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過度滿足的孩子,其實想要的是……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跟我諮詢,「家裡孩子什麼都不缺,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都盡量去滿足他,可是看他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看著很心急。」
我對他說:「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對孩子過度滿足了?」
現在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孩子需求的過度滿足已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有的家長出於一種攀比心理,秉持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缺」的理念,不考慮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前幾天就有一位家長說:「看著孩子的同學暑期都被家長領著出國游,我們家條件沒那麼好,但咬咬牙,也用攢了大半年的積蓄,準備帶孩子出國玩。」眼神里滿是驕傲。
有些工作忙碌的家長,出於一種補償心理,給不了孩子貼心的關愛和陪伴,就用物質去彌補,甚至孩子還沒有提出要求家長就已提前準備好了,超出預期的滿足。
有些家長就是單純溺愛,孩子今天想要這個玩具,明天想要那個禮物,「寶貝這麼可愛,沒理由不去滿足啊!」
有遠見的家長,從不過度滿足孩子。
1 過度滿足,其實是一種傷害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孩子在一歲前,他們的表達與各方面能力很弱,在這個階段,如何及時滿足一切要求都不過分;
一歲到兩歲,仍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但可適宜地調整或延緩;
但從兩歲開始,對孩子們的要求就要開始適度地說「不」了。
一個在家裡要什麼都能輕易得到的孩子,長此以往,會把寵溺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
孩子記憶里沒有達不成的願望,沒有得不到的滿足,會使他從沒有渴望感,更沒有挫折感,他錯誤地認為自己能呼風喚雨,彷彿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父母的付出來之不易,學不會感恩。甚至當父母未能滿足他的心愿時,產生埋怨、憎恨的心理。
因為家長不給買新款手機,就對家長拳打腳踢,甚至威脅不準進家門的新聞案例屢見不鮮。
背後折射出的,正是童年時代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童年時代被過度滿足的孩子,長大後總是習以為常地對生活、工作、對身邊所有人事物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而不去考慮如何通過自我約束、提升自我來尋找出路。
見過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急功近利,喜歡投機取巧,只想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經不起等待、蟄伏。
不要過度滿足孩子,因為他可以對你無限提要求,但對生活不能。一定的缺失感,才是促使孩子去努力爭取的動力。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適當滿足,不合理的要求拒絕滿足,讓他們適當體會「受挫」感才有助於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2幸福感需要渴望和等待
在養育孩子時,有一段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有段時間一下子給孩子買了太多玩具,他對每樣東西的熱情都不高,甚至很煩躁,新鮮感一過很多玩具都成為了棄物。
而且我明顯感覺他那段時間的專註力比較低,也容易急躁。
後來我終於明白,原來玩具不是越多越好,選擇性太多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情緒智力的發展,幸福感反而降低。
當一個人得到時容易,就會在擁有時不懂珍惜,更不會懂得怎樣去正確地爭取自己想要的。
儘管李嘉誠創造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但和學校里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同學們相比,他的兩個兒子甚至懷疑父親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富有。
因為「小氣爸爸」不僅很少給他們零花錢,還常常鼓勵兄弟倆勤工儉學,自己掙零用錢。
日本著名影星木村拓哉家的教育中,也從不會過度滿足孩子。孩子要買一個自己喜歡的遊戲,需要用自己花幾個月的零花錢存下來,而不是伸手就問父母拿。
對於孩子物質上的要求,家長應該掌握一個原則就是有條件、有理由地滿足。
讓孩子闡明需求應該被滿足的原因,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說的很合理,的確需要,就可以滿足。
如果孩子的理由並不能成立,例如只是出於和同伴間的攀比,就要溫和而堅定拒絕孩子,並講清楚拒絕的原因,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在滿足孩子的時候,可以對孩子提出一個要求,這個要求並非高不可及,目的是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有契約地去滿足。
還可以適當吊一弔孩子的胃口,能讓他們在等待和渴望中學會滿足、體會幸福。
3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關愛和陪伴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買水果,家長的內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於是拿了剛上市的草莓,特別新鮮,價格不菲。
可是孩子卻一再拒絕,一直大哭,指著那些不起眼的蘋果,說要吃蘋果。
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這麼捨得為他花錢,孩子卻不領情。
這個故事,體現了家長經常犯的一個錯誤:經常以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所謂最好的,而不去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挖空心思想給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我們又給的太少太少。
我們所說的「過度滿足」更多是指物質上的滿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卻常常被忽視。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物質是有限的,而所需要的精神上的關懷是無限的。
比起琳琅滿目的禮物,可能孩子更需要的是自己沮喪失落時父母溫暖的安慰。
想用物質的滿足去彌補在關愛和陪伴上的虧欠,是起不了替代作用的,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很多危害一生的壞習慣。
好父母,懂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給他充分的陪伴和關懷,關注孩子內在的精神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互動。
愛孩子,就讓孩子也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的情緒小主人。
推薦閱讀:
※這個乘法口訣太強大了吧,比計算器算的還快,還不給孩子收藏一份
※浪盡天涯還望家
※逼飯」後遺症「?父母們都該懂
※【雪球自然觀察】白痣珈蟌的有趣生活!
※分享孩子珍貴「成長印記」,專屬9周年定製禮等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