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村落10年消失90萬個 有荒村成綠野仙蹤

海口市秀英區好俗村。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日前,鄭州千年古村馬固村拆遷文物遭損毀,民間組織憤而將當地政府告上法庭,引發了社會上極大的關注。其實,遭遇拆遷困境的古村落並不少見。而即使倖免於拆遷,不少古村也面臨著空心化、人去屋空、基礎設施落後逐步縮小等種種難題,生存現狀堪憂。當然,也有的古村落因地制宜,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修繕、開發,並將當地非遺資源合理利用,增加了旅遊收入,改變了貧窮落後的的狀況。中國眾多的古村落現在的生存現狀如何呢?它們該如何保護,如何開發,如何更好地將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傳承下去?

鄭州千年古村被拆遷 王德魁故居被拆後,後人王白齡將一些房子構件保護起來 圖片來源:京華時報

  拆遷帶來危機 鄭州千年古村拆遷文物被毀

  據《京華時報》消息,今年4月,河南鄭州千年古村馬固村7處文物5處被拆毀,9月21日,民間環保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直接拆毀文物及不履行法定職責為由,將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政府、上街區峽窩鎮人民政府和鄭州市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訴至法庭。10月16日,鄭州中院就此案正式出具立案受理通知書。

  據了解,這是國內首起人文遺迹(文物)保護公益訴訟,也是人文遺迹(文物)首次被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範圍。

  馬固村有「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之稱。村內的王氏族人從宋太宗年間定居,耕讀傳家,歷經千餘載,創造了輝煌的家族歷史。北宋時期,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為官。如今,馬固村王氏家廟的大門上還懸掛著「三朝樞密」的匾額。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該村有7處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分別是王氏家廟、馬固村關帝廟、馬固村教堂、王德魁故居、張連偉民居、王廣林民居、王洪順民居。

  2006年,馬固村出土了兩隻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是我國最早的、工藝最複雜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代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進了八百年至一千年。

  然而,2014年4月,為配合「智能電器產業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佔地500餘畝的古村落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在拆遷浪潮中,僅保留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今年4月,千年古村7處文物5處被拆一事經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官員的解釋是「不知道是文物」。此後,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給媒體的情況說明中稱,7處文物中,除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外,其他幾處建築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無法反映原貌,因此相關部門對有價值的「構件」進行了保存。

  事實上,遭遇拆遷困境的古村落並不少見。據《東方今報》,有140多年歷史的鄭州古村保吉寨正面臨拆遷尷尬。據《錢江晚報》,浙江金華深山古村落遭遇「舊村改造」,村裡面臨兩難抉擇,「拆還是不拆」成為難題。另據央視報道,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的半坡古村有明清時期的院落古宅六七十處。2007年,該村被認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就在同年,當地政府以煤礦開採為由,將全村的近200戶居民進行了強制搬遷。又以復墾的名義將這裡的古宅強制拆除。

荒村變綠野仙蹤 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人口外流造成「空心村」 溫州古村荒棄成綠野仙蹤

  據《北京晨報》,由於北京市傳統村落大多位於偏遠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薄弱,造成人口不斷「外流」,常住人口減少,出現「人走屋空」的現象。建村於明朝初期的房山區水峪村,因為「空心化」嚴重,甚至當年主要由男子表演的古中幡,如今也由村中留守的婦女接替了。

  而據《新京報》消息,記者走訪京郊水峪村、爨底下、靈水村、黃嶺西等多個古村落發現,多個村子的古民居都正在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一方面,產權屬於村民,面對村民自發修繕或破壞,村裡難以管控。另一方面,作為文物,村裡若要進行修繕需向多個部門打報告審批,費時費力。

北京靈水村舉人劉懋恆宅,門外的石牆上寫著「過往行人,危房遠離」的標語。新京報記者 賈世煜攝

  靈水村多處古民居已成危房。水峪村的古商道兩側,放眼望去,儘是落上門鎖的古民居。「經常是半天見不著一個人」,「這些老房子啊,越是沒人住,就破敗得越快」,水峪村兩位村民說。

  其實「空心村」也非「無可救藥」,一些合理的手段也可以使其重煥生機。據《錢江晚報》報道,今年9月,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霞關社區瑤洞村發現一座廢棄的古村落。該古村落位於海拔500多米高的山谷中,迄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因為生產作業不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村民們開始外遷,1992年,村子徹底荒棄,人跡罕至。

  如今,古村廢棄的泥牆上光影斑駁,藤蔓植物爬滿了屋頂和窗沿,還有古老的石磚縫裡密密麻麻的青苔,以及舊木門旁邊零星的野花……好似綠野仙蹤般的童話世界。

  蒼南縣旅遊局做了一個初步的規劃,在不破壞古村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古村落進行適當的修葺,然後進行適度的旅遊開發,在村民渴望致富與古村落保護之間找到共鳴點。

