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教他打回去?
5 人贊了文章
有媽媽在後台詢問「孩子被欺負了,該不該教他打回去?」
是教育「受氣包」強硬地反擊,「他打你,你也打他」?還是秉承吃虧是福,「算了,我們不和他計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免得受欺負?
對於寶寶被欺負,很多寶爸寶媽都是抱著一種「人若犯我,我讓三分,若再犯我,斬草除根」的態度。
在這個張揚個性和權利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支持「反抗」、「還手」、彰顯力量,覺得「寬容」只能是強者對弱者的態度——羊對狼的「寬容」態度顯然是件可笑的事。但是小朋友們年紀都差不多,欺負其他孩子的就是狼嗎?被欺負的就是羊嗎?難道幼兒園和學校里遵循的是這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嗎?
其實,孩子眼中的學校和社會是什麼樣,最終取決於家長的看法。
「厲害」就一定不會吃虧嗎?有一位爸爸就是按照這種「叢林法則」來教育他的女兒的。有一天,他四歲的女兒哭著對爸爸說自己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一巴掌。於是這位爸爸說:「如果下次他再打你,你就還手,打到對方不敢打你了為止。」女兒自然照做了,並且收效甚好(對方看見她就躲得遠遠的)。
但隨著女兒不斷長大,事情卻並沒有像他預計的那樣發展。女兒似乎對自己的力量很滿意,同學們有一點不遂她的心愿,她抬手就打。直到上了小學,班裡的同學偷偷地管她叫「小刺兒頭」,不喜歡和她說話,也不敢跟她玩。後來這位爸爸隱隱地有些後悔,可是他又說:「這樣也好,總比被別人欺負強。」
要知道,如果一個群體想要「欺負」一個人,並不僅僅只有肢體侵犯這一種形式,更多的是一種孤立的方式。這是一種比肢體侵犯更難以被打破的局面。無論上課下課,大家都相親相愛,但自己卻被排斥在了集體之外,不願搭理自己,連中午吃飯都是孤零零一個人。這個孩子並不能要求群體接納自己,只能在痛苦中忍受著孤獨。
這個姑娘現在只有小學三年級,等到自我意識開始崛起的五六年級呢?等到「中二病」發作的青春期呢?難道她要這樣被孤立一輩子嗎?更何況她依仗的只是自己的力量,如果再有一個力量更強大的人出現、欺負她,她要怎麼辦呢?
可見,單純教育孩子以暴制暴,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與其教孩子如何反抗、變得「厲害」,不如讓孩子知道如何有效保護自己。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往往和成人理解的並不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前一秒還滾在地上打架,後一秒就一起去玩小火車了。孩子在打鬥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如何與周圍小朋友交往,他們還沒有建立起吃虧不吃虧的概念。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還是要讓孩子樹立起自我保護的意識,如遠離桌角等尖銳的地方,遠離刀剪等鋒利物品等,以及在打得太過激烈、容易受傷時把他們分開。除此之外,家長不用干涉太多。只要不出危險,就由著他們鬧去。說不定打著打著就建立起了「革命友誼」呢。
那在什麼情況下,家長可以判斷孩子「受欺負」了呢?
只有一種情況:孩子覺得自己受欺負了。
當然,如果孩子還小,並不懂得「受欺負」這個概念,家長也可以根據一些表象來判斷:
如孩子經常被同樣的小朋友單方面攻擊,而孩子無力反抗;
如孩子已經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恐懼或憤怒時,對方仍然不知道停止,甚至更加興奮;
如孩子持續地不喜歡、害怕上幼兒園或學校;
……
然而,家長依然不能輕易地把「你受欺負了」這個「真相」告訴孩子,因為這就等於在向孩子宣布:你很弱小、沒法保護自己,而對方是個「壞孩子」。
永遠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當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弱小,不能保護自己時,孩子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自卑。
你只需讓孩子知道:當你覺得自己處於危險中時,可以用一些方法來保護自己。
自我保護的方法既然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欺負了,那我們要怎樣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呢?
1、當自己因為對方的攻擊而感到生氣時,大聲說(喊)出來,告訴對方自己很生氣。
「不要這樣做!」
「我生氣了!」
2、如果對方不停止,那就用力撥開對方的手(或握對方手腕或推對方肩膀),然後迅速遠離對方,確保自己的安全。
3、如果對方追上來,則首先要尋求附近成年人的保護——家長、老師、熟識的親屬都可以。
4、將事情原本告訴家長。當然這非常依賴於親子關係。許多孩子在企圖跟家長溝通時,都受到了懷疑和冷遇,如「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專欺負你」或「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這樣的話會極大地損害親子關係,以至於孩子長大後受到群體欺凌時一聲不吭,拒絕求助於家長。
淘媽說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世界不光是童話中的美好,也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你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等於懦弱,當有人侵犯你的權益,你可以還手,勇敢保護自己,媽媽相信你,會站在你這邊的。
推薦閱讀:
※極寒低溫的自我保護
※當愛來臨時,你是選擇愛,還是選擇自我保護?
※職場,你一定要知道怎樣進行自我保護!
※悲涼的人性,不要再傷害女孩,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最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