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與中醫養生

子午流注與中醫養生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的關係,反映人的生活習慣應順應自然規律。臟腑在十二個時辰中的興衰更替、環環相扣而有序。中醫認為「因天之序」,就是東南西北,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序而動,以利於身體的生髮、生長、收斂、收藏,才能使人健康長壽。

寧波鄞州人民醫院中醫診療中心餘勝利

  1.子時(23:00~1:00)前一定要睡覺。

  是膽汁運作和骨髓造血的時間,應該盡量不要熬夜,否則膽汁無法正常新陳代謝而形成結石之類病症。子時生機已起,不要吃宵夜,否則傷膽;晩飯吃太飽也會影響睡眠。

  2. 丑時(1:00~3:00)是肝臟修復的時間

  此時肝臟推陳出新,完成血液的新陳代謝和解毒過程。中醫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3. 寅時(3:00~5:00)要有較深的睡眠

  寅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梨、白蘿蔔、百合、蓮藕、白木耳)可收到養肺的效果。

  4. 卯時(5:00~7:00)宜喝溫開水、排便

  卯時是大腸値班,此時要養成排便的習慣。晨起一杯溫開水,可稀釋血液,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5. 辰時(7:00~9:00)該吃早餐

  早飯如春雨之於禾苗,能滋養脾胃,此時是人體陽氣旺盛之時,吃飯最易消化,再多熱量也能吸收,吃得再多也不會肥胖。老年人脾胃虛弱,可按摩腹部促腸胃蠕動,增強消化。

  6.巳時 (9:00~11:00)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此時脾開始運化,把食物變成精血,輸入到人體五臟六腑中去。此時宜工作,疲倦時即閉目靜坐養神,或叩齒呑津數十口。

  7. 午時(11:00~13:00)最宜小憩

  此時是養心的時間。午餐以暖軟之食物為主,吃至七分飽;不可飮酒,否則易醉且傷肝。餐後宜午睡片刻,不宜超過一小時,以免引起晩間失眠。

  8. 未時(13:00~15:00)消化吸收功能最旺

  午餐最好在未時前吃完,這樣才能在小腸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質吸收進入人體。小腸主要分辨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送到脾。

  9. 申時(15:00~17:00) 是最重要的喝水時間

  此時要多喝水促排尿,忌憋小便,否則會發生「尿瀦留」。此時由於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使頭腦最清醒,記憶力最好,是一天中最好的工作和學習的時間。

  10. 酉時 (17:00~19:00) 工作完畢多休息

  晩餐宜早、宜少、清淡少咸為主。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濕之功。每天堅持將兩手搓熱,放在腎上,能夠充實腎氣。

  11. 戍時 (19:00~21:00) 要保持心情愉快

  最好能在晩飯後30分鐘散步或沐浴,避免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失眠。可拍拍手、張開雙臂,調理一下心包經。此時是心包經與腦神經活躍的時候,宜看書、娛樂、談心。

  12. 亥時 (21:00~23:00) 亥時三焦通百脈

  此時是十二時中最後一個時辰。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睡時宜「卧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臟,利膽汁排泄。

  從亥時初到丑時末,是人體細胞休養、推陳出新的時間,進入一天之中的「冬季」,故要收藏興奮,保持心境平靜;睡前要做到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先睡心再睡眼;最好能在22:30左右入睡。

  (摘編自《澳門日報》 文/沈慧珊)

發表於:2011-07-19 20:57
推薦閱讀:

剪栽 養生段
(轉帖)淺談八卦掌的養生健身價值
春季養生粥
道教養生術主要有哪些
武當五行養生功之盤坐功

TAG:中醫 | 養生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