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思想認識層次→經濟學的邏輯形成
來自專欄經濟思想的歷史演變4 人贊了文章
個人思想認識層次→經濟學的邏輯形成
本文主要是對於認知的過程進行了梳理,其中有著一些批判性的語氣,但是這並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在妥協於現有的認知體系下,對於經濟學的外在約束進行初略的分析,而在完成思想層次的分析後,所得出的一些結論實際上可以進一步討論,但是限於文章篇幅和自己的體力有限,計劃在今後在做進一步分析。
一、個人思想的分層
首先,表達一下自己個人的世界觀過程(process),數學→哲學→其它科學,之所以是這麼一個過程,數學放在首位,其主要原因在於其完全抽象的數學,實際上是神的語言,是和人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客觀的數學是完全獨立的。其背後的思想如果我們儘力的感悟,實際上那也是我們主觀世界所的間接思考,而這並不能的稱為存粹的數學,而是退而求其次,稱之為哲學;哲學則是我們在主觀意志中希望最客觀的還原這個世界,其語言雖然也很抽象,但是它明顯完全由我們自身的意志所構建,因此其本質上表達的是人的一種境界,對於自己和外界的理解;顯然人們對於自己和外界是模糊的認識,其不僅體現在主觀意志中,也體現在所能夠看到的世界的視野中,唯物主義在此過程中成為了主流認知,故而便誕生了今天我們所學的各個上遊學科,包括自己所學的經濟學。
為什麼我們的認識需要其現實學科的表現形式,因為我們既不是神,也不是每個人對於生命和自然都有很深的認識,所以我們只能回到「what I believe in what I see 」,在不同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然後創立不同的科學,接著在發展這些科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得到改造。我們回到第三種的認知方式(唯物主義),其本身隱含著我們在有限視野下,預感到其雖然只能局部的認識世界,但是在內心我們希望,「我們所看到的是客觀的」,故而我們對於其創建的科學理論有著最為本能的依賴,正是這種潛藏在意識中的依賴,它所蘊含的能量創造了今天的世界,以及其意識形態。
第三種認知方式,「what I believe what I see」本質上已經構建了一個「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它與之伴隨的物質世界的膨脹,所形成的一個正反饋系統,即自然唯物主義被極端的深化,它的影響滲透到我們所能接觸的各個角落。「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構建是建立在外在約束的基礎上,由於「唯物主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讓局限性的認識世界從一種被動變為主動,即我們甘願故步自封在狹隘的世界之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其所產生的影響,分為兩類,一是其拋棄了追求理論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二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而我們將視野聚集在經濟學領域。
二、理論的不完美和不完整
拋棄了理論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其原因在於局限性的理論應用於局限性的世界,其更加的具有實踐意義,即更加的「接地氣」。將世界的本質定義為物質,而捨棄了其中的抽象,這種單一的認識,能夠讓人們對物質保持極大的渴望,正如馬克思在價值論的分析中,人的勞動意義在於,其物質創造是人們證明其存在價值的主要依靠,從而衍生出人們圍繞商品交易勞動,並且作為其唯一生活目的的拜物教。正是這種「我在故我思」的答案,讓我們將思想定義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物質世界的膨脹情況下,理論世界發生了相應的膨脹,知識的壁壘愈來愈高,如同「柏林牆」一般隔絕了牆外和牆內的兩個世界。我們可曾想過,知識之間或許並沒有那麼高的壁壘,只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蒙上的雙眼,讓我們禁錮在此地,愈來愈孤獨。
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表現形式,其是來自於外界不同形式的約束,即我們為其劃清的認識邊界。經濟學在最初其並未有微觀和宏觀之分,其是從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這樣一個歷程不斷的演變過來。很顯然,經濟世界的市場和商品的不斷膨脹,整體和局部的距離愈來愈大,宏觀和微觀分開認識便變得愈來愈必要。
三、具體表現形式(經濟學)
早期的資本主義經濟,企業、市場、貿易等其規模遠不能和今天相比,故而其經濟的微觀和宏觀所設定的邊界並沒有今天如此明顯,少數家企業、少數行業、少數資本等便能夠決定整個國家的經濟,故而經濟的微觀分析也適用於經濟的宏觀解釋。在其市場主體發生了快速的膨脹之後,企業、行業、資本的數量跨度愈來愈大,並已超越人們獨立分析的能力,故而按照其約束的差異性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一)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的外在約束:1、國家的政權穩定性,經濟是權力的妥協(分割),要保護市場的權力,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權(不一定是穩定的政府),穩定的政權所帶來的穩定的社會,穩定了人們生產和消費的人心,從而現代經濟的核心—市場才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2、市場的獨立性,市場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其價格乃是權力的表現形式,權力的內容來自人們對於個人自由保護的共識。正如在現實中,人們並未有絕對的自由,故而不存在絕對獨立的市場,市場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上被國家政權所分享(亦可以認為是市場和政權一道分享權力),而政權的經濟權力大小,其表現形式也體現在價格之中,而政權對於市場的保護程度,決定了宏觀經濟的可調控範圍;3、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稟賦,包括其自然資源、通商口岸、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這個非常的重要),人們始終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之中,並且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其現實和歷史條件對於國家的發展將起到極為關鍵的基礎作用。
