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茶業交流合作歷史、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

閩台茶業交流合作歷史、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  閩台一水之隔,歷史上本是一家。現在台灣人口80%的祖籍地仍然是福建。閩台兩岸山同脈,水同系,人同祖,族同史,語同音,習同俗。台灣產茶與福建更有割不斷的歷史淵源。茶同根,種同源,藝同師,技同門。了解歷史,總結經驗,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攜手合作,共創閩台茶業輝煌的明天。  1、閩台茶業交流的歷史淵源  1.1台灣茶種來自福建  台灣茶業以生產烏龍茶為主。現有栽培的茶樹品種,除適制紅茶的阿薩姆種引自印度與近代台灣新選育的台茶1--17號外,其餘品種均來自福建。據1918年《台灣通史》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鎮),發育甚佳,繼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這就是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的開端。  據《中國烏龍茶》記載:「1865年,英國商人德克萊在台灣開設德記洋行,深知茶葉有利可圖,就僱人到安溪購買茶苗,並以貸款方式鼓勵農民種植和採制,茶葉收成以後,全部收購,然後運往海外銷售。這是閩茶傳入台灣的另一記述」。「清咸豐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舉行鄉試,台灣南投鹿谷鄉初鄉村有一書生林鳳池,意欲赴考,卻因缺資而難於成行。宗親林三顯慷慨解囊助之。林鳳池中舉後為 xī答宗親資助之恩,決意專程到武夷山將武夷岩茶種苗帶回家鄉種植。到了天心岩永樂禪寺說明來意,住持送他36株茶苗,並囑其細心培育,分裁廣植回鄉後分給鄉親種植於凍頂山,生長旺盛。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以後幾經發展,終於成為馳名於世的凍頂茶。」1990年,經閩台兩岸專家考證,位於福建建甌東峰鎮的一片矮腳烏龍品種百年老茶園,與台灣適制烏龍茶的當家品種青心烏龍屬同一變種,從而為台灣青心烏龍乃由福建引入之有力證據。福建學者還認定了台灣的香櫞、皋如茶源自福建的綠芽佛手、紅芽佛手。   據《港台茶事》記載:台灣木柵鐵觀音,系木柵人張nǎi妙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回安溪老家探親,嘗到「一啜三日誇」的鐵觀音茶,十分讚賞,遂向親友索取12株純正鐵觀音茶苗,攜回台灣住地台北木柵,在屋後石崖縫間的土台上種植。第二次引種,大約在20世紀初,張nǎi妙受政府委派,以當 時政府茶師身份到福建安溪正式購買銑觀音茶苗1000株,種植於木柵樟湖山(即今南山)。經張氏多年的推廣和鼓勵,逐步發展成木柵鐵觀音茶區。   1.2台灣烏龍茶的制茶技術與技術人員均來自福建  台灣植茶、制茶的茶農,大部分是由福建安溪等地移民去的。據《安溪縣誌》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安溪鄉民開始陸續入墾台灣。至清代,安溪鄉民大量遷入台灣。進入台灣的安溪移民經歷代繁衍生息,至1990年,人口已達200多萬人,佔台灣人口總數十分之一強。安溪人移民到哪裡就把植茶、制茶工藝傳播到哪裡。台灣烏龍茶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台灣早期的制茶技術都是聘請福建的制茶師傅來台傳授。據林馥泉的《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記載:包種茶是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士王義程所創製,並由其在台北縣茶區倡導及傳授製法。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兩人到台灣,在台北縣七星區南港大坑開墾茶園,從事包種茶製造,並將技術傳授鄉人。台灣日治時期,他倆選擇南港為包種茶產制研究中心,於1920年起擔任講師,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包種茶產制講習會,各茶區派人參加學習。王、魏倆人對台灣包種茶產制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作出貢獻。其時,還聘安溪人張nǎi妙為「巡迴大師」,任職10年,四赴武夷、安溪覓尋茶葉 採制技術,對包種茶、烏龍茶採制技術進行改良和推廣,取得良好效果。民國5年(1916年),榮獲台灣總督頒發的「特等金牌獎」。  烏龍茶精製加工,也是聘請福建的制茶師傅。清同治七年(1868年),都德洋行在台北板橋設立烏龍茶精製廠,由廈門聘請茶師到台灣進行精製加工,開創台灣烏龍茶就地精製加工與直接出口的先例。  