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人故居,你知道多少?
資料來源:http://www.ddmap.com/map/21----%EF%BF%BD%EF%BF%BD%EF%BF%BD%CB%B9%CA%BE%EF%BF%BD----/
1 丁香花園 簡介:華山路849號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它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座落在華山路849號的丁香花園,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私家花園。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起,作為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在上海開辦近化的軍事工業、紡織工業及航運業,如江南製造局、機器織布局、輪船招商局等,經常住在上海,晚年娶了年輕的丁香為第九房姨太太。據說丁香的父親是個武官,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殞命。因為丁香不甘心做小老婆,在天津與合肥時,便與李家門中的人及李的正室不和,李鴻章也知道自己年老,便委託盛宣懷在上海為她置辦一筆不動產。盛氏心領神會便在海格路(今華山路)購置土地2.67公頃,建造了一座新穎的別墅和西式大花園,園內種植了許多丁香叢,甚是高雅。後來人稱為丁香花園。如今,人們只知丁香花園是李鴻章的藏嬌之所,卻不知此處也曾藏書甚豐。李鴻章是個收藏家,藏書和古物甚為豐富,號稱望雲草堂藏書,所以在這裡了兩座樓房,一座給丁香居住,另一座便是藏書樓。丁香花園內的這兩幢樓房,今稱一號樓和三號樓(二號樓為本世紀五十年代所建),建於十九世紀末,系美國著名建築師艾賽亞·羅傑斯設計。此人是現代化建築開創者之一,善於將衛生、消防、暖氣等新設備與建築藝術結合。丁香花園後雖曾幾易其主,但一直是作為私人府邸。建國後,上海市政府將其列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對其修繕。後來曾是興國賓館的分部。八十年代中有關部門將兩樓大修復原,單獨營業,夏日開放夜花園,成為人們的休憩場所。
2 宋慶齡故居 簡介:上海宋慶齡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1843號,從1948年起成為宋慶齡在上海的寓所。整個院落佔地面積4330平方米,四周樟樹環繞,終年蔥蘢蒼翠,環境優雅寧靜。白色的假三層主樓修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期,是磚木結構的西式建築,底層為客廳、餐廳、書房,二樓是宋慶齡的卧室、辦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現在故居中的陳設仍然保持著她生前的原樣。這裡是宋慶齡生前生活和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漫步其間,似乎仍能感受到偉人的音容笑貌和不朽風範。上海宋慶齡故居是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主樓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1949年宋慶齡在這裡欣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北上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制定建國的大政方針,併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曾在這裡進行各種國務活動,經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積極促進中外交往,維護國際正義。她所創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裡醞釀、籌劃的。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後,這裡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後人瞻仰。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大上海 簡介:大上海的石庫門住宅,以新閘路上的斯文里、陝西南路上的步高里、興安路上的寶康里等最為典型。堪稱「中國現代文學重鎮」的多倫路更是尋訪石庫門建築的好地方
4 三山會館簡介:三山會館亦稱公所,是舊中國都市中同鄉或同業的封建性團體。會館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為福建旅滬水果商人的同業行會組織。館址設在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今中山南路1551號)。該館佔地面積有0.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是上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會館古建築群體。會館總體布局程長方形。整幢建築雕樑畫棟,殿宇高大雄偉,別緻秀麗,富有福建閩派建築特色,體現了晚清期間匠人高超的建築藝術水準。紅磚白縫清水外牆,雄偉的大門上方鐫刻著「三山會館」四個大字,渾厚有力。門的下方兩側飾有各式石刻浮雕,刻工精美。進入大門,穿過戲台,即是一個石板地坪的大天井,步石級而上,殿內磚牆立柱,抬梁式木構架,榫卯組合,中間都是粗大的石柱,有圓形、方形等式樣。大殿中間原供奉著一尊湄洲天后神像。與大門正上方相呼應,有石雕的「天后宮」三字和圖案,以示這裡既是三山會館,又是供奉天后女神的天后宮。這座二進四合院式的三山會館,殿前有八角亭一座(即戲台),兩側為二層廂房次間,共計十大間,前後間各與大戲台及大殿相連。當時演戲是為了敬神,看戲的人只能位於兩側。戲台建築秀麗挺拔,精美絕倫。台前兩根青石柱上鐫刻一聯:「集古今大觀時事雖異;得管弦樂趣情文相生。」鐵畫銀鉤,蒼勁有力。尤其精彩的是它的藻井,全木結構,呈螺旋形式向上,雕刻著「五福捧壽」、「暗八仙」圖案以及上海老城的八座城門、城牆。城門上有百鳥朝鳳,鑲嵌著夜明珠。形態十分逼真,工藝精美,在滬上首屈一指。戲台東西兩廂樓兩側建高大封火牆,牆上飾有「將軍帽」(亦稱馬頭牆),為福建古建築的一大藝術特色。廂樓之西為花園,池石亭台,參差掩映,戲台右側牆面上嵌有一塊石碑,即「滬南營造三山會館碑記」。1959年,三山會館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山會館除了繼續保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外,還在文物保護、旅遊功能等方面加以拓展,現大殿內和東西廂樓作為上海民間收藏品陳列館館舍。上海民間收藏品陳列館以其新、奇、精、博的特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賞者。三山會館古色古香的古建築與美倫美奐的民間收藏品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相映成輝,給人以美的享受。三山會館正位於上海世博會規劃園區內,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會後,它都將得到妥善的保護,以其獨有的歷史價值,與園區內拔地而起的新建築形成古今對照、相映成輝的新景觀。
5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簡介:在復興公園西側香山路7號(原莫里哀路29號),有一座深灰色的兩層樓房,樓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環繞著冬青、玉蘭、香樟和松柏,是一座幽靜的歐式花園住宅,系當年旅居海外的華僑,為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集資購贈。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於1918年至1924年,居住在這裡。屋內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卧室和室內陽台。室內的陳列是1956年宋慶齡按當年原樣布置的,絕大部分是原物。其中較為珍貴的有:一塊用五色木塊拼成的鑲有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拍攝照片的大鏡框,鑲著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拍攝的照片,這紅、黃、藍、白、黑五色象徵著當時的五色國旗,意喻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共和。鏡框四周刻著相同的花朵圖案,每個圖案由18顆星組成,表示在辛亥革命時全國先後有18個省響應。相片的周圍用彩色絲帶圍成一個鐘形,意喻中山先生要用革命的鐘聲喚起中國民眾。在餐廳中懸掛著的日本友人久原房之助贈送的祖傳寶刀。一幅由孫中山親自繪製的上海地圖。1915年孫中山、宋慶齡在東京結婚後的合影。1924年5月5日,借紀念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3周年的機會,國共兩黨的同志在這裡聚會共商國事時,在室內和草坪上的合影。其中到場的共產黨人有毛澤東、鄧中夏、向警予、羅章龍等。這些合影,至今還珍貴地保存在故居內。這裡是孫中山生前最後居住的寓所,亦是孫中山的思想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見證,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發起和醞釀之處。孫中山著名的《孫文學說》和《實業計劃》就在這裡撰寫的。瞻仰故居,眼前的這一切,讓人回想起孫中山先生為追求民主理想、反帝反封建而叱吒風雲的一生。
6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 簡介:龍華烈士陵園的建設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早在1950年龍華地區挖掘出「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後,老一輩革命家就萌發了在此建立龍華烈士陵園以告慰先烈的心愿。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於1957年向全國有關設計院、大學徵集了「龍華烈士紀念公園」總體設計方案,並作籌劃,後因故而未竟。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擬建造龍華烈士紀念公園,在原龍華公園的基礎上征地、圍牆、綠化,在公園入口處矗立「紅岩石」。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併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於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於1997年5月28日開館。龍華烈士陵園佔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碑苑、遺址、烈士墓、就義地及地下通道、青少年教育活動和遊憩等區域。每一區域都由不同的建築群構成。人們在瞻仰緬懷英烈的同時,又沉浸在文化和藝術的氛圍中。龍華烈士陵園建築的藝術特點是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築的融合,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替。紅岩石、入口廣場、園名牌樓、紀念橋、紀念廣場、紀念碑、紀念館、無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築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園的南北主軸線上。入口處的紅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蘊點出了陵園的人文主題;紀念廣場是陵園的中心地帶;紀念館以四層素色花崗石階梯與金字塔型的藍色玻璃幕牆和諧組合,於莊嚴凝重中透出明朗開闊的意境。這些建築成功地營造出陵園獨特的紀念氛圍,並以其莊重大器、中西合璧、富有時代氣息的建築風格,使龍華烈士陵園成為上海標誌性紀念建築。龍華西路180號為正門,天鑰橋路1155號為3號門.