坐落在山西省寧武縣蘆芽山山崖上的「懸空村」。來源:山西日報

  據《山西日報》報道,山西寧武縣蘆芽山深處有座王化溝村,村莊順崖就勢而建,從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樓閣。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缺乏經濟來源,年輕人都不願意住在村裡,只剩下20多名老人留守,加之房屋年久失修,這座被人們稱為「懸空村」的古村落幾近消亡。

  近些年,當地政府逐漸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和維修力度,隨著 「懸空村」知名度不斷擴大,遊客紛至沓來,許多村民也回遷居住,「懸空村」逐漸再現往日生機。

海南澄邁縣老城鎮陶鎔村。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消失的古村落:海南傳統民居衰退 耕作文明消失

  海口西秀鎮西面的好俗村,曾是典型的火山岩石村落。粗粗孔眼的火山岩石壘成的石屋密集地坐落在城牆背後,石巷子曲折迥回,水磨石坑隨意擺在門前屋後、碧綠的爬山虎爬滿了石門框……

  但曾經和諧自然的古村落,正在面臨著鋼筋水泥的侵蝕,一座座賣瓜菜蓋起的小洋樓在將這座石屋村落一步步侵蝕掉,往日防倭寇盜賊的城牆已不見蹤影,很多石屋已經被拆毀。

  好俗村僅是快速城鎮化發展下消失的古村落之一。目前,海南有很多古村落已經瀕臨危機狀態。有的是因為新舊更換民居被拆毀,有的是因空心化人去屋空,有的是因基礎設施落後而逐步縮小……

  2014年11月,由中國首次從國家層面組織的全國範圍傳統民居調查基礎上編纂的《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出版,其中海南共有10種傳統民居類型入選。而這10種入選的傳統民居類型其實在海南已經不多見。比如黎族居民的船形屋,由於居住條件太差已經逐步被老百姓淘汰。

  「傳統民居的衰退是古村落消失大背景下的影響之一,隨之而消失的還有很多如風水布置、耕讀傳家、節氣耕作等傳承上千年的風俗傳統、文化習俗。」 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說。

  在好俗村的村口,建於清末宣統年間的三槐書院是村裡歷史最為久遠的古建築之一。隨著學校的搬遷,村裡孩子數量減少,三槐書院也日漸衰落,最後成為了村民們放存水缸、稻穀、漁網的雜物間。

  消失的不僅是耕讀傳家的傳統,還有耕作文明。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龍吉村生產的「龍吉貢米」曾經是供奉皇族的貢品,以其香黏軟糯聞名,但由於村裡大量勞力外出打工,龍吉貢米的產量已經大量減少。

  資料圖 武漢黃陂區雙泉村大余灣是武漢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是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築風格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據《長江日報》消息,武漢也是古村落消失的「重災區「。夏祠村是武漢市湖泗窯址群最早的發現地點,而湖泗窯址群的發掘,曾一度改寫了宋瓷研究中湖北無瓷的歷史。如今,水運碼頭淡出生活,鄉村都通了公路,已有百年歷史的夏家碼頭只剩殘跡。碼頭旁廢棄的手搖水井已銹跡斑斑,夏家碼頭河水也已漸漸乾涸。

  夏祠村附近同為窯址的幾個村落已相繼消失,唯有塵土中裸露出的碎瓷片在證明:這裡曾是湖泗窯址群。而被當地人稱為「此地曾為景德鎮前身」的城市記憶,也一併消失。在新洲、蔡甸等新城區,也有一些古鎮、古村,早已無人居住,在落魄衰敗中等待消亡。

東莞古村 逆水流龜村堡全貌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開展保護性維修 東莞明代古村首次修繕

  據《廣州日報》消息,2014年10月27日,東莞虎門白沙《逆水流龜村堡修繕設計方案》正式通過省文物專家評審,有著370多年歷史的明代村堡迎來首次保護性修繕。

  逆水流龜村堡建於明崇禎年間,四周人工河寬18米,共有64間大小統一青磚大屋瓦房,佔地6889平方米,是東莞現有較好的古村寨建築,也是國內少見的明代村堡。該古堡於1993年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這座古村堡,隨處可見以麒麟、鳳凰、孔雀為題材的雕刻,有不少古樓、古道、古井。然而,村堡內大部分房屋都已面目全非,不少建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部分圍牆在倒塌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亟待保護性修繕。

  為確保文物安全,從去年10月份開始,虎門鎮政府就聘請了深圳市勘察研究院編製《逆水流龜村堡修繕設計方案》,積極開展對古村堡的保護工作。

  專家認為,該古村堡作為文物建築,尤其是民居,其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適度地利用。因此,如何對它進行修繕則與它的利用方式息息相關。基於此,目前該古村堡利用模式尚未確定前,古村堡的修繕將以保養性修繕為主,局部復原為輔助。經過他們現場勘察,該古村堡需要修繕的建築包括有:古村堡圍牆、門樓、角樓、龜頭樓及數十棟民居。

  另據《湖南日報》消息,湖南漵浦縣橫板橋鄉陽雀坡古村落,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也是見證「雪峰山會戰」的抗戰名村。2014年11月26日,當地計劃投資5000萬元,通過一年的保護性修繕,將其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山背花瑤梯田景區一個知名景點。

