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立巍:火的語言

原文載自於田藝苗的書籍《靠譜》

在空曠的酒店大堂見到秦立巍,他正盯著手中的日報發愁,媒體給了他一個醒目的大標題——「秦立巍:相信比馬友友拉得好」。他苦笑,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摘掉這頂年少輕狂的帽子。但很快,他就忘了這回事,開開心心的聊起了第二天的獨奏音樂會。年過30,他早已明白哪些是浮雲哪些是本質。

這些問題,他大約已回答過幾百遍,答得滴水不漏。他明朗得出乎我的意料。平時在海報和唱片封面上時常會看到這張臉,性格鋒芒畢露,看上去還有些糾結,糾結著驕傲、焦慮、義無反顧和一種時髦的酷。可是眼前的秦立巍,機敏、自然、優雅,完美地幾乎懷有戒備。曾在網上查閱過他的簡歷:1976年出生於上海,13歲跟隨父母移居澳洲,19歲考上大學學金融,之後去了倫敦跟隨著名大提琴家拉爾夫·科西鮑姆繼續深造音樂。輾轉三地給予他國際視野,也許因此,他身上貫穿了澳洲原野的陽光、倫敦的紳士作派,笑起來還留著上海男人的親切感。

我明白這些不痛不癢的問題其實不能打開他。於是不再提問,將帶來的攝影師介紹給他,然後跟在鏡頭後面觀看他擺pose。他很瘦很英俊,有些疲憊,敏感的體質。真是天生的明星,隨意一站就光彩奪目。手中沒有大提琴,他有些不自在。也許,最終只有音樂,只有他的琴聲能夠闡釋他。可是這樣的型男,一邊努力配合著攝影師,一邊不斷強調:

他想做一個透明的橋樑,傳遞古典音樂之美,

每一天獨自拉琴感受到的點點滴滴,

讓他很快樂,想與愛他的人們一起分享。

第二天晚上去上海音樂廳聽秦立巍的「詮釋·經典」專場。他握著大提琴淡淡出場,伴隨台下女孩們的尖叫。開場的熱身曲,他拉奏了貝多芬的降E大調大提琴與鋼琴變奏曲,「深愛庫妮的曼尼恩」,Op.46。一直低頭傾聽手中的大提琴,看不清臉上的神情,一身考究的中式西裝在聚光燈下散發細碎的光芒。這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還留著模仿莫扎特的痕迹,輕快溫和,以大提琴來演奏並不容易,需要極細膩的控制。相比從前青春湛亮所向披靡的炫技,如今他樸素、沉浸,已經開始了生命的另一重天地。他從這裡開始進入音樂。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0:02 科達依: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1 來自橄欖古典音樂

秦立巍23歲時就錄製了兩套高難度的大提琴經典作品,柯達伊的《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的演奏始終青春洋溢。少年意氣,一起呵成。相比前輩的滄桑道路,70、80後的演奏家們少年出場時就技驚四座,一個慾望與生命力蠢動的世界舞台向他們敞開。秦立巍說他大學念了金融,想看看自己能否走別的道路。

可這琴聲直截了當如決心:他必須拉琴。音樂家是一條前程未卜的艱辛道路,演奏家更需要不可一世的自信。只能攻不能怯。秦立巍13歲開始榮獲第一屆中國大提琴比賽兒童組第一名,到成為澳洲音樂賽場所向無敵的神話少年,再到後來獲得50年來華人大提琴家至高榮譽的柴可夫斯基比賽銀獎。這一路顯赫不僅累積了大提琴演奏技藝,更鋪展了堅實的演奏家道路。即使日後他有猶豫、不甘,有間歇性的倦怠期,那些少年得志的榮耀也會終生照耀溫暖著他。他多麼幸運,還有什麼比舞台、比激情演奏更能紀念青春呢。

如今聽他的巴赫《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仍然為他輕盈如泉的青春情懷而感動,還是第一次在巴赫複雜的裝飾音里,聽見青春與無畏。乾淨利落的換弓,收放自如的運弓,他擁抱憂愁,解放孤獨,步履輕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對於大提琴這種中低音樂器,秦立巍的氣質顯得輕快耀眼,這樣倒是產生了精彩的錯位感。他沒有桎梏於這種樂器的傷感,沒有抒情地失控。在柴可夫斯基比賽的賽場上,拉到最後一首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淚流滿面。他說,那時候說不清楚是什麼情緒,有傷感,有實現的喜悅,也有解脫。沒有說自己是因為深深地沉入音樂不可自拔這種官方濫調。這個樂器教會他的,還有真實。

