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逃避自我的空洞的人
4 人贊了文章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當我說,根據我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同事們以及我自己的臨床實踐,20世紀中期人們的主要問題是空虛,這樣說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吃驚。我所說的空虛不僅指許多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而且還指他們通常對於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當他們談論缺乏自主性或者哀嘆自己無力作出決定時,事情就會立刻變得非常明顯,即他們潛在的問題是,他們對於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沒有明確的體驗。因此,他們感覺到自己會這樣或那樣地搖擺不定,會帶著痛苦的無力感,是因為他們感到空洞、空虛。
例如,促使他們前來尋求幫助的主癥狀或許是,他們的愛情關係總是破裂,他們不能完成婚姻計劃或者他們對婚姻伴侶不滿意。但是他們沒談多久就會清楚地暴露出,他們希望婚姻伴侶(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來填補他們內心的某種欠缺和空虛;並且他們會因為他或她不能做到這一點而感到焦慮和憤怒。
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夠流利地談論他們想要的東西——成功地完成大學學位課程、找到一份工作、戀愛、結婚、供養家庭——但很快這一點就會凸顯出來,即他們正在描述的是其他人——父母、教授、老闆期望他們做的,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做的。
20年前,這些外在目標會得到認真考慮,但現在人們即便在談論時也能意識到,事實上父母和社會並沒有向他們提出所有這些要求。至少從理論上講,父母會一次又一次地對他說,他們給他自由,讓他自己作出決定。而且個人自己通常也能意識到,追求這些外在的目標對他並沒有幫助,而只會讓他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他對於自己的目標幾乎沒有信心或現實感。正如有一個人所說,「我只不過是許多鏡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於我的東西」。
在過去的幾十年,如果一個前來尋求心理學幫助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感覺到什麼,那麼我們通常就可以假定,他想要的是某種相當確定的東西,例如某種性的滿足,但是他不敢向自己承認這一點。正如弗洛伊德所清楚闡明的那樣,慾望就在那裡;所需要做的主要事情是,清除壓抑,將慾望帶進意識當中,並最終幫助病人能夠在與現實相符的情況下滿足他的慾望。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性的禁忌已經大為消弱;如果有人仍對此抱有懷疑的話,金賽的報告會讓他非常清楚這一點。對於那些沒有被告知有其他問題的人而言,不用費很大的勁兒就能夠找到性滿足的機會。而且,人們現在前往治療的性問題也很少是與社會禁忌本身之間的衝突,而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內在的缺失,例如缺乏力度或者是不能以強烈的感覺對性伴侶作出反應。換句話說,現在最常見的問題並不是關於性行為的社會禁忌,也不是對於性本身所產生的罪惡感,而是這樣一個事實,即性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種空虛的、機械的、空洞的體驗。
許多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內在體驗中說出艾略特於1925年寫下的預言:
我們是空洞的人
我們是被塞滿了的人
相互倚靠在一起
腦中被填滿了稻草。唉!
有形狀卻沒有形式,有影子卻沒有顏色,
癱瘓了的力量,有姿勢卻沒有動作;……
也許一些人會猜想,這種空虛,這種對於知道自己的感受或需要的無能為力,是由於這一事實而引起的,即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一個戰爭的時代、徵兵的時代、經濟變動的時代,無論以何種方式來看待,我們將要面對的都是一個不安全的未來。因此,難怪人們不知道該如何訂出計劃,並感覺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但是,得出這個結論過於膚淺。正如我們在後面將要闡明的那樣,這些問題比那些引起它們的外在機緣要深刻得多。而且,戰爭、經濟巨變和社會變化實際上與我們所討論的心理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同一種潛在情勢的癥狀。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提出另一個問題:「也許那些前來尋求心理學幫助的人們真的感覺到了空虛和空洞,但是難道這些問題不是神經症問題嗎?難道它們並不一定適用於大多數人嗎?」誠然,我們將會這樣回答,進入心理治療師和精神分析學家的諮詢室的人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大體上說來,他們是社會傳統的掩飾和防禦方式對其不再起作用的人。他們通常是社會中更為敏感、更具天賦的成員;他們需要得到幫助,從廣泛的意義上說,是因為相對於那些「適應良好的」能夠暫時掩蓋自己內在衝突的市民而言,他們不能成功地將這些衝突合理化。
那些在為內部整合而鬥爭的過程中前來尋求心理治療幫助的人——為我們認識社會心理表層之下的衝突與緊張提供了一個具有啟迪作用且意義重大的晴雨表。我們應該認真地對待這個晴雨表,因為它是那些尚未爆發,但也許很快就要在社會中廣泛爆發的混亂與問題的最佳索引之一。
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核心線索。看待一個人,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狀況如何,應當視其以對自身的感受而定。存在感越強、越深刻,個人自由選擇的範圍就越廣,人的意志和決定就越具有創造性和責任感,人對自己命運的控制能力就越強。反之,當一個人喪失了存在感,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價值,就會聽命於他人,不能自由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人的存在始終是現實的、個別的和變化的。
人一生下來,就存在於世界之中,與具體的人或物打交道。換句話說,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人要現實地接受世界中的一切,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運。
現代人把性從愛中成功地分享出來,在性解放的旗幟下放縱自身,卻遺忘了愛的真正含義是與他人和世界建立聯繫,從而導致愛的淪喪。
現代人逃避自我,不願承擔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責任,在面臨自己的生存處境中感到軟弱無能,失去了意志力。他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境況,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焦慮,而是躲避焦慮以保護脆弱的自我,結果使得自己更加焦慮。個體順從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他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處於虛空之中。
文章摘自羅洛梅《自由與命運》
http://weixin.qq.com/r/PEOWjvjExqW5rbzt9xY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逃避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