年10月,朝核危機再度凸顯。2003年3月,美國以企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朝鮮認識到美國「真老虎」的一面。同年8月,朝鮮採取新策略,參加「六方會談」,為其核武計劃爭取安全環境和時間。經6年周旋,朝鮮先後於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兩次進行核試驗,然後正式宣布自己已是「擁核國家」,巧妙地度過安全瓶頸期。

  2006年11月,朝鮮核外交的關鍵人物、第一副外相姜錫柱明確表示,朝鮮「研製核武器不是為了放棄」。其意在說明朝鮮不是在打「核牌」。此後,朝鮮方面多次宣布「絕對不會放棄核武器」。2009年6月13日,朝鮮外務省「受委任」發表聲明,宣稱「棄核是絕對、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金正日去世後,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在2012年1月5日發布的文告中,以更加直白的語言宣布:「我們已是世界公認的堂堂核國家。我們的核遏制力是用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換取的革命遺產」。該文進而有所指地說,「如果有人企圖用"援助"之類同我們的革命遺產做交易,那就是愚蠢的痴心妄想」。

  二、朝鮮研製核武器動因是多重的

  多年來,朝鮮堅稱發展核武器是因為美國對朝持敵視政策,為了自衛而為之。其實,只要認真地對朝鮮開發核武器的歷史背景及歷程加以梳理和分析,就可以發現,其發展核武的動因是多重的。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朝鮮賦予核武器的使命是逐步迭加的。朝鮮將之進行「單一化」表述,只能說這是一種應對國際反核擴散壓力的戰術和計謀。

  上世紀50年代朝鮮啟動核武計劃,應該說的確主要是針對美國的。第一,經歷過長期抗日游擊戰爭的金日成,親見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作為信奉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和軍事力量至上的領導人,他對核武的威力印象深刻。第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出兵干預,使得朝鮮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金日成對此抱恨終生。第三,在朝鮮戰爭處於膠著狀態時,美國曾一度企圖動用核武器阻止中朝軍隊反攻,金日成當時因為沒有對等手段加以應付而焦慮不安。於是,停戰後不久,金日成便向朝鮮高層表示,一定要擁有核武器。此後數十年,朝美關係對立。阻遏和對抗美國的攻擊,是朝鮮研發核武器的重要目的。

  1956~1958年,朝鮮清洗所謂「延安派」,開始宣傳「樹立主體」,「反對事大主義」,反對所謂「大國干涉」。上世紀6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裂,中蘇論戰。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蘇聯提出停止論戰,在援越抗美方面「聯合行動」。朝鮮支持,而中國主張「反帝必反修」。中朝關係出現波動。1966年3月,日共派團訪華,談「聯合行動」不成。中日兩黨從此中斷交往。日共代表團在返程中訪朝,日朝發表聯合聲明,倡「聯合行動」。中國兩報一刊發表《論聯合行動》文章,朝鮮《勞動新聞》則發表長文批判「托洛茨基主義」。這是1965年5月勃列日涅夫密會金日成,助朝發展核武器的大背景。

  1953年7月,朝鮮戰爭停戰後,朝韓雙方都認識到武力統一是不現實的,雙方關係轉入發展競爭。起初,在社會主義諸國支援下,朝鮮發展狀況遠勝於韓國。但1961年韓國發生「5.16」軍事政變,發展取向強烈的少壯派軍人朴正熙上台。他確立韓國經濟社會發展新戰略,制定實施多個五年計劃,使國家經濟迅速起飛,創造了「漢江奇蹟」。韓國綜合實力在上世紀70年代初超過朝鮮,且距離迅速拉大。在這一背景下,上世紀70年代初,南北開始對話,兩國關係趨緩。由於在發展競爭中處於劣勢且無望逆轉,因此朝鮮產生危機感。特別是到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兩德統一,朝鮮的危機感日重。核武器便成為恢復朝韓戰略平衡,進而重獲統一主導權的決定性手段。

