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熊孩子」?3步就夠了!
十個媽媽九個吼,還有一個在動手」。雖然是一句網上的笑談,稍顯誇張,卻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很多媽媽的生活痛點。到底是「熊孩子」越來越多?還是媽媽們越來越敏感?
養育孩子大概是這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們可以天然地成為父母,卻不代表我們天生擁有教養孩子的能力。
每一種技能的養成,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反覆地練習,為人父母,教養子女,作為一項人生技能,也遵循這個規律。
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養育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一書,正是每一位父母在「自學成才」之路上的必讀教材。
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畢業生。
曾是麥肯錫的諮詢顧問,創辦過多個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並撰寫了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大西洋月刊》等諸多雜誌。
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還擁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優質父母養育實踐指南》里所有的育兒知識和技巧,都來自於艾麗卡·雷斯切爾的親身實踐,並經過研討班的反覆驗證,確保真實高效。
同時,作為心理學家的艾麗卡·雷斯切爾,她的日常學術活動,又為這些看似簡單的法則,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保障。
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養育實踐指南》里列舉了75條育兒法則,並在每一條後面附上了具體的事例,幫助讀者正確理解,立即實踐。每一條法則的切入點都足夠小,所以十分貼近生活的具體場景,實操性特彆強。
準確地說,《優質父母養育實踐指南》是一本「字典」式的育兒工具書,如果你在日常育兒生活中,遇到了任何棘手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查一查,「照方抓藥」,迅速化解。
《優質父母養育實踐指南》的75個黃金法則告訴我們,搞定「熊孩子」的關鍵,不是「修正」孩子,而是改變父母自己。
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寫到——「維持一段關係就像是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以此為原則,解決親子衝突的3個關鍵點在於:
1、接受
2、界定
3、演練
一、接受
接受的含義是,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儘管你可能不喜歡他的某些選擇和行為,但是你對他的愛不會有絲毫減少。
而且,你對他的愛,一定要讓他感受得到,所以,好好說話,不吼不叫,多給孩子擁抱和撫摸,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意味著,尊重孩子的世界,也許他們感受、思考和體驗的方式和我們大相徑庭。接納孩子本來的面目,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儘管可能不如你的最初期待。
父母是發現者、偵探和和偵察者,而不是評判家或者雕塑家。
假如你是個運動健將,而孩子卻動作協調性很差。你是會深深的失望和難過?還是會去細心的探索孩子其他方面的與眾不同,真心地欣賞和和讚美?
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小的探險家和科學家,很多看上去「壞的」行為,不過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實驗」。很多大人認為的常識,都是令孩子們心奮不已的「哥倫布新大陸」。
比如,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故意扔東西的習慣,媽媽們大都認為這是個壞毛病,會馬上制止。其實,這只是娃娃在確認,是不是每一次鬆手後,手裡的物品都會落到地上。甚至,他還在研究,不同的地方落下,聲音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物體落地,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接受的誠心誠意,還在於,你是否願意做出最大努力,用他的眼睛看世界,以他的立場想問題。這就是同理心,英語里比喻成把用你的腳去試穿別人的鞋子(put your feet into one』s shoes),很形象貼切。
同理心是一種力量,能讓他人有被理解的溫暖,重建內心安全感,進而化解衝突,達成共識。
當你面臨任何教育挑戰時,從同理心開始,聚焦於對孩子的理解上。當你認為又是「熊孩子」搗亂的時候,先深吸一口氣,問問自己,為什麼?
