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客家圍屋」新解?
「客家圍屋」新解?
最近在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上看到一篇文章,名為:《客家. 圍屋》,文章圖文結合,文字頗有新意,圖片很為精美(文章稱許多圖片來自網路),引起廣泛關注。我很欣賞現在的年輕人。
但是,這篇文章把「土樓」、「圍屋」、「圍龍屋」攪成一鍋粥了,有些說法顛覆了學術界已經肯定了的一些定義,有一些提法又是明顯錯的。當然,作為非建築專業的人寫這樣的文章,也是難免有差錯的。更何況,學術界對客家建築研究本身也還是在不斷更新。
因此,該文章也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義的啟示:我們能不能打開思想的圍籠,重新界定一下「客家圍屋」?
本人為建築師,又是客家人,研究客家建築多年,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客家. 圍屋》一文把「圍屋」定義為包括土樓和圍龍屋在內的客家建築: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轉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廣義的圍屋可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圍屋結合了漢民族的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它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於是形成了圍攏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攏屋存世最多,也最為出名。」
「只要有客家人聚集之地,就能看到圍屋蹤跡,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台灣的屏東、雲林等地。」
「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
「客家人的圍屋式樣的變遷還是有著一定規律的,先從四合院到五鳳樓,再從五鳳樓發展到方樓,最後乾脆把方樓的四角抹圓,建成了圓樓。」
「『圓』是天人合一的象徵,是中國人的宇宙觀認識,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
「客家人在圍屋中『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天人合一』般的龐大建築,其實是他們追求天下大同思想的集中體現,這樣的生活模式正是傳統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的社會模式。」
……
對於「土樓」、「圍屋和圍龍屋」,以及產生最早,其實是「圍」式建築的源頭的「九廳十八井」合院式住宅,它們的有關特點與區別,我曾寫過幾篇文章。我的文章主要寫的是:
土樓
土樓可以這樣界定:外牆用生土夯築而成的大型聚族而居群體樓房建築。這有其特定的含義,也是約定俗成的說法。
如果是「客家土樓」,它的定義為: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引自黃漢民《客家土樓民居》)
關於土樓的成因和演變,土樓民居研究專家黃漢民先生認為,土樓成因主要是「社會歷史、物質精神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土樓儘管造型奇特,但它脫胎於中國傳統圍合式民居,適應中國傳統農村宗族社會、儒家文化和小農經濟的需要,由環境條件而產生。土樓的特殊,是它為了適應「聚族而居」和防衛功能需要,採用了大體量建築和厚重的夯土牆。
土樓可分為五鳳樓、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
五鳳樓指的是對稱布局,多數為「三堂兩橫」(即三個廳堂,兩列「橫屋」),平面類似於「合院住宅」(九廳十八井)和「圍龍屋」的土樓。五鳳樓中堂後面的「後堂」,多數是一座三四層的土樓,兩側橫屋後高前低,層層跌落,整個建築群飛鵬展翅,很為壯觀。
