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三國:孫家和江東勢力的合作與鬥爭
07-13
漫評三國:孫家和江東勢力的合作與鬥爭yc雨花石 江東孫家雖然是江東人,但孤微發跡,並沒有強大的鄉土勢力倚仗,而廬江大戰,陸康去世,整個江東的士家大族都對孫策抵制和反抗。孫策有時候非常的大度,比如對待張昭和太史慈,但年輕氣盛的他的性格也有剛毅、倔強的一面,有時處理事務就會顯得輕率、急躁,而一旦發起脾氣來,則是不計後果,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面對世家大族的不合作,孫策採取血腥鎮壓的方針,誅戮江東英豪,以立威名。 據《三國志》注引《會稽典錄》記載:會稽郡的功曹魏騰,是個性格直率、剛毅不阿的人,辦事堅持原則,決不會以長官的意志行事。有一次,魏騰違背了孫策的意旨,激怒了孫策。孫策為此火冒三丈,大發雷霆,找了個由頭決意要殺死魏騰。下屬們見孫策發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勸說,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解救魏騰。吳夫人知道後,就站在了水井邊要跳井自殺,侍從報告了孫策,孫策急忙前來看望母親。這時吳夫人倚扶著井沿對兒子說:你剛剛立足江南,根基還沒有穩固。當務之急是要禮賢下士,捨棄他們的過錯,表彰他們的功勞,這樣人們才會來投奔你。魏騰功曹辦事遵守法度,盡職盡責,你今天要是殺了他,那麼明天大家就會背離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禍臨頭,還是先投井自殺了省心。」孫策聽了母親的訴說,心中大為震驚,馬上省悟了過來,領會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於是立刻釋放了魏騰並對其禮遇有加。 魏騰的家族也是會稽郡的望族之一,他們在會稽郡乃至江東地區都有較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孫策剛剛據有江東,處於開基創業之時,根基還沒有穩固,會稽郡以及江東的一些大族,有的還處於敵對頑抗的狀態,沒有完全歸順;有的還處在徘徊觀望之中。孫氏要想立足江東,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才是永久之計。對於魏騰的處置,孫策就算一怒之下殺了他,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其影響則會是很大的,它會影響到一些大族的歸順去就,甚至激起更堅決的抵抗。吳夫人能清醒地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以及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並能及時地現身說教,義釋魏騰,這對穩定江東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響。 孫策最後還是被忠誠於許貢的三個門客謀害。孫策統帥江東軍隊北上,嚴重損害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謀殺案。許貢之所以交接曹操,就在於孫策籌備進攻曹操。江東大族需要的是區域和平而不是統一中國,而且當時曹操的面目還沒有暴露,士大夫認為曹操辛辛苦苦把漢獻帝迎來供養,是大大的忠臣。即使孫策不死,能不能長期爭鋒於中原,也要考慮江東的支持。我們知道,無論孫策時代還是孫權前期都有內部的叛亂。許貢不是一個獨立的現象,而是一個集群的反應。 與曹魏和蜀漢相比,雖然孫家在江東耕耘最早,但是,從一個軍政獨立集團演變成徹底獨立的政權的過程最長,博弈最複雜,所以,東吳正式建國的時間最晚。江東孫家建立政權的過程其實是兩個過程,一個是江東政權通過軍事鬥爭維護江東和平生活的過程,一個就是孫家代表的軍事力量和江東大族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江東政權通過調整政策協調內部力量完成江東化的過程。 