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時期京津知青的古典詩詞創作

上山下鄉的年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低潮時期,古典詩詞創作遭到極端冷落。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知青中仍然有一批熱愛古典詩詞的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著詩詞創作。 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很多知青創作的詩詞隨著歷史塵埃的消散,已經遺失殆盡。保存下來的又由於各種原因,難以收集齊全。這裡,僅就報紙、網路上發表的京津地區知青的古典詩詞創作作一簡單介紹,希望拋磚引玉,引來大家的關注。

一、知青中一批詩詞愛好者依然堅守在古典詩詞創作的陣地 文革前的北京二中,就有一些古典詩詞愛好者,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推進,他們來到了祖國的天南海北。但是,他們依然不忘用古典詩詞抒發自己的感情。如,到內蒙插隊的邢奇,就用他的詩詞再現了蒙古草原的秀麗景色,他的題名為《虹》的詩這樣寫道:

「白日追虹觸手空,

夢鄉再遇卻成功;

莫怪青春多異夢,

青春色彩比彩虹。」

將自然景色和知青的夢想鏈接在一起,具有了極大的感染力。另一首:

「半天細雨半天晴,

雨後青青草色新;

彩虹一架憑空出,

虹腳落於馬腳跟。」

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施曉明也是北京二中的知青,同樣來到內蒙草原插隊當牧民,在《清平樂.冬牧》一詞中,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羊歸何處?

漫漫牛車路。

茫茫草原向西去,

不知搬家幾度。

落日餘暉盡收,

寒凝大地生愁。

遙望氈包新立,

恰似海上孤舟。」

給人以蒼茫荒涼的感覺。而他在《沁園春.冬牧》中,卻道出一種雖艱難困苦,但壯懷激烈的情感:

「草原冬色,

莽莽蒼蒼,

遍地皆白。

望風撼乾坤,

撕膚割面;

雪掩曠野,

滿目皚皚;

慘慘白白,

瑟瑟羊群,

陣陣狼嚎陣陣哀。

仰天嘯,

看深山幽谷,

壯我胸懷。」 知青中更多的是描寫上山下鄉送行的場面,如,天津的康振惠(網名壩州行)在一首題為《送張俊皓赴赤峰插隊》的詩中,這樣描寫了當時的送行場面:

「俊皓朝辭駕青龍,

紅霞萬朵花光榮。

浩蕩東風隨君去,

國際悲歌響太空。

註:火車喻青龍。」一方面是如霞的紅花,一方面是悲壯的歌聲,將下鄉知青的矛盾心情刻畫的非常深刻。

二、互相酬唱是詩詞創作和交流的主要形式 知青之間詩詞唱和,也是一種生活樣式,通過酬唱,他們交流感情,互相激勵,抒發情懷,感嘆時艱。其中,北師大三位女生史保嘉(齊簡)、戎雪蘭、潘清萍互相交流的時間較長。1969年在白洋淀下鄉的潘清萍以《行香子.贈戎雪蘭》:

「渺渺故園,

隱隱西山。

鎖重煙,

蘆盪漫漫。

萋萋柳堤,

門霧霏然。

悠悠碧水,

沉野鶩,

暗雲天。

京華結交,

常話銘禪。

悵何年,

天涯行帆?

海角逢春,

天示神懺。

今事蹉跎,

嬋娟素,

漁火寒。」

寄託了同學友誼,家鄉思念及對未來的期許。同時,在內蒙插隊的史保嘉也傳書戎雪蘭:

「筆伐四月識君志,

戈枕三載賴師尊」,

表達同學三年的深厚感情。而戎雪蘭作答說:

「芳凄草迷歸路斷,

綠綺久損恐難彈。

綣紙雖感君意暖,

無奈歲月易溫寒。

靈旗空揚赤子縶,

朱簾待秀正辛酸。

去載玉關一掊土,

勝似秋山楓葉丹。」

天津知青王斌本(網名王松),一九七二年四月廿七日在一首《念奴嬌.送摯友別,依戀舊日情,長歌以記之》的詞中,將戰友之間生離時的濃厚深情,描述的十分感人:

「共舟三載,

屯北域,

團結一致奮戰。

盡傾汗水還大志,

飛舞鋤鐮豁干。

幾遇風波,

萬千心緒,

闊步誰能斷?

春風翻滾,

九天明澈雲淡。

回首往昔交流,寄詩"夢遇』又言志"元旦』與君暫別"沁園春』,"題照』紅心欣獻。國際悲歌激昂壯烈,男兒青春煥。依依揮手,五洲沙場相見!」王與共同戰鬥三年的內蒙兵團戰友分別,還記述了他們之間詩詞唱和的情景,雖然詞中提到的「夢遇」、「元旦」、「沁園春」、「題照」等詩詞已經不可能再見,但從詞中可以看到內蒙兵團知青間活躍的詩詞創作概況。

三、知青詩詞更多的是記錄當時的生活情況 上山下鄉的生活情況,必定成為知青創作的主要題材,事實上,現在在網上、出版物中或其他媒體中,能夠尋找到的知青詩詞,也大多以這方面的內容為主。 如下鄉到黑龍江林場的天津知青李金明,在1972年5月的一首《雨中嫩江》詩中,這樣描寫了知青小城尋醉的情況:

「寄身塞北又經年,

尋醉邊城酒肆幡。

獨步街頭唯寂寞,

冷風細雨透衣寒。

雷聲隱隱陰雲重,

春汛遲遲沙岸寬。

當信潮期終有信,

收拾行李待歸船。」

冷風細雨中,作者依然期盼「收拾行李待歸船。」 他1971年夏寫的《晚歸偶記》說:

「蔽窗北望晚霞明,

樹影婆娑弄蔥蘢;

患難憑誰說苦樂,

原來風景在心中。」

是一種下鄉邊疆的無奈和達觀。 王斌本在《無題》(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七日)中曰了一次:

「靈犀頑石經鍛煉,

風雨青梗未假天。

形成骨肉有性格,

造就肝膽亦兒男。

空居觀園空遊戲,

曾在凡間曾貪歡。

不堪塵懌乘風去,

忠誠赤子淚潸然。

作者自註:讀《紅樓夢》後,評寶玉,吟成一律並自勵。」知青當時可讀的書籍很少,內蒙知青不但把當時還算禁書的《紅樓夢》帶到連隊,還在閱讀中從寶玉身上「吟成一律並自勵」,真是太富有想像力了,真是奇人奇事出知青,但不知自勵的方向是返城還是紮根?這也是知青生活的一個新鮮內容。四、體現了邊塞詩的風格。 知青上山下鄉的地方,多在祖國的邊疆。這裡曾經有過烈士金戈鐵馬般的戰鬥生活,也有過軍卒屯墾戌邊、守衛邊疆的壯歌,還有過朝廷罪犯流徙邊疆的悲慘歷史,因此形成了中國詩詞中一個獨特的篇章和題材----「邊塞詩詞」。 知青下鄉後創作的許多詩詞,就其風格而言,無意中發揚了這種邊塞詩詞的傳統,也為新時期邊塞詩詞創作增添了濃厚的一筆。這裡介紹一下李金明的《歐肯河記事十二首》,這些詩詞根據作者所言,是寫於一九七零至一九七三年期間。詩前,作者有序為:「歐肯河源於大興安嶺深處,蜿蜒曲折流入嫩江。兩岸沃野連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風景秀麗。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歐肯河農場知青生活,幾多艱辛困苦,又幾多情愫綿纏。隨筆記之。」這些詩詞可以看出知青生活的端倪,反映農村生活的多彩,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邊塞風格。 其一 路 遇 菽麥青青到壠頭, 幾人刈草幾人收。 相逢野徑不相識, 驚詫蛾眉一注眸。

其二 夜 歸 冰雪寂寥寒夜深, 歸途漫漫兩喑喑。 停車欲語遲開口, 留取悵然孰記心。

其三 聽 簫 簫聲嗚咽雪綿綿, 蘇武牧羊夜未眠, 得旦可知離恨苦, 有誰聽罷淚漣漣。

其四 夜 耕 犁塹長長不見邊, 機聲震耳卻催眠。 春耕最是夜耕苦, 困頓難熬睡往還。

其五 白 樺 雪原漫漫路無垠, 大塊晶瑩羊脂新。 獨有臨風白樺樹,

其六 夏 泳 百曲千回甸草纏, 密插岸柳蔽清瀾。 暖沙細軟留身印, 笑怕激流戀淺灘。

其七 春 花 屋後春山塗綠濤, 最憐曲徑隱風騷。 山丁欲落梨花雨, 芍藥夭夭羞碧桃。

其八 雪 夜 小站孤燈或滅明, 北風攪雪夜零丁。 半爐殘火乞身暖, 圍坐滄桑聽老兵。

其九 沙 暴 黑雲驟起乍心驚, 瞬轉混沌忽眼盲。沙卷狂風天地動, 鐵牛擺道麥田橫。

其十 醉 酒 木耳豐肥炒蛋黃, 茶缸漾酒競瘋狂。 面紅身熱不知醉, 誰哭當歌誰斷腸。

其十一伐木 新纜舊斤長鋸彎, 爬犁碾雪進南山。 百年柞樹雙圍抱, 如剪薪秸斫伐還。

其十二狼群 榛叢掩路夜蒼茫, 忽有幽靈閃綠光。 調正車頭燈照處, 風吹草低現群狼。

五、知青詩詞創作的特點 1、知青古典詩詞創作,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知青上山下鄉後的生活和思想,除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詠外,更多的是對當時生產勞動的描述和對艱苦生活的哀嘆。有的已經從批評的角度開始評價上山下鄉運動,詢問今後知青的出路,是知青問題探討的先聲。 2、詩詞是知青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許多知青通過古典詩詞創作加深了友誼,建立了感情,特別很多從不同地區下鄉在一起的知青,通過詩詞創作這一共同愛好,形成了歷久彌新的戰友之情。 3、應該承認,那個時期知青詩詞創作,基本上不太嚴於格律。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厚今薄古之風的影響,一方面限於知青對詩詞創作的知識了解不多所致。 4、還有知青在創作古典詩詞時,許多由於文化水平所限,太過於斟酌字詞,而忽略了立意,所以格調不高。有的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高調的口號多於情感的寄託,所以,難以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註:文章轉自《東北知青論壇》河泥薦稿

推薦閱讀:

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 第十三----十六講
中國音樂創作回歸旋律 評《李白》以音樂見長
詩詞講壇 徐晉如教授論詩詞創作 詞的檃括與寄託 上
論對聯創作中的揶揄手法
詩藻管窺——中華傳統詩歌創作漫談(二稿)(一三)

TAG:詩詞 | 創作 | 古典 | 古典詩詞 | 詩詞創作 | 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