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建安風骨
建安詩歌:操古直悲涼,丕便娟婉約,植文採氣骨兼備,曹氏父子創作,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正始時政治險惡,作家苦悶,阮籍《詠懷》組詩,用比興手法隱晦曲折地抒發感慨、批判現實。
曹操與曹丕
一、曹操。現存20詩餘首都是樂府詩,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精神一脈相承。
(一)內容:
1、反映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的,如《蒿里行》寫關東義軍討董卓。這些詩歌由於反映現實深刻真實,被稱為「漢末實錄」(鍾惺《古詩歸》)。
2、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壯志。前者如《度關山》、《對酒》;後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二)藝術:
1、學漢樂府: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蒿里》本是輓歌,操用來寫現實;《陌上桑》本寫羅敷故事,操改寫求仙;《秋胡行》本寫秋胡戲妻,操用來抒發感慨。
2、繼承漢樂府傳統,既反映現實,又有感慨,語言古樸率真,胡應麟說《短歌行》等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詩藪》)。
3、於悲涼中多跌宕慷慨之氣,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陳祚明「跌宕悲涼,獨致超絕」(《采菽堂古詩選》);馮班「慷慨悲涼」(《鈍吟雜錄》);宋敖器之《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李堅,學者邯鄲淳、仲長統,詩人繁欽等,開創「建安文學」局面。
二、曹丕。
(一)現存詩40首,分三類:
1、宴遊詩,如寫夜遊銅雀園《芙蓉池作詩》,紀游玄武池《於玄武陂作詩》等,多寫游賞之樂,模山范水細緻,文詞富麗,常用對偶,在山水詩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陽作詩》3首,《煌煌京洛行》。
3、徵人思婦的相思離別及思鄉之情,體現丕詩水平。如《於清河縣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代劉勛妻王氏雜詩》、《雜詩》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
(二)清沈德潛:「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古詩源》)曹丕新變:
1、個人情感的抒發。曹操所抒之情多與歷史命運感和平定天下抱負有關,曹卻更努力於表達個人情感。他敏感多情「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善哉行》), 「為樂常苦遲」(《大牆上蒿行》)對人生凄涼情感的體驗,是超出同代其他詩人的。
2、文人化表現手法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工麗綺練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善於選用清詞麗句,配以諧和的音韻,表達纖麗的情思;藝術形式上勇於創新,諸體具備。長篇雜言歌行《大牆上蒿行》75句,360餘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船山古詩評選》)。
(三)丕與鄴下文人詩酒唱和,開創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備文人集團性質。
曹植
一、曹植創作以建安2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
(二)後期詩歌主要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內容分為4類:
1、是對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憤懣。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動為線索,集中抒發詩人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
2、用思婦、棄婦托寓身世,表白心跡。如《美女篇》、《七哀詩》、《雜詩》(「西北有織婦」、「南國有佳人」)等。這類詩歌或嘆盛年無偶,或自述無辜被棄,其主旨在於抒發自己的失意。
3、述志詩。用世黃初後訴諸詩賦,《雜詩》(「僕夫早嚴駕」)是代表作。
4、遊仙詩。如《仙人篇》、《五游詠》、《遊仙詩》、《遠遊篇》、《升天行》等。詩中描繪的神仙境界明凈、高潔,是詩人理想世界的象徵;《贈白馬王彪》:「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遊仙詩實際是其憂生之心、憂患之詞。
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鍾嶸《詩品》)兼父兄之長,風骨與文采完美結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90餘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詩。既體現《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奇譎;既繼承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三、對後世影響:胡應鱗:子建「《蝦旦篇》、太沖《詠史》所自出也;《遠遊篇》,景純《遊仙》所自出也;『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公子敬愛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諸子皆六朝巨擘,無能出其範圍。」(《詩藪》)
四、植詩受後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艷;
(二)對五言詩發展的重大影響;
(三)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後世文人的認同。「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文心雕龍·才略》)。
王粲、劉楨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論·論文》稱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為「七子」。其中王粲、劉楨成就最突出。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今存詩23首。
(一)內容。
1、建安13年歸曹操以前,作品或紀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代表詩作《七哀詩》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潛許為:「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古詩源》)。
2、歸曹後較重要的作品是《從軍詩》5首,主要寫隨操出征的感受,再現漢末戰亂後農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操英明神武,表達追隨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3、鄴下與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詩》等,雖是「憐風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詩題開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二)藝術:
1、粲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自傷」是主要感情特徵。謝靈運:「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擬魏太子鄴中集·王粲詩序》)。
