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你永遠叫不醒一個沒醒過的人

怎麼辦?你永遠叫不醒一個沒醒過的人

4 人贊了文章

我們常常聽到的那句話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一個詞——態度。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沒醒過的人」這句話後面隱藏的,是經歷。

前者是故意,而後者是無意,但結果對於那個正在試圖叫醒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對於我們叫不醒的人,我們更容易認為是前者,「那是他態度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只是事實上,後者可能性更多……只是我們不願承認,因為如果承認,那就意味著不是對方的原因,自己就還需要絞盡腦汁去想辦法……

#為什麼說更多是後者?

答:真的有那麼多人都不求上進?只是當你教給他們道理(叫醒)的時候,他們聽到的不一定是……

以職場為例:如今網路這麼發達,職場大神、個人成長的大神如此之多,乾貨文此起彼伏,但是也沒覺得現如今的職場達人有大幅增加的跡象。「職場文」的特點通常是:當你明白一篇職場文章的價值時,多半你已經做到或者已經意識到這問題了。當一個人並沒有如此經歷的時候,乾貨很可能就變成了雞湯,或者他們也認為是乾貨,另一種乾貨。

職業發展的一個講座里提到:「任務沒做好,有時不是因為你沒有能力,只是你不清楚老闆到底要的是什麼。」。明確需求,是完成任務的前提——這是我們收到的知識。聽課的人群里有個認真的孩子,從那以後,他凡事都要徵求領導的意見,以確保需求的準確:關於這次報告,我想先提一下工作意義可以么?這冊子您希望是單頁還是雙頁?PPT這部分我做5張好不好?……後來……沒有後來了。

《沒有力量的人,更容易控制他人》這篇文章被老闆分享到群里,文章在我看來是在強調人們應該把控制點轉向自己。而也有看到文章的人表達:你看,又證明了我是沒有力量的人。

當你把關於學習方法的文章分享到群里,有人看到了乾貨,但也有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你在說我以前學習的方式都不好……有了這樣的反應,後面便充滿了防禦和批判……

關於溝通,有一句話很經典:溝通的關鍵不是在於你說了什麼,而是在於對方聽到了什麼!

每個人經歷不同,對任何一個詞理解的概念都不會相同,更別說是一整段話甚至文章了。職場上的老司機和菜鳥,教育上老師、爸媽跟孩子……這些關係下最容易產生類似的問題。經歷的差異越大,信息傳達的差異也越大,最後只會造成一種現象:不論你怎麼叫(說教、講道理),我就是不醒(明白以及去這樣做),因為你在「叫」你認為的「醒」,我自認為我已經「醒了」。

#如果「叫」不醒,我們能做些什麼?

答:叫不醒的原因是經歷的差異,所以關鍵不是在於如何「叫醒」,而是如何告訴他「醒」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替代到經歷到明確經歷,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給他看到經歷。

總收到周圍家長或者老師的抱怨:這個孩子看事太消極,這個孩子不懂得堅持……

我對於這些事情的建議是:你先積極給他看,讓他身邊有一個積極的人的狀態,否則他不可能積極起來;多跟孩子分享一些你是如何克服困難的經歷……

那些看事消極的孩子家裡總有一個相同的規律:孩子經歷挫折時,爸媽經常在勸慰孩子「積極一些」「過去就好」「下次加油」之類的話,但在結果出現前,他們自己對於事情的評價往往是「這個太重要,你可絕對不能失誤,否則後果很嚴重……」

「消極」和「焦慮」往往是一起出現的。在一個重大的任務面前,爸媽或老師是用「挑戰」來形容它,還是在用「危機」來形容?這一方面有詞語本身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你擺在孩子面前的是一個「積極」還是一個「消極」的形象。出現了不好的結果時,作為父母,你能更快的找到一些積極的方面么?

與其給孩子看更多堅持,更多積極的勵志故事,不如給孩子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相比於故事所傳達的道理,讓他看到我們生活的樣子更接近「給他經歷」這個詞。

第二步:給點力量讓他經歷

替代經驗永遠是第一步,但相對於替代經驗,他親身的經歷更有價值。

父母認為「不能堅持」的孩子,通常也真的沒有多少經歷過「堅持」的經歷。常常那些看來挺有韌性的孩子,他「被迫堅持」的經歷反而很多……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自律,我們也不可能先等著孩子明白自律的價值,再開始主動的自律,更何況,沒有經歷過自律的孩子也不可能理解自律的價值。在這樣的矛盾循環下,我們只有一種方法,先他律,用他律給他一個自律經歷。

相同的道理也用在那些期待孩子「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父母這裡。我們講盡了學習的意義和美好,但孩子如果沒有認真的經歷過,他又如何能夠認識到這種美好?先讓他學,讓他經歷學習的過程,再經歷學習後那些外在的美好(獎勵、表揚啥的),才能最後慢慢體察真正的美好……

只有經歷過「枯燥的堅持」,才能找到真正的興趣。

興趣是堅持和投入的源泉,但並不是堅持的原因,有了堅持才會有興趣……

第三步:點明經歷(最關鍵)

前兩者其實很多人已經做到了,但就差最後一步,經歷還不能算經歷。

也許那個沒醒過的人以前醒過,但他不知道那個是醒……

「我們要說出那些孩子已經做到的事,而不是提孩子還沒有做好的事,這樣,那些做到的事,才會越來越多的被做到……」——Hannan老師(我兒童心理治療的老師)

一個朋友的孩子,跟我抱怨:「孩子寫作業總是應付,上課也從來都是跟的上就跟,更不上就放棄,孩子怎麼才能在學習上用點心呢?!」我了解這個孩子原來的樣子,因為不寫作業屢次跟家裡吵架,甚至離家出走。

而現在的他已經在應付的狀態下寫作業了。應付作業,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小部分經歷。如果我們沒有點明這個經歷,而還是在強調「你不好好學習」,孩子會怎麼認識現在所經歷的事?如果我們點明這點經歷,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是在告訴孩子——你已經開始醒了。下次再提學習,至少他明白寫作業(不論應付還是認真)也可以算是在學習。

有些經歷,只有被看到,才算是經歷。對孩子來說,父母要做的,就是帶著他,讓他看到自己的經歷。當然,在這之前,我們先要看到……

我的工作生活不是教育(學校),就是職場(公司),所以在公司里的感悟,更多也會聯想到教育。

公司的管理,學校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近:常常需要一個過來人帶著一個新來人去成長。

教育也好,帶領也罷,遇到困難後,都會找一個原因。但我個人更傾向於找一個我能更好解決辦法的原因,與態度不好相比,我更願相信是經歷不夠。相比於人的劣根性,我更認同人對於成長的追求。


推薦閱讀:

Bush-Obama時期的學校改革:教訓
為什麼有些上海人地域歧視那麼嚴重?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過分自信?
感恩教育 主題班會
學累了怎麼快速調整,並且繼續高效率學習?
幼兒園加盟跨世紀後,不只是得到一個品牌,更學會營銷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