江東大族排斥孫策,孫策用血腥手段鎮壓,大家在一起折騰,冤讎越結越厚,但總體上還是江東大族吃虧,因為哲學的批判鬥不過武器的批判,也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問題是,一個勁折騰,對於孫家也是大麻煩,根基不牢,內憂外患,萬一國內大環境和江東小環境內外勾結,就有可能翻盤。孫策「義釋魏騰」就是釋放一個謀求共棄前嫌的信號。 無論怎樣講,既然孫家已經將江東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就希望這個勢力範圍繁榮昌盛,如果把所有的反對派都殺光,乾淨倒是乾淨,但是,血雨腥風的江東還是江東嗎? 江東大族也在謀求和孫家的合作。黑格爾說:存在就合理。既然孫家軍閥集團已經形成,江東大族的不承認只能傷害自己的利益,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說起來非常的節烈,人格好像有些偉大,但已經天下大亂,皇帝都沒有飯吃,無論袁紹、袁術,還是曹操,哪一個不想當皇帝?東漢的滅亡已經不可阻擋,如果自己對東漢表示忠誠而被殺,也許可以為後人景仰,但是,既然效忠的政權都已經即將滅亡,自己的犧牲就成了殉葬。殉葬不同於犧牲,犧牲是為了建立一個蓬勃的新政權而流血,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利益而流血,殉葬就是為一個已經腐朽的政權而流血,為狗咬狗的軍閥而流血。姜維的父親姜囧死於漢民族和羌族的鬥爭,他就是漢民族永遠的革命烈士,他家的小朋友姜維就是烈士子女,就可以享受曹魏政權的照顧,因為民族利益具有繼承性。魏延參加了平定南中的戰役,也屬於漢民族的英雄人物,但曹魏就一定不肯給予獎勵,因為他們還有一個民族內部政治集團的歸屬問題。東漢既然一定要滅亡,江東大族就一定要選擇一個新的政權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江東的軍事在謀求自己的經濟基礎的時候,江東的經濟也在尋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 孫策的去世,為江東士族和孫氏集團的合作掃清了障礙,提供了契機。 江東士族維護自己的利益有兩種方式,一個是支持某一軍事集團統一中國,一個是支持某一集團地方割據維護區域和平。 表面看來,江東士族如果能夠控制整個中國的管理權會得到最大的利益。其實還有另外一筆賬。一個地方軍閥要統一中國,是一定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持的,戰爭一定要破壞經濟,戰爭一定要死人。項羽曾經佔領了中國,江東民眾沒有多少好處,項羽失敗,江東八千子弟就白白丟失了生命,後世的評論家無論怎樣評論,都無法彌補江東的人力、物力損失。江東如果支持統一中國,那麼就是江東用自己的所有資源和整個中國抗衡。即使統一了中國,中央政權也不可能完全被江東控制,自己辛辛苦苦出錢糧、耗人力,弄來弄去得到和失去不成正比。有些虧。 在三國時代,三個政權的士族集團都反對戰爭。《三國演義》第120回,羊祜建議征討吳國,就遭到賈充、荀顗、馮紞為代表的大士族的竭力反對。280年,晉兵已經攻克了牛渚,賈充仍然要求「吾兵久勞於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後圖。」賈充甚至強烈要求斬殺主戰派張華「以謝天下」。江東已經非常的腐朽,戰爭已經很快結束,但對於賈充為代表的士族來說,只要江東不威脅自己的利益,即使用一月的時間就可以統一中國,他們也不願付出代價。個人只掃門前雪,哪管別人瓦上霜。 江東大族堅定不移的謀求江東的和平,至於誰能夠管理天下和江東,那是個無所謂的事情。 孫策不是江東利益的代表,因為孫策是「小霸王」,他有一個以「吳越之眾」圖謀天下的宏圖。 《三國演義》第29回,孫策要求曹操給一個大司馬的名義,曹操不答應,孫策很憤怒,「常有襲許都之心」。吳郡太守許貢,就私下裡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朝廷宜外示榮寵,召還京師;不可使居外鎮,以為後患。」 許貢對於曹操的態度我們不討論,但孫策坐擁江東的時候,許貢可以和他勉強維持,一旦孫策圖謀中原,許貢就堅決反對,這就是江東民眾反戰的呼聲。 200年,孫策準備利用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機會背後偷襲曹操,這就是把江東利益綁架在戰車上,於是孫策遭遇了刺殺。 