7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簡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是一幢位於馬當路的石庫門房屋,建於1925年。朝鮮「3.1」運動以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上海成立,幾經遷移,於1926年7月遷入了上海市馬當路306弄4號這幢石庫門房內辦公,金九任國務領。1929年3月在此建立韓國獨立黨。1931年底在這裡組織了韓人愛國團。1932年4月29日,韓人愛國團成員尹奉吉趁日本侵華軍在虹口公園舉行「凇滬戰爭勝利祝捷大會」之機,投彈炸死炸傷侵華日軍司令白川義則等7人。事後,韓國臨時政府因遭到日本憲警的搜捕,被迫撤離上海。本幢房子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從1926年到1932年曾使用過的,是至今為止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自1990年被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以來,由上海市盧灣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管理處負責管理。1993年復原修復工程後正式對外開放。10多年來,「舊址」接待了百多萬的韓國參觀者。2001年 「舊址」管理處又與韓國獨立紀念館全面整修建築物。展示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的活動概況。現在,作為韓國獨立運動的聖殿、中韓共同抗日的象徵,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參觀者。
8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摩西會堂舊址) 簡介: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摩西會堂)位於上海長陽路,始建於1907年,1927年遷至華德路(今長陽路)62號。二戰期間摩西會堂成為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猶太青年組織也一度將其總部設在摩西會堂內。摩西會堂,可能是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的文字和實物資料最多也最為完整的地方。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是座三層的房子,紅磚斜尖頂,白色的窗欞上有藍色的拱紋,罩著窗頂,然後又向兩頭延開去,點綴成紅牆上的條條藍紋。紀念館大敞著鏤花的鐵門將你迎進裡面。正前方和左側手各有一扇咖啡深色的木門,石拱的門廊,類似巴羅克的風格。左側是通樓上的,而正前方進去就是禮拜堂。整個會堂里靜悄悄的,只有長長的座椅排列有序,靜靜地卧在紀念館中。在禮拜堂左右兩面的牆上掛著幾張老照片,分別是老上海時的幾幢猶太會堂和猶太人沙遜在上海造的各式房子的留影。
9 宋慶齡陵園 簡介:宋慶齡陵園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上海西區的宋園路21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宋慶齡陵園佔地約12公頃,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以宋慶齡墓為中心的紀念設施,是陵園的主體部分。主要有宋氏墓地、紀念廣場、展示宋慶齡特有氣質和風采的漢白玉雕像、由鄧小平親筆題詞的宋慶齡紀念碑和宋慶齡生平事迹陳列館等。陳列館展線長137米,展出照片400多幅,實物100多件,真實、形象、全景式地展示了宋慶齡從一個追求真理的愛國青年到投身革命,最終成為共產主義偉大戰士的光輝歷程。館內錄像室放映介紹宋慶齡生前主要活動的《國之瑰寶》等文獻紀錄片。宋慶齡陵園還建立了名人墓園。名人墓園安葬有愛國老人馬相伯、抗日英雄謝晉元、「三毛之父」張樂平等知名人士,每個墓建有反映他們生前風格的栩栩如生的紀念雕塑;外籍人墓園葬有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士,其中有魯迅的日本朋友內山完造夫婦、宋慶齡的美籍女友耿麗淑等。
10 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簡介: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是經中央批准建立的展示陳雲生平業績的紀念館。紀念館位於陳雲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由主館和陳雲故居兩部分組成。館區北依市河,南臨西塘港,佔地面積52畝,建築設計體現江南特色,並與陳雲故居及周邊民間建築盡量保持風格一致與和諧。主館內四個展廳運用多種現代陳展手段展示了陳雲同志光輝一生的大量圖片、文獻和珍貴實物,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較好統一。同時,又設專廳集中展示了青浦革命史和發展史。陳雲故居在整修的基礎上保持了原有風貌。在中央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紀念館於2000年6月6日建成開館,江澤民總書記題寫了館名。紀念館主館高14米,共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設計既體現江南民居風格,又兼顧現代化紀念館的大體量特點,樸素而莊重。一樓、二樓的四個展廳基本按時間順序展示反映陳雲光輝一生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史料。地下一層為青浦革命歷史陳列廳,以時間為順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陳列布展充分運用各種展示手段,力求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序廳中矗立著高3.6米的陳雲漢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陳雲作為共和國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光輝形象。雕像的背景是雨後春筍,寓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蓬勃發展。雕像前種了兩種竹子----方竹和圓竹。竹是虛心、正直、廉潔與堅韌等美好品質的象徵,也是陳雲生前最喜愛的植物,同時象徵著他做人的高風亮節。
11 蔡元培故居 簡介:上海蔡元培故居是一幢三層英式花園洋房,1937年蔡元培先生入住,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處住所,亦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蔡元培故居。蔡元培一生致力於科學與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2000年,上海靜安區人民政府在故居底樓開設了上海蔡元培故居史料陳列館,二樓、三樓仍由蔡元培子女居住。2006年年底,有關方面通過房屋置換,解決了蔡元培家人的住房困難,也騰空了故居三樓,設立為「蔡元培實物館」,展出120餘件珍貴文物。故居的陳設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樣。2007年5月14日,為進一步保護好故居中大量的蔡元培先生的書信、手跡等實物,上海蔡元培故居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共靜安區委、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由文博專家、蔡元培之子蔡英多、蔡元培之女蔡睟盎、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等共同組成的「蔡元培故居文物清點工作小組」,對蔡元培先生的文物、手稿和書籍等實物資料進行清點、整理和保護,並對上海蔡元培故居三樓進行了整修,恢復了蔡元培生前的原貌,用於展示蔡元培先生的遺物。
12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簡介:中共二大第一次全體會議是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召開。這幢始建於1915年的石庫門樓房是當時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寓所。1959年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確定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建黨八十周年之際,二大會址修復,建立紀念館並於次年對外開放。200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地處上海市中心延中綠地,周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常年接待各地遊客參觀旅遊。2008年,靜安區委、區政府再次對紀念館進行修繕,新館分為中共二大展廳、平民女校展廳、黨章歷程展廳、臨時展廳及二大會址、平民女校舊址,共展出文獻、實物、資料等300餘件珍貴史料,輔助以電子翻書、電子沙盤、指點江山感應系統、電子留言板、查詢系統等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的崢嶸歲月。第一展廳分為「開創與探索」、「旗幟與道路」兩個展區.第二展廳即「實踐與發展」展區,展現了二大召開後工人、農民運動日益發展,黨的理論宣傳工作進一步加強,黨醞釀和推動國共合作的相關史實。黨章歷程廳集中中國共產黨的一大黨綱、二大到十七大的黨章,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到成熟的過程,通過黨章發展反映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平民女校」展廳重現我黨第一個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風貌,並通過女校教師、學員的實物、照片,相關報道和回憶錄,重現王會悟、丁玲、王一知、王劍虹、錢希均等革命女性追求真理的歷程。
13 中國人民解放軍73171部隊旅史館簡介:中國人民解放軍73171部隊旅史館,建於2002年8月.作為這支具有光榮戰史和優良傳統部隊的重要實物見證場館,它記載著這支英雄部隊轉戰大江南北,為解放祖國、解放上海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和不朽功勛,記載著這支解放後唯一留駐上海的警衛部隊在參與上海「第二故鄉」建設中團結奮鬥、一往無前、無私奉獻的衛士風采,它已經成為上海市、浦東新區重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課堂.
14 魯迅紀念館 簡介: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建立於1951年1月7日,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舊紀念館是一幢具魯迅故鄉紹興民居風格的建築,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於1999年9月25日建成開放。魯迅紀念館新館建築風格保留了原二層庭院式的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的理念。穿過庭院,便是高大軒敞的大廳,無論建築材料、建築語言都是現代化的,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格調。在大廳左首,一座高二點五米的魯迅全身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執煙捲,盛情肅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樓還設有「奔流藝苑」與「朝華文庫」的專題展廳,陳列手段新穎、獨特,反映了上海魯迅紀念的學術成就,功能和設施已達到國際一流,魯館內陳列著中國文學泰斗魯迅先生的手稿、遺物、文獻、照片等。魯迅紀念館現有文物資料20餘萬件,1650平方米的陳列展廳,以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遺物為基礎,輔以展示藝術與雕塑、場景、蠟像及多媒體影視等多種展示方法相結合,從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華夏民族魂五個專題表現魯迅為追求民族和社會的解放而英勇不屈地進行鬥爭的生平業績,以魯迅的作品、思想和人格感召觀眾,讓觀眾在走近魯迅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5 周恩來故居 簡介:在幽靜的上海思南路上,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是一幢西式小樓房,為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亦稱周公館。既然是當年黨的駐滬辦事處,為何又稱周公館呢?這其中有一段曲折。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共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同意。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辦事處,就稱『周公館』。」周公館因此而得名。這幢小洋房,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樓一底的樓房,進門就能看見藤蘿花架,看上去幽靜宜人。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塔松,在這裡,周恩來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194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這裡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到會的100多人把一間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許多晚到的記者不得不在門窗外、陽台上站著聽講。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在撤離時,周公館交「民主同盟」代為保管。之後,房屋被國民黨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傢具陳設全部流失。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址設紀念館,周恩來、董必武卧室等部分室內恢復原來擺設,又辟陳列室介紹當年歷史。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內傢具陳設均為複製品。
16 上海茂名路毛澤東故居簡介: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交叉口的東南方向,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中,現在還保留著一幢老式石庫門建築,這就是毛澤東早期從事革命活動,來上海時間住得最長、與夫人楊開慧一起生活的舊居,它現在的門牌號是茂名北路120弄5~9號,原門牌號是茂名北路(解放前叫慕爾鳴路)甲秀里318號。茂名路毛澤東舊居,是1924年毛澤東第9次來上海時的居住地。同年6月,楊開慧及母親向振熙、兒子毛岸英、毛岸青來滬同住此地,直至年底。當時,毛澤東除任中共中央局秘書外,主要是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任組織部秘書和文書科代理主任,為鞏固國共合作,推進國民革命而工作。楊開慧除料理家務,幫毛澤東整理文稿外,還去工人夜校講課,從事工運和婦女工作。茂名路毛澤東舊居,1977年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繼承革命傳統,推進兩個文明建設,中共靜安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修繕茂名路毛澤東舊居,並展出《毛澤東在上海》的圖片史料。
17 松江烈士陵園 簡介:松江烈士陵園的前身,是座落在縣苗圃桃園內的侯紹裘、姜輝麟烈士紀念碑。1986年5月,經松江縣人民政府批準定名為「松江烈士陵園」。為了適應祭掃、紀念和參觀的需要,1990年縣民政局向縣政府呈交了易地興建烈士陵園的報告。松江縣十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並通過了擴建松江烈士陵園的提案。1993年12月22日(農曆冬至)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揭牌儀式。擴建後的松江烈士陵園佔地面積30.172畝。紀念碑高20米,由四片呈下垂狀的紅旗組成,表示對革命烈士的悼念;牆體為楓葉紅色,象徵為烈士們拋灑的鮮血染紅;四面紅旗組合的牆體代表為四個革命時期;碑體上黑底金字「死難烈士萬歲」系毛澤東同志的手跡。紀念碑平台900平方米,碑體展開面積1200平方,有近700平方的陳展大廳,1800平方的祭奠廣場,2000平方的進門廣場和10000平方的綠化面積。陵園內還設有「松江革命英烈事迹展」,有選擇地介紹松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烈士的事迹。松江烈士陵園內的侯紹裘(由陸定一同志題寫碑文)、姜輝麟(由陳雲同志題寫碑文)、顧桂龍(由陳雲同志題寫碑文)烈士紀念碑是松江縣人民政府命名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松江烈士陵園由松江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縣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9年松江烈士陵園又被松江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松江區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松江烈士陵園被命名為市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8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簡介: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領導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團的機關設在當時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對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起了發動和指導的核心作用。1921年11月,青年團臨時章程中明確規定:在「正式團的中央機關未組成時,以上海團的機關代理中央職權」。為掩護團的活動和培養有志於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優秀青年成為黨的幹部,同年9月,在此開設外國語學社,同時在《民國日報》上公開刊登招生廣告。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羅亦農等由各地團組織推薦來外國語學社學習,並先後赴蘇聯學習。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坐落於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號,是一幢建於1917年的石庫門建築,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這裡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修復後對外開放。新落成的紀念館包括序廳、中國青年英模展廳(動態展廳)、上海青年運動史展廳、「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歷史展廳、「漁陽里」6號團中央機關舊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個部分。舊址紀念館最大限度地發揮宣傳教育的功能,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為「紅色之旅」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定點參觀單位。建成後的紀念館包括序廳、中國青年英模展廳、「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歷史展廳、上海青年運動史展廳(動態展廳),以及團中央機關舊址。一座嶄新的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成為新世紀廣大青少年的又一個新穎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陣地。