東陽先鋒村的茅草屋 中新網 李婷婷 攝

   開發利用需合理 浙江東陽古村成影視外景拍攝地

  因為毗鄰橫店,浙江東陽古村先鋒村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影視外景拍攝地。只要是在橫店拍的電影、電視,有竹林的鏡頭,十有八九就來自這兒。每年進出竹林的劇組,成百上千。

  竹林、茅草屋、水井、陷阱……古裝劇的「標誌性場景」在這裡應有盡有。《武則天》里范冰冰拍騎馬戲的地方,原先種了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毛竹,為的是固沙護堤;後來為了劇組取景方便,才在中間開闢出了空地。劇組搭建的破舊的茅草屋,也保留了下來。現在當地還在建渡頭。

  被影視劇改變的,不止是村貌,還有當地老百姓的命運。2009年,村集體對竹林進行統一管理。來的劇組越來越多,回頭客也多起來,每年的租金收入都在翻番。現在,竹林的每場次租金漲到了1000元,一年的租金總收入達到65萬元。家家戶戶都扔下鋤頭鐮刀做起了生意。

  有的村民變身收劇組場地費的管理人員,有的開起了農家樂。村民的醫保、數字電視費、水費,都是村裡繳納的。修路、造廣場、改造變壓器,都不要村民掏錢湊了。但村黨支部書記趙茂海還嫌不夠:「市委書記提出要打造以橫店為中心的影視文化和旅遊區域,要以影視文化為主,帶動每年1800萬人次的旅遊。而我們先鋒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說到古村的合理開發,江西南昌千年古村安義村也是一個典型個案。據《南昌日報》報道,該村憑藉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米粉,2014年起開始舉辦米粉節。首屆米粉節上,每天的遊客量突破一萬人次,古村群外停滿了自駕游的車輛,古村內人頭攢動,農家飯館內座無虛席。「安義米粉節」成為南昌「十一」黃金周鄉村游亮點之一。

深山古村落轉身熱鬧「畫家村」 每幢老屋的院牆上都有毛筆書寫的古訓 中新網胡豐盛 攝

  浙江千年古縣松陽則培育出平田村、呈回村、楊家堂村等一大批特色古村落和「畫家村」、「民宿村」,形成休閒遊、自駕游、鄉村游等多種休閑度假模式。2013年,該縣接待攝影、寫生的遊客便超過20萬人次。

  然而,不合理的開發帶給古村的傷害是致命的。據《河北日報》報道,河北忠義村是清代守護皇陵人的村落。乾隆初年,它被選址來建造皇帝陵寢,北京「內務府」官差人便攜眷定居,操辦工程。這樣,它的構造與其它村落,都天生的不相同了。當地最早的房屋被稱為「大東房」。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這裡的「大東房」則一律坐東朝西,表示對安寢在皇陵中的帝王們的朝拜之意。這樣的建築天下唯一。

  使忠義村出現轉折的是2000年清西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下子,與清西陵密切相關的歷史和滿族文化都成為旅遊的亮點,給該村帶來致富良機。2002年,忠義村進入以旅遊效益為目標的全面開發熱潮。

  然而,對於歷史遺存在沒有科學認識之前就急匆匆地開發,是致命的自我破壞。許許多多的「原生態」被掃出村子,代之以清一色的仿古新建築。最具個性的建築「大東房」改做了坐北朝南的新屋新房。東南村口,兩對帶乳釘的老門及其高門檻,被視作妨礙旅遊的不合用的舊物而拆掉,換成了仿古的紅漆宮門。如今,村中一間歷史民居也見不到,劉墉辦案的老宅子也無跡可尋。街上唯一能見到的「歷史見證」,是一個石質的井口和一個石碾。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民間舞蹈「擺字龍燈」,已成了單純的旅遊表演。

  馮驥才在走訪該村時稱,為經濟「搭台」的文化常常受制於經濟,同時失去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最終會找不到自己。當今,這樣的被粗鄙化的旅遊開發改造得面目已非的村落很多。

馮驥才考察安徽蚌埠民居博覽園。 中新網胡雪柏 攝

  馮驥才吁立法保護傳統古村落

  「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10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中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古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馮驥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道。

  馮驥才指出,傳統民居建築是民間文化的承載空間,其中留存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文脈記憶、藝術創造和生活方式。傳統村落每一處都凝結著先人們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對中國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與發掘,可以為中華民族存留更多鮮活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

  「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文物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古村落也應該有《中國古村落法》。」馮驥才曾表示,古村落的保護也不能變成官員的政績、學者的科研成果、開發商的資源,靠立法保護勢在必行。

  「古村落孕育了中華傳統文化,也承載著我們的鄉愁。每個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歷史,我們已經把600多個城市變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讓村落消失得更徹底了。」馮驥才呼籲。


推薦閱讀:

【柒攝影--攝影師】走進「醉美山鄉」尋找綠野仙蹤
徽州西溪南|繁花落後的詩意烏托邦,到這裡來一場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蕭曲)

TAG:中國 | 古村 | 消失 | 10年 | 綠野仙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