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舉頭三尺有神明|牟宗三|梁漱溟

原標題:舉頭三尺有神明

王紹培

李澤厚在他最近的一本書《回應桑德爾及其他》里,說到「宋明儒者顯然受佛教影響,『靜坐』『養心』成了『修身』『明道』『變化氣質』的必修功課……迄至現代,梁漱溟還學密宗大手印,牟宗三雖然沒學,但屢屢肯定神秘經驗……」記憶所及,李澤厚過去談神秘經驗、靜坐養心等等不多見。他總算是注意到了這個部分,惜乎語焉不詳。

徐梵澄在《陸王學述》一書里說到王陽明在山上打坐,吩咐童子到山下去接客,人問你怎麼知道有客人來,王陽明說「山下氣息甚大」。徐梵澄認為世界的本體是一個「靈覺體」或曰「知覺性」,這個靈覺體是體,生命的活動是用。體用不離,這就是「體一」,但每個人的知覺性不一樣,這就是「分殊」。王陽明長年習靜,習靜的最好辦法就是「去私意,存天理」。通俗點說,其實就是把「分殊」的部分減少,把「體一」的部分擴大。修鍊到家,就能夠「著實見道」。

上個世紀80年代,大陸忽然出現一大批特異功能者,這個現象引起了台灣物理學家李嗣涔的重視。李嗣涔從科學的角度入手,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發現,過去我們認為的神秘現象,或者迷信,其實可能是真實的。他用一個信息場的名稱來描述這個神秘世界,則特異、靈異等等,原來都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得通的。

或者,意識場、靈覺體、無色界、先天世界、道體……等等,大致是一回事,是一個東西的不同表述,是氣是電亦是光,更是意識場。徐梵澄所謂的「靈覺體」比較恰切,因為這個東西具有能動性和主體性,因此靈而覺,人無非被賦予了一部分這個靈覺體就儼然成為萬物之尺度或曰萬物之靈。至於人中那些修鍊者,則返本歸根,直接與靈覺體融為一體,他們對世界的各種面相各種趣向,瞭然於胸,發而為文就是經典,而他們自己則是神人、聖人、至人或者真人等等……當然,這些都是猜測,大概只有修鍊者、同樣是悟道之人,才能夠深明其義。

過去胡蘭成說要恢復祭祀。台灣的年輕學人薛仁明也說要恢復祭祀。薛仁明說借這個祭祀恢復中國人跟歷史和自然的聯繫。但祭祀的前提是什麼,祭祀的對象是誰,他們則語焉不詳。我覺得他們未能深究的可能性更大。事實上,祭祀的前提當然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甚至於神明無處不在;祭祀則是向神明輸誠,祈求其多包涵、多寬宥、多恩寵等等……

明白這個意思,大概才能明白什麼叫天人之際:有限的人向無限的天其實也就是靈覺體輸誠。於斯才重新鏈接了天人,人回到原鄉,不至於迷惘。神明是否真有或者實有是一回事,存而不論也未嘗不可。關鍵是:如果我們設定一個更根本、更整全、更高明的主體存在,則無異於為人類設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視角,以之來觀照人類,察省人類的褊狹、短視、愚昧,使人有所敬畏,有所惕厲,有所謙虛謹慎,隨時隨地能夠覺察自己的處境,則當然是一件大有益處的事情。


推薦閱讀:

國學大師梁漱溟的養生智慧三
反孔的陳獨秀與尊孔的梁漱溟 原來是這樣的關係
梁漱溟老先生的照片為什麼總是撅著嘴?
《梁漱溟傳》馬東玉(2008)
梁漱溟:思考問題的8層境界,「問題」小伙成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

TAG:梁漱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