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從《黃帝內經》解析三焦的功能和結構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註:「如霧者,氣浮於上也。言宗氣積於胸中,司呼吸而佈於經隧之間,如天之霧,故曰上焦如霧也。漚者,水上之泡,水得氣而不沉者也。言營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漚處浮沉之間,故曰中焦如漚也。瀆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納,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瀆也。然則肺象天而居上,故司霧之化。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漚之化。大腸膀胱像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瀆之化也。」
張志聰註:「下,當作上。」其注曰:「衛氣,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故曰衛出上焦。」
二、三焦的生理結構
關於三焦歷代醫家觀點不統一,三焦是六腑之一,應該與其他5個腑臟具有同樣的性質,從結構上看,三焦有類似於其他腑髒的空腔結構,從功能上看,它們都具有泄而不藏的特點。六腑所排泄的物質各不相同,其中胃、小腸、大腸排泄水谷的糟粕,膽排泄血的糟粕膽汁,膀胱排泄津液的糟粕溺,當五腑代謝失常時表現為五氣病,「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六腑除了有降濁,同時也是產生精微物質的源頭,水谷精微就是源於胃的。
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為陽位,為氣之所出,上焦走行還包括了手之太陰與陽明經脈,同時心肺兩臟也位於其中。中焦位於人體中部,其中包括了脾胃兩個臟腑,為血之所出。下焦位於人體下部,為水之所出,包括了大小腸膀胱等腑臟,以及肝腎兩臟。肝膽位於人體兩側,肝的部分功能歸於下焦。
三焦功能的介紹主要來自經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如何理解三焦決瀆水道的功能呢?就這個問題要對比其他六腑的功能來談,六腑功能不單是排泄糟粕,經云:「腸胃為海。」海的功能除了排泄糟粕以外,還是天之氣的源頭,天之氣是乾淨水的源頭。六腑是產生人體精微物質的源頭,例如,胃生血,大小腸生津液等,三焦功能與此相仿,開通水道的同時還生氣。三焦的生氣功能與三焦所包含的臟腑有關。
先來看看「焦」這個字,焦者,《玉篇》:「火燒黑也。又炙也。」《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注》火之臭味也。」三焦應該理解為3個火,這3個火從何而來的呢?五臟藏精於內,「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五臟分列三焦好像是3個完全封閉的火爐分列在人體上中下三部分,當津液行經三焦時自然化氣蒸騰,所以三焦不單是排泄水濕,其功能還包括有溫潤肌膚等,「水道出焉」的含義是深刻的,正如《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所云:「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由於三焦的特殊性,沒有其他五臟與此相表裡,但三焦與膀胱、腎臟相連。《靈樞·本輸第二》:「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三、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營與衛的區別前面章節已講過,營衛是陰陽關係,同處人體之表,行於經隧中,同源於水谷精微,不同之處是營與血同處脈中,衛與津同處脈外。《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營出於中焦」應該比較好理解,飲食入胃經過的胃的腐熟,脾的氣化,將水谷精微化成氣上輸於肺,來自胃中的是精微物質中最純凈的部分稱之為營而入於肺脈,《靈樞·決氣第三十》:「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又《靈樞·癰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衛出於下焦」就不太好理解了,很多書把這地方改成了「衛出於上焦」,也有觀點認為衛氣與膀胱經脈有關,由於膀胱位於下焦,因此衛氣出於下焦,還有觀點認為是源於腎氣。這裡我想談談自己的認識,《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前面講過了中焦胃所生的精微物質是最純凈的,「清者為營」,營氣入肺脈而化血。飲食經過胃後繼續傳輸到小腸、大腸,這時的水谷還不完全是糟粕,還要經過小腸、大腸的再次氣化,其精微物質在脾的作用下上輸於肺而成為衛氣;「濁者為衛」,此氣剽悍滑疾,當腠理開泄時,可隨汗泄。經文曰:「衛出於下焦」此之謂也。
四、上焦如霧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下,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此段經文主要介紹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上焦的結構及走向,一直以來我們都被一個問題困擾著,水谷精微經過脾的氣化後是如何上輸於肺的?從這段經文中我們找到了部分答案,氣化後的水谷精微出於胃上口,這裡要強調的是氣化的水谷精微,因為在胃腸中經過腐熟的精微物質是不能直接上輸於肺的,肺只能接受氣態的物質。「並咽以下」是指這些氣化的精微物質從胃之上口先到了咽部,這個過程只有一個通道可走就是食道,經過咽進入喉,然後貫膈而佈於胸中,這裡的上焦之氣是衛氣的一部分,但又有不同,衛氣的功能主要是護表,與肺氣也不同,肺氣包括營氣與清氣,所以上焦之氣是六腑之氣的一部分。上焦為氣之所出,其功能表現為氣的功能,正如《靈樞·癰疽第八十一》所云:「余聞腸胃受榖,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又有《靈樞·決氣第三十》:「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榖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五、中焦如漚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又有《靈樞·癰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以及《靈樞·決氣》:「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在中焦胃的功能腐熟水谷精微,再經過脾的氣化作用,使其氣化上輸於肺,下焦的小腸大腸所產生的衛氣也是通過中焦上輸到肺的,這樣中焦好像是一個食物的加工廠,所以稱之為「漚」。
六、下焦如瀆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榖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榖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以及《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下焦的功能有兩個,第一個前面談過了,就是經過腸道的腐熟氣化產生衛氣,「衛氣出於下焦」。第二個就是腸道將氣化後的津液滲入膀胱,因此三焦先決水道,後水液由小腸泌別清濁,排水於下焦,滲入膀胱而排出體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經文中下焦不提大便的排泄,卻單指津液的排泄呢?我認為,大腸與胃同為陽明腑臟,大便的排泄主要是中焦胃的功能,由胃排泄的糟粕最終變為大便由大腸排出,所以在《傷寒論》或者其他經典著作中,總是將胃腸放在一起講,而小腸膀胱為另外一個系統。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氣化與排泄,所涉及的臟腑包括大小腸、膀胱、下焦,而在內的能量源泉是腎藏精。
作者:朱燕中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太素24】在線收聽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章·陰陽應象大論·第六節
※黃帝內經與時空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的女人養生養顏
※黃帝內經 第四十六講 病氣傳變及其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