2、雖有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願望,但都是從個人身世的感傷中展開的。因此「發愀愴之詞」(《詩品》)為其主要特點,難免「悲而不壯」(劉熙載《藝概·詩概》)。
(三)地位:劉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方東樹:「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劉楨,存詩20餘首。曹丕稱「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劉勰:「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文心雕龍·體性》)鍾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詩品》)
(一)內容:
1、贈答詩,一類是遊樂。
最著名的是《贈人弟》3首,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對從弟讚美,也是自我寫照。第二首最佳:「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邁凌厲,有「挺立自持」(陸時雍《詩鏡總論》)、「高風跨俗」的氣概。
2、遊樂詩包括《公宴詩》、《鬥雞詩》、《射鳶詩》等。
(二)藝術:
1、風格「壯而不密」(曹丕《典論·論文》)。更多表現個人的憤慨,充滿慷慨磊落之氣,風格俊逸而奇麗的。
2、《贈徐幹》哀嘆命運多舛,抒發憤懣不平;
3、《贈五官中郎將》4首,表現與曹丕的深厚友誼。
4、以氣勢取勝,顯出目無千古、踔厲奮發的氣概,元好問《論詩絕句》:「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四、蔡琰。今存詩3首,其中五言體的《悲憤詩》較可信。此詩540字,分三段,一段以敘事為主,夾以抒情,寫董卓作亂,自己被俘,及俘虜所受的虐待;二段寫胡地生活及被贖歸時與兒子分別時的苦況;三段寫回鄉後的生活,這兩段以抒情為主,夾以敘事。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各種場面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悲憤詩》受漢樂府敘事詩影響,可和《孔雀東南飛》比美,杜甫《北征》等詩受其影響。
五、陳琳和阮瑀。
(一)陳琳《飲馬長城窟行》托秦築長城事,寫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具現實意義。以對話方式寫成,語言質樸,感情深摯,格調蒼勁悲涼,接近樂府民歌風格。
(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孤兒遭後母虐待的情狀,側面反映漢末世風日下的現實,風格與樂府《孤兒行》接近。
六、徐幹今存詩4首,都是五言詩。
(一)《室思詩》為擬思婦詞,共分6章,描寫思婦憂愁苦悶的心緒,文辭凄厲深婉,感情哀怨纏綿。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二句,尤為後人推重。
(二)《情詩》在情調與風格上也都與此詩相似。
(三)《答劉楨詩》表現與劉楨的友情,高簡渾樸,反映建安人通脫真率的風貌。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一、政治理想的高揚。漢末動亂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塗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壯志。王粲《從軍詩》:「服身事干戈,豈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國疾。」陳琳《詩》:「建功不及時,鐘鼎何所銘。」「庶幾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劉楨《贈從弟》其三:「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熱情的普遍高揚,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文心雕龍·時序》)的是個特點。
(二)「慷慨」一詞的慣用,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丕《於譙作詩》:「慷慨時激揚。」陳琳《詩》:「慷慨詠墳經。」吳質《思慕詩》:「慷慨自俛仰,庶幾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獨不群」;《野田黃雀行》:「秦箏何慷慨」;《贈徐幹詩》:「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情詩》:「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棄婦詩》:「慷慨有餘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風」意象經常出現,如曹操《苦寒行》:「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阮瑀《詩》:「臨川多悲風。」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風凄厲秋氣寒。」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雜詩》:「高台多悲風」,「江介多悲風」,「弦急悲風發」;《贈丁儀王粲》:「悲風鳴我側」等。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嘆。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詩人對人生的態度:
1、單純哀嘆,如:「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劉楨《詩》);「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詩》);「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阮瑀《七哀詩》);「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阮瑀《詩》)。
2、慨嘆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志士營世業,小人亦不閑。」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價值。如曹操《龜雖壽》等詩。後兩種思想體現了建安詩人積極的人生觀。
三、創作個性的高揚。建安詩人多高自標置,以文才武略自負,在詩歌創作時,不肯效法同輩或前賢,而是努力展現獨特風貌。
(一)風格上,曹操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鍾嶸《詩品》);王粲劉楨:「仲宣躁競,故穎出而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二)詩體運用上,曹操四言詩獨擅一時;曹丕《燕歌行》2首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劉楨、蔡琰則以五言詩名世。
(三)詩歌語言上,操、瑀、琳樸質,丕、粲等秀美;植文採風骨兼備。
四、建安詩人處於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的交匯點上,「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慆盪,辭不離於哀思」(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具濃郁的悲劇色彩:操詩「悲涼」(鍾嶸《詩品》),植詩「頗有憂生之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平原侯植詩序》),粲詩「發愀愴之詞」(鍾嶸《詩品》),楨詩「感慨深至」(方東樹《昭昧詹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