  上世紀50~60年代,朝鮮在反對「伊爾庫茨克派」、「南勞黨派」、「延安派」、「甲山派」等所謂「宗派主義」的鬥爭中,逐步確立「唯一思想體系」。朝鮮的「領袖體制」開始形成並日益強化。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失去社會主義陣營支援的朝鮮經濟陷入困境。特別是1994年7月金日成去世後,朝鮮連續數年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得不開始「苦難行軍」。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急需鞏固和加強領導人的權威,增強社會凝聚力。於是,朝鮮提出「先軍政治」、「建設強盛大國」等新的政治口號和理念。由於核武器被認為是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綜合實力的體現,所以朝鮮把發展核武器作為「先軍政治」和「強盛大國」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指標,作為強化領袖絕對權威、維持體制、鼓舞民心的利器。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隨著蘇聯解體,國際核技術地下黑市日趨活躍。核技術出口成為暴利行業。1994年《朝美核框架協議》的簽訂,特別是2003年8月開始的「六方會談」把「棄核換補償」確立為基本思路以後,朝鮮發現核技術、核材料不僅可以直接輸出換外匯,還可以利用國際上對核擴散的憂慮,先推進核計劃,然後「拆零」讓有關國家收購,以獲厚利。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朝鮮發展核武器有兩個層次的目標追求,即最終目標和過程目標。

  最終目標是:(1)掌握一種制約大國的戰略手段。朝鮮領導人認為,朝鮮在「不世出」的偉大領袖領導下,要掌握制衡大國的戰略武器,改寫歷史。(2)恢復朝韓戰略平衡,確立對南軍事優勢,確保北南統一主導權。

  過程目標是:(1)滿足國內政治需要。通過開發核武器,顯示「先軍政治」和「強盛大國」的成就,昭示領袖治國功績,鞏固權威,克服失敗情緒,增強社會凝聚力。(2)阻遏美國有可能的武力打擊,提升誘美談判的資本,反制國際制裁。(3)用作外交籌碼,提高談判地位,通過核計劃中的有限讓步換取經濟、外交、安全、政治等方面的好處。(4)通過輸出相關技術獲取外匯,以核養核。

  「六方會談」久談無果,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朝鮮發展核武器的動因是複雜的、多重的,而不是簡單的「美朝關係問題」。

  三、半島無核化遭到破壞對誰都是危害

  首先,對朝鮮人民來說,無論過程還是結果,都是損害遠大於收益。朝鮮擁核,對國家來說,雖然可以鼓舞民眾,強化體制,增加對外的對抗手段,但帶來的損害和危險更大,尤其是對朝鮮民眾而言。

  (1)朝鮮資源欠豐,經濟有待發展,耗盡財力去發展核武器,必使國家經濟陷入困境。朝鮮目前的經濟狀況便說明這一點。(2)在反核擴散已成普世價值的情況下闖關制核,必遭國際社會譴責和制裁,陷入孤立。近年,朝鮮連年糧食危機,但募集人道主義援助相當困難。(3)朝鮮擁核,美視之為直接威脅,而將朝鮮升為核打擊目標。朝鮮國土沒有戰略縱深,美國對其動手沒有後顧之憂。核武使朝鮮安全處境更加危險。(4)朝鮮擁核必惡化朝韓關係,引發雙方軍備競賽,半島局勢持續緊張,朝鮮有被拖垮的可能。(5)朝鮮幅員不廣,不具備核試條件。核試將使朝鮮面臨空前嚴重的環境危機。一旦失手,後果會非常嚴重。

  其次,對朝鮮周邊國家(韓、日、中、俄)和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朝鮮擁核將引發嚴重後果。

  第一,半島局勢將會持續緊張,地區關係日趨複雜,東北亞和平穩定與發展大局有可能遭到破壞。朝鮮堅持擁核,有關國家堅持維護半島無核化,對峙和對抗將持續並會升級。朝鮮核試後,其對外政策更趨強硬。半島局勢緊張加劇。2009年上半年,半島局勢處於「一觸即發」的戰爭邊緣。2010年「天安艦事件」後,美韓軍事演習頻繁進行,半島處於停戰以來最危險的時期。俄國也視朝鮮的核和導彈為威脅,在俄朝邊界地區進行應對性軍事部署。朝鮮核問題使東北亞進入多事之秋。