19 蔣介石官邸(愛廬) 簡介:東平路9號,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時,宋美齡的陪嫁「愛廬」,現在屬於Sasha』s西餐廳和上海音樂學院中等音樂專科學校。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臨時的,到了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個家。不過這所住宅也不是蔣介石掏錢買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買來作為宋美齡的陪嫁。這幢法式花園洋房位於法租界賈爾業愛路9號(現東平路),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副樓位於主樓兩側,分別是侍從人員、警衛人員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樓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東、西、中三個單元組成。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學校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卧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卧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著。主樓中間單元底層,現由學校出租給高華紡織品有限公司作辦公室。主樓南面原有一佔地30多廟的大花園,現已大大縮小,只有三四畝大。順著花園往前走幾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兩座假山,在一塊突兀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蔣介石把廬山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湖的別墅稱做「澄廬」,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愛廬」平時由蔣介石副官蔣富壽看管,宋美齡常來小住,並將母親接來同住。宋美齡給予侍衛的生活待遇頗為優厚。當初宋美齡曾向蔣介石提出「最好用幾個女衛士」,蔣介石笑笑,指著孫宗憲等男衛士說:「他們都年輕活潑,有文化,又會打槍,不是很好嗎?」宋美齡微微頷首,就不再提了。「愛廬」周圍,衡山路東平路口10多棟花園別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陳立夫、陳果夫留下,角上有一棟,如今開了間「Sasha酒吧」,還有些附屬建築開了店,但主要的房子都還在學校圍牆裡。僅在有活動時才對外開放。
20 魯迅故居 簡介:魯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區橫浜路景雲里。1933年4月魯迅搬至現山陰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陸新村)9號,這是魯迅在上海最後的寓所。大陸新村是一群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魯迅故居佔地78平方米,建築面積222.72平方米。現屋內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故居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景復原;屋前有小花圃,種植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底層前間是客廳,沿西牆放有書櫥和瞿秋白留贈的書桌。後間是餐室,東牆放著西式衣架帽架。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卧室兼書齋。東面是張鐵床,沿西牆放著大衣櫃、茶几、兩把藤椅和一隻鏡台,鏡台上陳列著外國版畫。一幅周海嬰出生16日時的油畫像掛在山牆的五斗櫥的上端。南窗糊著彩色玻璃紙,窗下是書桌,桌上放著文具、煙具和花具。窗邊壁上的日曆維持著原狀:民國25年(1936年)10月19日,鏡台上的鬧鐘指針停在凌晨5時25分,顯示著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三樓前間有陽台,在海嬰與保姆的卧室,除一張大床外,室內陳設簡單。後間是客房,放著簡單的卧具、桌椅和書櫥,在這裡魯迅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魯迅故居內的傢具絕大部分是原物。魯迅故居現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旁的魯迅公園內,建有魯迅紀念館,同時供人瞻仰。
21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簡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共設三個輔助陳列室,存放著近200餘件珍貴的革命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的歷史面貌。第一陳列室通過照片、圖表和資料介紹中國共產黨創立時的歷史背景。第二陳列室著重介紹各地區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情況,陳列室內存放著70餘件照片、文獻、圖表,記述了各地區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第三陳列室展現有關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全過程,室內陳列著有關歷史圖片和珍貴資料。紀念館是兩棟具有20年代典型上海民居風貌的磚木結構的兩層石庫門樓房,原來叫作「樹德里」的――是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家宅。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磚主體,黑漆大門,格子廂房,繼承了書香門第的傳統;而點綴的紅磚,與教堂相似的拱門浮雕(怒放的「鏗鏘玫瑰」),以及仿西假窗,證明那時西風已很風行了。紀念館可分兩部分,一是革命歷史文物展(這將是未來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二是一大原址。博物館內非常現代化,文物也非常豐富。這裡你可以了解到上海租界的歷史――看到當時統治者的皮墊座椅,巡捕的三種警棍,外國銀行發行的錢幣,下層人物的破舊衣衫;也可以滿足對知名人士的關心好奇――看到鄒容的水晶印章,黃興用過的軍刀,李大釗生前的英文打字機;還可以瞻仰一大代表的照片生平與根據原景複製的栩栩如生的蠟像。一大會址會議室約18平方米,雪白的牆壁,朱紅的地板,窗明几淨。中間放置著一張鋪著白色檯布的長方形會議桌,桌上放著茶杯與火柴盒架,桌周圍有12隻圓木凳,東、西兩側靠牆各擺著一隻茶几和兩把椅子,整個會場顯得十分莊嚴。出席者共13人,最後一天會議是在嘉興漁船上舉行的。紀念館地址為黃陂南路374號、興業路76號。
22 吳昌碩紀念館簡介:吳昌碩先生以詩、書、畫、印並稱藝壇「四絕」,其藝術成就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功,並波及海外日本、韓國等地,滬上是先生成名和後期居住地。近年來,為紀念吳昌碩先生,先後在其主持藝事的杭州西泠印社、其長眠地餘杭超山及其故鄉安吉相繼辟設吳昌碩紀念館、紀念室。吳昌碩紀念館的建立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建樹卓著的一代宗師,以及弘揚祖國傳統書畫藝術。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於2010年5月由浦東華夏文化旅遊開發區公園內遷址到位於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腹地。陸家嘴中心綠地,一幢建於1914年的具有中國古典民居建築——陳桂春老宅內。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辟有「吳昌碩生平陳列室」、「大師畫室」和「作品展示廳」。在此設立吳昌碩紀念館,旨在紀念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汲古融今,海納百川的海派人文精粹,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增進海內外藝術交流,推動創建物質精神相和諧的新海派,為藝術愛好者感受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搭建共享平台。電話:021-58786863(日);021-58787252(夜)
23 張聞天故居 簡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聞天故居,位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兩側的川南奉公路與聞居路的交匯處。走近張聞天故居,映入眼帘的是竹籬笆圍護著的一正兩廂加偏房的宅院,磚木結構,木格窗欞、竹笆護壁、磚鋪道路、青磚拼花庭園、鶴棲棚門亭,自然淳樸。宅前的菜園,綠樹,西的樹林,桂花樹叢,葡萄籐棚,宅後的翠竹,河溝,石水橋,河裡的小木船,捕魚網,河邊的六角棚,牛拉水車,人力腳踏水車,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派田園風光。推開掛有陳雲同志親筆題字「張聞天故居」門亭匾額的大門,穿過庭園,前面就是座北朝南七梁五間堂室,正中掛有「孝友堂」匾額,兩根立梁下方鑲著「五子登科」、五福圖「福壽圖」、「八仙過海」等內容的木雕看方,屋脊中央雕塑有「郭子儀拜壽」圖案。正屋兩側有對稱的廂房各兩間,西廂房外側有南北向排列的偏房四間,共十三間房子,木架相連,過道相通,顯現了百餘年前鄉間能工巧匠的建造技藝。故居495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中,約400平方米用於陳列展覽,從東到西布展陳列。正中客堂是張氏家族中邀朋請友、聚會議事的地方,復原陳列有太師椅、茶几、長方供桌等實物。客堂西側的正房和廂房陳列張聞天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卧室、書房、廚房、以及「三烈士陳列室」。卧室、書房、廚房復原陳列有松木大床、印花夏布蟻帳、藍印花被、化妝台、腳箱、椿橙、書桌、書架、三眼柴灶等生活設施,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年代的生活情景。「三烈士陳列室」陳列有在張聞天同志的影響和帶動下,他的胞弟張健爾、族侄張昌其、妻弟衛民,先後走上革命道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他們年輕生命的烈士照片和遺物,他告訴人們,先烈火的流血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客堂東側的正房和廂房內設有「張聞天革命史績陳列室」,陳列分為青少年時期、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外交戰線、廬山會議前後、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及人民心中的張聞天八個部分,以300多幅照片、生動地展示了老革命家張聞天坎坷跌宕、波瀾壯闊的一生。張聞天故居開放後參觀人流絡繹不絕,現在成為機關、部隊、工廠、學校、社區等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黨、團、少先隊員組織在張聞天像前舉行入黨、入團、入隊宣誓儀式。
24 張學良公館(張學良故居) 簡介:第三次張學良在1935年12月中旬來上海就住在皋蘭路1號(張公館)的花園洋房裡。該建築建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東鄰復興公園,為西班牙式三層獨立花園洋房。張學良的寓所紅瓦屋頂、乳白色的外牆,白色檐下裝飾設計小巧緊湊。建築高低大小前後虛實,均有層次變化,富有中國建築的情趣。張公館主樓為凸出的三層樓,樓下為過道,南面有走廊,第二層有陽台。主樓面積約800平方米,樓下有大廳,是當年宴客之所,會客室在二樓,張學良、趙一荻的卧室在三樓,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內放著一張西班牙式的大床,現陳列物是按原樣仿製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樓前有一座大花園,面積約1000平方米,名荻苑,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藤、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鞦韆架等。當年皋蘭路是一條短短的馬路,人行道上種了大法國梧桐,枝葉蔽天,旁邊又是公園,是一處十分恬靜的所在,可是張學良住在裡面的時間很短。解放後,此樓曾是盧灣區工商聯民主建國會的辦公處,1992和1994年大修,被保護起來。現作為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迎賓館,並將幾處廳室,分別取名敬學廳、慕良廳、憶卿廳、少帥廳,廳內壁上掛了張學良、趙一荻的照片及張學良的手跡。這是張學良在上海僅有的手跡。張學良還在皋蘭路1號宴請各方好友和舊部屬,共議救國良策。他在滬雖然時間很短,但卻開始了與中國共產黨的接觸,並積極尋找抗日救國的途徑。張學良在上海的日子對改變其一生的思想、行為,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張學良公館旁邊就是復興公園的邊門,旁邊皋蘭路2號甲就是官邸酒吧;附近皋蘭路16號是聖尼古拉斯教堂。張學良公館距離孫中山故居較近,沿思南路往南還可以參觀周公館、梅蘭芳舊居。
25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簡介:這幢兩層磚木結構舊式石庫門房子,樓上廂房是陳獨秀的卧室,樓下客堂為會客室。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月刊,自第二期改名《新青年》,編輯部即設於此。1920年9月《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後,樓下客廳成了編輯部。在這裡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新青年》也自此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
26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簡介: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位於寶山臨江公園內,建築面積3490平方米。紀念館主體是一座用鋼材、玻璃等現代建材構成,表現傳統建築形式美的紀念塔,塔高53米,塔館合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共12層。1—2層為陳列區,主要有:概要介紹淞滬抗戰歷史的《抗日戰爭與上海》陳列、以場景、多媒體等高科技為手段,與文物緊密結合為特點的《淞滬抗戰史事掇英——血沃淞滬》陳列;有《抗戰文化系列——張明曹抗戰美術作品展》以及影視放映等。3層為《上海郊縣人民抗日武裝鬥爭圖片展》,輔助用房二樓為《侵華日軍在上海的暴行》。4層以上為塔,11層設觀景室,這裡可遠眺長江口,俯瞰寶山城。環境協調是紀念館建設空間設計的一大特色。這裡有30米長的「淞滬魂」長卷石刻牆、大型雕塑、國歌牆等藝術品;有文化廣場和大草坪;有陳化成紀念館、姚子青營犧牲處等人文歷史景點。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自2003年1月28日起實行免費開放。2000年5月,我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7 黃炎培故居(內史第) 簡介:位於浦東川沙鎮蘭芬堂74弄1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佔地面積3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院落。「內史第「房屋因年久失修,現已大部拆除,僅存黃炎培故居內宅樓等少數房屋。「內史第」院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築風格,白牆青瓦,磚木結構。入口處由磚雕裝飾而成的儀門,飛檐翹角,古典雅緻,別具一格。正面門樓雕有「華堂映日」,背面刻著「德厚春秋」,各四個大字,使門樓顯得墩重厚實、莊嚴無華。門枋上雕有鳳凰、牡丹等裝飾圖案。據說晚清時因朝廷由慈禧太后掌權,其時建造的房屋都有「鳳戲牡丹」一類屬女性的圖案,以示對慈嬉的敬崇。儀門內所有住宅門窗框架都用歷代戲文人物及各類花鳥雕刻,刀工精細,形象逼真。每進朝南正房共有七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總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199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複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修繕黃炎培故居、為黃炎培塑像,並對外開放。同年,原川沙縣人民政府撥款,將「內史第」第三進內宅樓作為黃炎培故居全面修復,並修築高牆圍護對外開放。現故居佔地面積733.2平方米,建築面積486平方米,正樓上懸「黃炎培故居」匾額,由陳雲同志手書。故居內設黃炎培生平事迹展覽,陳列有《黃炎培家譜》、《黃炎培日記》、《延安歸來》等書籍,以及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來往信件等共270餘件。黃炎培居住部分,按原狀修復,並復原卧室、書房及樓下客堂等,其中部分傢具系原物。1992年5月27日對外開放。
28 沙遜別墅 簡介: 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為自己造了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作為消閑住處、叫「羅別根花園」或「羅白康花園」、因之路名也被叫作「羅別根路」。「羅別根花園」曾經是沙遜的私人別墅,屬典型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風格,建築面積在900平方米左右.這是一座平面採用不知則布局、外形分割而整體相連的尖頂花園洋房。總體布置為:主體建築橫向置於基地北部、傭人住房、廚房、爐子間置於主屋後部、汽車庫、馬廄、花房置於基地西側。主屋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東部為二層、中部和西部為一層。入口處有一大平台、進門為走廊、設有200方米長方形大廳、大廳東首為餐廳、往後為書房、二樓為卧室、起居室。室內裝飾全部採用橡木和柚木、門窗特選帶癤疤的木料、保留粗糙的斧角痕迹、小五金構件全部用手工製作、以示古樸的鄉土氣息。主屋用裸露的棕墨油煙色木構屋架、屋面為斜陡的兩坡頂、上蓋紅瓦、牆麵粉淡黃色、色彩鮮明、高雅。主屋兩側植芭蕉、羅漢松、盤槐等樹木、南面為綠絨大草坪、草坪西北角植有兩株並列的懸鈴木、濃蔭如蓋下置鞦韆盪椅、別墅四周築高圍牆、成為獨家私邸、洋溢著閑情雅緻。該處現為龍柏飯店一號樓,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29 韜奮紀念館 簡介: 韜奮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鄒韜奮(1895~1944) 而建立的故居性人物紀念館。館址在上海市重慶南路205弄53號。1958年11月5日鄒韜奮誕辰63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該館設有鄒韜奮故居和輔助陳列兩部分。故居是鄒韜奮在20世紀30年代居住和工作的地方。1959年5月26日被定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按原狀布置,展出實物絕大部分是原物。輔助陳列部分以圖片、實物和文字說明,反映了鄒韜奮的生平和思想發展。並陳列了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其父母的照片以及他老師的照片等。館內藏品3378件,其中一級品17件。如鄒韜奮最後遺著《患難餘生記》手稿、用過的鋼筆等。藏品主要有:鄒韜奮手跡、遺稿、遺物、生活用品、著譯的各種版本、主編的刊物原版本、未公開發表過的文章;鄒韜奮和他的戰友胡愈之、徐伯昕創辦的生活書店當年的出版物;生活書店的主要檔案,如會議記錄、內部刊物《店務通訊》等;當年重大事件的歷史資料,如救國會、「七君子」事件等。1944年鄒韜奮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宋慶齡、鄧穎超的題詞手跡或複製件,以及重慶、延安等地召開的追悼會上的輓聯輓詞手抄本等珍品。
30 法國駐滬總領事官邸 簡介: 義大利建築風格花園住宅。1921年建。初為巴賽私宅,曾為西班牙和朝鮮駐滬領事館。..
