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6~25:認知語法里的主觀情態》

《16~25:認知語法里的主觀情態》

來自專欄語義理解的微觀世界9 人贊了文章

16。詞類一般是在兼顧深層語義和表層語法分布這兩個因素的前提下來進行劃分的。但若從深層的認知語法來說,卻可以將語法按照涉及哪些不同的認知策略來進行重新劃分。於是:(1)大部分的動名形都不涉及語法,副詞部分涉及語法部分不涉及(漢語里的副詞類別只包括後者,前者已被划到了形容詞里),其他詞類都涉及語法。(2)按認知策略劃分的實質是,相當於將涉及語法的每個詞類都按認知策略拆成一些明細小類,再將屬於同一種策略但不屬於同一種詞類的小類重新各自歸集為各語法策略大類。

17。在Fillmore的「格語法」里,將句子分析為「助動詞+情態+命題」的結構。這裡對這個結構進行了這樣的修訂:將助動詞、一部分助詞、句末語氣詞也劃在情態里,將各種連詞、一部分助詞劃在命題里,從而得到了「情態+命題」的結構。於是,我們就可以在按認知策略劃分語法類別時,首先區分出關於情態的語法、關於命題的語法兩大類,再對這兩類各自劃分明細類別。雖然情態和命題都帶有主觀體驗的成分(與認知體系里其他非語言模塊的體驗感知有關),但兩者在對語法的呈現方式卻是不同的。命題語法主要是以結構上的形式來呈現,包括各種結構式、語序、動詞對語義角色的支配、代詞或大小代語的替代、各種語法移位等等。而情態語法則是在命題之外再附加一些直接提示認知語法策略的成分,至少(暫如此分析)包括空間情態、時間情態、範圍情態、程度情態、判斷情態、語氣情態等等。其中,時間情態/空間情態往往涉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觀察視角/視線掃描/認知參照點等認知語法觀念,程度情態體現為形容詞和心理動詞的可變程度進行主觀表達,範圍情態是對動作所涉及的語義角色的集合性進行主觀限定,判斷情態是主觀的判斷或推測,語氣情態是向對話的另一方提出各種主觀的要求或願望,等等。

18。自然語言和邏輯語言在性質上有[±主觀體驗]的不同。於是,邏輯語言體系里的定義、命題、邏輯聯結詞、論證,雖然都可以在自然語言的語義語法里找到對應的成分,但兩者卻因為[±主觀體驗]的因素而並不相等。其中,自然語言的情態成分、邏輯語言里的對應成分的差異尤其明顯。雖然人們會密切結合邏輯模塊來進行理解和檢驗,但邏輯模塊只是認知體系里許多模塊中的一者。在認知各模塊協作配合的認知過程中會由其他模塊提供並附加許多帶有主觀體驗的成分,從而使得邏輯里的客觀對應成分在認知過程中被修改為主觀的情態成分,並以情態語法的形式輸出到自然語言的表達里。當然,邏輯語言之所以是[-主觀體驗],也只是因為被特意定義為這樣的形式而已,理論上其實也是能被定義為[+主觀體驗]的(比如古代印度的佛教邏輯)。

19。[+主觀體驗]所引起的一個效果是,認知時會涉及各種關於空間或時間的視線掃描、視角轉換、認知參照點、觀察角度、位移或時移趨向等等認知語法的參數,這些都可以大致算在空間情態、時間情態里。這兩類情態成分在邏輯語言里並無對應成分,但其實只要將邏輯語言定義為[+主觀體驗],就會在邏輯語言里設立這兩個因素(比如像古代印度的邏輯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命題語法里的語序、移位,其實也涉及了空間或時間的認知語法參數,本來也應該劃在廣義的情態語法里,這裡暫按前述的「是以結構還是以另外附加成分來呈現」來專門划到命題語法里。

20。情態語法較為明顯的位置是副詞位置。在現代漢語的詞類分類里,由於已經將[+在分布上能充當謂語]的副詞划到了形容詞里,因此漢語里的副詞分類一般大致就相當於情態副詞。但由於表層分布畢竟與深層語法是不同的層面,因此這樣划出來的副詞範疇還是略大於情態副詞範疇的。在現代漢語里,除了空間情態一般不出現在副詞位置上(只在一些固化搭配里出現,比如「上行/下滑」),其他各種情態都能出現在副詞位置上。因此,情態也可能會被狹義地定義為副詞所體現的情態,但這裡我們按包括其他各種位置在內的更廣義的定義來理解。

