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電影製片廠到湖北電影製片廠,曾經的記憶

1958年,全國分片區建立了一批電影製片廠,中南區是武漢電影製片廠和珠江電影製片廠。

1959年初,上海電影局為使武漢電影製片廠早日投入製片生產,從其所屬的上海天馬、海燕、江南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洗印廠等抽調了一整套藝術、技術專家來武影廠工作。如電影導演陶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主演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演員黃婉蘇、傅柏棠(四十年代名演員)、曾昌,編劇劉任濤,編輯杜邊、溫剛,製片主任韋布(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韋廉之父),攝影師姚梅生,美工師李平野,錄音師王仲宣、湯榮春,洗印師李思長,照明師趙永祥等。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駐湖北攝影站及陳祖武、杜豐、羅超雲等也併入武影廠。初組建的武影廠下設辦公室、故事片室、新聞片室、生產技術室。

1959年,武影廠首拍的影片便是漢劇《二度梅》舞台戲劇藝術片,陳伯華飾陳杏元、王曉樓飾梅良玉,陶金導演。該劇是在武影廠攝影棚內攝製完成的,因而採用了一些電影特技攝影。如表現陳杏元縱情跳崖時,實際上是從桌子上跳下去的,是由背景重疊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傳統漢劇的藝術表現力。這部影片由湖北文藝界自家人演、自家人拍,令人備感親切,並成為留存陳伯華舞台藝術不可多得的一份聲像藝術資料。

1960年秋,武漢電影製片廠與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故事影片《洪湖赤衛隊》。影片由謝添、陳方千、徐楓聯合導演,由省實驗歌劇團王玉珍、夏奎斌主演,導演謝添飾演張副官,武影廠導演徐楓飾演了韓英爹。影片遵循原歌劇的基本構思,並保留了幾乎全部精彩唱段,「願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的唱段長達近二十分鐘,而將韓英深厚的階級感情和堅強的革命信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充分調動電影的拍攝手段,既渲染革命氣勢如火如荼和戰爭年代的嚴酷,又通過優美的唱腔和洪湖自然風光透出革命浪漫主義,是將歌劇搬上銀幕的一部非常成功之作,是武影人的驕傲。這部影片獲得了1962年度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音樂獎。影片放映後,廣為傳播,家喻戶曉,它的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宛如一枝奇葩,永遠散發著芬芳。

洪湖赤衛隊

1960年,石首縣發生一次特大的龍捲風暴,大批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省委、省政府十分關懷受災地區的人民群眾,組織救災慰問團慰問救濟受災群眾,鼓舞鬥志,重建家園,恢復生產。武漢電影製片廠緊急動員,組織編攝力量拍攝《革命雄風戰勝龍捲風》,頌揚人民群眾不畏艱險,英勇抗災的精神。影片既有實景,又有藝術創作加工成份。

革命雄風戰勝龍捲風

1960年下半年,武影廠攝製故事影片《親人》。導演許丹、黃德恩,李素真主演。攝製人員基本上是上海電影局為武影廠培養的人才。影片《親人》歌頌大躍進年代商家待顧客為親人的感人事迹,激勵人們向先進人物學習、開展勞動競賽活動。

《親人》電影海報

1961年,由陶金導演,又拍攝了《留住漢宮春》舞台藝術片。記錄吳天保主演的《哭祖廟》,周天棟、萬盞燈主演的《掃雪打碗》等幾齣折子戲,均為漢劇優秀傳統劇目。攝製這類影片,就是為了「留住漢宮春」。正是拍攝這些漢劇舞台藝術片,充實了珍貴的地方戲曲影像資料,功不可沒。

武影廠生產故事影片、戲劇影片的同時,還攝製了大量新聞紀錄、科教影片。《綠水笑著上山坡》表現襄陽地委書記趙修在老河口大辦水利的事迹;《高山創業》表現竹溪農民侯挺人興農的事迹。《征服漢江》攝下了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省長張體學在丹江指揮截流的歷史場景,

