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六步教學模式」

感悟「六步教學模式」

感悟「六步教學模式」

朱應寬 陳詠梅

「六步教學模式」是指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拓展反思、當堂檢測六步教學過程的模式。創造性、藝術性地運用好了,的確能很好地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實現課堂高效的目的。宜昌市上海中學九年級語文組對這「六步教學模式」認真研究、探索、實踐,體會良多。現將「六步」語文教學實驗的體會陳述如下,以求與同行們交流。

一、情景導入的方式

情景導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選擇依據是文本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等,下面介紹幾種運用較多的導入方法。

(一)、意境導入

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用意境導入,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或想像,如同身臨其境,在心靈上受到感染,從而感同身受,親悟其意。如教讀《聽潮》就可用這樣的意境導入:

那恬靜平和的美妙音樂聲,把我們引入風平浪靜的大海邊,去欣賞大海那種靜謐的柔和美!那巨浪排空擊岸的聲響,又把我們帶到驚濤拍岸的大海上,卻領略大海發怒時的那種雄壯美和陽剛之氣。

(二)、懸念導入

在教讀課文之前,有意設置懸念,能夠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種種疑問,並由此產生強烈的探求欲,從而吸引他們隨著老師的引導一步一步地進入到課文所描寫的藝術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後果。如教讀《楊修之死》,可首先用疑問設置懸念:

楊修之父楊彪在董卓作亂時,為保漢獻帝幾乎死難,可謂忠於漢室的名臣;楊修機敏過人,才智不在王粲、陳琳、孔融之下,真可謂忠父智子,而作為漢獻帝時魏王的曹操為何亡殺楊修呢?

(三)、圖片導入

圖片具有可視性,直覺性,用圖片導入可使學生具體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課文的內容,尤其是對於難以理解的課文,運用圖片導入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又生動形象,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如教讀《向沙漠進軍》可將沙漠的實際狀況和治理後的情景製成幻燈片播放。同樣,教讀《蘇州園林》可用幻燈或挂圖展示蘇州園林的有關圖片;教讀《記一輛紡車》可展示紡車圖片。

(四)、角色導入

角色導入可讓學生直觀感覺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從而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思想靈魂和作品的內容主旨。小說、戲劇的教學可選用這種方法導入。如教讀《守財奴》,可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搶奪梳妝匣的場面,要使葛朗台的醜惡神態(對金子的痴狂)畢現,骯髒的靈魂(對女兒的冷酷)畢露。教讀《裝在套子里的人》,也可用人扮演別里科夫的角色,著重通過他的套子式的生活習慣來反映他套子式的思想。

(五)、音樂導入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用音樂導入,能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進入或體會到課文所描寫的境界,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如教讀《明湖居聽書》,就可這樣導入:

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為那裡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動得如痴如醉!上世紀末,當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後,禁不住老淚縱橫,說自己因此「觸摸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現在讓我們也來聆聽這首《如歌的行板》吧!(放音樂)此後不久,在中國有一位名叫劉鶚的奇人,也被一段音樂陶醉了,請看《明湖居聽書》。

同樣,教讀《春》可播放《春天在哪裡》;教讀《周總理,你在哪裡》可播放哀樂,通過低沉哀傷的曲調引起學生對周總理的深深懷念。

(六)、名句導入

古詩文名句語言雋永,意蘊豐厚,千古流傳。在導入課文時,結合課文特點,恰當地引用古詩文名句,能夠使學生通過詩文名句的意蘊和寫法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或想像,從而感受到所學課文的精妙之處。如古代寫秋的詩文很多,在教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時,就可引用古詩文名句來導入:定還記得一些描寫秋的詩句吧!如「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這些詩句在寫景和抒情上有什麼共同特點?(讓學生從蕭瑟的秋風,飄落的黃葉中體會出詩人憂愁、悲涼的心情)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發凄苦的心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寫了怎樣的景,抒發了怎樣的情?

(七)、串珠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是指在學習某個作家的作品時,將學生所熟悉的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採用藝術的方法加以串聯,從而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所學課文,這種方法既能幫助學生複習舊課,又新穎別緻,能夠吸引住學生。如教讀《威尼斯》,就可這樣將朱自清的作品串珠後進行導入: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踏著《春》的腳步而來,攜我們觀看了梅雨潭的《綠》,陪我們觀賞了《荷塘月色》,爾後,他離我們《匆匆》而去,把《背影》深深地印在了我們腦海里,這位作家是誰?

