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老闆都不喜歡愛追問的員工?

Spenser·2小時前·職場漫談最有效的方式是,領導者不用管「怎麼做」,執行者自己揣摩「為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Spenser」(ID:spenserandhk),36氪經授權發布。

前幾天吃飯,聽麥肯錫的HR總監講了一個段子:

說清華和北大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假如兩個學校的校長都決定禮拜六在昌平組織一場春遊,讓手下兩個學生去做策劃案。

北大的孩子拎著筆記本進到辦公室就問:「校長為什麼是星期六?為什麼不是星期五?為什麼是昌平?為什麼不去三里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清華的孩子抓了三份文件夾丟到校長面前:「校長,這是我做的方案,路線可以走五環上京藏高速,出發時間我建議早上九點半或者十點,返回時間我建議下午三點半,總路程三個小時,60公里,完美避開高峰……接著是planB和緊急情況應對預案。」

我問這個HR說:「那你們招人,是不是更喜歡招清華的?」

他搖搖頭說:「總監以下,清華上來就乾的執行力是首選;總監以上,我們喜歡北大的追究本源的習慣。」

我聽了很認同。

沒錯,帶團隊的人,做事前必須要問「為什麼」;而下面做事的人,一定得懂「怎麼做」。

而其實,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領導不用管「怎麼做」,執行者自己揣摩「為什麼」。

01可憐的員工與可怕的老闆

傳統職場里,有一類老闆很危險,他們開會布置任務從來不講「為什麼」,只會簡單告訴你該做些啥。這樣的工作隸屬關係,有兩個非常大的危害。

第一危害,誤會。

搞不清楚目標時,員工們會認為老闆讓自己做的事情很傻X。

舉個例子:

我的私房課需要助理去一個個添加新學員微信,我告訴她一定要寫明白:XX您好,我是S商學院的助理,添加您以便更好地提供私房課服務。當她編輯了兩百個名字後,找我抱怨說幹嘛要做這樣重複瑣碎的勞動。

看在她還年輕,我耐心地解釋說:「一個手打的名字可以體現出私人關懷的親切和我們的專業,站在用戶至上的角度,這種重複勞動是必要的。」

問題在於,職場中的大多數員工,是不會直接質疑老闆的;老闆也懶得解釋,抱著一種「做就是了」的心態去驅使員工。

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員工認為老闆傻X,把自己的才華浪費在毫無價值的勞動上;老闆把員工當作機器,認為給ta上了發條ta才會往前走,不值得託付。

第二危害,低效。

公司里最讓老闆欣賞的,是敢問的人;最讓老闆心煩的,是一直問的人。

現代人每天聽到最多的,就是微信的「噔噔噔」,感受得最多的,是手機震動時的顫抖。

可點開微信,戳你最多的不是送錢的客戶,而是工作群里雞毛蒜皮的小事。

記得一次簽售會,就訂二十個玩偶,一個助理連續問了我七八遍細節問題,最後我直接把她屏蔽了。事後回想,責任在我,因為活動開始前我沒有給下面的人解釋清楚要求,他們不敢自己做決定。

自問一句:我們每天工作上很大一塊時間是不是都花在了重複的校對和確認上?

甲方臨時改個要求你需要確認,前台來了個快遞需要確認,老闆叫你訂個外賣需要確認……而每一項確認都要在三四個對象間不停傳話。

這一切時間和效率的浪費,不都來自於上級安排任務時沒有解釋清楚嗎?

我們都知道,農村裡拉磨的驢有兩種,一種是蒙著眼睛,主人小鞭子「啪啪」地抽,抽一下走一下,還有一種是在驢的眼前吊一根胡蘿蔔,它心甘情願地跑。

後者的驅動力,就是解決了「為什麼」——跑就有胡蘿蔔吃,所以不用鞭子抽,自己也會動。

02無為而治與結果導向

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常常導致職場效率逆向發展。

其實,一肩扛內、一肩扛外的老闆更可憐,時間和精力被無聊的瑣事纏繞,如狼似虎的外部競爭更是疲於應對,沒等員工造反,自己就先崩潰了。

《道德經》里曾對治國提出過「無為而治」,這是有現實意義的。「無為」不是其字面上的無所作為,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別人,讓民眾自動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最終的「大治」。

當年,在萬科的王石把大權下交給職業經理人後,曾坦言自己有一種被架空的空虛與恐懼。於是開始過多地干涉和過問,這段時間裡,總經理的工作熱情不斷下降,幾乎要提出離職。

幸好王石及時發現,下定決心放開權力,經歷了長時間的磨合後,他才尋找到了自己的海闊天空,很多瑣事不用過問,一樣井井有條。

在我的團隊里,無為而治與結果導向制度是極其重要的,開會的目的是給團隊講解清楚這件事的目標、原因和構成部分,讓每一個人了解到自己該做到哪一步,做到這一步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簡單來說,我不把員工當機器,員工不把我當傻X。

03什麼才是員工的大智慧

說完了老闆,再來聊聊員工。

在咬牙堅持每天高強度工作的同時,看不到自己的勞動價值,日復一日的煎熬里往往有人就直接放棄了。

從公司離職後,老闆給你發一句「謝謝你這段時間對公司的貢獻」,你只能自嘲地笑笑:「哪有什麼像樣的貢獻。」

其實,不懂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做的員工,真的很可憐。

古代當官,做得最好的不是學富五車的狀元,不是殺伐果斷的將軍,偏偏是久居深宮、白凈無須的太監。

權傾朝野的張騫、魏忠賢哪個不是每天在皇帝身邊出沒,鞍前馬後地伺候著,這樣當然能完美地揣測聖意,辦事得力了。

職場里做事也一樣,每一個項目、每一個任務都有一個既定的效果和目標,如果老闆懶得講解,你必須自己花時間了解清楚。

職場殘酷的地方在於,雖然沒有人能預知實際執行中會遇到的差錯與風險,但最後的考核都是結果導向的,出了問題,背鍋的只有你。

所以在職場的第一步就是:做事前揣摩好老闆意圖。

我一直認為會開車不用導航、心中有數、眼前有路的人,做事的效率一般都會更高。

因為目的地是明確的,遇到堵車封路,繞個行就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後,達到目標的手段就變得多樣化了,效率自然也隨之變高了。

對不同的人來說,困難是相似的,但選擇可以是不同的。

很多職場事,不可細言說。不問「為什麼」,卻掌握「為什麼」,才是職場大智慧。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員工心態素質培訓- 何邊
中餐廳服務員工作流程
管理者對高傲的員工要挫其傲氣
員工沒幹勁?管理者試試這些簡單實用的方法!
特朗普欲收緊工作簽證 在美外籍員工或受衝擊

TAG:員工 | 老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