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真的被日本戰國軍隊爆的挺慘的?
來自專欄關於萬曆朝鮮戰爭1,175 人贊了文章
知乎上有人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覺得萬曆朝鮮戰爭明軍被日本爆的挺慘的??」,理由上是他認為:「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針對這一個有點迷的問題,有答主的回答更加莫名其妙,說這是因為:「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
但是,這些理解都是錯誤的。事實上,整個萬曆東征之役,明朝和日本發生了相當多的會戰,並不僅僅局限於人們所熟知的第一次平壤之戰、第二次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南原之戰、稷山之戰、青山之戰、第一次蔚山之戰、第二次蔚山之戰、泗川之戰、順天之戰、露梁海戰這有限幾場。在事實上,明朝軍隊也贏了日軍非常多次。
日軍第一次侵朝的文祿之役,普遍認為明、日的實際會戰很少。例如,一直以來的看法普遍認為在1592年7月第一次平壤之戰後,第一批入朝的明軍就因為攻打平壤城失敗而撤歸了,之後大半年時間就沒有戰鬥。但事實上,在同年8月,明軍還和日軍在朝鮮京畿道豐德郡等地作戰,不去看史料是不會知道的。1593年1月,明軍在第二次平壤之戰後收復平壤,人們一般認為此戰結束後就直接跳到碧蹄館之戰了。但事實上,明軍在收復平壤之後又與日軍戰於開城,李如柏將重兵屯駐在開城的小早川隆景驅逐,斬首百餘人,是為開城之戰;在同年7月的宿星峴之戰,查大受又以騎兵擊敗倉皇逃竄的日軍。這些都是文祿之役的時候,明軍除了第二次平壤之戰以外,在朝鮮打的勝仗,並不是除此之外就沒有拿不出手的戰績了。在同年11月前後,明軍又與日軍在固城、安康等地發生多次戰鬥,明軍與日軍彼此互有損傷,雖然相持不下,但是也證明了明軍和日軍在文祿之役期間打過多次陸戰,並不是陸戰總共就沒有打過幾場。
明軍的出手,於戰略上的影響也非常大。在文祿之役,豐臣秀吉本來已經放出狂言,要吞滅朝鮮、盡收大明、直入天竺,但是在明朝的軍事干預下,日軍一路退縮,跑到了朝鮮沿海蹲著。如果日本戰國軍隊真的如傳說中那樣厲害,又為什麼會龜縮海濱呢?
(幻想征服朝鮮、大明、天竺,但現實很殘酷,最後只佔據朝鮮沿海幾個城↑)
至於日軍第二次侵略朝鮮的慶長之役,明、日的實際會戰就更多了,明軍贏日軍的次數也更多,根本就不是什麼「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在1597年9月的稷山之戰結束以後,日軍右軍(毛利秀元、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開始從朝鮮忠清道撤軍南遁,明軍提督麻貴派遣彭友德、柴登科、擺賽追擊毛利秀元,與毛利秀元軍發生了錦江之戰、文義之戰,又追擊至青山,發生青山之戰。明軍在這些追擊戰中一共斬獲一百多顆首級,一路所向披靡,怎麼能夠談得上是「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呢?
在此之後,明軍又與日軍接連發生了獒樹之戰、車峴之戰、萬福寺之戰、鄉校後峰之戰、南原南村之戰、求禮之戰、潺水驛之戰、鼎津之戰等一系列會戰,在這些明軍追剿日軍的戰鬥中,幾乎都是明軍勝利,這又怎麼能夠談得上是「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呢?
在著名的第一次蔚山戰役結束以後,人們普遍認為明軍喪師二萬餘人(實際死傷三四千),元氣大傷。但實際上,明軍在第一次蔚山戰役後根本就沒有被打趴下,反而仍然是硬骨頭迎戰日軍,在此後的幾個月份內,又與日軍發生陝川、三嘉之戰,以及居昌、憨八之戰,以及山陰、咸陽之戰,再以及長水之戰、龍頭之戰、草峴之戰、光陽知分川之戰、竹島之戰、茂朱之戰、咸陽之戰、山陰之戰等等至少二十多次戰鬥,這些戰鬥中雙方互有勝負,但明軍的勝率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將日軍打得再也沒有了北上的氣焰。這又怎麼能夠談得上「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呢?
在露梁海戰結束以後,人們普遍認為萬曆東征之役就此結束。但實際上,明軍此後又對仍然殘留在朝鮮半島的日軍展開追擊殲滅戰,如熊方山之戰、多大浦之戰、南海錦山之戰、乙山川之戰、了日之戰等等。這一系列戰鬥,完全是明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的收尾戰,剿滅了殘留在朝鮮的日軍,又怎麼能夠談得上「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呢?