  第二,朝鮮擁核引發東北亞各國軍備競賽。近年,東北亞各國都在大幅增加軍費,升級武器裝備,引進預警機、攔截導彈,發展偵察衛星。如果朝鮮核問題短期內不獲解決,日本和韓國將有可能走上有核道路。在朝鮮第一次核試驗後,日本某些議員公開主張日本也要擁核。以日本現有核技術和核材料儲備來看,一旦政府有此決定,日本將很快成為核國家。若此,東北亞地區將是核武國家密集區,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劇增。

  第三,朝鮮核試驗使半島及其周邊國家面臨極大環境安全威脅。迄今為止,各國進行核試都是在廣闊的無人沙漠或太平洋(601099,股吧)無人小島上進行。唯有朝鮮在東北亞人口密集區進行核試。其核試驗場距中國邊界僅98公里,距俄邊界百餘公里。朝鮮新投入使用的導彈發射基地距我國丹東市僅48公里。一旦朝鮮核試或導彈發射出現事故,地下水、地面土壤、空氣將被污染,不僅使朝鮮半島,而且使其周邊國家遭受空前災難。最近,包括朝、韓、日在內的一些國家的研究人員擔心,朝鮮在中朝邊境地區的核試驗有可能觸發休眠火山長白山的噴發。若此,半島及周邊國家將面臨龐貝古城的慘劇。

  第四,朝鮮「闖關」擁核,將對現行世界核秩序構成嚴重挑戰,可能引發核擴散。據統計,現在世界上有40多個處於核門檻的國家。他們都在關注朝鮮「闖關」,並企圖效仿。一旦現行的禁核條約體系被突破,核秩序必遭破壞,局面失控,世界將難擺脫末日厄運。

  由此可見,朝核問題是嚴重的核擴散問題,也是非常現實的安全問題,各有關國家應本著對本國和世界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竭盡全力維護半島無核化。

  四、維護半島無核化處於成敗岔道口

  朝鮮實施核武計劃全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上世紀50~90年代初,是其「匍匐前進」期,只干不說。(2)1992~2005年是「偽裝行軍」期,「王顧左右而言他」。(3)2005~2009年是「突擊闖關」期,實施「先生孩子後報戶口」策略的第一步之「生孩子」。(4)2009年以後是「握手公關」期,為已生的孩子「報戶口」,尋求國際社會承認其「核國」身份。

  朝鮮半島局勢變幻莫測,其雲譎波詭尤以2009年為甚。這年初,朝鮮宣布與韓國進入「全面對抗狀態」,廢除與之簽訂的一切停止對抗及合作協議。韓國三軍進入警戒狀態,並同美國舉行大規模軍演。半島局勢處於「一觸即發的戰爭邊緣」。在這一背景下,朝鮮於是年4月5日「發射衛星」(美日韓堅稱是遠程導彈試射),5月25日進行第二次地下核試驗,5~7月「趕任務」似地進行密集的多型號導彈試射。當安理會對此作出反應後,朝鮮誓稱「永遠退出"六方會談"」,並公開宣布「把提取的鈈全部武器化」,「絕對不會放棄核武器」。然而剛進入2009年下半年,半島局勢突然變得風和日麗。8月初,朝鮮盛情邀請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朝。朝最高領導人與之促膝談話多時,併當場承諾釋放已被朝方判刑的2名美國女記者。隨後,韓國現代集團會長應邀訪朝,朝最高領導人在舉杯談笑中「答應其所有要求」。10月初,中國總理溫家寶應邀訪朝,雙方就經貿合作達成多項協議。

  正當人們為局勢陰晴變幻之速困惑不解之時,被稱作朝鮮最高領導人「非官方發言人」的朝鮮學者金明哲,於2009年10月14日在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朝鮮啟動「C計劃」》的文章。文中透露朝鮮最高領導人已「考慮實施把朝鮮作為永久核大國的"C計劃"」。該計劃主要內容是,通過廣泛的外交活動和經濟合作,令美國等核大國「學會與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和平共處」,「接受擁有核武器的朝鮮」,「承認朝鮮作為一個核大國的負責行為」。