31五卅運動紀念碑 簡介:五卅紀念碑坐落於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西南側的一片綠地中。紀念碑的碑體、基座等都是採用泰山一麓的花崗岩,代表著烈士的犧牲重於泰山。由陳雲同志題寫碑名,陸定一題寫碑文。紀念碑主體是一座高15.6米,寬21米,重50噸,由「五卅」兩字組成的不鏽鋼雕塑,呈放射狀,象徵著振奮、騰飛向上的精神。中間是一座高3米、寬4米,重3噸多,由兩個不屈不撓的工人形象組成的青銅雕塑,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的革命精神。後面是三塊花崗岩石碑,中間一塊高5米,寬24米。南北兩側的兩塊碑體,分別高4米、寬12米,背面各有一組展現五卅鬥爭歷史的青銅浮雕。為了紀念五卅運動,1927年曾在閘北五卅殉難烈士墓前建立紀念碑。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滬戰爭,原碑被日本侵略者毀壞。在紀念五卅運動60周年之時,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總工會在市中心人民公園重建五卅運動紀念碑,以激勵後人,繼承烈士遺志。1985年5月奠基,1990年5月落成。五卅紀念碑時時提醒著前來參觀的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
32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劉長勝故居) 簡介:愚園路81號是1946年至1949年劉長勝同志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書記時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機關之一。該宅是一幢沿街的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2004年5月27日,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正式對社會開放。陳列館佔地239平方米,建築面積927平方米,共設有三層展示區:底樓主要為30~40年代三個上海地下黨秘密聯絡點的場景介紹;二樓、三樓主要為「中共上海地方組織成立」、「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鬥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裡應外合解放上海」五大內容陳列展示,它通過油畫、雕塑、遺物、實物陳列,場景展示,情景模擬,影視合成等一系列表現手法,介紹了上海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業績,展示了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發展、鬥爭的歷程。陳列館對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等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劉長勝故居南側是久百城市廣場,北側是「靜安小亭」服飾市場。附近景點有靜安寺、百樂門大酒店(原百樂門舞廳)、常德公寓。
33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 簡介: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位於多倫路215號.公交17、24、109路等可達.原址今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1995年是中共四大召開70周年,市政府在遺址處立碑紀念,已毀.2006年由虹口區委區政府在左聯會址紀念館臨時布展,後搬至現址.
34 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 簡介: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1986年10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佔地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設有進行入團(隊)宣誓儀式等集體活動的場地和播放專題錄像、舉行各類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多功能廳。在5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前各個不同時期的經歷,其中遺著、遺物、圖片約300多件,較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輝一生。
35 李天馬故居 簡介:李天馬(1908--1990年),原名千里,字天馬,以字行,番禺人。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1962年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文史館書法組長,並多處兼職書法教授。李氏在上海與沈尹默、潘伯鷹等學者往返,推動中國書法的發展。李氏書法擅長行楷,以歐體略參《張猛龍碑》形意,剛柔相濟,溫雅平淡。小楷法鍾、王及唐宋諸家,自成風格。
36 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 簡介:時為創辦於1917年的博文女校校舍。1921年7月,李漢俊、李達籌備中共一大,時值暑假,以北京大學師生暑期旅行團名義向校長黃紹蘭(李漢俊同鄉好友)借得校舍。參加中共一大的毛澤東、何叔衡等9人,借宿於此。該建築為石庫門建築,坐南朝北,磚木結構2層,內外兩進,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4平方米。校舍建築風格為花崗石門框,圍以紅磚立柱、門楣,黑色大門,上砌圓拱山花,內飾浮雕忍冬。二層挑出陽台,灰磚清水外牆飾紅磚水平線條。
37 南匯區烈士陵園 簡介:為了永遠緬懷革命先烈,1960年南匯縣人民政府在周浦鎮建立了革命烈士墓。1985年6月,改稱南匯縣烈士陵園。1987年9月27日被縣政府確定為南匯縣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5年7月1日,被區政府授予南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佔地面積14241平方米。正門向南,東、南、西三面環流小溪,從橋上出入。園內遍栽花木點綴。走進陵園大門,過橋就是容納千人的紀念廣場,廣場的北端矗立著一座11米高的紀念塔(箭塔形、四方台基、有欄圈),上書毛體「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廣場二側是對稱的花卉綠地。塔的北面是約二畝地的烈士墓地,長眠著為解放周浦地區而犧牲的一百二十七位外省籍的解放軍指戰員。墓地北端有一尊高一丈有餘的烈士忠魂午塑像,最北面是一塊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壁。陵園的東側是革命烈士史跡陳列室,與陳列室相對的墓地西側是烈士英名室。陵園每年接待前來祭掃烈士英靈的各界人士逾3萬人,是全區弘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南匯區烈士陵園地處浦東新區南鄰的周浦鎮。滬南線、周南線、申周線、624、581、旅遊2號線、陸南線均可到達。
38 孔祥熙行館舊址 簡介: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築,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由北邊入口,一進門是噴水池,繞過水池是大客廳,廳內樓梯呈S形逐級向上。高級木材製作的扶手上雕刻著華麗的花紋。每層樓上鋪設柔軟的織花地毯。上樓後先進入布置有中國傳統名畫的會客廳,旁邊是卧室,附近有書房,桌上除文房四寶外,還有不少玲瓏剔透的古玩文物。
39 周信芳故居 簡介:上海市靜安區長樂路788號臨街的一幢獨立式住宅是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的故居。筆者從故居住宅玻璃大門進入客廳,內部擺設得頗為雅緻,年長的鄰居告訴我說,當年梅蘭芳就常來此地與周信芳一起暢敘友情,互相切磋京劇藝術。穿過客廳是一個過道,右側通往二樓,扶梯把手用柚木製作,上面雕刻著精細的花紋。柳安木做成的樓梯踏級上鋪著深黑色地毯。二樓西南是卧室,旁邊為衛生間和貯藏室。在寓所的後院,我偶然發現一個簡易小劇場,原來是供兒子周少麟練功學戲用的。當年,也為招待客人,興之所至,作些簡單的演出。這個小劇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一個二尺許高的小舞台,台前的觀眾席可擺四、五排椅子。琴弦拉起,鼓鑼聲響,每每舞台上掛一塊藍地白花紋的天幕,幕布上綉有一隻民族傳統吉祥物———麒麟,含有大師藝名「麒麟童」之意,那些年躬逢其盛的老人意味深長地說,在通明燈光的映射下,顯得很有氣派。周信芳一生對藝術的追求十分執著而刻苦,他每天演完戲回到長樂路寓所,總要到午夜12時左右,臨睡前還堅持看一些書報,而次日清晨,他又開始吊嗓子練功了。「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年年如一日,因而始終保持藝術青春。故居的女主人——周夫人裘麗琳女士是昔日上海灘大名鼎鼎的裘天寶銀樓老闆裘家三小姐。早年她和「戲子」麒麟童相識相戀之時,因為兩家門第相差懸殊,裘家與周家雙方家長都不贊成。結果還是裘小姐敢作敢為,世上有情人終成眷屬。直至文化大革命,周信芳伉儷始終相依相伴。周信芳生前對書法藝術尤其鍾情。在故居壁間,懸掛著幾幅清朝遺老的書法屏條,內中有一條橫幅上書「書法之道」正好是周信芳大師愛好的寫照。平日,他時常正襟危坐,認真臨帖寫字,勤習書法。因為他覺得書法之道與戲劇之道,藝術同源,觸類旁通。長樂路上梧桐樹葉片片青青,眼前獨立式故居修繕一新,睹物思人,恍然若失。聆聽大師拿手好戲唱腔鏗鏘,使得我們更加懷念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藝術家。
40 寶山烈士陵園簡介:寶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3月,名寶山縣烈士公墓。1976年進行全面改造,更名寶山烈士公墓。1987年12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上海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市級陵園),並更名為寶山烈士陵園,先佔地面積23.5畝。陵園褒揚的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共1932名。安葬1949年5月為解放上海在寶山戰場中壯烈捐軀的1904名烈士遺骸,其中無名烈士128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2名;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3名;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2名;建國後在執行各項任務中犧牲21名。陵園正面是陳毅同志題寫塔名的紀念塔以及寬敞的紀念廣場,陵園東側是由葉飛同志題名的寶山烈士紀念館。紀念館裡陳列和展出了在解放上海戰役寶山戰場中英勇犧牲的部分烈士的英雄業績和歷史遺物。廣場中央是一座紅星閃爍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題寫著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塔背後是一座「百萬雄師勝利渡江」的浮雕壁照,懸意深邃,雄姿簡潔,氣宇浩然。烈士紀念館是陵園主體建築和祭掃烈士的主要內容之一。位於陵園東南側,座東朝西向,建築面積80平方米。正面外牆以紫醬色大理石和天然石塊貼面,正門上方懸掛著葉飛上將親筆題寫的"寶山烈士紀念館"館匾,光耀奪目。紀念館由序言廳、展示廳兩部分組成。展示廳正中建有實體碉堡建築,映輝出當年的實戰場面;廳四周陳列的是在上海戰役寶山戰場中英勇犧牲的部分烈士事迹及遺物。
41 榮宗敬故居(榮氏老宅) 簡介:陝西北路靠近南京西路的地方,有一排雕花的石砌矮牆。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兒常年大門緊閉,近幾年,緊閉的大門豁然洞開,這棟豪宅露出了真容:門楣和窗沿上刻著精美的雕花;窗戶一律是彩色的拼花玻璃;紅色的樓角從樹叢里探出頭來,南部是一方乾淨而平整的草坪.毫無疑問,這是上海灘為數不多的頂級豪宅之一,也是上海灘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園洋房之一。這是一座帶花園的獨立式三層西式住宅,系榮氏早期滬寓所在,人稱榮氏老宅。該產業基地面積6.26畝,建築面積2182平方米,花園面積2475平方米。榮氏老宅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由陳椿江設計。建築立面整體以水平線條劃分,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底層有寬敞的門廊和高大的愛奧尼式廊柱。在建築技術、房屋結構及住宅設備上較多地汲取了西式風格,而在平面布置、內外裝修、庭院綠化方面則更過地保留這中國傳統的習俗及愛好。榮氏家族由於子孫繁衍和所經營事業的發展,先後離開老宅而另置住房安家,老宅房屋空關數年。上海解放後,由受託管理該產業的代理人榮孝范代表榮家出租與中國經濟研究所使用。2002年,榮氏老宅被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看中並租下,租約為10年,成為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各大子公司在上海的駐地。
42 原上海特別市政府舊址簡介:原上海特別市政府舊址位於上海平江路48號,舊址分別為3號樓和7號樓,兩座建築通過二層連廊連接。清水紅磚牆面帶少量仿古裝飾帶和簡化的古典式窗套。大部分房間內都有老式壁爐,二層外廊上為寶瓶欄杆,建築風格總體西式,同時帶有中國民居封火山牆的變異形式。根據建築的標牌介紹,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將上海市定為特別市,此處為特別市政府辦公樓。1933年,特別市政府江灣新樓落成,市政府辦公即遷至新址。新中國成立後,該樓由郵電部接管,現為信息產業部第一研究所,該樓繫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特色:這幢大樓由風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兩幢房屋組成,以中國古建築為藍本,飛檐大頂,琉璃綠瓦,樑柱斗拱,濃墨重彩,富有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華貴氣息。但是,它又不完全拘泥於古典教條主義的束縛,山牆曲線優美,使總體上西式的建築有了來自中國傳統民居風火牆的變異形式,又有山牆垛的曲線和圓形的煙囪煙道口結合,有著別樣的活潑靈動。該建築還把一些科學的理性精神帶進了建築領域,更加重視功能,採用了電梯、熱水汀、抽水馬桶等近代化水電設備,外中內洋、中西結合,既具備了民族風格的外貌,又有了現代建築的堅固性和實用性。在二層由戶外連廊聯繫,紅色磚砌牆面呈現了豐富的肌理,外廊上的寶瓶欄杆透出西方傳統建築裝飾遺韻,敞廊上混凝土橫樑的率直外露顯示出20世紀現代建築氣息。
43 瞿秋白寓所舊址 簡介: 189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的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經在上海的很多地方居住過,位於虹口區山陰路133弄12號的瞿秋白寓所的舊址是他生前在上海最後一處寓所。瞿秋白在這裡只住了三個多月,現被定為瞿秋白在上海的舊居。瞿秋白寓所舊址位於山陰路133弄12號。1920年建造,佔地60平方米,建築面積141平方米(瞿秋白夫婦居住的亭子間14平方米),為坐南朝北、磚木結構三層新式里弄住宅。底層入口券門,二層券窗,三層挑出通長陽台。牆面水刷石鉤縫,宅前有小庭院。1984年5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瞿秋白寓所舊址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4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發布會命令點 簡介:西城裡173號(今自忠路363號)是一幢兩樓兩底的石庫門房屋,進門有一個小天井,西樓北面臨街,有一個小陽台。民國16年(1927年)2月底,中共中央吸取了前兩次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失敗的教訓,成立了由陳獨秀、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尹寬、彭述之、周恩來、蕭子璋等8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加強統一領導,準備第三次武裝起義。3月5日特委會會議決定:為了使起義的命令能迅速傳達下去。要在靠近市中心找一個交通方便又便於隱蔽的地方,作為發布命令的指揮機關。根據特委會意見,選中了地處法租界又靠近華界的西城裡173號。這裡原來就是黨的秘密活動據點,第三次武裝起義前的許多重要會議和準備工作都在這裡進行,並舉辦過培養工人骨幹的訓練班。民國16年(1927年)3月21日上午,全市各工會、工人糾察隊的負責人集中在這裡,接受由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執行委員會常委會發出的命令:當天中午12時起,各界市民一致行動,宣布總同盟罷工、罷市、罷課,並迅速轉入武裝起義。起義的命令迅速從這裡傳達下去,經過30個小時戰鬥,起義取得勝利。1960年11月20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將此舊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牆上嵌碑以志紀念。
