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出現有助生命起源:宇宙輻射減少生命演化|宇宙|黑洞|恆星
宇宙輻射會將DNA和其它生命必備物質「扯碎」。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當恆星系剛開始形成時,會受到更密集的輻射影響。這些高能級輻射被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使得其輻射效果進一步加強。
但在宇宙擴張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此外,隨著黑洞體積增大,它們也從向外發射輻射,轉變為向內吸收輻射。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
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這些「宇宙工廠」生產了所有的化學元素,包括氧和氮,它們是地球大氣中的關鍵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宇宙形成早期,太空中充滿了正在爆炸的恆星,以及旋轉的塵土雲——這也是現代宇宙的組成元素,但早期宇宙中的星系要少得多。一顆穩定恆星附近的行星將持續受到密集宇宙輻射波的攻擊,這些輻射既來自行星系內部,又來自外部。
天文學家認為,在黑洞形成、宇宙擴張的過程中,宇宙輻射不斷減少,並在創造適合生命起源的條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宇宙輻射會將DNA和其它生命必備物質「扯碎」。
宇宙形成之初,比今天的宇宙要小得多,因此當恆星系剛開始形成時,會受到更密集的輻射影響。這些高能級輻射被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使得其輻射效果進一步加強。
但在宇宙擴張過程中,宇宙輻射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不僅釋放出的輻射量下降,它需要填充的空間也減少了。此外,隨著黑洞體積增大,它們也從向外發射輻射,轉變為向內吸收輻射。這意味著DNA受到的「被扯碎」的威脅變小了,從而增加了這些生命必備組件發展和演化的機會。
這一理論是由德克薩斯大學艾爾帕索分校的天文物理學家保羅·梅森博士(Paul Mason)提出的。他在本周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大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描述了宇宙形成中的一系列關鍵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炸的恆星,會發射大量宇宙射線)在過去比今天更為頻繁。但隨著宇宙不斷擴張,這些事件發生的頻次越來越少。
此外,恆星爆炸時產生的碎片也在生命形成過程中助了一臂之力。瀕死的恆星會加速內部物質的融合,使氫原子和氦原子撞在一起,形成更大、更重的元素,然後再被拋到宇宙中去。這些「宇宙工廠」生產了所有的化學元素,包括氧和氮,它們是地球大氣中的關鍵元素,而正是地球大氣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據梅森博士稱,最早的生命出現時間可能並不比地球形成早多久,即45億年之前。
「過了相當一段時間,宇宙中的射線密度才有所降低,不利於生命形成的事件也逐漸減少,降到了生命可以承擔的程度。」梅森博士指出。「這說明宇宙的擴張對於生命來說十分重要。」梅森博士還補充說:「這也說明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出現生命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我們猜測,地球上極為緩慢的生命起源過程是否與一系列干擾行為(如宇宙射線)的減少有關。」(葉子)
推薦閱讀:
※藍色黑洞(無限死循環的短故事)
※如果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的大爆炸,那麼它自身是怎麼突破史瓦西半徑的呢?
※聽!黑洞的嗡嗡聲……
※人會被(黑洞)引力撕碎嗎?
※黑洞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