1.3「花香茶」之茉莉花,引種於福州  清光緒初年(1875年),由福建福州引進茉莉花苗木,栽植於台北市近郊。這是台灣栽植茉莉花之始。清光緒七年(1881年),台灣烏龍茶出口受國際茶葉不景氣的影響,茶葉生產陷於困境。當時台北茶商便將台北大稻埕一帶積壓的烏龍茶,運往福州,以茉莉花加以窨制,稱之為「花香茶」。此為台灣窨制花茶之始。以後包種茶窨花就以當地栽培的茉莉花作為窨制包種花香茶之花源。  2、閩台茶業交流、合作之現狀  改革開放政策為閩台茶業交流、合作架起了橋樑。茶葉作為一條溝通的紐帶,連接閩台之間的地緣、親緣關係。從此以後,閩台兩地茶業的交流、合作就接連不斷。   2.1學術訪問,為民間交流打開通道  1986年,台灣大學教授吳振鐸夫婦,應我國茶界前輩黃國光夫婦之邀,從台灣飛抵福州,回原籍福安省親訪友,走訪了福安縣與設在福安的省茶科所,拜訪了張天福老師;在福州逗留期間回母校福建農學院與老同學聚會,為兩岸茶界交流打開了通道。1989年,台灣南投茶農20多人組成茶葉訪問團,首次赴福建安溪參觀訪問,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1990年9月12--13日,福建省茶葉學會與泉州市茶葉學會在福州聯合舉辦「閩台茶葉學術討論會」,台灣省著名學者吳振鐸親自率領14位茶界代表出席,實現了閩台兩岸茶界首次學術交流。1992年,以吳振鐸教授為首的台灣茶葉代表團訪問了福建安溪,與安溪茶葉界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和茶藝切磋。1993年10月,由中華茶人聯誼會主持在北京召開「海峽兩岸茶葉研討會」。兩岸茶人首次相聚北京,交流茶葉學術發展成果。1994年10月20―23日,福建省茶葉學會與台灣天仁集團等聯合在福建漳浦盤陀鎮舉辦「1994海峽兩岸優質烏龍茶品評會」,有閩、台、粵三省的烏尤茶250隻茶樣參評,檢閱了海峽兩岸烏龍茶品質特色和工藝水平。1997年9月,福建省武夷山茶葉訪問團赴台參加無我茶會活動,互相推動茶為國飲。1997年11月,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率領代表團10人,前來安溪參加「海峽兩岸烏龍茶發展戰略研討會」。1998年8月,福建在武夷山市承辦「第六屆國際無我茶會」,台灣茶人應邀參加,受到福建同胞的熱情接待。2000年4月26-29日,由中國茶葉學會、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等聯合在福州舉辦「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兩岸茶人再次相聚,並議定今後每隔一年開一次研討會,成為兩岸交流平台。2001年12月,台灣省茶商公會聯合會組團參加在安溪茶都舉行的「中國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2002年1月,台灣省嘉義縣制茶業職工工會茶葉訪問團20多人,赴安溪參觀訪問。2002年9月,福建省農業廳與省茶葉學會等在福州主辦 「2002年中國(福建)國際茶、茶具、茶文化博覽會」。「茶博會」包括名茶、茶文化展示、高層論壇、「茶王賽與拍賣」、招商引資簽約、茶藝表演等內容,為海峽兩岸荼業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2.2技術交流,促進閩台荼業經濟合作全面發展  台灣茶葉品種、栽制技術都源自福建,經過200多年的經營、改良、發展,特別是烏龍茶加工技術、制茶機械與營銷管理理念都比較先進。但島內茶葉生產逐年萎縮,已失去競爭力。隋著海峽兩岸關係緩和,台灣當局開放居民往大陸探親和允許商人在大陸投資辦廠後,閩台在茶葉科技、經濟、茶文化等領域進行了廣泛交流。福建最適宜台胞投資再創業,能夠達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目的。台灣一些有識之士攜著資金、帶著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營理念,到福建尋基地、找市場、辦企業,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自1993年天福集團首家在閩投資,創辦茶業企業以來,緊跟著就有台商林聖光在閩侯雪峰創辦文武雪峰農場,引進台灣茶樹良種和茶機,發展近200h平方米的有機烏龍茶。目前台灣企業已有213家在福建創辦各類茶葉生產基地。其中在安溪有40家,投資總額4000萬美元;在漳平永福的台灣農民創業園有24家台商投資1億多元,開墾1466.7h平方米茶園。其中,天福集團是規模最大的台資企業,擁有780個連鎖店,2007年營業額突破8億元人民幣,還創辦了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業職業學院,為閩台茶業發展作出貢獻。   2.3會會聯手,閩台茶文化宣傳活動走向世界  1997年7月,福建省的福州、漳州兩市經農業部、外經貿部、國台辦批准,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後,我們藉助政策優勢,利用「兩岸」牌,開展一系列茶業與茶文化活動。