45 上海總工會舊址-湖州會館 簡介: 「上海總工會舊址-湖州會館」紀念地標誌整體由紀念碑及浮雕牆兩部分構成,再現了1927年上海總工會在湖州會館舉行成立典禮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場景。它的落成,標誌著上海較早、較為成功地反映革命史跡的「城市景觀」的誕生。湖州會館,由王一亭,錢信之,沈聯芳等集資於1912年建成的。整個建築佔地6666平方米。大門牌樓上方鐫有「湖州會館」四個醒目大字。會館主要是為湖州籍人士謀利、辦事的慈善機構。上海解放後,「湖州會館」在1960年被列為革命紀念地,1996年7月9日修復,成為寶山街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6 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簡介: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59年,1993年遷建現址。1995年,陵園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上海市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陵園佔地53畝,主體建築有烈士墓碑6座,群體墓穴17個、革命烈士史料陳列館一幢(700平方米),以聲、光、電、視聽台及影視合成等手段展示了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革命烈士史料。陵園對社會各界免費開放,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及入團(隊)、入黨儀式等活動免費提供場地與幫助。
47 梅園(尹奉吉義士生平陳列館) 簡介:標誌性建築是指韓式風格建築「梅亭」,1994年為紀念韓國抗日烈士尹奉吉而建,現為尹奉吉紀念館。陳列館內放置尹奉吉義士半身銅像及放映等設備。該紀念館的陳列反映出了尹奉吉先生光榮的一生。而1995年園方在「梅亭」周圍又辟出近0.67公頃,種植梅樹200棵,建成「梅園」。在梅園有一塊紀念碑,上書「尹奉吉義舉現場(1932.4.29)」,有中韓兩種文字說明。
48 吳昌碩故居簡介:吳昌碩晚年(民國2~16年)寓居於1幢舊式五庫門兩層樓房,吳住2樓東廂房,卧室兼書房,畫室設在2樓中間,陳設簡樸.吳氏84歲高齡時,在此畫室揮毫創作最後一幅傑作《蘭花》.民國16年病故,家屬他遷.1985年8月24日,經吳昌碩先生的弟子劉海粟、王個等大聲疾呼,本市山西北路457弄一所普通房子門邊,掛上了一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昌碩故居」的銅牌子。閘北區人大代表陸靜源為此建議以吳昌碩故居為品牌中心,打造閘北區的文化特色區域。打造成歷史風貌區,屆時這一帶將有望變成北上海的「景觀名片」。
49 李白烈士故居(暫停營業) 簡介:李白烈士故居是李白烈士生前在上海進行革命鬥爭的工作和居住場所之一。李白(1910-1949年)湖南瀏陽人。1937年,奉中共中央指示在滬從事地下電台工作。1947年上半年遷入該址三樓,秘密電台也移設此處。1948年底,李白被捕。國民黨特務對他施以種種酷刑,他堅貞不屈,1949年5月7日夜,被害於浦東戚家廟。故居1987年對外開放,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共有三層,建築面積400平方米。一、二樓為李白生平事迹陳列室,序廳放置著玻璃鋼製李白塑像。陳列圖片內容分投身革命洪流、戰鬥在敵人心臟、永不消失的電波三個部分,系統地介紹李白生平和戰鬥業績。三樓恢復李白生前住所原樣,有他發報用的電台、發報機、電訊器材工具等。故居對學生團體實行免票,個人參觀半票;家長攜子女的,子女免票。同時為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隊入團等活動的青少年免費提供場地和幫助。
50 楓涇人民公社舊址簡介:楓涇人民公社舊址是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裡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後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於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走進人民公社舊址,門楣上方就是紅底金黃色的5個大字「為人民服務」。兩邊牆上分別用紅字寫著兩條毛主席語錄。那個時代的氣氛顯得愈加濃烈。走廊內側的青磚牆面上懸掛著14幅毛澤東主席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黑白照片。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後26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裡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館藏中還有一些那個時期的票證等,如糧票、油票、肉票等。看到這裡的各種票證,感受到時代的足音,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51 閔行區烈士陵園簡介:閔行區烈士陵園位於上海市閔行區莘庄中春路沁春路西側莘庄工業區休閑公園一湖中小島上。整個陵園形如一把琵琶,迎賓大道似琴弦,居中軸線上,橫貫陵園東西。閔行區烈士陵園為紀念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犧牲在閔行地區的革命先烈、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而修建。陵園自東向西依次為祭掃廣場、革命烈士事迹陳列館和烈士墓區。祭掃廣場佔地1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開展祭掃活動,陳列館建築面積2452平方米,館內主要展示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紹、烈士遺像和紀念物。陵園對市民參觀免費,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各類儀式活動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
52 龍華塔 簡介:上海龍華塔被譽為申城「寶塔之冠」,位於徐匯區龍華鎮北、龍華寺前。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0年),由吳孫權建,賜額「龍華」,用藏西竺康居僧會所請得的五色佛舍利。今存之塔建築結構及造型乃宋代太平興國三年(977年)所建,塔的磚身是北宋原物。昔人稱讚龍華塔「規制秀麗,諸方所無」,有譯者謂其「工巧得中」。當年登上這座塔,可以飽覽黃浦江風帆,江村阡陌,極為廖廓。龍華塔七級八角形,總高40.64米,磚木結構,樓閣式。磚身空筒式,外形八角,內為方室。每層四面有壺門,另四面為長方形龕狀,但未置佛像。壺門方向逐層轉換。一、五、七之門正向四方,二、四、八則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層施木樓板和木梯,樓板下隱出磚拱,拱頭券剎分三瓣。外檐轉角輔作鴛鴦交手拱,均為宋式。底層圍廊廊柱之柱頭呈梭狀,枋上有七朱八白之裝飾,枋底作琴面狀。各層外檐翹角下懸檐鈴,磚拱上刻有宋式花紋及塔腳下的宋式瓦當,均具有宋塔之特徵。龍華塔頂層為覆缽、露盤、相輪七重、寶瓶等。在剎桿處拖下八根「浪風索」,系著頂層屋面之翹角。塔下基礎在底層地坪下,有20層磚,長35.5厘米,闊16厘米,厚7.5厘米,下為13厘米厚的墊木,墊木下打木樁,為14厘米*18厘米,深度至30米,克服了地下鬆土質不均造成的沉陷,從而使龍華塔在宋代起至今屹立千餘年。龍華塔歷代都勤於修葺,除塔身外,木結構部分已被更換多次,1959年龍華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5月再次對寶塔進行修葺。新鑄塔尖寶瓶重175公斤,高1.90米,由上下兩截相套而成。新鑄塔剎重達3.20噸,由覆盆、露盤、相輪、浪風索等18個部件組成。對塔心柱作全面修補,更換頂部長約10米的塔心柱,並對塔身進行了修葺。2006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龍華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3 黃道婆紀念館 簡介:佔地300多平方米、投入近200萬元、按照明代三合院式樣而建的黃道婆紀念館在徐匯區華涇鎮落成。新建的紀念館位於黃道婆墓東側,有1間正廳,2間側廳。側廳為小型陳列室,廳中陳列的近百件文字、圖片、塑像和實物展品,展現了黃道婆發明的紡織技術。據介紹,廳中不少紡織機和織布,是文管會有關人員花一年時間從江浙民間收集而來的。紀念館設三個展館,主展廳展示黃道婆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對我國紡織事業作出的歷史功績,其他兩個展廳分別展示不同時期的紡織工具和棉紡織品。紡織工具展廳里,彈花機、紡紗機、織布機樣式各異,共有30多台(件)。在棉紡織品展廳里,各種花色的棉土布、藍印花布、棉織衣褲、圍裙肚兜、床單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珍品。黃道婆是我國棉紡業的先驅,十三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她有著不畏艱辛、勇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學得的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在上海松江一帶推廣傳播。並經過改革,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不僅澤被故里,造福一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業。
54 徐光啟紀念館 簡介:徐光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在農業、數學、天文歷算等方面都有著傑出的貢獻。同時他還是放眼望世界的先行者,「西學東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譯著有:《幾何原本》、《農政全書》、《崇禎曆書》、《徐氏庖言》等。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科學先驅,繼承和弘揚其光輝業績和科學精神,上海徐匯區文化局於去年在徐光啟墓地旁建「徐光啟紀念館」,展示其一生業績,以供後人學習和瞻仰。徐光啟紀念館分照壁、碑廊,廂房、廳堂等部分,展出了徐光啟祖容像、徐光啟家書手稿、農業試驗「手札」、明代上海「平露堂」刻本的《農政全書》、清刻本的《幾何原本》、最早傳入中國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及20世紀初上海土山灣畫館所作、現收藏於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的徐光啟、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4幅人物水彩畫像等一批珍貴資料。整個展覽通過塑像、文字、圖片、模型、實物資料、多媒體手段等,展現了徐光啟的生平、科學成就、歷史影響、桑梓情結、墓地沿革,以及後人對徐光啟的緬懷和崇敬。
55 陳止善堂 簡介:陳止善堂,位於新華路294弄5號。建於1933年,是一座假三層西班牙式建築風格的建築。房屋是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陳止善,1927年北伐時任蔣介石的軍事顧問。「解甲歸田」後建造此樓),南面主入口是圓拱門廊,挑出陽台和天井牆上所設噴水獅子頭帶有民族特色,室內懸掛各式水晶燈飾。住宅佔地面積為161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940平方米。緩坡屋面,蓋綠色琉璃瓦,鋼門、鋼窗、檀木席紋地板,外牆面水泥壓花面層。端正而不失大氣,別墅前大片綠茵圍繞,陳止善堂富有民族特色的圓頂,正氣而不失古雅。循著古樸的樓梯拾級而上,富有西班牙風格的圓頂抬頭可望。該住宅自1959年開始,作為長寧區軍體委使用。2003年經修繕,基本恢復住宅的原貌,現由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使用。
56 李公祠(李鴻章祠堂) 簡介:李公祠(李鴻章祠堂)隱身在百年名校復旦中學內,穿過學校的操場便望見了李公祠--一棟檐角飛翹的典型中式建築。高聳的屋脊上雕塑著龍的圖案,還有「萬代公候」4個大字。門前是寬敞高大的廊檐,抬頭望去,只見4大塊金漆雕花拱板上,龍鳳呈祥、刀馬人物、喜鵲登梅、蒼松雄鷹等畫面栩栩如生,映襯得整個外廊金碧輝煌。建築的南北兩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凈。室內地面鋪著蘇州出產的「金磚」,高大的柱子把人們的眼光自然引向穹頂。這幢建於清末的珍貴建築70%的結構已經嚴重受損。整幢祠堂明顯傾斜,屋內的屋脊脫節,木柱腐爛,搖搖欲墜。復旦中學在市文管委、區教育局等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全面而謹慎的「大手術」,一磚一瓦、里里外外的雕花、樑柱等,無不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古樸風格,領略到近代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藝。據悉李公祠今後將作為學校歷史陳列館。經歷了百年滄桑,李公祠終於得以重生。
57 林風眠舊居(林風眠上海故居) 簡介:林風眠上海故居位於南昌路53號,這是他在大陸最後的居所。故居是一幢紅磚二層小樓,古舊殘破,方方正正,並沒有與眾不同的線條和色彩,林風眠在這裡生活了25年.林風眠(1900—199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林風眠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藝術風格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他的繪畫思想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所以有人稱其為「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58 一二八淞滬抗戰無名英雄紀念碑 簡介:為紀念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犧牲的三千忠烈將士,上海人民募捐建造"無名英雄墓",集資24萬餘銀圓,寶山各界在廟行捐地30畝,造墓建碑.於1936年2月16日建成揭幕並進行公祭.陵墓呈梯形結構,高10餘米,正面採用金山石堆砌,兩側和背面系用水泥澆制的人造石塊壘成.陵墓中央放石槨一具,裡面有烈士遺骸.陵墓正門上方,鑲嵌著一塊匾額,上書"義薄雲天"四字,為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筆.墓體基部辟有三層平台,有欄杆圍護;墓前有石橋,四周有圍牆,中間6扇鐵門.另有兩幢品字形建築分列左右,牆有雲紋狀裝飾性圖案,
59 1920年毛澤東寓所舊址 簡介:安義路63號是毛澤東生平第三次來上海時(1920年5月5日至7月7日)的居住地。在此期間,毛澤東領導湖南在滬學生開展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鬥爭,成立「湖南改造促成會」,並多次發表文章;召集著名的「半淞園會議」,討論新民學會的發展問題
60 葉聖陶寓所 簡介: 1927年5月葉聖陶舉家搬到虹口景雲里11號(現為東橫浜路35弄11號),住至1932年春。景雲里11號是一座兩層樓老式里弄中的石庫門住宅,磚混結構。底層前面為客廳,後為廚房,二樓是卧室。有一段時間,著名作家茅盾、馮學峰都是葉聖陶的鄰居。
61 金山區革命烈士陵園 簡介:上海市金山區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79年,陵園佔地4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安葬烈士44位(其中,楓涇公墓烈士墓區安葬烈士6位,金山公園內安葬烈士2位).漕涇鎮烈士陵園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33位烈士墓及「金山烈士史料陳列館」展覽樓等部分組成。烈士陵園免費向社會開放,為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入黨宣誓儀式等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該陵園是金山區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常年對外開放.
62 傅雷故居(王樓村) 簡介:該故居名為曹家廳,是傅雷4歲時隨母親從下沙王樓遷出後至12歲的居住處.故居原有房屋31間,佔地近900平方米,現在已經被村民私自拆除10多間,蓋起新樓房,佔地面積382.49平方米。在尚保留佔地432.6平方米的17間房屋中,只有一間為集體所有,其餘均為私人住房。現有房7間,建築面積189平方米,佔地面積約320平方米.座北朝南,磚木結構,懸山灰瓦頂.
63 蘇家宅(東湖山莊) 簡介:蘇家宅(東湖山莊)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元年(1732)建成.該宅佔地2000平方米,有房50餘間,建築面積1076平方米.系絞圈式布局,座北朝南,有內外儀門、惟勤堂、賦月堂、簌六軒、行是齋、水石居等.大堂月梁刻有裝飾線條及花紋,五架梁背上置十字科斗拱,梁背正中置荷葉墩,再置斗拱和拱托脊檁的山霧雲.整幢建築囊括了不同年代房屋的建造風格,蘇家宅又是「上海第一老人」蘇局仙老先生的故居.
64 泥城革命烈士史跡館 簡介:泥城革命烈士史跡館(原名泥城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於1986年10月。1930年8月9日,這裡發生了上海市郊六大農民暴動之一--泥城農民武裝暴動;1938年,這裡建立了浦東地區第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裝--南匯縣保衛團第二中隊,並在這裡打響了浦東抗日的第一槍--匯角戰鬥。這裡也是滬上著名革命烈士趙天鵬、沈千祥、周大根、姜文光、姜文奎等的故里。基地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設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亭、烈士事迹展覽和部分烈士的遺物。基地對各界人士免費開放。為舉行入黨(團、隊)儀式和活動的單位、團體免費提供場所和服務。
65 上海解放紀念館 簡介:上海解放紀念館位於寶山烈士陵園東側,於2006年5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面積約1500平方米,由序廳、主展廳和「鉗擊吳淞、解放上海」大型多媒體主題情景劇場組成.展廳內容翔實、主題突出,展示形式生動形象,除圖片和實物外,還有聲光電動態軍事地圖、軍事設施場景復原、多媒體幻影成像、影視短片、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66 沈尹默紀念館 簡介:上海市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上海市虹口區海倫路504號.為沿街三層兩開間西式住宅,佔地面積96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故居門首掛有趙朴初題寫的「沈尹默先生故居」匾額.底樓是陳列室、有沈尹默的半身塑像,櫥里陳列沈尹默生前眼鏡、筆筒等遺物和書法集、詩詞集、書法理論等.二樓是書房兼畫室,陳列沈尹默的書法精品.
