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銀行網路金融的七重發展困局
來自專欄九卦金融圈1 人贊了文章
文 /金腰子(九卦金融圈專欄作者),來源:腰腰金融,本文是作者授權九卦金融圈發布,轉載請註明來源。
創新如同升級打怪,越是到創新落地的邊界,怪物的等級越高,贏取戰鬥的難度越大。
而銀行尤其大型銀行在網路金融方面的創新難度,如同碰上頂級開了掛的BOSS,我們今天簡單梳理一下銀行網路金融的七重發展困局,以及一些我們容易忽略的問題。
第一重
客戶認知的錯位
客戶是誰,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但是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解答。
提問:
是高凈值客戶嗎?
那麼究竟誰是高凈值客戶,而我們又怎麼知道他是個高凈值客戶?
我們又如何觸及那些我們不知道是不是高凈值的高凈值客戶?
對客戶認知的錯位源於客戶洞察能力的喪失,而「客戶」洞察能力在現今更多的是通過「用戶」的行為數據分析獲得。
那麼用戶又是誰?
這個「用」是什麼概念?
是「某個服務」的應用嗎?
用的是什麼服務?
是自建服務還是聯運服務?
是金融服務還是非金融服務?
用戶的定義是面向銀行存量客戶?
還是那些新的潛在客戶?
轉化成為的客戶該如何定義?
是基於負債業務收入?資產業務收入?
還是中間業務收入?
以及在客戶的認知中,是把員工當做員工,還是當做優質的種子用戶資源?
這些問題的合理解答,應該是網路金融業務發展的首要一步。
因為對客戶的認知與洞察,是所有產品、業務、市場策略的設計原點,不同的用戶分類及分析,決定了業務(客戶轉化方法)的千差萬別。但是似乎這種認知錯位一直存在。
第二重
獲客模式的拖累
我們說銀行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的傳統獲客模式沿襲了很多年,從線下而來,以線下為交互起點,直到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銀行的多數存量客戶,仍然是優先通過線下渠道獲取的。
因此多數銀行在網路金融業務的客戶,與傳統電子銀行客戶是高度重合的。也就造成了自己切自己蛋糕,造成存量損耗,形成內部矛盾。
因而如何面對「線下陣地」渠道以外的客戶,以及如何獲取他們,這在銀行網路金融創新發展中是需要研究的。
如何定義獲客渠道的價值,選擇什麼樣的渠道獲得新的客戶?是自建渠道還是合營渠道?是以金融服務獲客,還是以高頻非金融服務獲客?是優先獲得流量用戶還是優先獲得交易客戶?是搞個新平台放到應用市場上搞廣告的新增獲客能力強,還是傳統平台讓員工玩命推廣的新增獲客能力強?
在獲客渠道的認知中,什麼樣的渠道場景對金融業務轉化效率最高?什麼樣的場景具備拓展能力?如何保持與獲客渠道的關係以確保獲客方面的中長期壁壘?從短期、中期、長期來看,是自建渠道效率更高還是合作渠道效率更高?
獲客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銀行從獲客的模式中的收益是什麼?
這些問題是在獲客模式中應該重點得到解答的,但是目前看起來,多數的答案都顯得混沌。
第三重
留客運營的缺失
說到運營,最先想到的就是補貼活動。銀行下了狠心,也可以給出大量的補貼,雖然數量金額不及互聯網那麼瘋狂,但仍然具備誘人的能力。但是補貼是否能夠帶來用戶的粘性,成為了很多銀行運營上的未知領域。
高額補貼是為了獲新的,中小額補貼是為了刺激活躍的,但是歸根結底,刺激是一時的,用戶來了以後,是否能長期留存,則考驗的是產品的設計。否則撒出去的錢,和潑出去的水有什麼區別。
從視覺上的感官,到體驗上的閉環,高活躍平台案例中,優秀的運營在其中功不可沒。
這裡所說的運營不是客服,也不是管管黑白名單,刪刪帖,預預警,也不是交易監測差錯處理,而是實實在在的以活躍、留存等KPI為考核的用戶運營。
什麼時候開展補貼?
開展什麼形式的補貼?
補貼的體驗流程如何設計?
陌生的用戶來了如何保留?
因為補貼來的用戶如何留存?
低頻用戶如何刺激活躍?
用戶行為數據如何應用?
每個頁面和功能的數據情況是否有統計?
如何通過內容運營?如何通過事件運營?
如何通過線下活動運營?
