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工匠精神20個特質,你中了幾個?
工匠精神是一種修行,世間只有必然沒有偶然!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這個詞。因為一個「匠」字,手工藝圈沸騰了。
其實總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針對製造業,與我們這群正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匠人」們,是不同的概念,但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卻是一致的。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修鍊成為一個真正的匠人?
本期專題,我們邀請了一群深入工藝領域的專家、學者、設計師,談一談在這個工業化的時代,一個匠人應該具備的20個特質。誠然,每個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的世界,對匠的理解與認知也不一樣。希望我們能從他們的觀點中,去認識匠、懂得匠,尊重匠,縮小與世界的差距,找回我們缺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20個特質第一:獨當一面
第二: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新的創造
第三:需要適度地職業化、商業化
第四:做到專業與專心
第五:對自己的手藝,要有超乎尋常甚至近乎於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
第六:經營好自己的事業
第七:對自己從事的行業充滿敬畏感
第八:一輩子只干一件事
第九:只有經歷磨難,才能造就命運
第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第十一:將心比心
第十二:溫故知新
第十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第十四:有文化功底,有點絕活
第十五:不跟隨潮流
第十六:不放棄,不改變初心
第十七 執著地堅持
第十八:認可自己的身份
第十九:靠手藝吃飯
第二十:不為五斗米折腰
以下為工匠精神20個特質精選分享,你中了幾個?
第一:獨當一面
鹽野米松
日本作家,採訪了300多位傳統手藝人,先後出版了20餘本關於手藝人的書。在中國出版《留住手藝》。
在日本,我們把製做東西的人們稱為「職人」。建造房屋的木匠、塗抹牆壁的泥瓦匠、修築屋頂的瓦工、編籠子的篾匠、製作烏冬面或是蕎麥麵的料理人等。他們都是職人,甚至燒木炭的人也被稱為職人。
他們在各自的道路上修行,掌握各種技法。單從技術上來說,還沒有到達爐火純青地步的人,暫時不能被稱為職人。同業者和周圍的人稱他們為「一人前」,意思是「能夠獨當一面的人」。
第二: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新的創造
徐藝乙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傳統手工藝42年。他翻譯的《工藝之道》《民藝四十年》等書籍,成為當下工藝文化愛好者的「聖經」。
過去常說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創新是一種非常困難的事,創新不是嘴上說,而是需要做出來的。在手工藝中,人們要充分理解材料、充分掌握技藝、能夠完全把控產品的樣式。有了這樣的水平,加上認真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的作用,就是中國人的手藝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創造除了提高生活質量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提高了生活的質量,因而也提高了生命的質量。這就要求手藝人一輩子去學習,這大概就是中國的工匠精神了。
第三:需要適度地職業化、商業化杭間
藝術史學者,批評家,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著有《手藝的思想》《中國工藝美學史》《設計的善意》等。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沉澱,會喚醒我們身體里的一種文化傳承基因,我們的內心需要「匠」來進行寄託和安慰。所以,今天對於匠人、匠心的提倡也由此而來。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湧入了手藝人這個行列,其中也不乏許多「職業匠人」。
他們專研手藝,或許並不是精神上的修養與補充,而是一種職業化、商業化的選擇,但他們的存在很有必要。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在這批「職業匠人」身上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在這個資訊與技術都如此發達的時代,手藝的發展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格局。
第四:做到專業與專心楊金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細木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江蘇工美紅木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紅木製品」國家最高司法鑒定責任人。