67 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 簡介:中共三大後中共中央局在滬機關所在秘密場地,在「一二八」事變中毀於戰火。閘北區將原閘北史料館改建而成的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把歷史上留下重要筆墨的「三曾里」,將被真實還原。新展廳選址於浙江北路118號,總展廳面積達600多平方米,整個展廳將動用全程語音導航講解、電子沙盤、地圖、影視資料播放、網上瀏覽等手段,館內共收集歷史照片500多張,複製品90多件。生動再現了中共三大之後,中央局機關在上海開展工作的情況。陳列館由中心展區和分中心展區及一個多功能廳。反映了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後的一段歷史:展館中陳列的已被侵華日軍炸毀的「三曾里」辦公樓模型、毛澤東同志等人的模擬人像。重點介紹三曾里、黨中央領導機關在其中的歷史足跡等重要內容。中央局成員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羅章龍先後來到上海,中央局機關由廣州遷址於閘北「三曾里」,這裡成為中央高層領導協商黨內外大事的重要辦公場所。館內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閘北這片熱土上領導一系列革命鬥爭的「紅色閘北」史料。
68 織布坊 簡介:元末明初,黃道婆的紡織術傳入,紡織「楓涇布」的手工業作坊遍及城鄉。楓涇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基地松江府屬下的重要產地。這裡展示的就是楓涇織布坊的其中一個。
69 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地點 簡介:新閘路613弄(經遠里)12號,是彭湃1928年11月調來上海工作時的居住地。這是一座普通的舊式里弄房子,內約八平方米的亭子間是卧室,前樓是開會和聯絡的地方。該處在1929年同時成為中共中央軍委的辦公地。
70 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員會舊址 簡介:是一幢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單開間(無廂房)三層樓的石庫門新式里弄住宅建築,紅磚砌清水牆,石庫門上部有拱形水泥制門楣,三樓前面還有小陽台,建造於民國15年(1926年)。
71 陳化成紀念館簡介:陳化成紀念館坐落於上海寶山區友誼路1號臨江公園內,利用原孔廟大成殿作為館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為170平方米。1992年5月16日民族英雄陳化成殉國150周年時建成開館。趙朴初題寫館名。紀念館陳列內容分為「少年從軍、歷著戰功」、「臨危受命、血灑寶山」、「民族英雄、名垂史冊」等3個部分。展示了鴉片戰爭時期吳淞炮台的文物、史科:陳化成親自督造的「平夷靖寇將軍」大鐵炮,清朝一品武官的高級胄甲,模擬的吳淞之役激戰場景及道光皇帝在陳化成殉國後親題的「提督忠臣」金匾。 1996年11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紀念館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陳化成紀念館內運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藝術性地再現了陳化成率領水師官兵抗英的全過程。紀念館突破了傳統的陳列格局,充分利用原有古建築的高度和深度,將展廳設計為兩層,大幅度增加了陳列面積;在陳列形式上充分運用了噴繪、影視、多媒體、大型場景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極大地增強了可視性和趣味性。紀念館以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翔實地記錄了我國近代史上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的一生,著重反映了江南提督陳化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吳淞戰役」中率部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軍,直至壯烈殉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72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簡介:《中國青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最早的以傳播馬列主義、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為主的團中央機關刊物。1923年10月在上海創刊。1924年春,編輯部遷至現址。該處是單開間的石庫門樓房,當年二樓客堂和亭子間是辦公室,三樓小閣樓作印刷間,底樓客堂是《中國青年》創始人之一肖楚女的寓所。1986年10月20日,《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紀念碑揭幕,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青年》創辦時是三十二開的周刊,1923年10月至1926年2月在這裡出版了113期。以後在武漢、廣州、瑞金、延安,建國後在北京編輯出版。《中國青年》第一任主編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革命青年運動早期領導人惲代英同志。
73 崇明縣烈士館 簡介:崇明縣烈士館位於新河鎮東首,陳海公路南側,始建於1951年,1957年更名為崇明縣烈士館,佔地面積145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廣場面積1920平方米。1988年6月經崇明縣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為「縣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經嚴格考核,實地查看,烈士館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隨著烈士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1996年「崇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縣國防教育基地」相繼在烈士館正式掛牌。標誌著崇明縣在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舉措上,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烈士館資料檔案室保存著崇明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378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297張以及各種文書檔案45卷。其中:保存著該縣最早參加革命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犧牲的陸鐵強、俞保元等著名烈士的部分手跡和遺物以及新近安放的著名烈士黃東華的手跡、書信、遺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和烈士生前省、市領導為黃東華烈士批示也在保存之列。革命事迹展覽室共展出烈士英名378名、照片297張、油畫、國畫二幅。文字說明版塊252塊,以及黃東華烈士專版和各種榮譽證書、獎章。這些極其珍貴的烈士資料和照片,對於我們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研究,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使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烈士館對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免費,同時為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黨、入團(隊)等免費提供活動場所。
74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簡介:中國共產黨為了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於1921年8月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即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它是我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原位於成都北路899號,1993年,由於成都路高架工程建設,舊址陳列館被拆除。1999年9月29日,在成都北路893弄重建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對社會開放,同年被上海市總工會命名為「上海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建築面積179平方米,陳列內容為書記部會議室、辦公室場景(原系《勞動周刊》通訊處)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產生的歷史背景」、「創建過程」、「光輝業績」的史料等。
75 太平天國烈士墓 簡介:位於浦東新區高橋鎮西北三里屯糧巷。為紀念1882年在高橋與清軍和洋槍隊英勇戰鬥而犧牲的150名太平軍戰士,先築「長墳」,1954年重建。墓台四周植松柏和常綠樹種,周圍環以石欄,營造出肅穆莊嚴的氣氛。1862年1月太平軍第二次進軍上海,佔領了奉賢、金山、南匯、川沙後,又攻克高橋。高橋是上海的咽喉,中外反動派感到不安。於是華爾的洋槍隊和英法侵略軍乘炮艦撲向高橋。太平軍建立堡壘、炮台約五六十處,猛烈抗擊侵略軍和清軍。侵略軍竟縱火焚燒高橋鎮,包圍太平軍,太平軍迫於形勢遂向南轉移。在高橋之役中,太平軍犧牲戰士很多,後都葬在屯糧巷。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勘查,整理墓地,並立有「太平天國烈士墓」碑。1988年進行過重修。