(八)、文題導入

文題導入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觸新課時,抓住文題特點和它與課文的內容聯繫,通過對文題進行改寫、加標點或解釋來引起學生注意,激發求知慾,從而導入課文的一種方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文題是由三個名片語成的短語,這三個短語點出了課文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在教讀這課時,就可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將文題改寫成一個能夠體現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主要內容的句子(可改為:《林教頭風雪之夜山神廟前殺敵報仇》),然後再以這個句子作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在教讀《葯》時,可先要求學生在文題後分別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看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側重點有什麼不同。加感嘆號,側重點為:多麼令人震驚、顫慄的葯啊!加上問號,側重點為:療救病態中國社會的葯在哪裡?加冒號,側重點為:療救病態中國社會的葯應該是這樣的。然後以此為契機,來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

(九)、故事導入

故事總是吸引著孩子們的。孩子愛聽故事,各種和課文有關奇聞逸事往往會始學生興緻勃勃的進入課文的學習。這其中常見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響常不限於課內,有時還會激起學生課外的閱讀興趣,自己去尋找作家的作品來閱讀。如在《誰的本領大》這一課的教學中,先給學生講述一個「五官爭功」的故事,再讓他們比比誰的本領大,都能迅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出示目標的思考

如果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給人的感覺是課堂模糊渺茫,教師無所事事。所以,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有了靈魂,語文課堂才能活起來,怎樣確定語文教學的目標呢。

關鍵問題是對教材的理解,必須吃透教材,知道一課教材在全組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全組及本課教材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知道本課教材的主旨,找准反映教材主旨的重點語句,並深入理解,確定好整節課的支點(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及認識水平的訓練點),然後按「三維」目標確定每節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即一節課的總體目標。對於語文教學來說總體目標應體現以下幾點:①、逐漸豐富字、詞、句、段、篇的知識,逐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②、感受閱讀理解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綜合素質。(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及創新意識等)③、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良好道德品質的感染和熏陶等。

應該明確的是圍繞上述目標確定的總體目標,是分散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的。對於整節課來說,總體目標是各個教學環節的方向,教學環節為總體目標服務,所以,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應有明確的環節目標。

1、對課題的處理:

板書課題後,由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做重點板書。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閱讀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為提高全課閱讀效果奠定基礎。②、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問題融入教師的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樂於參與。以學定教還表現在老師對這些問題的處理,順應學生的思維,各個擊破,找出問題的答案。③、通過問題的解答,把握文章要點,在全課教學中的導入作用比較顯著。由此,我們可以感悟到這個環節較強的目的性。

2、初讀感知部分的處理

「初步接觸課文,整體感知全文」是一節閱讀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這個環節處理不好,教材就會失去整體性,也會丟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良好機會。

「初讀課文」應怎樣處理,部分教師有模糊認識。從處理形式來看,有通過默讀進入課文的,有全班齊讀進入課文的,有教師範讀進入課文的,也有通過學生輪流讀進入課文的。但問及教師為什麼這樣做時,有的教師支支吾吾,說不清緣由。這說明教師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只注重了形式,沒考慮其作用,也就是說「環節目標」不明確。

①、認真讀兩遍課文,第一遍讀准生字的字音,把生字組成的詞語划下來,再通過查字典理解詞意。

②、第二遍讀課文時,要把每一句話讀得正確、流利,比較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我們來分析這兩點要求的目的:

其一、培養認真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勾畫不懂的詞語,不動筆墨不讀書,有利於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良好習慣,有利於提高閱讀效果。

其二、不懂的詞通過查字典理解詞義,滲透了理解詞義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③、正確流利的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準確理解和感情朗讀的基礎,但又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所以,為數不少的學生到了高年級還不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甚至成為終身缺欠。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我們能感受到它的目標,既包含「字詞」等知識點,又包含正確流利地讀等能力點,還體現了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實現了同一環節中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以教材為支點,由教材做引申,多角度設計每一環節的教學目標,最大限度的發揮教材的作用,使「三維」目標和諧統一於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質,這就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設計。

3、對課文重點部分的處理

從學生的發展這一角度出發設計「自主閱讀,合作交流」的內容,同時又能感受文章的情感,提升認識水平,這樣的課文內容就是教學的重點,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落實「三維」目標的支點。挖掘了教材的知識價值、能力價值和育人價值,使學生受益非淺。

