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桂林古本傷寒論

古林古本傷寒論-平脈法第一(1.45-1.51)

【1.45】 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魚際者,宗氣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墜,為難治。

【1.46】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1.47】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1.48】 寸口脈浮緊①,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1.49】 寸口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熱;風為虛,虛為寒。風虛相搏,則洒淅惡寒也。

【1.50】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也?師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也②。何謂陽脈不足?③師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何謂陰脈不足?④師曰:假令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澀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⑥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1.51】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於上,名曰潔也;濁邪中於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虛微,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⑦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薰,口爛食斷⑧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氣①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齊築湫痛,命將難全。

  • ① 「浮緊」:白雲閣本及會通本作「浮而緊」。
  • ② 「也」:白雲閣本無。
  • ③ 「何謂陽脈不足?」:白雲閣本作「曰:何謂陽脈不足?」
  • ④ 「何謂陰脈不足?」:白雲閣本作「曰:何謂陰脈不足?」
  • ⑤ 「假令」:白雲閣本與會通本無此二字。
  • ⑥ 「留」:成本作「流」,宋本、會通作「留」,白雲閣本作「溜」應為誤刻。
  • ⑦ 「謂」:白雲閣本作「為」,另三本均作「謂」。
  • ⑧ 「口爛食斷」:可以解釋為「口腔潰瘍糜爛而無法進食」。他本中「斷」多作「齗」。「齗」者,「牙齦」也。
  • 若將「食」解釋為「蝕」,「食齗」解釋為「牙齦糜爛」亦能講通。
  • 推薦閱讀:

    桂林十八中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印在軟妹幣上的風景,和劉三姐談情說愛
    詩意浪漫的山水,我想去桂林!
    靜靜享受桂林的一山一水
    美圖美景:桂林山水甲天下

    TAG:傷寒論 | 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