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5歲?非傳染性疾病走高令人憂心

  5月15日,世衛組織公布《2014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全球總體預期壽命在過去22年間增加了6年,中國剛好與這一水平持平,目前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但在成績單背後,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走高等因素令人憂心。

  預期壽命從35歲到75歲:公共衛生改善功不可沒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變成75歲,增長了整整40歲,這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其中公共衛生工作取得成效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近日介紹,我國自1978年實施有計劃的預防接種以來,脊髓灰質炎、百白破、麻疹疫苗的接種率不斷上升。據估算,30多年來,全國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6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幅在99%以上。

  不僅於此,自2009年啟動醫改以來,國家面向全體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傳染病防治等12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對危害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進行了有效干預。

  在4月17日舉辦的全國婦幼健康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國強介紹,2013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23.2/10萬,較2000年降低了56.2%;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9.5‰和12‰,較2000年分別降低了70.5%和69.8%,兩者死亡率的下降直接提高了人均預期壽命。

  非傳染性疾病高發為壽命縮減亮警示燈

  報告指出,全世界範圍內,死亡原因和年齡的趨勢正發生重大轉變。例如,22個非洲國家過早死亡的人群中,70%的壽命縮減緣於傳染病或相關疾病。高收入國家佔大多數比率的47個國家中,非傳染性疾病和損傷是造成90%的壽命縮減的原因。目前,在非傳染性疾病和損傷致死中,頭三號原因是冠心病、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中風。

  這一現象在我國也是如此。2013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非傳染性疾病媒體交流會上,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曾表示,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威脅到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中國每年有800萬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其中有300萬屬於過早死亡。

  「我國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佔比重達到70%,因慢病死亡占居民總死亡構成比重已上升至85%。」王宇指出,30多年來,由於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急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其相對死亡比大幅下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及其相對死亡比迅速提高。

  令人擔憂的是,很多非傳染性疾病在兒童身上已現端倪。「肥胖兒童中的高血壓檢出率約為30%,其中超過40%的患者會發展為成年高血壓。」根據近年來對北京市兒童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北京市兒童成人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米傑坦言,兒童青少年高血壓已經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預防應該從孩子抓起。

  健康生活方式為享有優質長壽生活保駕護航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傳染性疾病高發的主要因素。」王宇直言,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的吸煙率達28.3%,其中男性高達53.3%;飲酒率為36.4%,其中有害飲酒比例為9.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僅有11.9%;超過7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鹽和食用油的攝入量都大大超標,每天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的人群比例超過50%。

  「健康壽命比壽命更重要。」專家指出,諸如醫療保障水平、社會公平等社會政策的改善需要時間,但是個人生活方式改變卻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管住嘴」「邁開腿」「放鬆心情」,限油、控鹽、禁煙,每天安排適量運動,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病概率,才能享有優質的長壽生活。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 本報記者 金振婭)


推薦閱讀:

中國丈夫受韓日女性青睞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論中國古代禪詩的意境
中國人該怎樣減肥
中國在聯合國8次說「不」

TAG:中國 | 中國人 | 疾病 | 壽命 | 性疾病 | 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