是的,說不清楚的才是真實的人的感情。明暗交織,生命一點一點豐富壯闊。柯達伊的這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通篇的夢囈誑語,叫我們發現大提琴不只是獨白,它超越了邏輯與人的想像力,已足夠用來歌唱世界滄桑。

我要如何摹寫這火的語言。一個連頓弓擦出了火種,金色顫音在夜色中激蕩。黑暗滲透孤獨。黑暗讓你更加閃亮。他臉上的那種糾結、不安,一點一點跌落、粉碎,在音樂中溶化。音樂塑造了一個純粹的男子。但激情不滅,似古老火光,冥冥召喚,赤子之心朝向大海的方向呼號。星夜瘋魔盤旋,人們在哭泣在懷疑在死去,你聽見夜風裡的召喚,黑夜中你的黑髮如旗幟聳立。

「停下,再來,請注意節奏!」「把附點音縮短,提早收拍,這樣才能流暢,重來。」他一邊踏著節奏歌唱,一邊把過琴示範。「你要歌唱,用心歌唱」。他拿弓指著你。

差不多一百年前,卡薩爾斯說:「不要怕拉破你的琴」。這夜的音樂會,我們確實聽見了,心在歌唱。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IIa. Adagio - Tempo d"andante 秦立巍;張小惠 - Beethoven: The Cello Sonatas

2010 年,秦立巍出版新唱片《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他放慢腳步,細細尋找每一支旋律。不再有經過句,也不再有裝飾音,每一個音、每一個休止符都意味深長。

純正的古典音樂就是一種含蓄而飽滿的感情。這兩百年前的音樂,教會你什麼是感情。讓它從琴弦繞到心裡,直到它為你發光。時光如露珠凝聚,珍藏的記憶是你的財富。雨後的綠葉,夏日蟬鳴,母親的信,獨自拉琴的每個黃昏。等待中的男孩。輝煌的謝幕與夜航的落寞。萬人迷的事業與遊子情懷。不斷離開只為這激情不止不熄。最終帶來安慰的仍然是沉入音樂,如同走進古老森林,輕柔的曲調在心頭微微顫動。他身上天然的輕快熱情,在貝多芬強有力的精湛動機中緩慢打開了,他開始溫存、流連,只想迷失在這裡。沒有深刻的迷失如何會明白自己能夠走得多遠。

像Op.5中的快板,每個節奏都伴隨著音色變幻,那也許是演奏技術的勝利;但到了貝多芬晚期的Op.102,就已是一曲酣暢的心靈之歌了。一支漫長線條中,脆弱與勇氣,美與噩運,虛實呼應,因果流轉。一段段休止符中伴隨著疑慮。大師的開拓之作,漫長曲折的探尋真理之途,他跟隨這蜿蜒之路越走越遠。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岩壁上布滿塵埃的古老圖紋,一點點擦亮、一段段識破。探索藝術之美的道路,無畏地走向壯闊的激情,經歷這樣的路途,生命才能如潑墨般綻放。於是貝多芬最懂得溫柔。心在歌唱。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Oriental Dance, Op. 2 No. 2 秦立巍;張小惠 - Rachmaninov: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最後的返場曲,他說,我再拉一遍拉赫瑪尼諾夫吧。請大家再陪我一遍。

再陪我一遍。彷彿演奏只是他自己的事。

最後一曲,總是很快地結束。我隨散場的燈光起立,隨散場的人流離開劇院,穿過空曠的人民廣場,聽著霓虹與夜風中仍有音樂回蕩。城市靜默。

音樂與生命如河流,收集了彩虹、星光、烈日,天空的藍和風與飛鳥的倒影,眼淚的甜味與石子撲通跌入水中的鈍響,緩緩流過日益乾燥的城市。

在城市繁華的深淵,幸好還有音樂家,打擊你的神經,驚擾你的美夢,將一個顫音猛地拍進你胸口。

2010.9

▼歷史閱讀(點擊以下標題即可查看):

  • 《橄欖古典音樂》雜誌創刊!

  • 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面向中國招生啦!

  • 小朋友們,你想做一回「巴黎男童」嘛?

  • 十首美到爆的大提琴曲送給你

  • 巴赫的"歌聲"不是小溪,是大海

  • Q:商務合作、投稿?A:請郵件 liujie@ganlan.com.cn
    推薦閱讀:

    中東存活指南|一句口頭禪走遍阿拉伯世界
    翻譯是在做什麼
    如何開始學習一門語言
    如何優雅的在長距離賽事中補充體能(PA級別語言,謹慎閱讀)
    彩雲追竹的文件夾【語言運用坊】

    TAG: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