真正的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傢具大師吳學忠。吳學忠去世後,曾有他的一個徒弟來找我拜師,想繼續學習。我指著一把官帽椅說,你先把吳老師的這把椅子仿出來我看看水平。
一年半後,椅子仿好了,我還沒坐,就說不一樣,張力不夠。他說不可能,吳老師這把椅子就是我做的。我一坐,說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
所以手工的藝術是有差距的,好的東西其實是可以感覺出來的,這就是一種精神,從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達的什麼。
▲吳學忠大師和他的作品
對自己的手藝,要有超乎尋常甚至近乎於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
第五:對自己的手藝,要有超乎尋常甚至近乎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金媛善
朝鮮族,中國拼布第一人。中國流行色協會拼布色彩與藝術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席專家。世界藝術拼布作家協會中國地區代表。
「匠」代表一種執著篤定的精神,堅持下去的力量就是情懷。
2012年8月,我到台灣參加藝術拼布展,展會解說員對我說:「加拿大的拼布藝術家看過您的《百花爭艷》作品,說這個作品的作者肯定是瘋子,不然做不出這麼好的作品……」
其實這位加拿大拼布藝術家是我特別好的朋友,我們經常一起交流,彼此相見恨晚。對於如何讓拼布手藝達到熟練精巧,我們有共同的認知,那就是應該有超乎尋常甚至近於神經質般的藝術追求。我們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不管再小都力求盡善盡美。對每一件稍加經手的作品,也要負起全部責任。否則就是一個拼布人的恥辱。
第七:對自己從事的行業充滿敬畏感
楊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出版過多本相關著作。
過去,木匠敬魯班,造紙敬蔡倫,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神。過去的工匠,從拿到材料就開始敬畏,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對材料運用就變得慎重、負責。這種責任心其實就是敬畏,只是,敬畏比責任心更多了一些精神信仰。
而現在的年輕人學手藝,因為還沒學到精髓,就很難領悟這種敬畏感。所以一個手藝人,首先要有責任心,然後才能從精神層面去追求更高層次的信仰。這個不僅僅是匠人,所有人都要有。
第八:一輩子只干一件事
張毅
琉璃工房創意總監與執行長
一個人只要願意一輩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個所謂日本工藝振興協會所辦的展覽會裡,800多位工藝家的作品集中呈現,陶瓷、漆器、編織、金工、蒔繪、景泰藍、玻璃……我驚訝的不是工藝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藝家的工作年資,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長期沉浸在一項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頭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開始覺得自卑。因為,他做的,只是一個盤子。我們生活里有沒有人為了一隻盤子而每天去創作?為什麼沒有?因為一隻盤子不能讓人當藝術家?
聽漆器家說:做漆器的人,因為經常用手去拋磨漆器,因此都沒有指紋。要指紋做什麼?他們的作品就是人類文明的指紋。想到這裡,我覺得那一件件圓潤的漆器作品背後,充滿讓人悸動的靈魂。而當那樣一件黑亮的漆器盤子,盛裝著三隻黃色的橘子,是人間罕見的美好印象。
第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山月
中國手工坊總經理,致力於民間傳統藝術的挖掘,並融合國內國外的時尚設計力量,為中國傳統手工藝探索多元的新生途徑。
在接觸過的手藝人中,有一個做蠟染的老奶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已經90多歲了,是蠟染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她在畫圖案的時候從來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雲流水般畫出來,每一幅作品都獨一無二。
我給她講如何推廣她的作品,給她講哪些元素可以讓作品更受歡迎。老人家一點也不感興趣,她說自己只畫心裡想畫的圖案,要求她畫什麼根本沒戲。在採訪時,她也斷然拒絕擺造型,要拍照可以,但是只能拍她最真實的樣子。
第十二:溫故知新
黃永松
漢聲雜誌總策劃,雜誌創辦人之一。
因為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與手工藝相關的社會活動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匠人走近知識分子的生活。但常有人說他們的東西太傳統,太老土,所以我們需要與他們互動,促成溫故知新,你向他學老技藝、老經驗,他向你學新知識。與匠人溝通,要有耐心,變成朋友,才會相互產生好的思想。有了好的思想,才會有好的作品產生。
我們都知道竹是速生材質,3個月即可成林,但樹需要10年才成木。現在霧霾、二氧化碳、節能減碳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我們現在的技術可以上太空,難道還不能將竹合成新材料代替木和鋼筋嗎?