  至此人們才明白,2009年半島形勢之所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原來是朝鮮核計劃階段性轉變所致。上半年是「突擊闖關」的收關戰,下半年是「握手公關」的開局篇。

  此後,人們看到,朝鮮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各大國展開外交攻勢,「C計劃」徐徐推進,並且進展基本順利。

  對韓國,朝鮮主動提出秘密接觸,以推動實現第三次南北峰會;主動採取行動緩和南北關係,力爭「陽光政策」在韓回潮。但李明博堅持「一切經濟合作和援助皆與朝鮮棄核進程掛鉤」。朝鮮在經歷了「延坪島炮擊事件」後,於2011年初再次發動「和平攻勢」。在重開金剛山旅遊等經濟合作事項中,韓方仍堅持己見。朝方即沒收韓方經營權和資產,壓其就範,但隨後於同年7月又主動進行雙邊外長會晤和兩次無核化談判,並提議雙方就金剛山合作事宜重新進行協商。

  對中國,朝鮮最高領導人通過兩年四訪,強調朝中傳統友誼和特殊關係;通過推進多種大型經濟合作項目,在朝中關係中轉移和消除核話題;在獲得維持「先軍政治」必須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爭取在突破國際制裁、對抗美日韓棄核壓力方面獲得中國的支援,進而促成東北亞「北三角」對決「南三角」的冷戰結構,把大國納入自己的戰略軌道。

  對俄羅斯,朝鮮領導人在時隔9年後的2011年8月再次訪俄,通過同意俄國修建穿越朝鮮領土的對韓輸氣管道,同意修通俄朝鐵路等,把朝俄經濟和政治合作推向新階段。此後一個時期,朝俄首腦互訪頻繁,雙方不僅在經濟領域合作活躍,在情報和軍事領域的合作也引人關注。

  對美國,朝鮮展開凌厲的外交攻勢,通過正式官方會晤、官員私下會見、官員參加「學術會議」、「二軌」會談等多種形式,緩和朝美關係,執意在保有核武器的前提下與美簽訂和平協定,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促成美國對其「核國地位」事實上的認定。

  對日本,2011年7月朝日雙方在中國長春進行副部長級秘密會晤以後,2012年3月雙方在蒙古進行第2次會談。朝鮮力促重啟建交談判,並正為雙方首腦會談創造條件。

  對世界其他國家,朝鮮頻打「悲情牌」,通過展示糧食危機,爭取國際援助;通過宣布建設「強盛大國」,改變形象,吸引投資。

  一時間,朝鮮核問題已退居次位,甚至已經淡出一些人的視野。這正是「C計劃」所追求的效果。

  朝鮮「C計劃」順利推進,得益於來自國際社會的兩種助力。一是有的國家或是對半島無核化遭破壞後果認識不足,或是多少有「以鄰為壑」的心理,不願採取有效對策阻止其核計劃。二是有的國家雖然認識到半島無核化遭破壞對誰都沒好處,但擔心有效的阻止措施會破壞半島「穩定」,結果是為短期穩定犧牲了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朝鮮「C計劃」的成功,無疑是維護半島無核化的失敗。朝鮮「C計劃」目前進展雖看似順利,但距其成功還相當遙遠。維護半島無核化尚有可為。不過,對於執意擁核和堅決維護無核化的雙方來說,現在都處於成功抑或失敗的岔路口。事態會如何發展,就看雙方誰在博弈中更堅定執著,誰的政治智慧更勝一籌。

  五、美國對維護半島無核化負有特殊責任

  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這雖然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但美國在其中負有特殊責任。

  (一)美國有能力阻止半島核擴散

  首先,美國有阻止半島核擴散的需求。美國作為目前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是國際秩序的「當權派」。朝鮮擁核,對現今核秩序構成巨大挑戰,衝擊美國的霸權利益,也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一向追求「絕對安全」的美國對此不願也不可能袖手旁觀。