五鳳樓一般大門外有院落(也可稱禾坪),有水塘,大門內是門廳、天井,然後是整座建築的核心——正廳,正廳兩側是橫屋。正廳用於祭祀、家族聚會議事、婚喪大事和一些公共活動,橫屋和後堂樓房用於居住。功能區分和總體布局和其他客家大住宅類似,維持了一般合院式住宅的傳統。但是,五鳳樓是屬於「土樓」,因為它符合土樓的基本特徵。
五鳳樓可以永定高陂建於清道光八年的裕隆樓(大夫第)為代表。
裕隆樓很有名氣。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建築大師劉敦楨所著的《中國住宅概說》就有介紹到這座樓。1978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專門介紹了承啟樓和裕隆樓。
方形土樓 方樓在整個土樓家族中占的比例最大,廣泛分布在閩西南山區,方形土樓規模不一,形式多樣,方樓總數,多於圓樓。
方形土樓的特點是:兩層以上,通常為三—五層,外牆為厚重的夯土牆,內部為木結構,有規整的平面,多數功能分布為底層廚房和雜間,二層以上貯藏和居住,外牆少開窗或開小窗,通風采光依靠內部,注重防衛功能。
方樓龐大、雄偉、造型獨特,使人對其感到神秘莫測。但是,認真考察其內部結構,方樓還是延續了傳統合院式建築內涵的。其平面布局依然是中軸對稱,核心位置設祖堂,體現孝祖敬宗的傳統思想和滿足聚族而居的需要,總體上是「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它的產生,和當時社會動蕩有很大關係。
比較典型的客家方樓有:永定湖坑的奎聚樓、永定高陂的遺經樓、南靖梅林的和貴樓等等。
圓形土樓圓樓比方樓少,但其神奇的建築造型吸引了千萬個遊客和研究者!當你來到閩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一下看到這種奇特的龐大建築,一定會感到震撼。
客家圓樓很早就見於中國古建築研究的有關資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京工學院學報》、劉敦楨的《中國住宅概說》和《中國古代建築史》就有介紹永定的客家土樓。但是,社會各界對土樓的重視,應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土樓,不管是五鳳樓,還是方樓、圓樓,其共同特點是生土築就的厚重外牆圍護,注重防衛功能和家族聚合,內部保持祖堂為核心的傳統,中軸對稱,做到向心有序、秩序井然的居住建築。
土樓不僅僅分布在客家地區,還分別在閩西南山區的非客家地區。因此,2008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是「福建土樓」。當然,客家土樓無論如何應該是佔主導地位的。
客家圍龍屋和圍屋
圍屋和圍龍屋是客家民居建築的又一主要類型。它和客家土樓一樣,體現客家人的文化特質以及與自然環境融合同時又抗爭的特點。
圍龍屋(有著作寫成「圍壠屋」和「圍攏屋」)是怎麼樣的建築?
圍龍屋是以「三堂兩橫」(有的是「兩堂兩橫」或「兩堂四橫」)合院式民居為基礎,後面加上半圓形(或弧形)圍屋的一種客家民居建築,多數圍龍屋前面還有曬坪和半圓形水塘,形成一種很獨特的建築平面。
「三堂兩橫」(含「兩堂兩橫」和「兩堂四橫」等)合院式住宅,是《中國住宅概說》一書中總結的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合院與四合院混合體住宅」。其特點是:沿中軸線布置的「堂屋」是房屋的核心,是祭祀和家族活動中心,兩邊的「橫屋」則為居住用房,而後面半圓形的「圍屋」多為附屬用房。圍屋和堂屋之間的半圓形空地,稱為「化胎」,含胎息之意,是講究風水的地方。
「三堂兩橫」的合院式民居是宗族社會和聚族而居的產物。而「三堂兩橫」合院住宅後面加圍屋前面加水塘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對大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種擴展。圍龍屋還可以根據家族人口和實力的增加而向兩邊擴展,變兩橫為四橫甚至六橫,一圍變成兩圍甚至三圍。