竹,可以為現代文明做推進,大量使用竹材有四利:一、供應新工業材料;二、能快速綠化大地,吸收二氧化碳,供應氧氣;三、有竹林世界,現代城市裡的「雅文化」就有豐厚的背景;四、農村的勞動力就可以發揮種竹采竹的功能。它比新材質更有親切感,我們可以用竹工藝的承先啟後來創建新的文明。這,就是溫故知新。
第十四:有文化功底,有點絕活
苑利
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匠人所從事的是文化事業,它最大的賣點就是文化。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特彆強調圖案的寓意,即所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沒有吉祥含義,就沒了取吉的功能。現在,中國的工藝美術出現了偏頗,許多人把重點放在了技藝上,而很少考慮作品意義的追求。讀懂我們的文化,是成為匠人的基本準則。
在玉器雕刻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馬進貴不能不提。老先生最擅長的是金鑲玉,即在已經雕好的器物上開槽,把金銀絲鑲嵌進去,工藝難度相當大。為使鑲入的金銀絲線不致掉出,仄仄的溝槽必須開成外仄內寬的燕尾槽,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玉器破裂,技術難度極大。正是因為他掌握了這門絕技,所以他的作品價位極高。對於匠人而言,沒點絕活,是不可能受到世人尊重的。
第十六:不放棄,不改變初心
李宗盛
知名華人吉他品牌「李吉他」創始人
李宗盛做過一把叫「慎始」的吉他,因為在製作過程中他想起了年輕那時,有那麼多吉他少年,個個都說熱愛音樂,然而幾十年過去,還有幾人在堅持?「我沒有批評別人的意思,是想跟想學吉他的年輕人說,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慎重對待,不能輕易開始又輕易放棄。」
又比如另一把琴,他取名「蟄伏」——在通往終點的道路上,誘惑和艱難一樣多。這時候需要沉下心去蟄伏。不放棄,也不改變初心。
第十七:執著地堅持
蔡仕偉
獨立出版人,平面設計師。是全球第一位獲得紐約ONESHOW設計獎之金鉛筆獎的華人設計師。
我經常說手藝人是用雙手將物件「從無到有」創造出來,這不神奇嗎?真的很神奇!
當一個物件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的眼睛會覺得美,你的手能感受到質感,而這些是他們耗費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積累。所以能打動我的,就是我們容易忽略的,那些我們看不到的付出,我們無法親身體會的日夜投入。
也因此,我採訪經歷里遇見的每一位老師傅都令我印象深刻。他們雖然做著截然不同的事,使用著完全不同的工具,卻都有著相同的態度——執著與專註。如果,對自身從事的工作若不懷有敬意,就不可能入心,既入不了心,也就不可能執著地鑽研並專註地從事工作。
「刻苦鑽研、堅持執著、傳替承續、怡美生活」,這四句話是我開始從事民藝工作及獨立出版之後最深刻的體會,這些精神來自於我所感受到的每一位老藝人,願與讀者們共享。
第十八:認可自己的身份
張小川
藝術家,設計師。創建「xiaochuanstudio-小川工作室」及同名藝術首飾品牌,多件藝術首飾作品被瑞士盧加諾博物館永久收藏。
廣東的曾鵬老師就非常有匠人的優點,說他是匠人應該是低了點,因為他其實是一位大師。在他從事陶瓷事業的幾十年時間裡,一直不斷鑽研,包括將他獨特的陶瓷和繪畫語言表現在作品上,這麼多年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感覺。在日常中他總是在觀察、記錄,堅持把想法用手給實施出來,不斷追求、不鬆懈、不滿足,這樣的心態和舉動都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現在,匠心這個詞,被用得太厲害了。我所理解的匠心,其實還包含了一點,要非常認可自己,認可手工行業。這種認可還包含了一種平靜,因為世界和社會變化得太快,難免不被功利心所影響,但我覺得有沉澱的匠人是能用平靜的心態,對待外面的種種誘惑,面對好或不好的外界刺激。
第十九:靠手藝吃飯馬良
中國當代藝術家、觀念攝影師、導演、作家。2012年創作藝術項目《我的移動照相館》,2015年創作藝術項目《爸爸的時光機》。
匠人並不是狹義只靠手去做技藝的人,手本身也能做各種門類嘛!能打動我的匠人,就是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職業榮譽感,不論是做什麼微小的事情,都覺得這事情是自己生存的體面的尊嚴,做得好就有尊嚴,只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職業和手藝,都是值得尊敬的。
我認為,匠人就是手藝人,靠手藝吃飯的人。匠人要對自己的職業有驕傲感、自豪感,也有職業的道德;對自己有約束,希望自己的技藝能一直保持在某一個水平,嚴格要求自己,有讓自己行業做到第一這樣的要求,自然就會做得很好。僅僅是拿一門手藝混口飯吃,肯定是做不成一個好匠人的。
每個人眼中都有不一樣的世界,對匠的理解與認知也不一樣。關於「工匠精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點擊「閱讀原文」,一起來探討時代的聲音!
以上觀點精選自《中華手工》2016年4月號專題。更多深度內容,願您親自開啟。今年5月,中華手工雜誌社與手藝網也會儘力邀請以上專家、學者、設計師參與我們在深圳舉行的「匠心傳承·中國手工藝創新盛典」,歡迎看官們共同參與。
www.91craft.com推薦閱讀:
※中國大學精神的演變-丁東
※共青團中央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如何做到長時間精神專註?
※20歲人生的迷茫該選擇物質還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