回顧以上環節,我們得出這一教學設計的目標為: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合作意識、朗讀能力的培養同時並舉,情操的陶冶與此同行。總之,要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應做到:找准實施目標的支點,立體設計各環節目標,紮實組織各環節的教學。

三、引導自學的技巧

成功教學法中對學生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學能力。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課堂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預習法。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去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大概,邊學邊圈記,有不懂或疑惑的地方作上標記,課下詢問或課堂中由老師解惑。這種方法雖簡單,但實效性很強,長期堅持,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嘗試法。其實我們教學案中自學內容就是嘗試學習法,在老師編寫設計的內容上,學生先嘗試解答,或根據教師的自學提綱,步步解決,這種方法需要老師在課案上給學生設計好一定的梯度。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初次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3、歸納法。每學完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後,應鼓勵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點作一系統性歸納,可設計成知識網路圖或知識鏈,以加深記憶。

4、調查、實踐法。教師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讓學生去調查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親自去實踐。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實物測量周邊的建築物,通過調查和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5、互學。在自學中還可以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一個組長,讓他們在一個組內通過合作、討論、交流。

四、合作探究的機制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自主即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賦予他們一定的責任和自主權,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使其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體驗到精神愉悅,並發展其堅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1. 抓重點學

學生已經懂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思考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夥伴合作學習能解決的教師不講,重要的問題教師有的講不清楚,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搞清楚。

 如今的語文教科書一改過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風,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鮮明的主題。教學時,盡可以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來學,並試著與學生一起來學課文,而不是教師一味地講。從而構建一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練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則要真正的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前的教學設計。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在山的那邊》一詩,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談一次失敗的經歷,從而引導學習主體探索、進取、嘗試,克服困難、不怕挫折,樹立堅定信念。

2. 給時間學

一節課要給學生一半以上的時間去讀、去思、去說、去寫,讓所有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不要把學生的讀書活動和動筆操練作業一起布置,避免學生為了完成書面作業而虛化了讀書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讀書的速度來安排讀書時間,應當有較充分的時間讓所有的學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獨立讀書學習。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前,先請學生把「導讀」默讀一遍,再指名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默讀和聽讀期間,注意這篇「導讀」告訴我們什麼,最後請學生回答。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通過自讀、自想、自說,加深對導讀提示的理解,居高臨下地把握將學習的五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在無形中滲透學習這組課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學習新的課文時,既心中有數、有目標,又輕鬆、自動,可化難為易,化深為淺。

3. 放權利學

教師要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實施民主化教學,讓學生在充足的學習時間裡愉悅地學習,我們就要盡量給予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學習方法的自主權,學習結果的評價權。韓愈在《師說》中指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不如弟子。」。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始終保持平等,這樣就能把學生與教師從相互懷疑,缺乏友愛的氣氛中解放出來。在七年級上冊《斑羚飛渡》一文的教學中,可有意用沒有表情的語調朗讀第九自然段,然後讓學生來評價,做小老師,讓學生把教師當作「對手」,可用課文中的語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讀來指出教師的不足,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積極自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隨著主體學習的創造性,積極性高漲,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更為落實,因此,教學中時刻要注意,對學生的創見,要充分鼓勵,對學生的意見,要尊重理解,對學生的誤解,要寬容引導。 

(二)、創造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

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體現了學習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是提高主體學習效率,增強學習密度,拓寬學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語文課堂教學中交往活動的主體應當是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不是教師和單個學生的交流。

1、相信學生成功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與學生平等地走進新課程,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敢於把機會讓給學生,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自己學習的過程。例如,學習《春》時,引導學生從「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等內容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寫一段文字,或分類收集詩句,編製一期以「春意常在」為主題的壁報,讓學生充分感受同學間合作的成功意義。《醜小鴨》這樣的童話,許多學生並不陌生,在了解醜小鴨的遭遇的前提下,讓學生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創作資料,看他是怎樣在逆境中成才的,在班上交流,並討論醜小鴨形象的現實意義,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教師把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時受到激勵、指導和建議,形成了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在平時的課堂中,學生們可以不舉手直接站起來發言,可以與前後左右的同學討論、找合適的夥伴合作,這樣才更有助於合作性學習的開展。

