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歷史記錄刪得掉嗎?
credit:銳景創意
分享一個老掉牙的笑話:「如果我死了,請讓我的網路歷史記錄陪葬。」 我相信每個人都這麼想,因為無論如何小心翼翼,總會有一些不聯繫當時環境就無法理解的詭異瀏覽歷史;而且還會手抖多次點進別人的臉書首頁。即便當今互聯網的發展神速,人們對網路隱私的理解卻總是慢半拍。
這就是《就不告訴你(Stuff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欄目組與《兼職天才(Part-Time Genius)》的威廉·皮爾遜和門戈·哈迪庫多爾合作的原因,兩者共同製作了網路隱私相關的兩集節目。節目中馬特·弗雷德里克、本·鮑林和諾埃爾·布朗先發制人,回答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網路瀏覽記錄是否刪的掉?結果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互聯網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千禧伊始全球只有7%的人上網,而現在上網人數已突破40億,超過了全球總人數的一半。因為網路已經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成了天賦人權。
由於互聯網用戶基礎龐大,收集用戶信息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搜索引擎(如谷歌)和社交媒體(如臉書)都存儲著有極高商業價值的用戶數據。這些日常生活數據對政府,包括黑客也價值不菲。但多虧了目標營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自己網路信息的重要性。然而刪除自己在網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信息絕不是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資料庫里的東西並沒有真正的消失了。然而由於未經閱讀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服務條款,收回已分享的個人信息只是痴人說夢罷了。雖說可能用戶群體無法查看已刪除的信息,但它並沒有消失,該內容不再屬於用戶本身,只是換了個方式存儲罷了。
舉個栗子,只有申請永久銷號才能刪除臉書數據;而谷歌則可以永久保留個人信息,並在公司認為合適時使用;你可以在油管上刪除視頻,但視頻還是會保存在伺服器上;安卓手機可以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監聽電話並錄音。而這些行為在美國都是合法的:2017年3月,國會投票決定允許公司收集售賣用戶的瀏覽數據;但在歐洲卻不行。
但這不限於那些兜售用戶信息的公司,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也從中獲利。馬特、本和諾埃爾在先前的視頻里就講了很多關於國家安全局的內容,主要是政府需要知道誰在何時何地出於何種原因瀏覽了這些網頁。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無所不用其極,從通過後台解鎖iPhone尋找恐怖分子,到尋找那些瀏覽聲援特朗普下台網站的用戶。公民權力還是國土安全?法律的天平將傾向更有利的一方。
推薦閱讀:
※讀《史記》魏公子列傳—存公心滅私慾,保社稷為黎民
※《史記·列傳》★卷九十八
※《史記》 — 高祖本紀第八
※絕版老照片中的歷史記憶
※《史記系列講座》第二講:項羽本紀(本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