2003年6月,本會與福州「5.18海交會組委會」聯合在福州三和茶都舉行「2003年中國(福州)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暨經貿洽談會茶王賽評選活動」,為獲獎單位頒發證書;同年9月3――5日,由中國茶葉學會、台灣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我會組織10名會員帶了13篇論文參加會議,其中有7人在會上作學術報告;同年9月9--13日,本會與中國茶葉學會、福建省農業廳等聯合在廈門舉辦「福建(廈門)國際茶文化節」,日本、韓國與台灣、香港等地區均派代表團參加活動。除茶葉、茶具展示、交易外,還開展了茶王賽、茶王拍賣、茶葉包裝設計、精品茶壺、名茶形象小姐評選等活動。2004年9月3--7日,我會與福建省農業廳等在福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04年海峽兩岸(福建)優質農產品貿洽會暨中國(福建)國際茶博會」,設展位200多個,其中茶葉佔一半,參觀人數達5萬多人,有500名客商洽談訂貨,交易額達8350萬元;並組織了「凱捷杯」茶賽,評出茶王7個、金獎13個、銀獎27個、優質獎38個。其中台灣選送的茶樣,榮獲了一金二銀一優質獎,在島內名聲大噪,反響很好。同時舉辦茶藝表演選拔賽、評出1―3等獎、最佳創作獎、表演獎、解說獎各一個。還舉辦「2004年首屆中國茶葉經濟論壇」,收到論文25篇。   2005年5月,連戰成功訪問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舉行會談,使兩岸關係進入新時期。在老舍茶館內,胡總書記贈送連戰夫婦「福安工藝花茶」。以茶為媒、以茶為禮、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局面。雙方以此為契機,以茶文化宣傳為己任,促進兩岸茶界攜手合作,共同發展茶經濟,構建和諧社會。2005年5月21日,我會邀請來福州參加「5.18」貿洽會的5位台胞來作客,雙方就閩台科技、產銷情況進行交流,並對今後進一步合作做了探討。同年6月23日,我會在廈門海峽衛視演播廳參與主辦「2005年中日韓星級茶王電視公開賽」,將傳統茶王賽搬上電視平台。出席會議的有日本、韓國與台灣地區以及全國十幾個省市的參賽者,共計100多人。公開賽評出五星級茶王20多個,其中醉西施鐵觀音、武夷鐵觀音還在電視上公開拍賣;同年9月7日,我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六號樓,舉行「福建省名優茶鑒品會暨《茶界泰斗張天福》專題片首發式」,應邀出席會議的有中央與有關部、局領導、外賓、記者等。會上由福建企業的茶藝隊向與會代表獻茶,宣傳了福建名優茶、弘揚了茶文化。與會的代表個個盛讚福建名茶真好;同年12月26日,我會被邀請帶領福建部分優秀茶企業,參加福建省政府新聞辦、省發改委、省文化廳等單位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宣傳周」活動,以大紅袍、鐵觀音等9種福建名茶實物,結合茶藝表演,再次在首都人民面前展現了福建名優茶的光彩。   2006年5月18日,我會召開七 屆七次理事會,決定籌辦「福建省茶葉學會閩台茶葉合作研究分會」,並同意與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合作,藉助舉辦奧運會前三年我國每年將舉行中華文化宣傳活動之機,以茶文化為切入點,把飲茶與奧運相結合,積極開展「人文中國?茶香世界茶文化宣傳活動」,以實際行動支持北京奧運,讓中華茶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交相輝映。同年6月25日,我會與廈門日報、兩岸茶葉展示合作交易會組委會等聯合在廈門海上豪華游輪「成功游八號」上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海峽情?兩岸海上茶王爭霸賽」。 乘游輪游金門、品名茶、交新友,邊欣賞兩岸美景,邊品名論道,參於茶王爭霸賽總決賽,推動閩台兩岸名優茶的發展。同年9月3--5日,由中國茶葉學會與台灣茶協會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在四川蒲江縣召開,我會積極協辦,組織福建15人參加會議,並帶去論文12篇;同年10月22--25日,我會與福建省文化廳、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2006年首屆『人文奧運與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暨「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開幕式,國家領導人吳階平親臨會議指導,與會的有800多人。會上為獲獎論文與獲獎名茶頒獎,同時舉行「高峰論壇」,收到論文40多篇,有8位專家、企業家代表發言。