2、給予學生自由合作的空間

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對象,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儘可能地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它可以使得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更加開放,學生有了更多的思維空間,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教學《社戲》一課的過程中,讀書時,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段落、句群進行朗讀或默讀;作業時,允許學生在布置的作業範圍內選擇作業;在結合學生生活的環境和當地的民俗風情來談鄉土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時,讓學生自由合作,可用朗讀書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展示成果的方式、更可利用電化手段演示。

3、提供學生快樂合作的環境

合作學習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思考、表達的機會,可養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豐富了情感。如《戲曲大舞台》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五個小組進行戲曲知識問答。活動前讓學生分組到鄉鎮、學校圖書館(室)摘錄戲曲方面的知識(戲曲的概念,戲曲的特點,戲曲的種類等等),到電腦房、網吧等地方上網(如咚咚鏘網站、神州戲曲網、戲曲搖籃、梨園春戲曲在線網等等)查詢有關戲曲方面的資料,並下載一些戲曲片段,之後將獲得的知識相互傳遞,然後進行知識問答,最後進行活動評價與總結。活動讓全班學生了解了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發現了當今社會在戲曲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共同感受了中華戲曲的魅力。同時,這種互學互補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環境,為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

(三)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

1、樹立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

學生只有對解決問題充滿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成功或是失敗,都能精神振奮,勇往直前,不斷克服探究的障礙,取得探究的最後成功。可讓學生積累探究成功的體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探究的問題,應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給予必要的探索時間,教師還可作適當的提示。例如,學習《月亮上的足跡》時,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講起,介紹有關月球的知識、人類登月全過程以及很多的神話傳說、科幻作品等,甚至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想像未來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總之,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又可以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就說,大膽表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當學生髮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探究問題的信心就會不斷地在一次次成功的表達樹立起來。

2、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正確的指導不僅不會限制學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發現而且能保證學生明確目標,更加自信地進行探究,避免他們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方式,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對探究的進程和解決問題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同時可運用一些手段。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討論學習時,可以對問題發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從問題出發,追溯解決問題的各種先行步驟,從而解決問題;學生還是無法解決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撥。如教學《最後一課》的過程中,要解決「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這個問題時,之前一定要分析韓麥爾先生與小弗朗士的形象。教師可點撥: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五、拓展反思的安排

首先,拓展的內容應該緊扣文章的中心,應該有助於學生感悟課文內涵,不要為拓展而拓展。

1.當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比較遠,理解起來有難度的時候,我們就應補充一些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提升認識。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國榷》原稿被偷後,談遷在悲憤欲絕的情況下重新振作,重新搜集資料從頭編寫新《國榷》」這一部分的內容最能體現出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但是這種生活離這些從來沒吃過苦的學生太遠了,他們哪能體會到當時談遷所遭遇的困苦和所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教者為他們創設了情境,於是學生們便開始漫無邊際、絞盡腦汁想像談遷在搜集資料過程中所受的苦,不是留於表面就是誇大於實,很難走進人物的內心。這時,教者為學生展示了一段視頻資料: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談遷為了到一座寺廟裡搜集一點史料,竟走了十幾里路,最後饑寒交迫,昏倒在寺廟門口。學生看了以後,沒有華麗的語言讚美,但從他們的朗讀中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感動和敬佩,他們真正讀懂了談遷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正是這一拓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走近主人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起到了幫助。

學習《安塞腰鼓》時,學生從字面上感受到的只是「安塞腰鼓」這一民間舞蹈藝術的鏗鏘磅礴和黃土高原上後生所爆發出來的巨大能量,但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卻缺乏了解,文後「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升華」 學生根本無法讀懂痛苦從何而來,夢幻有又在追求什麼。而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往往直呼「這種內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靠學生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而有一位教學經驗頗豐富的教師在處理這一教學環節時,稍加點撥,隨即為學生播放了歌曲《我的故鄉》。學生感悟了:原來痛苦來自故鄉的貧窮和落後——「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貧瘠的土地,微薄的希望」;而夢幻則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用真情和汗水換來故鄉的地肥水美」。教師們也恍然大悟,這兒的拓展是多麼的恰到好處,沒有牽強刻板的分析講解,輕而易舉幫助學生提升了認識,化解了教學難點。

2.有些課外的閱讀資料與所學文本可以相互映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此時的拓展效果也是不錯的。

《月光啟蒙》一文是作者孫友田的一篇回憶童年時,母親在夏夜月光下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淳樸優美的文字中流露出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學生從頭到尾都沉浸在母愛的溫暖中,他們動情地表達著對母愛的感動和感激。但這些不是我們平時顯而易聽的嗎?我覺得還不夠!當學生拓展讀完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時,他們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了——失去了記憶的母親,成了作者心中永遠珍藏著的一輪明月,也成了學生們心中永遠的明月!這是學生從內心發出的呼喚!