  其次,美國以反核擴散為號召,佔有道義上的先手棋。反對核擴散現已成為各國的普遍要求。朝鮮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走有核道路,已陷孤立。美國反對朝鮮擁核雖出於對其霸權利益的維護,但同人類共同利益和普遍要求相符合,使其號召力驟增。美國在反對朝鮮擁核的同時也要給朝鮮創造安全的生存環境。

  再次,美國具有足夠力量阻止半島核擴散。近年,美國打著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旗號東征西伐,頻頻得手。一些強權人物紛紛被其趕下政治舞台,其強硬手段及戰略決策能力和實施能力令世界印象深刻。

  (二)朝鮮視對美外交為重中之重

  長期以來,朝鮮始終堅稱其核問題是「朝美間的事」,與其他國家無涉。這雖然是其分化國際反核擴散統一戰線的一種策略,但也真實反映了美國在朝鮮心目中的位置。事實上,自從朝核問題成為國際議題後,朝鮮始終追求朝美雙邊對話,對其他國家的主張和言論往往視而不見,唯對美國察言觀色,有言必應,儘管這種回應多是剛柔相濟,嗔顧兼施。

  朝鮮視美國為其「C計劃」成敗的關鍵,對美公關不遺餘力。2009年8月,朝鮮領導人邀請柯林頓訪朝,向他坦言「希望與美國建立新的更加友好的關係」,甚至「失言」泄漏其核彈指向,並立即釋放已被判刑的2名美國記者。8月中旬,朝駐聯合國兩位高官驅車面會美國新墨西哥州州長理查森。同年10月,朝外務省高官李根訪美「參加學術會議」。

  之後的12月,博斯沃斯應邀訪朝。2010年「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後,美韓連續軍演,但朝方對美外交公關不息。這年11月上旬和中旬,朝鮮邀請美前對朝工作高官普里查德和斯坦福大學核科學家赫克訪朝,請他們參觀(不允許任何外國人參觀的)寧邊核設施和鈾濃縮現場。同年12月,理查森應邀訪朝,雙方達成三條協議。朝鮮於2011年3月派12名官員赴美「學習市場經濟」,4月再邀美前總統卡特訪朝,7月派對美外交高手金桂冠赴美。同年10月,雙方再會。之後的12月,雙方舉行局長級會談,達成多項協議,後因金正日去世暫停。2012年2月,雙方第三次高級別對話在北京舉行,達成重要共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朝鮮認為,其他國家都沒有真正阻止其走有核道路的意志和能力,唯有美國掌握其核國地位的「否決權」。

  (三)半島無核化成敗繫於美國選擇

  長期以來,美國雖然多次表示「絕不容忍」朝鮮擁核,但人們擔心,美朝在做某種交易以牽制中國。因為美國認為,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明反暗助」。

  2010年11月,赫克訪朝返美後,曾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文中提及訪朝時,曾同朝方認真討論了被稱作「三不一是」的交換設想,即如果朝鮮滿足美國的「三不」要求,包括不再擁有更多的原子彈,不再有更先進的原子彈,不出口原子彈,則美國以「一是」作為交換條件,即保證解決朝鮮「不安全」問題。於是,2011年3月,朝美在日內瓦進行「二軌」會談時,朝方花很長時間說服美國承認其為有核國家。

  當然,至今美國政府公開表態仍然是堅持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既定立場,仍要求朝鮮在棄核方面有實際行動,並將之定為實現美朝雙邊會談、重開「六方會談」和改善美朝關係的前提。但諸如赫克這種主張是否已納入美國政策選擇的視野,外界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一旦美國政府做此選擇,朝鮮半島無核化之努力即告完全失敗。屆時,東北亞政治格局將會出現異常複雜的局面。


推薦閱讀:

有關狐步和華爾茲升降方面的問題
特朗普在台灣問題頻繁玩火 奧巴馬首表態
購買精仿名牌手錶常識及常見問題
使用唑來膦酸前應熟知的11個問題
不該問的問題

TAG:美國 | 責任 | 朝鮮 | 現狀 | 核問題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