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6枚五銖錢就是土豪?被韓國專家視為國寶的「裝幣」銅戈來自何方

有26枚五銖錢就是土豪?被韓國專家視為國寶的「裝幣」銅戈來自何方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

最近,韓國慶尚北道慶山一處王陵中出土了3把銅戈,雖然這些古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它們的表面烏黑油亮,彷彿剛被擦拭過一樣,讓韓國專家奉為國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銅戈還用了26枚中國古代五銖錢來裝飾。韓國聖林文化財研究院院長朴光列說,韓國古墓里一次最多出土3個五銖錢,從這次五銖錢的發掘數量上來看,堪稱國寶級文物,墓主很可能是三韓時代的最高首領。

我們知道,五銖錢最初鑄於公元前118年漢武帝時代。西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於公元前108年在原衛氏朝鮮疆域內設立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而從戈的形制來看,其出現的時間竟然要比漢武帝還早許多。據日本學者研究,朝鮮半島的細形銅戈可以分為數種型式,基本特徵為直援,中脊兩側有發達的槽,援刃於近闌處彎轉,且向上下延展呈雙翼狀,近闌部的槽內各有一穿,短內上無穿。它們分屬不同的地域,形制上的差別不僅能反映出年代早晚,也顯示出製作系統的不同。日本西部出土的銅戈當來自朝鮮半島。但是,朝鮮半島的銅戈又來自何方呢?目前來看,與戰國燕國的造型特殊的銅戈最為相似。

▲朝鮮半島出土的細型銅戈(采自《韓國的青銅器文

以燕下都辛庄頭出土的銅戈為例,「雙翼」部分較寬,近闌部緊貼中脊的兩側有對稱的長方形穿,援內通長17.1厘米、「翼」寬17厘米,出土時,援和內上保留有朽木痕,當為戈的木製鞘和柲,底端還發現套接的錯銀銅鐏。形制近似者,在遼西地區還發現數件。年代約在戰國早期,顯著早於朝鮮半島。

通過對以上件戈的年代推斷,可以看出它們的形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早晚演變關係,即「雙翼」部分由寬變窄,援內與闌部的交接由垂直變傾斜。《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在秦開卻東胡後曾築長城置五郡,其中就有遼西郡。此事件的年代雖不具體,但一般認為在燕昭王時,這從北票出土偃王戈可以得到佐證。考古學研究表明,至遲在戰國中期,燕文化己經佔據遼西,並向東挺進到瀋陽一帶的遼寧腹地。因此,上述戈都應是燕文化的遺物。

▲燕國的雙翼戈(1,3,4,5)

要追溯其淵源,應該由年代最早的形制入手。目前所知,在燕文化區沒有使用這種戈的傳統,它應該是受外地影響而在當地鑄造的產品。考察周邊地區情況,戰國時期的西南蜀文化區流行一種所謂「雙翼」戈,並且它是在蜀地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領土擴張與兼并日益加劇,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目前考古出土的反映跨國交流的青銅器已屢見不鮮。在這種大背景下,燕國人見到或獲得蜀地銅戈,加入東北系銅劍身上發達的槽,製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型戈是有可能的。

▲蜀文化銅戈

由此看來,型燕戈作為燕國改良銅戈的新品種,但整體殺傷效能並沒有那樣明顯,因而未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機會,以至於今天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少。但是隨著燕國勢力的東擴,這種造型新穎的兵器傳到朝鮮進而傳播到日本列島,受到當地人的青睞並得到長足發展,衍生出諸多新器形。它們逐步走上了武器形祭祀用具的發展道路,也就被三韓人所珍視,甚至鑲嵌了對他們而言比較稀缺的漢朝五銖錢。

參考資料:

《韓國的青銅器文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1992年出版

《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井中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如何領略河西走廊自然風光,歷史文化?
新論語N則·知乎篇
如何保護溫州話?如何借鑒粵語的保護?
如何每年讀100本書?
《風雨四季》興時眼底皆春色,悲處筆端共嗚咽

TAG:人文 | 歷史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