孫策去世後,孫權管理江東的時候,不但太過年輕,而且不長於軍事指揮,威信當然不高,也就無法像孫策那樣爭衡天下,也就選擇了坐觀天下風雲的戰略(坐領江東)。孫權的這個政策非常符合江東士族的利益,為建立維護江東地方利益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 孫策去世後,張紘忽悠曹操和孫權保持和平共處,曹操考慮到自己需要集中精力接受袁紹的挑戰,也就借坡下驢給予孫權一個將軍的名義而且兼領會稽太守。 孫權和曹操達成妥協後不久,顧雍接受張紘的推薦擔任的會稽丞,代行太守的一切權力。顧雍擔任孫權的丞相長達十九年,是江東大族的第一代表,他的加入,標誌著江東軍事政治地方利益集團的形成。 《三國演義》第38回,有一段孫權和地方集團相互聯合的文字: 「孫權自孫策死後,據住江東,承父兄基業,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 這一點文字,非常重要。一個是孫權「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暗含的意思就是孫權更改了孫策的政策。一個是「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顧雍的排序還在張紘之上,暗含的意思就是這些賢士之所以投奔孫權很大程度是因為顧雍的影響。一個是江東四大士族的代表人物全部加入了江東集團。 這一段文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陸績、陸遜叔侄二人也加入了孫權集團。 陸績懷橘是中國二十四孝典故之一,十歲的那一年,他的父親被孫策窩囊死。仇怨當然是有的,但陸績這個人心胸非常的寬廣,他並沒有圖謀個人的私仇,而是圖謀影響江東孫家的基本方略。 孫策在吳郡和張昭、張紘、秦松一起討論安定國家、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方略,四人的共識是「須當用武治而平之」。 江東士族不需要一個瘋狂的軍事集團,他們只需要一個維護區域和平的工具。 219年,孫、曹、劉三家鬥智斗勇的時候,精研《易經》的陸績在三十二歲的年齡告別了人世間,而且做了一個偉大的預言:「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那個意思就是60年後中國將完成新的統一。這個陸績,不知怎麼搞的,弄的比較准,晉武帝咸寧五年十一月,也就是279年,也就是陸績去世60年後,晉軍水陸20萬六路齊發討吳,太康元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280年,孫皓投降,三家歸晉。 為了團結世家大族,孫權積極推行政治聯姻。婚姻成了政治的補充和延續,孫權用聯姻手段編織了一張龐大的裙帶網,幾乎把江東所有的世家重臣都網羅其中。 周瑜是東吳建國的首要功臣,他的夫人小喬和孫策的夫人大喬是親姐妹,他的女兒嫁給了孫權的長子孫登,他的兒子周循娶了孫權的大女兒魯班公主,可說是親上加親。張昭和諸葛謹是孫權的另兩位重要輔臣,張昭的兒子張承娶了諸葛謹的女兒,他們的女兒又嫁給了孫權的另一個兒子孫和。這三位雖然都不是江東世家大族,卻都是孫權最得力的助手。 作為吳郡四大家的顧、陸、朱、張,顧雍後來當了十九年東吳丞相,他的外甥娶了孫權的從女;代顧雍為丞相的陸遜,娶了孫策的女兒,他的孫子陸景(陸機、陸雲之兄)又娶了孫權的孫女。驃騎將軍朱據娶了孫權的小女兒魯育公主,他的女兒(非魯育公主所生)又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亮。全琮也出身吳郡大家,後來當到右大司馬,他是魯班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當然,後面我們還要重要討論著幾個婚姻,因為孫權也沒有想到這幾個婚姻深刻影響了他的晚年。 孫權的姻親不僅還有東吳的大臣滕胤、全尚、朱治、潘璋,甚至還包括曹操、劉備,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堂兄孫賁之女,而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則是婦孺皆知的故事。 