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堂】科普一下你曾經種草過的那些店內萌物,從根源了解它!
盛夏逼近,日光漸烈,比起從前的那些年月,現在的街頭巷尾,越來越多的姑娘開始使用發簪盤發,成為了一道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說起古典配飾,其實較多人腦海中都會有一個第一反應,但論系統化的認知了解,卻是很難講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們推過很多次種草新品,但其實,有更多的是科普性的文章,還有很多古典配飾的使用方法,可這些都是詳細卻分散的,並不是一個總結性的。
我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這次,我們決定將店內已有的款式進行一次大總結,讓大家的心中能有一個譜,一個關於傳統配飾的譜。
首先要講的便是我們店內銷量最好的,也是大家最為熟知的——簪。
在上古時期,發簪被稱作「笄(ji)」。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
平時新聞上有很多關於成人禮的報道,都是同袍進行漢服文化復興的行動,而這時,就必須挑選你心儀的一款發簪來舉行成人禮了。
如果你已經成年,也挑選一款收藏,以後若是家族中有人成年,便可以為她舉行成人禮,並贈送出這件你珍藏了好久的禮物。
想必無論是多少年風雨消磨,等她老去後再看看你贈送的發簪,也會百感交集,念起曾經自己年少時的點點滴滴吧。
其次便是釵。
很多人有時候簪釵不能區分。
其實,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發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古人寄情於物,真真是什麼都存了三分詩意,最慶幸這份詩意還能流傳至今。
其三便是步搖。
《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步搖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步搖。
其實我最愛的算是步搖了,如簾一般的流蘇隨著行走搖晃,如夢如幻,將人心緒也如同這般,輕輕顫動了。
其次是梳篦(shū bì),理髮的用具。
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一般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說文.木部》:「梳,所以理髮也。」又「櫛」,梳比之總名也。」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經常梳頭能按摩頭部穴位,對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很有好處的。
也有人認為發梳不太牢固,故而我們改良了發價款供挑選。這個簡直是日常利器。
耳墜款也是我們這裡銷量不錯的。
耳墜是耳飾的一種,指帶有下垂飾物的耳飾。又稱耳墜子,是耳朵飾品的代稱。
古時候,人們講究「耳大如輪,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認為耳垂小了是沒有福氣的象徵。但是人一出世,天生的小耳垂,又有啥辦法彌補呢?傳說,只有戴上耳墜。才能把耳輪拉長。因此,婦女都喜歡戴一副耳墜。
但是耳朵戴較重的耳墜會對眼睛有很大的好處,因為耳墜處有對眼睛有益處的穴位。
其五——瓔珞。
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戴在頭上或掛在頸上的叫「瓔」,佩在身上的叫「珞」。
其實我個人覺得瓔珞比現代很多項鏈都美啊,平時搭配也很合適。
古代瓔珞有許多不同的造型,飾珠大小各異,有圓珠形、方形、管形、花卉形、谷形和幾何形等。
我個人覺得比很多配飾店裡的基礎款好看多啦,古人的美學真是高超。
其六——手串。
手串起源於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我們很多配飾店也有那種手串,但是細看款式其實都很一般,沒有亮點。
串珠的材料多達幾十種,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瑪瑙、琉璃、玻璃、樹種、東珠、象牙等等。
日常佩戴很脫俗,縱觀現今配飾市場,這種風格用料的簡直是少之又少。
好啦,其實仔細講來根本說不完啊,所以這次大概是上期的我們的古典配飾系統啦,講不完的我們放到下期喲。
我們還準備講一講搭配和使用,大家想先看什麼呢,是搭配呢還是使用呢或者其他呢,或者其他的,都可以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哦。
推薦閱讀:
※中國智庫 >> 文化觀察 >> [丟棄傳統文化]必然導致中華民族全面墮落
※養生文化在社會中的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
※山東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除夕守歲 迎新祈福 江夏黃氏一家親向全球黃氏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弘揚繼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黃氏族人齊聚英雄故里誦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