二、界定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養育指南》里,提到了3個界定,分別是,目標和方法的界定,感受和行為的界定以及錯誤行為的界定。
設想一下,你正在書房工作,3歲的寶寶跑過來,一邊吵鬧,一邊要出去騎車。作為家長,需要提醒自己,在他吵鬧行為的背後,是寶貝要出門玩耍的需求。
他的想法需要被看到、被理解,他的目標是有價值的(玩耍),只是他達成目標的方法(吵鬧)是需要改進的。
目標和方法被清楚的區分開來後,你就不會被他的吵鬧迷惑,在書房裡一邊忙工作,一邊還要心煩意亂地應付孩子。這個時候,微笑著,蹲下來,看著他,明確地告訴他,「寶貝,媽媽知道,你是著急想出去騎車,是嗎?」
感受和行為的界定,就是區分一個人的思想感受和他的語言行為。
自我意識里的想法、情緒沒有對錯,存在即合理。一個人的思想感受需要被看見,被接納,被理解,由此獲得認同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得當,從家庭到社會,都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好的要肯定和發揚,失當的需要修正,錯誤的一定要改正。
想法和行動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生氣不一定就得打人,憤怒也不是非要大喊大叫……情緒需要表達,行為卻是一種選擇。
承認情緒、體會感受,掌控行為,為後果負責,這也是「接受」最重要的技巧。很遺憾,很多的成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一課是缺失的,所以這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功課,教學相長,是教養子女的重要收穫之一。
下一次生氣時、憤怒時、傷心時……暫停一秒,再行動。
同樣的,對於「熊孩子」的哭鬧,最好的鎮定劑,是父母的擁抱和撫摸。請先肯定他的情緒被看見了、理解了,然後再和他共同確認,他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最後,再來界定,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否合適。
當你意識到孩子的行為方式是錯誤的,就需要以明確的方式,告知孩子,他做錯了。這就是界定錯誤行為。
對於錯誤行為,如果父母的行為和回應,是符合孩子的預期的,就極有可能促使孩子重複他的錯誤行為。
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首先要直截了當地告知,甚至,嚴正警告,然後,明確地指出,正確的做法或者是替代方案。
比如,小孩子打人,雖然他的目標可能是在探索手部的運動能力,但是,這種方式肯定是不合適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是認識到了,卻沒有制止他,又或者,還有的家長會笑著回應,都會讓孩子誤認為他的行為是正確的,然後一再重複。
父母對於孩子錯誤行為的回應,遵循一致性原則。語言和非語音溝通傳達的信息要一致,不能嘴上說錯了,臉上卻笑眯眯。
家長執行規範時,要言行一致,也要前後一致。比如,孩子打人,不能只口頭說說,不採取行動制止錯誤;也不能高興的時候視而不見,不開心的時候借題發揮。
邊界清晰一致時,孩子得到的信息也是明確的,就不會再重複試探和挑戰,哪裡是極限。
三、演練:
話劇演員在正式演出前需要反覆排練,到正式的演出舞台上站位、走步,甚至要盤算好,什麼時候抬頭,哪裡需要揮手。這其實就是讓自己與環境和人物反覆磨合的過程。在這樣的演練中,自己和新的行為模式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習慣。
最後,只要站在舞台上,進入這樣的情景中,因為慣性驅動,不需要刻意去表演,基於舞台角色的語言和行為,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所以,演練是實踐新行為重要的方法。當我們想要孩子學習一種新的行為時,或者用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代替不良行為時,需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演練。
同時,為了演練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同舞台布景一樣,為孩子創造逼真的生活場景。
比如,孩子每次放學回家,書包、衣服、鞋子、水壺……都會隨手亂放,你多次提醒孩子,要把物品歸置整齊,卻沒有效果。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安排一場演練。
在心態放鬆的假期,找某個時間段,讓孩子穿上衣服,背上書包,就像平常那樣,放學後,從外面走進來。從他進門開始,指導他,把衣服掛到衣架上,鞋子擺進鞋櫃里,書包放到書桌上,把水壺放到餐桌上……
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讚揚,即使有的步驟做得不好,也要表揚他做得好的部分,然後安排重新練習,循序漸進,直到他逐漸熟悉和習慣了,這一整套的流程。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中,仔細觀察孩子回家後的一系列動作,有沒有按照練習時候的要求,保持下來。
在某些沒有完成的環節,可以現場提醒,要求孩子重做。就如開車走錯了路一樣,需要停車、倒車甚至掉頭、辨別方向、糾正路線,再往前開。
這樣的路程,往往印象特別深刻,同樣的,孩子對於重新糾正過的細節,也會記憶猶新,不再疏忽。最後,新的習慣就變成了日常行為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也沒有人不會犯錯。薩提亞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
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錯誤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客觀性,對自我行為的掌控力和責任心,以及孩子探索未知的勇氣和信心。
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他成為自主、獨立、有創造性的人,也許,教養的終極法則是,學會放手,允許跌倒,讓孩子親歷錯誤和挫折,然後領悟和成長。
知易行難。教養孩子也是一種技能,在持續學習思考,不斷練習改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有一個作為指引的燈塔。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養育指南》正是這樣一盞燈。閑暇時翻一翻,可能就有新收穫,迷惑時查一查,也許就能找到好辦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去愛學生。對於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75條黃金法則,也只說了這一件事——愛他,以及如何去愛。
推薦閱讀:
※五個月嬰兒生長發育指標參考 認知 運動 聽覺 語言
※如果寶寶一放就醒,應該如何處理呢?
※流產多久可以再孕
※將數學玩弄於兩手之間,知道怎麼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