政治婚姻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政治,但畢竟可以對政治產生重要的羈絆。 孫權和江東士族的新的矛盾根基出現於《三國演義》第29回。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 有一天晚上,兩個人喝了小酒,「同榻抵足而卧」。這個感情就非常親密了,孫權在半夜小便的時候半露半不露說:「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魯肅是一個直腸子,直接了當的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漢朝一定要滅亡,你或者投降曹操,或者控制長江南北對峙,圖謀帝業,沒有中間的道路可以妥協。 到了「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曹操要求孫權表示臣服。孫權「猶豫未決」。孫權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薄情寡義的人,晚年鼓搗死自己的好幾個兒子,他完全可以送一個兒子去許昌迷惑曹操的思想。孫權的猶豫不是珍惜一個兒子的生命,而是擔心送兒子當人質產生的巨大政治影響。孫權只要把兒子送到許昌,就表明他有臣服曹操的傾向,這樣一來,他的人心就散了。 孫權的母親召集周瑜、張昭等人召開最高層會議。張昭認為曹操要求孫權「遣子入朝,是牽制諸侯之法」,不懷好意,但如果不答應,「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張昭的意思還是臣服曹操。 周瑜反對臣服曹操,他認為江東孫家三代耕耘,在江東已經有了堅實的根基,「將軍承父兄遺業」,佔有廣闊的地盤,「兼六郡之眾」,有自己的忠實的部隊,憑什麼窩窩囊囊的送人質?我們不理曹操,看他有什麼辦法,實在不行就干他一架,「徐觀其變,別以良策御之。」 孫權的母親最後決斷接受周瑜的建議。 這一次會議上,代表江東文官集團的張昭和武將勢力的代表周瑜就已經展開的爭論。 到了208年,對於如何應對曹操的南下,江東集團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大體的陣線就是張昭為代表的文官主張投降,周瑜為代表的武將主戰。 在這次鬥爭中,非常奇怪的是諸葛瑾的態度。諸葛瑾雖然是一個文官,但也可以指揮打仗,而且是孫權後期極其重要的軍事統帥,所以,我們可以用文武雙全來評價諸葛瑾。引起江東集團內部的分歧的導火索是諸葛亮,那是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亮是堅定的反曹派,但諸葛瑾的態度就是站在張昭那個戰線上主張投降。 為什麼? 208年,曹操南下,孫權開會討論對策,幾乎所有文官都主張投降,張昭尤其積極。這些文官的算盤打得極精。投降曹操也可以做一個州官,既可以有地位也可以保護財產,最重要的是沒有生命安全。和曹操打仗,失敗了就是一無所有,勝利了能有多大好處?以江東的地盤,自己仍然是一個州官,何況還要為戰爭提供物質。就是孫權統一了中國,又能怎麼樣?得到榮華富貴的是手握兵權的將軍,文官能有多大便宜? 諸葛亮管理蜀漢政權,確保荊州集團領導地位的主導權,很多朋友就感到一碗水不能端平。但是,為了支持劉備,糜竺不但投入了所有的家產,還奉獻了一個妹子,趙雲九死一生衝出了長坂坡。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法正是益州太守,絕對的實權,馬超是左將軍,位列還在張飛之前,這兩位的地位都超過諸葛亮。 如果從投入和收益的比較來看,劉備對待法正、馬超、糜竺、諸葛亮、趙雲的態度就不公平。 第43回,魯肅說了一段話,如果魯肅等人投降了曹操,「累官故不失州郡」,沒有什麼大的損失,而孫權投降了曹操,「位不過封侯」,領取一點固定的俸祿和補貼而已。 我們看待問題,不能絕對從經濟利益考慮,否則就沒有辦法接受中國為什麼有一個無私奉獻的雷鋒,但是,接受一個集團的時候,一般要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 周瑜為代表的武將集團,大部分是寒門庶族出身,他們的利益就是軍隊的利益,而軍隊的利益在戰爭中得到體現。