圍龍屋的核心是中心的「堂」,主要用於祭祀、會客和家族舉辦婚喪等大事的「大廳」和供奉祖先的「祖堂」(有的兩者合一),「堂」多為單層,層高比周邊房屋高,顯示其威嚴高大。兩邊用於居住的「橫屋」,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多為二層)。
圍龍屋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梅州一帶。閩西的長汀、上杭、武平也有和梅州相似的圍龍屋,但這些地方叫做「圍屋」,如列入福建省級文保單位的長汀「塗坊圍屋」、縣級文保單位的長汀南山「超坊圍屋」等等。
閩西「圍屋」和梅州圍龍屋基本類似,它們是同一類型的客家建築。
廣東還有另一種「圍屋」,分布在廣東的惠州和深圳一帶(也是客家地區),這種「圍屋」和梅州地區的「圍龍屋」有明顯的差別,代表建築有惠州的「崇林世居」、深圳寶安的「大萬世居」等。這種「圍屋」,主要特徵是它四周高牆圍合,突出了防衛功能,少了圓弧形的「圍」,外部造型大多為方形。
廣東深圳、惠州的客家圍屋和江西贛南一帶的客家圍屋倒很相似。
贛南也有客家地區,有「客家搖籃」之稱。贛南的圍屋,也是典型的客家建築之一。
贛南的「圍屋」,名稱多數叫「某某圍」,如「關西新圍」、「栗園圍」、「燕翼圍」等,最出名的是龍南的「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有極強的防衛功能,又適應大家族聚族而居的各種需要,整個建築群,布局井然、層次分明、空間豐富、蔚為壯觀。關西新圍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南圍屋產生於社會動亂、連年兵火、匪盜橫行、宗族械鬥時有發生的年代,加之險惡的自然環境,嚴酷的生存競爭,客家人為求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採取的一種建築形式。它和閩西土樓(不論方形和圓形)產生的條件和歷史背景是一樣的。
閩西的「圍屋」,類同於梅州的「圍龍屋」,和防衛功能很強的粵東贛南「圍屋」有較大差別。個人認為,「圍屋」似可包含「圍龍屋」,但「圍龍屋」不能包含「圍屋」。所以,閩西把類同於梅州圍龍屋的民居稱為「圍屋」是可以的,但它和粵東、贛南的「圍屋」是有區別的。
「九廳十八井」民居
「九廳十八井」民居,指的是那些很多廳堂,很多「天井」的大屋。
黃漢民在他的《客家土樓民居》一書中寫到:「客家人的祖籍地江西和閩西的廣大地區,客家人並不居住土樓,而是住在當地稱為『殿堂式』的單層合院式住宅中」。這「殿堂式」合院式住宅,大型的就是我們稱之為「九廳十八井」住宅。
閩西的所謂「合院式住宅」,是客家人南遷時帶來的北方「四合院」形式,又受到浙江、安徽一帶民居特色影響的「三合院與四合院混合體住宅」。其最普遍的平面形式是「三堂兩橫」(含縮小形「兩堂兩橫」擴大形「三堂四橫」或「四堂兩橫」)。特點是:中軸對稱,以兩進或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合院為橫列,兩側「橫屋」(和閩南人的「護厝」相似)左右烘托,橫屋為縱列。合院主要為公共空間,用於祭祀、家族活動等,橫屋則以居住為主。大的住宅有前面加倒座、水塘、後面加圍屋等,小的縮小到「兩堂兩橫」,或更小的「四點金」。「四點金」在長汀一帶叫做「上下廳」,是一般農家的住宅。
「九廳十八井」只是對建築規模的一種描述,「九和十八」,在這裡,它只是形容詞,而不是數詞。
「九廳十八井」民居這種傳統建築形式,產生於宗族社會,適用於聚族而居。因此,它和同一條件下產生的土樓、圍屋、五鳳樓等其他客家建築形式,雖有體型上的差異,但有根本共同點:
1)、都是「圍合式」建築,都有「對外封閉、對內開敞、強烈向心」的特點;
2)、中軸對稱,層次豐富,秩序井然;
3)、「孝祖敬宗」是中華民族傳統觀念的重要部分,也是客家人重要的價值觀,因此,房屋中心的「祖堂」非常重要,是整座房屋的核心,不管是「九廳十八井」、圍龍屋、五鳳樓還是土樓,都有一個核心——祖堂;
建築大師梁思成夫人林徽因說過,建築是時代和環境的寫照,的確如此。
土樓、圍屋、圍龍屋、九廳十八井合院住宅等客家民居建築,產生於客家人南遷以後,在社會動亂的環境下求生存發展,並適應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的需要而產生的。