教學李白送別詩《黃鶴樓送別》時,我給學生補充介紹了表現李孟之間友情深厚的資料,補充了李白的另兩首詩《贈孟浩然》、《江下流》,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對於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再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學生就能體會到所謂「孤帆遠影碧空盡」其實是李白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的那隻小船啊,對於友情之深、離情之切感悟就更深刻了。

3、在平實簡短的文本背後,蘊藏著大量的空白,填補這些空白,能使學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維現狀,在學生「憤悱」狀態下進行拓展。

如有位教師教《路旁的橡樹》。他不光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去啟發學生要保護樹木,而且更深層次地挖掘了文本的內涵,本著人文精神,把材料的意義提升到更高一層:樹也是大地的生命,是和我們同樣享有生存權的大自然的一員,因此我們要珍惜它的存在,保護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據此,老師大膽對文本空白做了創造性的補充:讓學生輕閉雙眼,在音樂伴奏下,教師動情地朗誦了一首詩,讓學生想像,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一顆樹/一個綠色的童話/葉兒是可愛的手掌/搖著陽光閃亮的光環/風的撫摸令葉兒陶醉/樹葉兒舞動著天真的夢幻/一顆樹/一個會唱歌的童話/枝條兒是神奇的琴鍵/鳥兒一邊彈奏一邊歌唱/朵朵鮮花/是亮麗的鈴鐺/搖響春天的歡樂。「水嘗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實踐證明:這兩分鐘的拓展內容,使學生的情感在詩情畫意的聯想中,和文中人物心理緊緊相融,教師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出色地達成了學習目標。 

其次,拓展的方式也應有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熱鬧浮躁的課堂氣氛,任何一種方式、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再次,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備教材的時候,就應該確定好拓展的時機,把握好拓展的時間。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懂得見機行事,點到為止。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自然而然把課外內容引入課堂,或者把學生的興趣引向課外。不能為了討學生喜歡而把課講得天花亂墜,漫無邊際,而應緊緊圍繞課堂內容瞄準教學目標而展開延伸,放得開也要收得快。

我們可能嘗試過「意外」的延伸所帶來的精彩與難忘,但千萬不要忘記,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沒有對文本的充分挖掘,沒有對學生的準確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產生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否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才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所必要的,才是學生形成語文素養所必須的,這樣的延伸才是構建在我們老師可控制、可引導的平台上,才會具備無可比擬的課程價值,才是我們課程改革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所期待的。

六、當堂檢測的處理

「課堂檢測」是為了學生鞏固知識,內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裡要達到高效,師生雙邊都要努力。

[操作]:①布置課堂作業。

②督促學生獨立完成課堂作業。

③點評已完成學生的作業,沒完成的學生要求其「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時完成。

[時間]:不少於15分鐘。

[目的]: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檢測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了學習目標。

[意義]:①及時反饋信息,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的就視為達到學習目標,做到了「堂堂清」。

②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操作能力。

[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像考試那樣,獨立完成作業,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主導作用]:督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鼓勵做完必做題的學生做選做題或思考題。通過巡視,了解哪些同學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點]:①課堂作業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

②課堂作業要典型,適度和適量。

③課堂作業要低起點,尤其是照顧到後進生,多層次,有必做題,有選做題,有時還有思考題。

隨著高效課堂模式的不斷探索,還會產生更多的有效模式,課堂「六步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種。在使用中,學習對象不同,學習內容不同,達到的目標不同,還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還要不斷探索和追求。

推薦閱讀:

看了《無聲告白》後,你的感受是什麼?
夜已深,情難抑,往事歷歷涌心頭(深情感悟)
有什麼不可逆的事情給你啟發?
你那麼執著的,是否已被你放過
期市感悟——《寬客》華爾街頂級數量金融大師的另類人生

TAG:感悟 | 教學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