只要戰爭開打,無論你是否願意,軍人立即就佔據政權的主體,文官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魯肅是極其堅定的聯劉抗曹派,這個不能按照常規理解,他家一共有兩個糧倉,各有三千斛,他非常慷慨就捐助給周瑜一個糧倉。魯肅不是一個在乎經濟利益的人。 經過魯肅和周瑜的強力推動,孫權決定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為了表明決心,用劍砍掉案幾的一角。這僅僅是表明決心嗎?表決心何必和案幾治氣?他是在下達威脅令。我,孫權決心已下,聯劉抗曹,誰敢再提投降,誰敢耽誤老子打仗,我殺你全家。 這是對江東大族的公開表態,或者全心全意的支持我,或者用自己的脖子餵飽孫權的屠刀,孫權已經瘋狂,江東的男女老少,或者是他的戰士,或者是他的敵人,沒有中間可供選擇。 孫權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江東固然犧牲了一些士兵,江東固然耗費了一些錢糧,但畢竟獲得了區域和平,相比於戰火洗禮的荊州,江東還是幸運的。 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江東集團發生激烈的爭論,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系統紛紛表示投降。難道江東的文官都沒有骨氣?也不完全是,他們對孫權的能力不信任,也就是說孫權管理江東的這八年並沒有建立崇高的威信,江東的士大夫認為孫權根本就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所以對曹操的反抗毫無意義。赤壁之戰的勝利,保護了江東民眾不遭遇戰爭的破壞,孫權通過了江東士大夫的驗收,從此以後,江東集團的所有文官武將都認可了孫權的統治。江東集團完成了世代交替。 既然,孫權可以贏得戰爭給予和平,江東大族就沒有必要投降曹操,大家就可以真誠團結在江東孫家周圍形成地方利益集團。 1916年,袁世凱去世,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無論是北洋的軍閥,還是其他軍閥,還是國民黨時代的軍閥,他們的命名多是以地名為核心,比如奉系軍閥、桂系軍閥。古今中外的軍閥之所以能夠成為軍閥,不僅僅是能夠打仗,而且還有背後的地方經濟力量為依託。馮玉祥、李宗仁都比較能打,但最後都鬥不過蔣介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蔣介石依託的江浙財閥太有錢。 赤壁之戰後,江東集團表面團結,其實仍然有巨大的矛盾,世家大族盡心儘力阻攔孫權統一中國的夢想。孫權聯合公孫淵夾攻曹魏,孫權被公孫淵欺騙後籌謀遠征遼東,都遭到張昭、顧雍和陸遜的反對。陸遜雖然是呂蒙之後最重要的軍事統帥,而且是唯一被孫權兩次授予指揮全部軍隊的統帥。但是,陸遜對於孫權的支持是有保留的,他積極投入到江東對外的反擊戰,但只要完成戰略反擊就收隊,堅決不搞戰略進攻。陸遜是一個很有分寸的司令員,他確保軍隊要為經濟服務。 陸遜並不是孫權的忠臣,他是江東大族利益的忠誠代表。 孫權對此心知肚明,他對江東大族對於自己的有限支持很清楚,而且越到後來,他對於江東大族,特別是陸遜的控制越困難。因為公孫淵,張昭幾乎和他徹底決裂,孫權用了種種低聲下氣的態度請求張昭的原諒,但張昭就是硬挺著不讓步。張昭是一個老頭,他死在孫權前頭,但孫權死後,他的後人們,能夠斗得過這些擁有極大威望和權力的大佬們嗎? 234年,諸葛亮去世,魏、蜀、吳三國進入了相對和平時期,外部軍事壓力的舒緩,因為丟失了平衡,內部矛盾異乎尋常的突出。 244年,曹爽指揮曹魏主力部隊閃擊漢中,對於曹爽開拓疆土的軍事行動,遭到了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和元老舊臣的堅決反對。他們需要和平,不需要土地。244年曹爽,在儻駱道進退兩難兵敗於費禕和王平,史稱興勢之役。 興勢之役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曹魏高層並沒有對外擴張的統一認識。第二,曹魏軍事實力根本就拿不下其他一個政權,孫權只要確保孫劉聯盟,就可以沒有外來威脅。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心弔膽的留著這些威脅極大的江東大佬呢?既然,狡兔已經走了,何必養著這幾條三心二意的狗? 對於江東和孫家的事業,孫權的貢獻是突出的。