至於它們之間的演變過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九廳十八井」合院住宅(含規模較小的合院式住宅)是源自北方的「四合院」,南遷過程中受皖、浙、贛民居影響而形成的建築形式。它產生時間最早,分布面很廣。圍龍屋、圍屋以至於土樓都由它演變而成。圍龍屋和土樓會有較大的型體差別,是由於環境條件和習慣造成的;土樓的五鳳樓、方樓、圓樓之間的演變也有複雜的社會、環境因素和受房主社會地位、文化素養的影響;要知道,傳統建築的「設計師」是由房主、工匠和風水先生組成的。他們根據環境和財力、房主喜好、當地習俗、工匠施工水平建造了千姿百態的客家建築。各類土樓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因此,沒有絕對的由一種形式「發展」到另一種形式的必要和可能。
至於圍屋和圍龍屋,一般認為,圍龍屋(帶有「化胎」的圓弧形圍屋,含梅州一帶的圍龍屋和閩西的「圍屋」),較接近於合院式民居,是合院式民居的變形,它產生時間和歷史背景可追溯時間較早。(當然,因結構形式所限,現在保存的也大多為清中晚期以後的建築)。
贛南、粵東(惠州、深圳)的高牆圍合的「圍屋」(有稱「四角樓」的)。贛南圍屋大多產生於閩粵客家人回遷贛南「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地區時期,形成規模和特色是在清中晚期(萬幼楠《贛南傳統建築與文化》)。社會的動亂和生存環境的險惡,使贛南圍屋特別注重「防衛功能」,使之形似碉堡。從圍屋設置槍眼來看,這時候已經由冷兵器轉為熱兵器了。惠州、深圳的圍屋,和贛南圍屋相類似,惠州「崇林世居」外圍牆高達9米,圍牆內佔地一萬多平米,儼然似一個大城堡。惠州和深圳的圍屋都以聚族而居和注重防衛功能為特色,和贛南圍屋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客家圍式建築中,真正叫做「圍屋」的是贛南圍屋(名字就直接叫做「某某圍」),和贛南圍屋類似的是惠州、深圳的「四角樓」(大多稱為「某某世居」),還有閩西實際上類同於梅州圍龍屋而稱為「圍屋」的建築群,現在,我們把這三種客家建築叫為「客家圍屋」。如果把梅州「圍龍屋」也歸為「圍屋」,那麼「圍屋」就包含贛南「圍屋」、惠州深圳「圍屋」、閩西「圍屋」(實際上類同於梅州「圍龍屋」)、梅州「圍屋」(原稱為「圍龍屋」),四個地區的兩大類型。把「圍龍屋」歸為「圍屋」,我認為似乎還可以說得過去。
問題是,「客家圍屋」是不是「廣義上」可以包含土樓和「九廳十八井」式合院式民居?這值得討論一下。
回到開頭,《客家.圍屋》稱「廣義上的圍屋可指各式客家圍樓或圍屋」,說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土樓不是「圍樓」嗎?不是也具備「圍式建築、聚族而居」特點嗎?
問題是,圍樓(土樓)不僅僅是客家地區有,閩南地區的華安、南靖等地也有,龍岩的適中(非客家),漳平的永福、赤水也有……2008年,聯合國將「福建土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土樓中,既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土樓」。將「土樓」都稱為「客家圍屋」顯然不合適。而且,土樓前面大多數沒有「禾坪」和「池塘」……
還有,「九廳十八井」式的合院式民居算不算「圍屋」?「九廳十八井」合院住宅的確也有「圍合」的特徵,有的(如培田的雙灼堂)還和梅州的圍龍屋有點相像,它也可以說是「圍式建築」,但它從來沒有被叫做「圍屋」過,如果稱它為「圍屋」,會和原稱為圍屋的客家建築攪混,按照「約定俗成」,似乎也不應稱之為「圍屋」為好。
我原來也有想過,「思想解放」一些,把「圍屋」的定義擴大一些,它可以包含「圍屋」、「圍龍屋」、「土樓」、「九廳十八井」合院民居。看來,現在還不行。不知《客家. 圍屋》的作者意見如何?
推薦閱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客家 · 圍屋
※「印象興寧」系列散文推薦之一:《龍燈》
※客家世界客家人「過房」的幾種習俗
※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 培田古村
TAG: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