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讓鄉土人才「香」起來
【強國密碼】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鄉村的產業要靠人才來干,文化要靠人才來興,生態要靠人才來美,組織要靠人才來強。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進入新時代,廣袤的鄉村大地萬象更新,呼喚各類人才策馬奔騰、大顯身手。
串起散落民間的珍珠
鄉土人才被稱為發展草根經濟的「金種子」。他們來源於民間、成長於鄉土、工作在基層,對腳下的土地更熟悉,對群眾的感情更濃厚,他們的實踐經驗接地氣、易推廣,更容易獲得群眾信賴、鼓舞百姓信心。他們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長期以來,鄉土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塊「短板」:缺挖掘,人才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缺培育,鄉土人才培育和認定仍在起步階段,既「缺」又「少」的尷尬隨處可見。鄉土人才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身懷絕技絕活,往往是傳承技藝的巧匠,帶領致富的能人,他們的技藝、作品和創造登上大雅之堂,引領市場潮流。江蘇省十萬紫砂工人年產值78億元,亂針秀四千綉娘綉出億元產業,水晶雕刻年交易額160億元,這些例子充分說明,鄉土人才引領致富作用非常明顯。
實現鄉村振興,既要有「最強大腦」,又要有「強壯軀幹」,既需要掌握關鍵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也需要掌握絕技絕活的能工巧匠、擁有獨門手藝的鄉土人才。面對求賢若渴的人才赤字,我們要進一步更新人才觀念,摒棄簡單唯學歷、唯職稱的思維定式,樹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的理念,重新發現鄉土人才,用好用活鄉土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線。如果說鄉土人才是散落民間的珍珠,人才政策就是串起珍珠的項鏈。這些年來,很多地方鄉土人才發展不溫不火,甚至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根源就在政府關注不夠、政策力度不夠。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先導作用,引領公共資源布局,撬動市場資源配置,積聚社會資源和社會注意力,燒熱鄉土人才這壺水。要完善鄉土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從鄉土人才的尋訪推薦、梯次培養、職稱評審、技藝傳承,到傳統技能進職校、搭建成果展覽平台、加強資金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攬子政策乾貨,讓鄉土人才「香」起來、強起來,激活鄉土人才群體的創造能量。
推動「新鄉賢回歸運動」
鄉村振興離不開土生土長的鄉土人才,更需要專業人才回到農村,引領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城鄉關係正在悄然變化,城市化不再是恆定不變的直線運動,呈現農民進城與城市人下鄉的雙向流動趨勢,由此帶來了從城市到鄉村的「新回鄉現象」。
有研究指出,城裡人向鄉村流動的「逆城市化」初現端倪,未來將有五類人下鄉:新告老還鄉者或回鄉的新鄉賢,返鄉養老與創業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城市人到鄉村養老和從事鄉村產業經營,海外華僑同胞尋根回鄉。現在的城裡人往上推三代,大都來自農村,他們的根不在城市在鄉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願望。這些人視野開闊、見識廣博、資源豐富,他們的回歸將帶來人才、資本、信息、技術和文化的迴流,直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繁榮和治理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鄉村振興既要有產業的興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要順應正在升溫的新回鄉運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鄉賢回歸,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制定鼓勵鄉賢回歸的政策體系,給機會、給榮譽、給地位、給保障、給政策,掀起新時代「上山下鄉」熱潮。繼承和弘揚有益於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範鄉里,涵育文明新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紮根。
釋放望山見水的「鄉愁引力」
家鄉因鄉愁而美麗,鄉土因人才而富足。對城裡人而言,農村鄉土風情、田園風光令人嚮往;在農民眼裡,城市便利的生產生活設施、健全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令人羨慕。相較於城市,鄉村的基礎設施、產業、資金等「硬優勢」相對不足,鄉村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須找准比較優勢,通過打造「軟環境」、釋放「軟優勢」,彌補物質力量的不足。
成就人才的環境比物質待遇更寶貴。但凡人才,最看重的是發展空間,更為關注能不能發揮聰明才智,實現自身價值。引導人才向鄉村流動,就要抓住人才的事業發展需求,用事業吸引人才、以發展成就人才,讓他們下得去、上得來,看得到出頭之日,真實觸摸到人生出彩的機會。要創新鄉村人才評價機制,適當放寬學歷、資歷和論文要求,更好地體現實踐能力和工作業績,鼓勵人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幹事創業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要營造公平競爭、自由拼搏的制度環境,打破論資排輩、遷就照顧的陋習,樹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導向,讓人才安下心來埋頭苦幹,有全身謀事之心而無側身謀人之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人才競爭力。每個人才心靈深處,都充盈著「詩意棲居」的追求和嚮往。農村的田園風光、詩意山水、民俗風情、農耕文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村慢生活,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優生態。「扛著鋤頭進電梯」,不是我們想要的新農村。要打破「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依賴,統籌山水田林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讓農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此心安處是吾鄉」。成就事業、綻放人生是人們普遍的追求和夢想。當更多的人才能夠在鄉村感受到價值認同,能夠獲得施展才華的制度保障,能夠找到心靈的安放之處,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有了賡續不斷的人才保障,唯有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讓那些懂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善經營的「新農人」「農創客」,都能在廣袤田野精彩綻放,才能匯聚起千千萬萬的各類優秀人才,紮根鄉間沃野揮灑才智和汗水,書寫鄉村振興這部新時代的壯麗詩史。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薦閱讀:
※【活著】面子婚禮的鄉村裡子
※家族、宗族組織與鄉村
※霍月偉:從拐女到鄉村教師 郜艷敏:正義來得太遲
※【歲末】歸於何處?那些漸行漸遠的舊式鄉村
※以婦女拐賣寫鄉村衰敗的賈平凹應該被批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