第一,赤壁戰役打敗曹操保護了江東;第二,偷襲關羽徹底控制了荊州,而且為父親報了仇;第三,夷陵戰役打敗了劉備。 但是,孫權在江東的地位是尷尬的。赤壁大戰的最高決策會議前夜,所有能夠參與決策的領導,都緊急拜會周瑜。孫權雖然最後宣布開戰,但真正的決策人是周瑜。如果周瑜主張投降,孫權不投降也沒有什麼辦法。 孫策去世前,將決定集團對外軍事戰略的核心權力託付給了周瑜,將管理集團的核心方略託付給了張昭,加上老太太的最高權威,實際孫權的權力非常有限。 孫策要殺魏騰,老太太就跑到水邊上以自殺相威脅,逼迫孫策前來靜心聽從自己的教導,她控制不了孫策。孫權時代,老太太經常參與最高決策,孫權從來不敢違抗。 孫策去世前,還有一個對於張昭的最高指示:「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工作,管理不了江東,你就可以代替他管理江東。如果連你也戰鬥不過江東的地方勢力(正復不克捷),那麼就一步一步放棄江東,向西撤退回到我們的老根據地,也可以平安過日子。 這段話是有爭議的地方是「緩步西歸」。孫策軍事集團的起家力量是「淮泗將領」,相對於江東有本地豪族和士族,這個軍事集團就是外來軍閥。「緩步西歸」當然就是盡量佔有江東,能佔領多少算多少。問題是,「緩步西歸」後的基本策略是什麼?是繼續尋找新的擴張點呢,還是歸依另一個強大的集團? 我個人的意思就是退回老根據地,尋找機會另行發展。因為,孫策把決定集團最終歸屬的權力交給了周瑜,戰和大計不是張昭的決策範疇。但是,孫策「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遺命也是極其重要的政治架構。他雖然不能和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分量重,但也確立了張昭擁有最後的內政決策權。張昭曾經公開說:「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這個意思就是張昭的內政決策權實際高於孫權。 孫策去世的時候,江東集團實際有三層利益圈,第一層是孫家的家族利益圈,第二層是孫策起家的基本力量利益圈,第三層才是包含江東大族的江東利益圈。這三個層次並不是等距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具有利益的高度相關性,是一個共同體,周瑜、程普、黃蓋等人屬於第二層。第三層有自己的政治訴求,和第一層、第二層並不是同心同德。孫策和吳老太太都遺命張昭為擁有決策權的元老,說明張昭屬於第二層,就他本身而言應該是和孫家同甘共苦的。 張昭和周瑜的集團價值取向不同,張昭認為沒有江東大族的支持,孫家的統治就沒有根基,所以他更加傾向於照顧整個江東的利益。張昭是核心集團的鴿派,而周瑜是鷹派。但是,不管周瑜、張昭本人的區別,他們都客觀上侵犯了孫權的權威,而他們侵犯孫權權威的法理依據就是孫策的遺命。這樣一來,孫策在江東的強大影響就成了孫權的雙刃劍:既可以藉助凝結人氣排除外來威脅,但也始終矮化了孫權在江東的地位。 江東集團的主體是孫策時期加入的。孫權要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方法是把自己樹立成孫策事業的繼承人。這個方法的危險是孫權必須承認自己在創業中沒有貢獻。如果江東的事業是孫策建立,那麼孫策時代的將領當然就有創業功勛,也就是擁有原始股份。孫權本人沒有原始股份,他成了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孫策時代的老同志就有老資格可擺。 孫權採取的樹立自己威信的辦法是抹掉孫策的歷史地位,把自己樹立成江東事業的建立者。以孫權的功業,完全可以理直氣壯的當領袖。但是,自古以來強幹一定弱支。如果孫權領袖地位非常鞏固,大臣們的發言權就要降低,所以大臣們都自覺維護孫策的歷史定位。由於孫權本人不能打仗,能打仗的江東將領多數是孫策培養(周瑜是孫策朋友,陸遜是孫策女婿),孫權極難擺脫孫策的影響。整個孫權時代就是孫權擺脫孫策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崛起了一個「文革集團」,那個江青的滅亡,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沒有軍功,鎮不住建國功臣巨勛。