76 高橋烈士陵園 簡介:高橋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位於浦東新區高橋鎮北,佔地23946平方米,安葬著為解放上海而犧牲的1525名烈士。1995年3月,被國家民政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同年9月被民政部授予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陵園坐西向東,其平面布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250米的中央主軸線上,大門、「八一」雕塑、紀念廣場、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依次坐落其中。園門右側紅色大理石牆壁上,鑲嵌著吳邦國同志題寫的園名。步入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區人民捐資興建的大型「八一」雕塑。雕塑造型簡潔明快,由「八一」兩字組成,高12米,寬20米,整體象座金字塔,巍峨壯觀,令人肅然起敬。穿過「八一」雕塑,是翠柏參天的主甬道。甬道兩側分別鋪植了2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宛如兩塊綠地毯。順著主甬道往前走,便是紀念廣場,能容納2000多人。威嚴挺拔的烈士紀念碑矗立在紀念廣場的西端,碑高13米,碑體正面鐫刻著陳毅元帥的親筆題詞:「為解放上海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這16個鎦金大字,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紀念碑後面是佔地3400平方米的烈士墓區。1525名烈士的忠骨分別安葬在36個墓穴內,立碑68塊,一塊塊墓碑整齊地排列在龍柏球和草坪之中。龍柏森森,芳草萋萋,氣氛肅穆。「八一」雕塑的南面是高橋烈士紀念館。該館建築面積300平方米,重點展示上海戰役浦東地區烈士奮戰犧牲的史料。展廳中央安裝了一台10平方米的浦東戰場電動模型。通過多媒體電腦控制,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形象逼真地再現了人民解放軍解放浦東的進軍過程。整個陵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青松挺立,龍柏夾道,綠樹掩映,四季常青。
77 川沙烈士陵園 簡介:川沙烈士陵園建於1956年,安葬著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和解放後在保衛祖國、抗洪搶險鬥爭中光榮犧牲的378位烈士。整座陵園佔地面積15318平方米,是新區一處開放式、公園式的烈士陵園。此外,新建的烈士紀念館陳展面積200平方米,對在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部分烈士作了簡介,採用了影景合成、幻燈投影、場景變換等現代科技手段。陵園為社會各界人士到陵園參觀、祭掃、舉行各種儀式免費提供場地和幫助.
78 青浦鎮烈士塔 簡介:為了緬懷先烈的英勇獻身精神,教育子孫後代二建造的烈士塔位於青浦區青安路,醉豪大酒店以北約180米..
79 王昶紀念館 簡介: 王昶紀念館地處上海青浦區內的江南古鎮——朱家角。為紀念鎮上清代著名學者王昶,在西湖街上的一座庭院內,按照王昶的身世家業和活動的情況,建造了王昶紀念館。這館是一幢很典型的二層民國建築,走進庭院,是滿眼蒼翠的樹木和艷麗的花卉以及一種書香門第的寧靜。底樓門廊正中,掛著黑底鎏金的「三泖漁庄」的匾額,門前廊柱上,有王昶同時代的學者,其好友錢大昕題、現邑人鍾則鈞手書的一聯:文章真到歐曾壘,經書還傳鄭服衣。進門庭正中央是王昶的半身銅塑像,兩側牆上掛滿了有關王昶的介紹、王昶手跡等鏡框。整個紀念館清靜雅緻,透出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
80 震川書院舊址 簡介:震川書院是紀念明代散文學家歸有光的一所學府,書院故址在安亭中學內。書院與古剎菩提寺相連,南有和尚浜溪流,對岸為大熊牆,綴以綠樹翠蔓,清凈異常。東與因果樹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書院門首鐫刻 「 震川書院 」 四個篆字。
81 吳覺農紀念館簡介:吳覺農上海紀念館坐落於外環線附近一座綠蔭茂密的園林里,它和四海壺具博物館同設在許四海先生創建的百佛園中,充分體現了中國茶人對當代茶聖的無限敬仰和緬懷之情,生動地展示了從神農氏到陸羽到吳覺農數千年文脈不絕、薪火傳承、源遠流長的璀璨茶文化。登上百佛圖明清式建築的二樓紀念館,迎面擺放著仿漢白玉的吳老頭像,栩栩如生,和藹可親地注視著前來參觀瞻仰的人們。置身於綠蔭掩映、高聳的百佛塔下,使人真切感受到吳老早年改名覺農,立志謀求農業復興,一生愛茶許茶的光輝業績和高風亮節。吳覺農紀念館陳列著吳覺農先生生前從事革命和茶葉事業活動的兩百餘幅珍貴照片、文稿、書籍等實物資料。
82 顧維鈞陳列室 簡介:顧維鈞生平陳列室位於嘉定法華塔院內,周邊交通便捷。陳列室主要陳列了顧維鈞生平資料以及生前用過的部分物品。顧維鈞在他的外交活動中,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最為世人讚頌的,是他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稱為近代中國外交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日本代表團在和會上提出無理要求,要求繼承原德國在山東攫取的各項權利,顧維鈞和中國代表團與日本代表團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辯論中,顧維鈞不用發言稿,出口成章,英語流利、用詞正確、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駁得日本代表理窮詞屈,得到與會者的熱烈掌聲,被譽為巴黎和會上的雄辯家。
83 徐光啟祠 簡介:建於明崇禎年間 (1628-1644).清光緒四年(1878)在祠西擴建三間,將原祠改為「徐氏宗祠」,新屋為「徐光啟祠」.江南民居式樣,磚木結構,面闊3間,中間一間以8扇落地槅扇為門,其旁兩間下半部為磚牆,上置木質槅扇窗.硬山式屋頂.徐光啟祠——在今喬家路244號南面,離「九間樓」不遠。此祠建於崇禎年間,祠內原有徐光啟塑像和誥命匾,正樑上還掛有置「誥命」的龕。現「祠堂」早已被用作民宅。
84 五卅烈士墓遺址 簡介:五卅烈士墓遺址位於虹口區廣中路668號內,靠近同心路,原烈士墓建有正方形的五卅殉難烈士墓碑碑亭,碑上刻有譚延闓書寫的「來者勿忘」四字和蔡元培撰文的碑文。碑亭頂部四角刻有醒獅雕塑,每個墓頂上刻有雄雞雕塑。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又在烈士墓西南建造五卅小學。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碑亭為炮火所毀。翌年,日軍將五卅烈士墓全部炸毀,部分烈士遺骸被移葬大場。
85 徐家匯觀象台 簡介: 中國第一座天文台--徐家匯觀象台,位於徐家匯地區,即今日蒲西路166號。小樓總體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正立面三段布局,中間三層,底層圓拱大門貫通二層,三層有玫瑰窗,平頂露天陽台。左邊至二層退為陽台,右邊二層,復折式屋頂,中間水泥牆面划水平線條。外立面採用灰色清水磚牆,圓拱券窗,窗框和窗下用紅磚裝飾,局部牆身帶有齒形飾,部分窗框由紅磚築成隅石狀,平台及室外樓梯則為寶瓶狀欄杆。這座小樓通身上下,無不散發著古典式的羅馬建築風格。
86 南春華堂(徐光啟陳列室) 簡介:建於明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間(1505-1521年),距今已500多年的南春華堂,原坐落在梅隴路(凌雲路口北端,原為梅隴港南岸)。這座明代建築,系明張姓顯官告老所居,初名「裕德堂」,因其北有詩人黃瑾別墅春華堂,故稱之為「南春華堂」。該堂屋宇寬敞,結構精緻,雕刻傳神,線條流暢,典雅古樸,具有很高的江南民居建築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為明代第宅建築典範。據有關資料介紹,這是上海市區內極為少見的一座明代民居住宅。該堂原建三進:頭進在大門兩側伏有石獅4尊,內有儀門,石鼓,有平房二間;二進為七開間的裕德堂正廳;三進是五開間的起居廳。廳的兩側又各建一間一面的「落檐」,共有七間。廳前的天井兩旁為東西廂房,與二進的裕德堂相連。1958年,上海人民政府出資加以修繕。儀門的一側有一塊石刻,上書「上海縣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2月立」。儀門的門楣正面上「視履考祥」篆書磚刻依稀可辨,背面刻的是「克洽雍熙」。因房屋多次拆毀,現僅存中央一主廳及與之相連的3間房。主廳門窗已蕩然無存,原3米多高的廳堂有半截埋在土裡,因外面馬路增高,屋內地勢低易積水,致使房內不斷填土,地面增高了近1.6米。屋內梁架基本完整,可多處漏水,部分木結構腐爛嚴重,檐口下塌,柱子也已傾斜,只有屋內托樑上的精細雕刻顯現出當年的氣派。1984年該地域劃歸徐匯區管理。2000年初,區規劃在此進行舊區改造,徐匯區文化局提出南春華堂異地保護可行性方案,經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專家論證,區政府批准,2003年6月,梅隴路南春華堂異地搬遷至南丹路17號光啟公園內。整個搬遷分為拆除、復原兩個部分。拆除就是對古建築解體,並將拆出來的各種構件運到新的復建點——拆除時有專業人員對該房屋做詳細的文字記錄,並實測平面、立面、剖面圖,拍攝各種資料照片,以及臨摹、拓片等。同樣,復原過程有專業技術人員在場,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除了搬遷現存的中進裕德堂正廳外,還將復原原有的前進天井、圍牆和後進天井。異地遷建保護後的南春華堂依舊保持原有的歷史建築風貌.2004年1月,南春華堂被徐匯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南春華堂已作徐光啟紀念館陳列室使用。
87 原唐紹儀住宅 簡介:武康路40弄1號(解放前福開森路18號)於1930年建成時是銀行產業,1933年是中華民國駐挪威公使的寓所,以後又是民國初期風雲人物唐紹儀的舊居。它現屬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唐紹儀是曾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1895年回國。辛亥革命時期,他以袁世凱全權代表身份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南北議和。1912年3月出任袁世凱臨時大總統第一任內閣總理,同年加入同盟會。後因不滿袁世凱專橫而辭職。後又為七總裁之一。「九。一八」事變後,長住上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八。一三」戰火後,他出於安全考慮,他從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避居到租界內,住進了這幢具有濃郁西班牙式建築風格的花園洋房內。這幢花園住宅具有典型西班牙風格,它是著名的由董大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設。華籍建築師董大酉,其代表作有:「舊上海特別市政府」、「江灣舊市博物館」、「江灣舊市圖書館」、「上海市體育場」、「上海市體育館」、「上海市游泳池」、「麗波花園」(今上海市體育科學研究所)等建築設計。這幢住宅特色如下:高3層,東南面向,屬於混合結構,外形半圍合平面。西班牙式風格建築的主要特徵是:外觀立面為黃色混水拉毛牆面,陽台正面牆上有綠釉構建裝飾的小窗洞,在眼光下格外耀眼。屋頂上蓋著紅色筒瓦。屋面坡度平緩,其壁爐煙囪尖端呈哥特式。在出檐很小的屋檐下,排列著連續的雙拱券,這稱西班牙券。檐下窗樘間用西班牙螺旋柱裝飾,出檐很小。內轉角立面2層設計三連券柱落地窗,二樓東西向正中及兩側延伸置有三座大陽台,呈曲折狀,適合上海居住的條件。整個宅子範圍面積較大,內有花棚、噴水池、平整的綠草地,顯得十分典雅。至於室內的木裝修,用料考究,樓梯都用進口「美松」製作,各主要房間的地板用柳安木鑲羅紋席鋪設,底層過廊走倒鋪成「馬賽克」(40年代算是考究的地坪)。石膏平頂,有的線略加腳裝飾。大廳內有紫銅料彎曲形體折燈,古色古香。四周壁上掛著各類名畫字幅(唐氏生前就喜愛古董、字畫、青瓷花瓶等)。整幢樓最具特徵的是整棟房屋橫向展開,在平面布局上採取了內外兩個面的處理,沿街三折圍合裡面形成了建築的對外「門面」,而真正的入口在兩側,既私秘又相對寬敞。主入口裝飾細膩華麗,它採用螺旋柱與複合柱式的結合,以及兩柱之間券門上的貝殼、卷渦和卷草圖案具有巴洛克藝術之風。寬敞的入口處可停放來往轎車.