當晚,還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人文中國?茶香世界」駐華使節招待宴會。100多個國家的使節、官員計240人,同我國茶界朋友等700多人共進晚餐,一起品飲福建名茶、一起觀看歌舞茶藝表演。第二天「2006年中華茶文化展開幕式」在中華世紀壇舉行,有80多家160個展位,展出中華各種名茶、茶具與茶書、茶畫等文化,連續展出三天。從第二屆起,台灣茶協會也參與主辦,閩台兩岸學會與協會攜手合作,共同弘揚中華茶文化,共同開創中華茶業的新紀元。  2007年9月8日,我會與台灣茶協會、漳平市政府聯合在福建漳平永福鎮舉辦「永福高山茶產業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台灣島內的專家、學者、在閩的台商與福建的茶葉專家等80多人,有12位專家在會上發言,與會者一致肯定了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區辦得很成功,是閩台兩省交流、合作的典範,為福建茶產業發展提供了經驗。會後代表們還參觀了七家台資企業。同年10月21日,我會召開「福建省茶葉學會閩台茶葉合作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會上馮廷quan會長作了《閩台茶葉合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的主題報告,台灣茶協會理事長聖輪法師、漳平台胞聯誼會會長李志鴻、台灣崇德聯誼會執行會長陳鷹也在會上發了言。他們的講話表達了兩岸茶人的心聲,激勵大家進一步推動閩台茶業的合作與交流。同年11月2――5日,第二屆「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馬連道茶緣茶宮揭開帷幕。本屆活動台灣茶協會參與主辦,並組織台灣茶企20多家參展參賽,是一個新亮點。以茶為媒,促進海峽兩岸茶人聯手弘揚中華茶文化,以實際行動支持北京奧運會是這次活動的新特色。40多位台灣同胞首次來到古都,深深感受到了手足情、中華愛。他們見到大陸創製「中國申奧第一茶」,提出申請要加入打造「申奧茶」的行列,共同為中華名茶推向世界作出貢獻。同年11月16――17日,福建省政府、國台辦與台灣農會等在泉州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我會參與協辦,著重協助籌建《閩台茶史館》、、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合作簽約和舉行「海峽兩岸『生態、健康、和諧』茶業論壇」。這將為閩台茶業與茶文化交流建立了又一個新平台。   3、閩台茶業交流、合作前景分析  3.1閩台茶葉科技合作,大有潛力  台灣大學、台灣中台科技大學、中興大學、元培科技大學與台灣茶業改良場等均是台灣長期從事茶葉科研很有建樹的科研機構。在茶樹組培育種、設施栽培、生物防治、精深加工、名優茶開發、茶食研究、營銷管理、茶機製造等方面都取得好成果,值得學習借鑒。福建農林大學、寧德技術學院與省茶科所等科研教育部門,完全可以開展對口交流、專業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加速出成果。   3.2閩台茶業新產品創新的合作,有利提升高附加值  創新是茶產業生存的核心,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各類茶葉要有新花色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新取勝,以優取勝。閩台兩地應該在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上加強合作,不斷推陳出新。利用各自創新的成果,通過分工合作,建立新的合作企業。應用萃取、研磨、濃縮、殺菌、擠壓等高科技加工技術,開發茶葉提取物產品和茶粉、速溶茶、茶水、茶糖、餅茶、果茶、茶枕以及以次級茶葉及副茶為原料,生產抗氧化劑、消臭劑、茶香皂、茶牙膏、茶洗髮劑、沐浴露等新產品。既可以解決低檔茶的出路問題,又能提升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3.3閩台觀光茶園、休閑茶業的合作,有利於實現茶產業的轉型。  福建茶區遍地都是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風景區。建立生態型觀光茶園與旅遊、休閑茶業相結合,引進台灣茶商創辦休閑農業的經驗、資金、管理模式,利用福建茶葉的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共同創辦新的休閑茶業,集人文、生態、觀光、旅遊、生產於一體,發揮各種資源的優勢,建立各種觀光茶園和旅遊線路,通過精明管理、優質服務、會員制構建、綜合性經營,實現茶產業從第一產業提升為第三產業的轉型。  3.4閩台聯手開發茶葉大市場,把中華茶業做大做強  閩台兩地生產的茶葉,品類齊全,六大茶類與再加工茶全面開花。能做到市場需要什麼就能供應什麼。茶藝精湛、質量優良。