以經濟的宏觀約束去分析其宏觀經濟的內容,那麼邏輯便水到渠成。生產和消費是市場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在宏觀經濟中表現為總需求和總供給,包括商品供給和貨幣供給,宏觀的市場生產和消費存在著絕對的時間和空間延遲,其金融機構以協調需求和供給和諧為己任,具體表現在儲蓄(消費餘額)、投資(生產)、信貸(其先墊付)、利率(其墊付的收益)、風險承擔(保險)、融資(證券)等協調;政府的經濟目標是,讓大多數人能掙到錢、能過上好日子,故而著力點在經濟增長、市場就業、商品價格、商品種類(貿易、關稅)、社會福利、經濟結構等;政府對於其市場的控制力,其具體滲透在經濟活動之中(生產和消費),如貨幣的供應、國債、利率、稅率、補貼、政府購買、貿易制定等;其中經濟稟賦融入整個宏觀經濟內容之中,國家宏觀經濟的理想模式,一個國家在其現有的經濟稟賦的基礎上,供給國內所需和國際所需(能夠出口的商品)為生產目的,將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以靈活的市場資源調配(金融)和政府協調並行,首先實現經濟的穩步增長,在此狀態下逐步提高其生產力(從知識到實踐)和經濟結構,穩定其收入分配規則,協調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精神、環境、國際政治的不平衡。
(二)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的外在約束,微觀經濟是研究我們視野之中的經濟主體行為。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消費者、生產者、金融機構,其與上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有著各自的小算盤,即max私有利益。為了簡化此種約束,我將其分為來自自然約束和來自同類約束,此種假設我們建立在這樣的思想上,即以max私人利益為目標,必然來自外在的約束,外在的約束要麼是來自自然(外部世界)的不可變的硬約束,要麼來自同類的可變約束,前者表現在如消費者選擇(其效用和預算的單邊約束)、企業生產(技術的約束(凸技術)、管理的約束)、局部均衡市場(單一商品的獨立性)等穩定分析之中,後者便是主要表現在博弈論的基礎上,即個體的結果和其同類結果息息相關,自己做出變化,其同類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市場勢力,寡頭和壟斷、完全競爭市場,委託代理、市場歧視、信息不對稱等等,其核心思想便是其參與主體的互相影響,這種更符合於人的社會特性,並且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市場的強和弱,其強和弱本身就是微觀自然的一種基本屬性。
怎樣加深微觀經濟的邏輯,自己引入一個十分有趣的邏輯。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微觀的經濟世界之中,0、1、2、3這四個數字十分重要。0:其表示無,經濟學厲害之處,即無中生有,但是也沒有免費的午餐,也表示一種絕對均衡,1:單一個經濟參與者,其所需要考慮的便僅僅是外部的約束,2:可能是兩個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相同身份的經濟參與者、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如果是相同身份的經濟參與者,並且資源具有替代性,其雙方存在著持續性競爭,其均衡極不穩定,體現了短期均衡和長期傾向於零和博弈,即體現著自然界的強弱之分,以及贏家通吃的簡單道理,其如果不具有替代性,那麼要麼相安無事(異質性太過明顯),要麼相互互補,要麼有著超越經濟學範疇的關係。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消費者,分兩種:一是指一個經濟主體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二是兩個經濟主體其表現不同的身份,而生產和消費在理論上本身就是一種邏輯和諧。3:三個具有相同的經濟身份,其所具有的競爭關係,這種情況趨向於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如三角形的穩定在於,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在這個邏輯中便是,任意兩個勢力之和大於第三個勢力,任意兩個勢力之差小於第三個勢力,故而在其內部勢力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那麼三角關係是比較穩定的。如果是兩個相同身份和一個其它身份的經濟體,其實際上對其拆分為2和1就行了,並且分析方法來自於上文。
先將問題表述於「0、1、2、3」,並且結合自然約束和同類約束,其問題首先便簡化下來。
四、總結:
人們將意識形態固定在物質上,形成了「what I see , what I believe」,在物質世界快速的膨脹下,這又進一步反饋形成「what I believe, what I see」,故而其外在約束決定科學理論,其中經濟學亦是如此。物質世界的膨脹,其逐漸超越了我們所能夠觀察到的視野,故而經濟學的宏觀和微觀之分亦是必然結果,宏觀經濟學其約束在於政權、市場兩個權力的劃分,以及各自的目標,微觀經濟學則是私人的max利益,故而其會受到可視見的約束,其約束的穩定性成為了分析的重點,我們一方面將其分為硬約束和可變約束,一方面用「0、1、2、3」四個數字背後的涵義予以總結,其雖然已經脫離了「唯物主義」,可這不正是證明了「唯物主義」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嗎?
推薦閱讀:
※玻爾茲曼大腦真的是不可能的嗎
※生之有涯,人之有異
※不可貧困的生存需要與不可缺失的所有權
※有趣的哲學定律
※蘇格拉底之死,讓他以「理想國」,引流兩千年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