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專註——寫給在互聯網時代迷失了閱讀能力的朋友
07-12
找回專註——寫給在互聯網時代迷失了閱讀能力的朋友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安靜的書桌7 人贊了文章
手機打碎了我們的專註。社交軟體的提示總在讓我們分神,自媒體賣的焦慮讓我們更少耐心。被打成碎片化的時間,我們用來刷各種各樣營養極低的信息流。時間,精力,注意力,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不再不加思考就能守住這些。
關門關窗拉上窗帘,手機靜音扔到一邊,回到曾經熟悉的安靜、幽暗、孤獨、專註的大塊時間裡,卻感覺思路不像以前那麼流暢了。我的沉浸能力變差了。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大腦習慣了被淺薄地使用,深度的思考竟會變得陌生。我要找回我的專註。專註就是長時間思考同一件事,與之相反的是不斷切換在做的事情,甚至同一個時間做多件事。 先解決後一個問題,很多事情,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做哪件?當然是最重要的那件。其他的事情怎麼辦?對了,把它們排出優先順序,寫下來,這樣就不用費腦子記它了。
再看前一個問題,人的大腦不像CPU切換上下文那樣低成本,做不同的任務,需要把前一個任務的「上下文」存起來,再把下一個任務的「上下文」載入進來,這對人腦來說,成本很高。我要降低切換的頻率,沒有那麼多事情是非要第一時間應付不可的,放一個、兩個小時,反正到時候專註工作的腦子也累了,剛好換換腦子來處理它。而且,有個一、兩個小時的專註工作,「上下文」在大腦中的印記就很深了,很容易能回想起來。 投入完整的不被打擾的時間來解決一個問題,能充分地理解問題的領域(在急促地狀態下,常常理解不充分就直接去做了),也能細細地梳理清問題的脈絡,讓思路不間斷地在問題域中探索。在安靜的黑屋子裡面對顯示器,或者用筆和紙幫助簡化問題,物我兩忘,彷彿整個人都沉浸在思考著的世界裡。
當對信息做了充分的收集,對內在邏輯做了充分的探索,把這些整理完畢,問題就在我的精神世界裡活了起來,我能體會到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所形成的緣由和去往的方向。我能把它們寫出來,那只是思考的副產品,我也能把它們用於指導工作和生活,那也是思考的副產品。足夠時間和強度的探索,能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型,這是最寶貴的東西,腦力工作者的工作,本質就是要找到這樣一個模型。找到後付諸筆尖或實踐,那不是理所當然又水到渠成的么?
想找到模型,最怕的就是干擾,有了干擾就沒有專註,不受干擾的專註價值千金。專註也需要完整的時間。這種不受干擾和完整時間,在工作中有時候很難得,不是每個工作環境都這麼理想。但在既定的工作環境中,我們至少有方法讓專註的環境別更加惡化。 遠離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它們有沒有價值,那肯定有,但壞處遠大於好處。首先是把時間打碎,如果我們的時間本來就不完整,它們就是進行了最後一擊。在碎片的時間,你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知乎,但生活的瑣碎、立場的爭執、營銷號的標題黨佔據了主要的版面。每天都有熱點,每個熱點都會刷屏,也都很有趣,你每天看看新聞,看看討論,圍觀掐架,碎片時間就這麼打發了。但它們只能給你淺薄和虛幻的滿足,不會感到真的快樂,對之後的你也沒有好處,至多能讓你顯得不那麼落伍,能跟上社交圈子的談資。但你如果真的一直在重要的點上取得進步,還需要這些嗎?只有在重要的點上取得進步,能帶來真的幸福。人生是一場充滿苦難的旅程,如果愛人或者自愛,就該成全他們或者自己。這會讓你感到充實,也對之後的你大有幫助。如果愛自己,就為自己創造進步的環境吧。如果愛一個人,就為他創造進步的環境吧。相扶相攜,共同成長,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浪漫。 但進步不等於瞎忙,把一天時間無原則地填滿,然後感到心滿意足,這是騙自己的做法。想進步,就要找到那個正確的點,既超出你現在的範圍,又不至於太難讓你感到恐慌。持續地找到這樣的地方來努力,如此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為專家。
每個人都有不足,但可以通過努力來提升自己,不要怕競爭激烈,你的大部分對手都掙扎在社交軟體的泥潭裡不能自拔。管好時間,找回專註,就擁有了很大的優勢。但時間不是砸得越多越好,該休息的時候就要徹底地別用大腦,你以為碎片時間刷刷手機會有邊際收益,錯了,有邊際收益的做法是讓大腦好好恢復,這道理就像磨刀不誤砍柴工。 但我們畢竟不能沒有網路社交啊?是的,任何主張都不要執行到極端,那既不人性,也不科學,更不經濟。但要記得,大部分情況下,網路上的人數與價值不成正比,現在智能手機普及,魚龍混雜阿貓阿狗太多了,別貪多地加入各種圈子,更別粉絲心態地跟隨各種自媒體。好的自媒體價值千金,而壞的自媒體純屬謀財害命。絕大多數情況下,刷什麼微博簡書公眾號知乎專欄遠不如買本好書關上手機細細地看划算。 書也不能亂選,同樣是魚龍混雜。我給個最粗暴的判斷法,豆瓣評分人數過千,分數過8.0,大概就不會差。找到好書了,也別虔誠地一頁一頁翻,而要主動性地、批判地閱讀,用《如何閱讀一本書》教的方法。讀完書,自己拉提綱做筆記,既鞏固閱讀,也方便回看。這些我都說過很多次了。 不要貪多,人每天能保持深度工作據說不超過四小時。太拚命,是竭澤而漁,對身體不好,影響日後效率,不是長遠之計。浮淺的工作的特點是能在干擾下進行,沒太大價值,這種工作也常常躲不開,其他的時間做點它們,不必太抵觸。休閑娛樂當然要有,但娛樂就是娛樂,娛樂的時候就好好休養腦子。腦子休養好了,才能在需要強度的深度學習工作時間裡全力衝鋒。 深度的學習工作能提高你掌握複雜工具,保證你工作的質量和速度,並使你擁有心流體驗,獲得神聖感,提高生活品質,簡直是非常美好。但這就需要你警惕那些讓你分心的「有趣」卻浮淺的信息,它們讓你感到友好,但不會讓你進步,只會給你進步的假象。以為自己進步,這比不進步還糟,它讓人不思反省。 找回專註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手機靜音扔一邊。哪有那麼多時間線是非刷不可的啊,你一個月不髮狀態,也不會有人問你「最近在幹嘛」,別人的贊就更不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了——你的注意力是如此寶貴,你就把它用在這種地方?當你離開了手機,拿起了書本,你很可能會感到不適應,你失去了讀長篇幅文字的能力?你很震驚,發現你的大腦已經被互聯網改造過了,好在你還有機會把閱讀能力找回來,這需要一點時間的訓練,然後,你會再次感到思維流動的快樂。附:推薦書籍——尼古拉斯.卡爾《淺薄》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
推薦閱讀:
※碎片化時代,注意力經濟滋養民眾精神世界
※專註地高效學習或工作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孩子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的有效良策,家長一定要看!
※有什麼提高注意力的小竅門?
※注意力決定你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