江青後來就從《史記》的《呂太后本紀》中鼓搗一句「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意思就是自己參與了最高決策,與國家有元功巨勛。其實呢,江青截取的這僅僅是半句話,後面還有半句補充:「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是,呂后幫助劉邦殺了極多的功臣,結束了來自內部的威脅,至於滅暴秦、除項羽,呂后是一點功勞也沒有。 「四人幫」固然應該懲治,但後來一位領導扭轉乾坤、貢獻極巨,為什麼也靠邊站?簡單的很,不是開國元勛,就沒有自己的根基。新人要走上歷史的舞台,必須是老同志去世了或者老的實在不能幹工作了。 古今中外,咸同此理。 江東內部不和的大原因是孫權個人軍事指揮能力太弱必須依託孫策時代的大將,次原因是孫策事業太突出,影響了孫權的個人威信和歷史定位。為了徹底確立孫家在江東政權的絕對決策權,孫權晚年就開始了屠殺功臣的暴虐。 陸遜是孫權晚年最有權力的大臣,當然也是江東士族的第一代表,陸遜特別討厭積極北伐,他最欣賞的是防守反擊。諸葛恪的國家政策恰巧和陸遜相反,無論是孫權時代還是孫亮時代,諸葛恪都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就堅定北伐而言,諸葛恪和諸葛亮、魏延、姜維倒是一個陣營,而陸遜和費禕是一個陣營。如果諸葛恪堅定支持江東大族的利益需求,他就是一個好色貪腐的無恥的小人,陸遜也會大聲表揚他。諸葛恪是一個非常高傲的人,也是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但是,他藉助自己的小聰明,滿世界就沒有看得起的人。 孫權有一次問諸葛恪:「君何如丞相?」今天,有些朋友是很看不起諸葛亮的,但東晉政權竟然特地特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諸葛亮的能力和品德是無可懷疑的,但諸葛亮一生惡鬥的人物就是司馬懿,司馬懿雖然最後熬死諸葛亮,但畢竟勝的不那麼光彩,東晉是西晉的自然延伸,司馬懿是東晉王朝的歷史老祖。東晉王朝竟然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連劉禪都沒捨得給予諸葛亮這樣的榮耀,為什麼東晉那麼推崇諸葛亮?諸葛亮能力和品德之高,弄得連他的意識形態敵人都感覺不給於一個名義都不能交代。孫權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但是,他非常尊敬諸葛亮。我們看《三國志》,孫權從來就不稱呼諸葛亮的名稱,一律是以丞相代稱。在孫權的心中,諸葛亮是人世間最優秀的丞相,至於張昭、顧雍什麼的,連給諸葛亮提鞋都不配。 孫權之所以重用諸葛恪,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盼望諸葛恪以諸葛亮為榜樣。對於諸葛亮這樣光輝的榜樣,諸葛恪以極其罕見的厚臉皮說:「臣勝之。」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樣沒羞恥的。孫權非常的不認可:「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且為君叔,何宜言勝之邪?」孫權認為,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管理的國家經濟發展、政治和諧,而且信守承諾,絕對忠誠的服務於劉禪而不思篡權,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江東的事業,就是江東地方利益集團的事業,孫氏皇族的基本國策符合江東地方利益的時候,孫吳就穩定發展,一旦急遽對外擴張,地方利益集團就和皇帝激烈鬥爭。孫皓謀求統一中國,除掉了極多的地方集團,等到司馬炎大軍南下的時候,除了張悌,竟然都是望風而逃。200年,江東地方集團謀殺了孫策,280年,背叛了孫皓,你可以橫行,我可以不支持:這就是江東地方集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萬不能合作的面相
※從博弈論角度分析給定黨政一把手合作責任的弊端
※「拿福能」 nuffnang.com 這個網站是做什麼的?
※一定要和賞識你的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