就事實上而言,整個萬曆東征之役,明軍和日軍在朝鮮發生的戰鬥最起碼有四五十場,遠遠超出了人們一般數知的那有限幾場。在這大部分的戰鬥中,明軍並沒有「開戰後各種奔潰」,而是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程度的勝率。
退一步說,就算明軍沒有保持那麼高勝率,日軍在明軍的軍事干預之下敗退也是遲早的事實。日軍在朝鮮侵略戰爭中徹底敗退,不是露梁海戰的結果,而是奠定於1598年的第一次蔚山戰役,萌生於1592年的第一次平壤之戰。沒錯,就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戰、第一次蔚山戰役,這兩場傳統觀點看起來都是明軍「敗退」的會戰。在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戰結束以後,小西行長軍團的日軍就和朝鮮俘虜抱怨,說:「誰說明軍很弱小(你們朝鮮人欺騙我們說明軍不能打)?他們非常能打!今天他們雖然敗歸,但那是勝負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實他們很難抵擋!」,對敗退的第一批入朝明軍做出了極其高度的評價。
第一次平壤之戰結束後,小西行長派遣他弟弟回到日本,當面向豐臣秀吉陳訴,直接告訴他侵犯明朝是不可能的。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三奉行,也寫信給豐臣秀吉,報告征明是不現實的。即便是加藤清正也寫了類似信件,說征明是非常困難的。自這時始,因為明軍的干預,日軍全面侵吞朝鮮就註定是失敗的。這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戰,明軍打了敗仗的前提下。
第一次平壤之戰後下個月的8月,日軍諸大名在朝鮮王京開會,商討下一步戰略。由於明軍已經決定軍事干預,與會的日軍諸大名皆對明軍可能再度來襲感到深深畏懼,諸將紛紛提出了集體跑路、撤守到朝鮮半島最沿海地帶的釜山浦,也是日軍剛登陸朝鮮時候的地方。他們想要從朝鮮的首都王京直接跑到沿海邊陲地帶……
(釜山浦所在地區↑)
在日軍戰勝明軍的前提下,明軍後續部隊尚未大舉增援朝鮮的情況之下,日軍就已經對明軍表達出了極其深刻的畏懼——這是在1593年1月明軍大軍出動、收復平壤的約半年之前。不過由於上面這一個提案太慫,最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沒有通過。不然的話,祖承訓的明軍打了一波敗仗,日本戰國軍隊也許就直接滾回老巢了。
儘管退守釜山的議案沒有通過,但是在1592年的年底,日軍又集中在一起開了個會,商量討論和明朝進行議和的具體事宜了。這次會議,仍然是在明軍大舉增援朝鮮以前召開的。明軍後續援軍還沒出動,就不敢打下去了。明軍打了一場敗仗,結果就讓日本戰國軍隊產生持續的高潮反應,令人感到日本戰國軍隊不愧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爆天爆地、稱霸國際的軍隊。
知乎上曾經有答主提到,小西行長等日軍在第二次平壤之戰以後集體放棄各種倭城跑路,說明日軍的戰國戰術在明軍面前吃不開,被明軍打殘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但其實放棄倭城多少只是戰術上的失利,還沒有上升到最高的宏觀角度。早在明軍沒有大規模動武之前的半年,剛在第一次平壤之戰打了勝仗的日軍,就已經認知到了自身與明軍的實力差距,產生了一直撤退到朝鮮最沿岸地帶的想法。在這個想法剛出台、日軍諸將進行商討的時候,侵略朝鮮的日軍在事實上就已經陷入事實上的敗局了,所以1593年的日軍折騰不了多久,就放棄了侵吞朝鮮的野心,轉而和明朝進入議和談判階段了。
再者就是1598年1月結束的第一次蔚山戰役。從明面上看,這一戰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明軍的敗仗,甚至死了兩萬多人(實際死傷只有三四千人)。可事實上,即便明軍在第一次蔚山戰役是自己主動撤退的,後面一部分來不及逃走的明軍是被日軍殺死了,被日軍撿了便宜,但此戰對日軍的心理震懾是相當之大的。日軍在1598年的時候,僅能夠保得全羅道的順天城,以及慶尚道的蔚山城、梁山城、彥陽城、晉州城、昆陽城、泗川城等沿海諸城,以及加德島、南海島等,被局限在朝鮮半島南部最偏的一隅之地。第一次蔚山戰役結束後,日軍雖然明面上打了勝仗,但實際上因為明軍長時間大兵圍城,造成蔚山城內缺糧短水、死傷數千,人心惶惶,已經產生了相當大心理震懾。此戰結束後,日軍諸大名害怕明軍再度大舉襲來,對保持朝鮮最前線的日據城池已經喪失徹底喪失了信心。於是他們十多個人聯名寫信,接連兩次寫信轉告給豐臣秀吉,要求將最前線的日據城池集體撤守,進行戰線收縮,直接撤到朝鮮最最沿海的地帶。
這些要求讓豐臣秀吉非常憤怒,直接回信痛罵在朝鮮的日本諸大名,說他們在打了勝仗的前提下還提出如此自滅威風的要求,從未見過如此丟臉丟到家的事情。但豐臣秀吉罵歸罵,也仍然是現實地、識時務地批准了這些日軍提出的部分要求,棄守了幾座城,退到更後面……
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戰,1598年1月的第一次蔚山戰役,傳統觀點都認為是明軍慘敗給日軍的大敗。但即便如此,在明軍自己敗退的前提之下,日軍仍然對明軍的戰鬥力產生了非常深深的畏懼,接連兩次在這種情況之下提出自己主動跑路的要求。這是在明軍自己打了敗仗的前提之下,還能令日軍震懾至如此,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明軍對日軍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嗎?
即便明軍在一些普遍知名的戰役中輸得多,但他們在更多不為人熟知的幾十場大大小小的會戰中保持了相當高程度的勝率,並不是一直處於下風,反而往往所向披靡。即便在明軍自己打了敗仗的前提之下,日軍仍然感到相當的震悚,主動向上級提出跑路的要求。這些擺在眼前的事實,難道還不夠明顯嗎?從1592年開始,一直到1598年結束的萬曆東征之役,怎麼可能談得上是「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戰爭本身的原因,(明朝和日本)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呢??
推薦閱讀:
※★〖大清皇帝歷史的扮演者〗★
※單立人講史——戒日王朝的興衰
※史前傳奇:華南人群多次下南洋,改變東南亞人群基因構成
※歷史雖迷障叢生,仍要從容
※和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的韓信師傅是誰?其實歷史上早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