產、供、銷一條龍,減少貿易的中間環節,縮短出口企業與國際茶葉市場的距離,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引進台灣資本和營銷經念,應用連鎖店經營模式,設專櫃、賣特色茶、品牌茶,免費提供茶樣鑒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研製適合的茶類產品,打開銷路渠道。積極宣傳茶葉保健功效,重視弘揚茶文化,通過企業文化宣傳,擴大茶葉消費隊伍。探索時尚需求,針對小孩、老人、婦女保健美容的需要,供應保健茶,提供優質服務,提供質量安全的產品,讓顧客放心買、放心喝。   3.5建立茶業人才交流機制,加速實用型人才培養  茶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現代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為適應規模化、清潔化、標準化生產的需求,生產企業非常需要培養實用型人才,儘快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台灣的茶機、標準化加工技術、集約化經營模式與機械化茶園管理都優於我省。為了加速培養人才,閩台兩地可以 採取跟班實踐、同工種交換使用、隨機帶人培訓,教學與科研單位互派專家、教授定期交流、聘任客座專家與教授、互相輪訓等多種形式,促進兩岸各種人力資源的互相流動。   3.6實施品牌戰略,閩台共同打造茶葉名牌  福建名茶多、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台灣茶葉企業在打造茶葉品牌上,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先進技術,「天仁茗茶」、「天福茗茶」在國際上都很有名氣。福建茶產業資源豐富,茶類多、品種花色更多,亟待通過合理的建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通過雙方的合作,促使福建豐富的資源與台灣先進的品牌技術和經驗相結合,打造出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提升兩地茶葉品牌的形象。  3.7充分利用現有交流平台,繼續加強閩台茶文化交流  近幾年,閩台兩地學會與協會聯手,成功舉辦了「永福茶產業發展研討會」、「閩台兩地茶文化交流會」、「閩台茶葉學術討論會」、「閩台茶產業合作研究交流會」、「『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等,2007年起,由福建省政府主辦的「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更是集福建全省之力,為閩台兩地全面合作與交流建立了新舞台。這些交流活動都為閩台兩地茶人提供了成果交流、經驗介紹、產品推介、學術爭鳴、形象宣傳的平台,都應充分利用,繼續辦好。2008年6月,閩台兩地與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等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第三屆『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宣傳活動」與「中國申奧茶新聞發布會」,為台灣茶協會加入「申奧茶」研製行列,為其主要產品「一炮紅」、「一炮龍」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宣傳,發揮了很好的效果。「第五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今年8月23--30日在台灣台中市舉行,海峽兩岸200多人匯聚台灣進行學術成果交流,徵集論文78篇,其中大陸70名專家學者帶了54篇論文參加會議,為發展中華茶業與茶文化作出貢獻。(湯鳴詔)                              2008年10月6日【參考文獻】1.張水存,中國烏龍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2322.郭 琳等,淺談閩台茶業的淵源與交流[J],茶葉科學技術,2008(1):52--543.林燕騰,論閩台茶葉交流歷史及當代發展態勢,[J],茶葉科學技術,2008(2):4.姜紹豐,中國烏龍茶產業發展現狀,[J],中國茶葉,2008(9):6--9,5.管曦,閩台茶業合作前景之分析,「首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生態、健康、和諧』茶業論壇論文集」,2007:87--91
推薦閱讀:

佛教對人生苦難之源的分析
奇門遁甲丨關於《奇門氣數天機秘法》氣理分析
有關「詩聖」名號分析
要辦喜事卻不會看黃道吉日的,我教你們吧(內附案例分析)
用山向奇門和玄空飛星共同分析一個陽宅!

TAG:歷史 | 發展 | 交流 | 合作 | 發展前景 | 前景分析 | 現狀 | 茶業 | 前景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