這些問題,在互聯網運營中都是極其基礎的問題,但在銀行網路金融的體系中,卻顯得非常薄弱。
第四重
升維戰略的忽視
銀行的身份決定了銀行在歷史業務中,幾乎一直缺乏平台化的考量,多數銀行心中的平台是指的客戶操作層面的平台,而不是真正業務規劃層面的平台。平台化的思維,決定了在與互聯網的合作競爭中,如何取得戰略優勢。
維度,是互聯網非常關注的戰略資源,誰的維度更高,誰就具備指定低維度規則的能力,但是維度的選擇,需要放開視野,需要具備包容的胸懷。
什麼都自己做是不現實的,有人負責唱戲,有人負責搭檯子,這是不一樣的經營模式,這也是平台化思維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區別,也因此,在互聯網合作中,通常是話不投機,同床異夢。
因此銀行的網路金融業務,是為了銀行自身服務還是搭載平台,取決於如何定義自身「網路金融」的維度。
從各家銀行面對網路金融的維度定義來看,這些維度似乎都不理想,越大,金融產品線越豐富的銀行,這種維度的預期就越低。
第五重
配套機制的模糊
上面說的網路金融幾乎都是對存量業務的突破,如果說網路金融是為存量業務服務的,那網路金融的邊界空間就非常狹小了,對網路金融的定義也過於狹隘了。突破邊界空間才能激活網路金融的能力與價值。
而突破就需要創新,創新就需要機制。這種機制是在不嚴重損害存量業務的情況下設定的。
為什麼說是不嚴重損害呢?凡是創新都有機會成本,對存量的影響也是機會成本的一部分,只要投入產出比合理,適度的影響本應是該接受的。
那麼創新業務,到底可容忍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應該如何用風險控制的手段去分配這些機會成本?
創新的授權機制是什麼樣的?
新增資源的分配機制是什麼樣的?
資源的淘汰及循環機制是什麼樣的?
總分支機構的協作機制是什麼樣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在一個創新發展機制中不可或缺的,哪怕是一種試點型的機制,這些問題也都不該成為黑洞。
第六重
組織架構的掣肘
我們說成功的產品來源於優秀的業務設計規劃,優秀的設計規劃來源於穩健高效的管理。那麼管理就成為了業務和組織機器運作的基礎。
所以組織結構的設計,是否滿足了業務發展的需要,這就是一個需要重點論證的內容。
主流上有按照職能做主要劃分的,有按照行業場景做主要劃分的,有按照產品做主要劃分的,當然每種劃分都取決於組織特性,包括了人力資源的構成及流動管理機制,現有業務與未來規劃業務的銜接關係,業務職能協作及資源統籌調配,業務擴展的組織空間等等。
而在不同的業務階段,組織結構的側重也普遍是不同的。
例如業務初級階段普遍以職能性分工設計組織架構,有市場部門,銷售部門,運營部門,開發部門,風控部門等等,每個部門有明確的職能考核目標。
業務穩定期,主要以行業場景劃分深挖垂直領域價值,這時候組織普遍將部分部門優化為偏近行業的分工結構。
例如某團的王老闆說過「四縱四橫」的互聯網行業理論。
四縱四橫
四縱:
信息、溝通、娛樂、商務。
四橫:
SNS社交,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含物聯網)。
細節不贅述。
在碎片化的複雜發展期,多產品孵化及並行發展期以產品劃分,有A產品事業部,B產品事業部,C產品事業部,通過再成長後,發展合併形成A事業群,B事業群,C事業群,去控制各個核心場景的穩定。
所以組織架構與業務的適配,是一網路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石,各家銀行各有自身特點,效率如何自有判斷。
第七重
勇氣擔當的不足
最後一重,也就是關於人的判斷了。
一個人,幾個人,幾十人,上百人,成千上萬人的決策體現在了組織的所有行為事件中。
因此面對阻礙如何應對?
面對矛盾如何應對?
面對多個人的矛盾如何應對?
面對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分別如何應對?
是否敢於試錯以及是否願意試錯?
如何凝聚力量,如何拆解問題?
這些看似是方法的問題,更多是內心勇氣擔當的問題。
如何定義自己的職業,如何定義自己的崗位,如何定義自己職業生涯的訴求,如何定義個體及團隊的價值,如何面對痛苦以及如何享受成果,也都在這個勇氣與擔當的範疇中。
人的因素決定了組織是否積極健康,是否具備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
銀行的制度特點決定了這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點,且人越多,體量越大,歷史越悠久的銀行,難度越高,所以位列最後。
網路金融的創新,既有金融產品的創新,又有渠道的創新,也有交互運營的創新。
推薦閱讀:
※銀行承兌匯票票據權利喪失後應如何處理
※接過她「7千億元」存單 銀行櫃員臉色大變
※優先股的推出,是讓銀行估值修復,而不是讓銀行繼續當殭屍
※什麼是銀行無抵押個人貸款
※中國工商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知識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