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慶寧寺今何在?
07-13
上海浦東慶寧寺今何在?
4 人贊了文章
慶寧寺也稱高廟,是指浦東金橋路浦東大道交匯處的一帶地區,其實慶寧寺並非高廟,而是兩座截然不同的廟宇。
元代以前,這裡是華亭縣北境高昌鄉第二十二保的南蹌口,東部為南蹌鹽場,南有南蹌港,出海口稱南蹌口。在東溝設有南蹌巡檢司,北側是吳淞江下游與范家浜的交匯處,眾多的鹽民、船民和漁民在此聚居。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原建在陸家行的觀音慈報禪院因遭兵毀而向北遷建至江邊的南蹌村,為求消災避禍保一方平安,遂將禪院更名為慶寧寺。慶寧寺全盛時有僧徒200餘人,寺舍8幢60多間,寺產田數百畝。每年有五個香期,寺前有7000斤銅鐘一座,每做佛事以鐘聲為號,鐘聲可遠傳至對岸的吳淞古鎮。九華山蓮花峰的寺僧還每年兩次來這裡做彌羅法會受戒收徒。且寺內藏有金剛、法華、地藏等多部佛家經典,有秦少涵的丹青牡丹掛軸、小檀香佛和五彩觀音三件寶物,故當時它與龍華、靜安和玉佛寺並稱為四大名寺。影響所及,明代的戶部侍郎顧彧以及寧海的知州府陳賓的墓都安葬於寺旁。由於聲名遠布,慶寧寺也就成了浦東一處重要的地名。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當地居民又在寺的西北黃浦江邊,建起了一座道堂廟,供奉城隍、護海神和財神等神像,由於該廟建於江邊的堤岸高地上,當地群眾就把道堂廟簡稱高廟。於是清代以來,這個地方在被叫作慶寧寺的同時,亦被稱作「高廟」。現在說到慶寧寺地名,一般的當地居民指的就是道堂廟,而非真正的原慶寧寺。
太平天國進攻上海期間,道堂廟原址同慶寧寺一起毀於兵災,同治年間慶寧寺在原址重建,道堂廟在慶寧寺南重建,重建後道堂廟因更符合當地民眾的信仰祭拜習俗香火更勝於慶寧寺,慶寧寺日漸衰落。 到解放前兩座不同信仰的寺廟都逐漸沒落,慶寧寺僅僧眾十來人,主持是玉佛寺的,道堂廟只剩下道士兩三人。道堂廟1949年閉寺,廟舍拆除重建作為上川中學,僅留下一間作為上川居委使用,現在舊址已完全拆除建築為居民小區。慶寧寺1958年閉寺,所有經卷典藏和文物均移交佛教協會,大鐵鐘等文物當時已不見蹤影,前殿曾作為浦江工具廠使用,後面僧舍作為居民住宅,其他建築也都拆除改建成為民居,後浦江工具廠搬遷,寺廟除少量建築保留外均被拆建。這一歷史建築從此湮沒,僅留下慶寧寺和高廟地名沿用至今。 慶寧寺初建時,這裡只是個村民聚落點,後來居民逐漸多了,加上香客的往還集聚,至明代中後期才漸成集市,但其市面還遠不及東部得水道之利的東溝市。從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編的《上海縣誌》上查找,在今浦東新區境域內,當時只有三林、八團、清浦3個鎮和北蔡、東溝、高行3個市,還沒有慶寧寺作為市鎮的記載。故慶寧寺一帶工商業的發展和市面的繁榮,應該在清代上海開埠以後,特別是清末和民國時期。隨著沿江地區的開發利用和入市道路交通的發展變化,慶寧寺地區的來往人流迅速增加、市面日漸繁榮。清宣統二年(1910年),東溝經慶寧寺至南京東路外灘的第一條水上航線開通。1925年上川鐵路建成通車並與輪渡聯運,慶寧寺成了川東兩縣東部地區民眾前往上海的主要通道。1930年西起浦東南路至東溝的浦東大道建成。另外在東西兩側又先後建起了滬東船廠、美孚油棧和光裕碼頭。這些廠棧的開設和交通網路的形成,對慶寧寺集鎮的興盛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推薦閱讀:
※多軍之間的分歧
※比炒飯更賺錢的是
※近期上海掛牌房源成交情況,這套5萬多,4.5萬也能買到
※豫腔豫韻總是情:常香玉愛徒宋桂枝領銜玉香苑藝術團齊聚橲嶺小鎮
※商業巨擘入駐榴槤產業,「馬雲同款」您值得擁有!
TAG: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