88 丁聰漫畫陳列館 簡介:丁聰漫畫陳列館座落在古鎮北大街。,建造於2003年6月,辟成7個廳兩個室,分別為「前言廳」、「生平介紹廳」、「諷刺幽默廳」、「古今趣集廳」、「名著插圖廳」、「人物肖像廳」和其父親「丁悚作品廳」以及「錄象資料室」和「紀念品售賣室」。容納了丁聰先生各個時期代表作品一百二十多幅。進入大門,古銀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把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緻。展館裡有丁聰生平居住的擺設,各展室分別展出了丁聰的諷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圖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那些具有時代氣息又有諷刺意味的漫畫——畫面「很簡單」,加上寥寥數語的解釋,卻「道破了世間顛倒的次序」。靜下心來一幅幅細細看,「很有意思」「很有收穫」。
89 程十發祖居 簡介:程十發是畫壇著名的國畫大師,現在的楓涇鎮和平街151號是程十發祖輩當年生活行醫的地方。由著名國畫家、書法家劉旦宅題名的「程十發祖居」,經過整修正式開放,恢復了程十發祖父、父親行醫的診所廳堂和程十發早年居住的卧室,並展出了他一部分畫作。程十發祖居建於清代,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前後幢布局,前為平房,後為二層樓房,共有5間,面積約80平方米,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無斗拱。後房底層為落地格柵門,上層窗為格柵窗。建造年代無記載,據當地同住和平街的老者講述,結合房屋的結構特徵,其應屬清末建築。程十發祖居一座三埭兩天井後帶花園的宅院。裡邊恢復了程十發祖父、父親行醫的診所廳堂和程十發出生居住的卧室。卧室里雕花床、梳妝台一應俱全。同時祖居還展出了程十發部分畫作以及生活、創作用具。
90 平民女校舊址(暫停營業) 簡介:平民女校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舊址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32號A(今上海市老成都北路7弄42-44號)。為了「養成婦運人才,開展婦運工作」,黨組織在1921年年底先後兩次以「中華女界聯合會」的名義在報紙上公開刊登招生廣告,於1922年2月創辦了平民女校。女校的校務主任(即校長)先後由李達、蔡和森擔任,協助辦校的先後有王會悟(李達的夫人)、向警予等人,黨的領導人和知名人士陳獨秀、李達、陳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沈澤民等常來這裡授課。學生有30多人,較著名的有:王劍虹、王一知、丁玲、錢希君等。女校設置語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課程,並經常輪流請教師輪流就婦女運動問題做講演。張太雷、劉少奇也曾到學校介紹俄國革命和建設情況。平民女校實行半工半讀,在校內設置成衣組和織襪組,對外製作衣服和銷售產品。在黨的領導下,學生們還積极參加社會活動和工人運動。1922年底,1923年初,學校因經費拮据等原因停辦,部分學生後來轉入上海大學或上大附中學習。平民女校為黨和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婦女幹部,在婦女運動史上留下珍貴的一頁。1984年5月,這裡被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9月,被上海市婦聯命名為上海婦女教育基地。
91 青浦東鄉革命烈士陵園 簡介:青浦東鄉革命烈士陵園,俗稱火燒廟烈士墓,建於1939年清明節,位於青浦區華新鎮火星村。1999年10月,經青浦區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青浦東鄉革命烈士陵園」。青浦東鄉革命烈士陵園佔地16畝,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院內建造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墓區(墓地)3處,現已安放54位烈士的遺骨或骨灰。另外還有專為原淞滬抗日游擊縱隊領導人、江蘇省農業廳廳長顧復生同志設置的墓穴以及單獨設置無名革命烈士墓區。陵園內建有烈士事迹陳列室,收藏全區的革命烈士資料、圖片供觀瞻。免費接待青少年參觀、同時為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入黨宣誓儀式等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
92 李主一烈士紀念碑 簡介:為紀念李主一烈士,於1957年5月在曙光中學面北大門的中央大道中間始建李主一烈士紀念碑。碑上刻文如下:「烈士共產黨員李主一同志,曾於一九二七秋在奉城潘公祠創立曙光中學,積極進行革命工作,後不幸被捕,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從容就義,時年三十七歲。遇難前曾囑要立碑於校,題『死得其所』。茲為追念先烈,敬立此碑,並將奉城中學仍名曙光中學,以志永念。奉賢縣人民委員會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敬立。」1959年因紀念碑低矮,周圍又無松柏,顯得不夠嚴肅,故重建。「文革」期間,李主一烈士紀念碑被砸毀。「文革」後,群眾紛紛要求政府對李主一紀念碑問題作出適當處理,烈士家屬也多次信訪,要求澄清是非。奉賢縣民政科於1978年6月向當時的奉賢縣革命委員會提出了「重建李主一烈士紀念碑的報告」。為給革命烈士恢複名譽,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建議在曙光中學重建李主一烈士紀念碑。1980年1月,在曙光中學原碑的原址南側,校門內中央大道南端,重建「李主一烈士紀念碑」。新建的紀念碑台佔176.7平方米,上碑台有5級台階,碑座為正方形。紀念碑為磚、石、水泥結構,高度為8.5米。紀念碑北立面為正面,碑上鐫刻有原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吳仲超題詞「李主一烈士不朽,死得其所」。碑座正中立有高0.67米、寬1.24米的一塊記文碑,碑記同1957年5月1日紀念碑的碑文,下面加一行「奉賢縣人民政府1980年1月重建」。碑台東、西、南、北四面各設有台階,均可上碑台。碑台四周有十根磨石子水泥方柱及方條石塊構成的欄杆,高0.9米。紀念碑四周共栽有松柏28棵,黃楊球4棵,圓球新形海桐樹2棵。1983年11月28日,奉賢縣人民政府批准李主一烈士紀念碑為縣(現為區)級保護文物。1988年5月20日,奉賢縣人民政府又批准其為「奉賢縣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奉城鎮人民政府在碑座北面欄杆外立一高1.7米、寬1.3米的記文碑,黑底鎦金黃字,上書:奉賢縣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李主一烈士紀念碑。1995年9月29日,李主一烈士紀念碑被奉賢縣人民政府確立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在曙光中學舉行了隆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每年清明,學校總要組織全校師生祭掃紀念碑,緬懷先烈的英雄業跡,勉勵師生為實現崇高理想去努力奮鬥。
93 羅店抗戰殉難烈士紀念碑 簡介:羅店抗戰殉難烈士紀念碑(羅店紅十字紀念碑)為磚石結構,佔地3.7平方米,碑高5.65米,碑頂上有紅十字會會徽,塔體呈上小下大方柱形,上方鑲嵌烈士瓷像,下方鐫刻碑文,碑文誄言中有「恤傷遇難,慷慨成仁,沸騰熱血,慘烈絕倫,河山不改,姓字常新」等詞句,表達對犧牲的四位紅十字救護隊員的崇敬。紀念碑於1947年8月13日落成。1984年3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處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遺址紀念地點」,「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紀念碑因年久毀損,撥款重建。重建的紀念碑位於原碑的西南側15米處,即現羅店中學內,佔地面積196平方米,碑高8.35米,整個布局外貌及碑體、瓷像、誄文以舊碑為藍本修復。紀念碑於198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年紀念日正式落成。
94 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 簡介: 2003年8月13日,上海寶山區羅涇鎮豎立起一座「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原名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紀念碑)」,碑體鐫刻「警鐘長鳴,永誌不忘」8個大字。紀念碑坐南朝北,主體是用蘇州金山石雕刻而成的「石鍾」。碑高1.93米,重5.3噸,猶如一座淳樸而莊重的銅鐘。碑的底座背面鐫刻著「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碑名,西面刻有碑的銘文,東面是英文注釋,記錄了「8.13」淞滬抗戰開始後日本侵略軍的暴行。
95 上海戰役月浦攻堅戰紀念碑 簡介:作為解放上海的重要實物見證,2002年5月,寶山區月浦鎮人民政府在月浦公園興建了紀念碑。上海戰役月浦攻堅戰紀念碑坐北朝南,碑座採用紅褐色的大理石,莊重肅穆。碑的主體是兩位高擎紅旗、手持鋼槍、充滿怒火的解放軍戰士雕像,戰士的身邊是被攻克的敵碉堡殘垣。紀念碑碑高5.15米,標誌著月浦鎮於5月15日解放,紀念碑連花壇總高5.27米,象徵著5月27日上海勝利解放。紀念碑對學生團體和個人參觀免票,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等免費提供場地和幫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