21。這裡所定義的廣義上的情態語法包括(以現代漢語為例):在將句子分析為「動詞+受到動詞支配的各個語義角色」的前提下不能歸類到語義角色的各種狀語(動詞前的副詞位置,動詞後的補語或趨向詞位置,其他狀語位置),句末語氣詞,動詞前的各種助動詞,空間介詞、時間介詞,少數屬於命題語法但又兼有情態語法的成分(比如在現代漢語之前,介詞「被」所引導的被動式移位就兼帶了語氣情態的效果,而在現代漢語里逐漸受翻譯影響這種兼帶的效果正在逐漸減弱,但仍未完全消退)。上述劃分依據的主要是[+在動詞和語義角色之外的成分]。但其中空間介詞、時間介詞較為特殊,他們在位置上屬於命題,但在性質上與趨向詞類似,暫劃為情態。另外,對於語義角色里作為修飾語的範圍限定、程度限定成分,以及對於語義角色里的方位詞,暫劃為命題語法。又或許可以說,這裡所定義的情態主要是關於動詞的動態的情態,而不包括語義角色內的靜態的情態。

22。一些補充。頻度副詞體現的也是時間情態。序詞、數詞、量詞體現的也是範圍,但算在命題語法里。「V+到/得」,可被視為關於程度情態的動補形式。「V+著/了/過」,可被視為關於時間情態的動補形式。句末語氣詞的「了/矣」則同時兼有時間情態和語氣情態。「V+趨向詞」可以被理解得更為廣義,比如可以包括類似於「V+開」的情況,這是從認知語法角度來看的,類似的情況都具有空間上的動態趨向,涉及了抽象上的空間視線掃描或視角等信息。可能會有一些短語形式的情態成分,比如「事實上」這樣涉及判斷情態的短語,比如「這樣說來/看上去/聽起來」這樣用於直接提示對視覺聽覺等認知模塊進行調用的認知語法策略的短語,等等。助詞「連」體現的可能是語氣情態。

23。判斷情態和語氣情態所涉及的助動詞可以廣義地包括多種明細類別。其中至少包括:能願動詞,主要表示語氣情態。系動詞(包括是/似/像等等)、存現動詞(有/無/在),可能會涉及判斷情態、語氣情態、時間情態等等(比如「在+V」表示的是時間情態)。當只有系動詞或存現動詞而其後並無其他動詞時,則可以被視為「助動詞+零動詞」的狀態。「進行/準備+V」體現的是時間情態。「加以/予以+V」可能體現的是語氣情態(存疑待議)。等等。

24。情態語法是可能出現兼類的。比如之前提到的範圍副詞「都」本來體現的是範圍情態,但也可能在對時間範圍限定時也參與了時間情態的構造。再比如,數詞「一」本來只是在語義角色里作為修飾語來使用,但在先秦漢語里也出現在了副詞位置上,不僅可以作為範圍副詞來體現範圍情態(一概/一併),還可以由此而出現類似於「都」那樣的有時也能參與構造時間情態的用法。

25。在釐清自然語言的語法和邏輯語言的語法有所不同的前提下,我們就能由此而解釋自然語言里許多涉及了說話者主觀認知的語法語義現象。比如,客觀邏輯的「很」是[+客觀程度較高],主觀情態的「很」則是[+形容詞作為謂語的語法標記,+客觀程度任意,+主觀程度被隱藏,+有時可能還兼帶贊同或反對等各種語氣](但這是現代用法,在古代最初出現時可能是[+客觀程度較高,+在須要主觀強調時才使用])。比如,客觀邏輯的「不」就是簡單的[+客觀否定],而主觀情態的「不」卻是[+客觀否定,+在須要明確表面判斷態度的場合才使用,+有時可能還兼帶拒絕或反對等語氣情態]。比如,客觀邏輯的「不都是」在理論上是對「都是」進行否定,但主觀情態的「不都是」卻是只用於[+隱含了承認「多數都是如此」的前提,+只提出少數的不同例子]的情況。等等。


推薦閱讀:

[語言百科] 《佳句秀語大辭典》文摘十萬字(2)
狗狗的語言
C語言:丹尼斯·里奇的不朽遺產
職場「直男癌」必備女性溝通語言
中國語言學史——結論

TAG:語言學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