1962年,中南區的兩家電影製片廠合二為一。武漢電影製片廠的大部分職工和設備被轉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只有做紀錄片的一部分留了下來,被安排到其他文化部門。

湖北電影製片廠

1970年10月,籌建湖北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71年,恢復湖北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了《水杉》、《水鄉園林》、《絲綢寶庫》等紀錄片。張仲彬編導的《金色海南島》和《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等紀錄片,被文化部外聯局譯成12種外語版本,發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78年更名為湖北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位於武漢市江漢區萬松園路139號。

1981年拍攝的電影《三峽情思》,是一部反映三峽風光旅遊的故事片,講述了一位攝影師和一位畫家在三峽相遇、相知的故事,先後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映,並被選送參加緬甸電影節。此後,該廠接連拍攝了《徐九經陞官記》、《五(二)班》等10部故事片。其中《陞官記》榮獲文化部優秀戲曲片獎;《五(二)班》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育故事片獎;

1984年,湖北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影片《亂世英雄亂世情》。

1998年拍攝的故事片《世紀之夢》,被中宣部定為向國慶50周年獻禮的10部優秀故事片之一,並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編劇獎、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與故事片相比,湖北電影製片廠的紀錄片在國內優勢明顯,實力僅次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了500餘部紀錄片,其中《江城武漢》、《今日宜昌》、《黃鶴樓》、《武當山》、《中國雜技》、《金色海南島》等,有20多部被譯為多種語言版本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影響。

在科教片領域,該廠拍攝了《農村改水》、《預防血吸蟲病》、《網箱養鱔》等10部電影科教片,為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科教片《農村改水》獲國家第九屆華表獎和神衣獎。

1998年5月揭曉的中國電影華表獎評選中,該廠二度捧杯,攝製的《三峽截流》與《周恩來》、《豐碑》一起榮膺優秀紀錄片獎。該廠出品的《隨州曾侯已墓》,獨家記錄了戰國編鐘從破土而出到修復演奏的全過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武漢、隨州等地歷演不衰,拷貝屢次加印,並被翻譯成五種語言版本發行到世界各地。

湖北電影製片廠把三峽作為開掘不盡的創作源泉,在影視界留下了「鍾情大三峽,佳作傳天下」的美談:反映葛洲壩首次截斷長江英雄壯舉的紀錄片《長江截流》,榮獲瑞士洛桑國際能源電影節特別獎第一名;第一部介紹三峽的旅遊紀錄片《三峽情趣》,榮獲全國第一屆旅遊片評比「金天馬獎」和法國塔布第二十屆旅遊電影節「銀比蕾娜獎」、「公眾獎」;而大型紀錄片《三峽奇觀》,則記錄了三峽的文物、風光和風情,留下了極其珍貴的三峽原有風貌,被譯成11種外語版本發行到170個國家和地區。

2004年,該廠與長江三峽總公司新聞宣傳中心聯合攝製了大型紀錄片《千秋三峽》,榮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

家在三峽

8集電視劇《台灣黑貓旅社》創造了全國錄像帶發行量最高紀錄,並榮獲錄像帶評比最高獎。7集電視劇《家在三峽》榮獲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和第十六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同船共渡》榮獲第十七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女子大一個家》榮獲第二十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

從2000年至今,該廠組織拍攝了《我的小學》、《春天關不住》(2003年)、《陽光夥伴》等兒童故事片。

2004年為建國55周年獻禮大型紀錄片《千秋三峽》獲得廣電總局的好評。

2008年拍攝的科教片《淡水小龍蝦養殖》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科教片獎,2010年拍攝的科教片《蝦蟹混養技術》獲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科教片提名獎。


推薦閱讀:

北電中戲老師杜慶春、何可可寫的《唐山大地震》影評
乾貨丨我們距離類型電影有多遠——北電金字獎高峰論壇實錄(下)

TAG:電影 | 記憶 | 武漢 | 製片 | 湖北 | 北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