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研究
07-12
在安陽舉行的第六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上,河 圖 洛 書 研 究(提綱)陳 國 鈞目錄………………………………………………………………………… 1頁A、河圖洛書研究的必要和現狀……………………………………………2頁B、河圖洛書的幾種古代說法………………………………………………3 頁C、河圖洛書的幾種現代說法………………………………………………4 頁D、河圖洛書與五行的關係 ………………………………………………5 頁E、對於洪範第一條的白話解釋………………………………………… 7頁F、河圖洛書與曆法的關係 ……………………………………………… 8 頁G、河圖洛書與地理的關係…………………………………………………8頁H、河圖洛書與政治的關係…………………………………………………9頁I、河圖洛書是何人創造的……………………………………………… 10頁J、河圖洛書的來源和用途……………………………………………… 11頁K、河圖洛書產生的背景………………………………………………… 12頁A、河圖洛書研究的必要和現狀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洛書)在東序」。鄭玄為《尚書》作注道:「有洛書二字」。說明鄭玄看到過有洛書二字的《尚書》文本。河圖洛書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說它是中國古代的數理、天文、地理、曆法、氣象、音律、醫學等諸多高明學科之母,其中包含了諸多未被人們理解的宇宙奧秘。人們只要明了其神秘,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故而歷代研究者,都急於知道其具體涵意與答案。如今,研究河圖洛書的熱潮正在興起,不少人提出了富有創意的見解。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見解多帶有很大的猜想性、隨意性,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結果就造成了這樣的困境:我們付出的努力愈大,帶來的迷茫和困惑愈多。因此,有的學者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河圖洛書的研究始終無進展,可能是我們的思路和眼光與古人不合吧?河圖洛書那種近乎完美的的圖案,就其比例合理、層次分明、數理清晰、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的複雜程度而言,自然界產生不了,剛剛步入文明社會門檻的賢哲也造不出來。因此,它只能是古人的知識與智慧長期積累的成果、是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基於這種想法,他們也提出了相應的意見:一、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先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再以古人的眼光、知識和觀念,而不是以現代人的眼光、知識和觀念來研究河圖洛書,是可以認知並解讀它的;二、不要把神秘的外衣當作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謬以為不神秘就不足以顯示其博大精深。其實,傳統文化的實質是很樸素的,神秘外衣則是其糟粕。三、先研究與河圖洛書有直接聯繫的時代和事件,再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逐步深入。那些僅有傳說、而無實證的東西,最好先將其束之高閣,不要讓其把事情複雜化;四、待研究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後,再以那些束之高閣的東西來對其加以批駁、驗證和補充,方可擺脫目前這種無的放矢、甚至信口開河的窘況。本文作者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只是近代史也須以古代史為基礎。古代史的不明朗,自然近代史的研究成果也難以讓人信服。因此,破解河圖洛書之謎,就成了解決古今所有歷史疑難的關鍵。本著這樣的信念,本文作者才涉足《易經》與河圖洛書的研究,並把自己不成熟的一孔之見公布出來,作為大家無情解剖的對象。倘能因此引出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的熱潮,那本文的墊腳石作用,就算達到了。B、河圖洛書的幾種古代說法一、文王受洛書應河圖;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評論:不知其出處和依據。】二、《易經·繫辭上》記載:孔子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的孔安國注曰:「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評論:此乃斷章取義之做法。孔子的原話是:「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由此可知,孔子口中的聖人,乃是泛泛而指。至於以河圖洛書為法則的聖人,可以是神農、黃帝等任何一人,但肯定不是伏羲。因為孔子在《易經·繫辭下》一文中,已經明確地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三、孔安國、劉歆以孔子「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說法為依據,編出了這麼一套美麗的神話傳說:古時,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一匹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了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這就是《周易》的來源;大禹時,洛寧縣境內的洛河中浮出一頭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整理出一本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就是《尚書》中的《洪範》。【評論:1、以孔子之矛,攻其信徒之盾,此說之荒謬就一目了然了;2、動聽的神話,可以給懵懂無知的孩童以靈感的啟示,卻不能作為學術研究的依據。3、古今都把「河圖洛書」相提並論,可見二者基本上是同時出現並起作用的。但此說稱河圖出現於伏羲時代,洛書出現於大禹時代,當中卻隔了幾千年。】四、相剋相生的陰陽五行說,以及變換無窮的太極八卦說,都是以孔子對《易經》的註解和孔安國、劉歆製造的神話為基礎創造出來的。但它們卻因適應了歷代帝王的需求,才先後引領風騷近兩千年,成了中國人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主流,並與古代的天人思想一道,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評論:政治上的需要,並不能說明其學術上的正確。所以梁啟超先生說:「無論做那門學問,若不能辯別其所憑藉的資料之真偽,其研究結果當然也隨而虛偽了。」 馮友蘭先生也說:「真正的史學家,對於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信其票麵價值的。」】五、北宋的邵康節(邵雍)認為:「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又說:「河圖是五行相生之圖,洛書是演八卦之圖。」南宋的朱熹說:「河圖洛書是天地自然之易」。【評論:二人看出了孔安國、劉歆的說法是信口開河,但他們自己的說法也乏依據。】六、孔穎達、歐陽修等人以孔子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一段話為依據,指出伏羲畫八卦的依據,是其生活的實踐,並非上天賜於的河圖。【評論:此說以否定了孔安國、劉歆說法的方式,在否定陰陽五行說和太極八卦說的同時,也否定了邵雍、朱熹的說法。但因其不合帝王的需求,不但當時就被打入了冷宮,而且至今尚無有出頭之日,更不要說揚眉吐氣了。】C、河圖洛書的幾種現代說法一、據《竹書紀年》等上古文獻記載:在黃帝、堯、禹等時期,河圖洛書曾多次出現。【評論:《竹書紀年》的原文無此記載,此說依據的是後人對《竹書紀年》的註解。】二、杜學知先生認為:河圖洛書是文明社會的初期,先人們以繪製自然界物象的形式,來說明某件事理的。現在雖然所繪的物象己不可見,但在傳說中還保留了它的面影。【評論:以人文與自然的東西為依據,來說明某種事理,想法是合理的。】三、楊作龍教授認為:洛陽新安、孟津地段的黃河中,有一種別處沒有的太陽石。伏羲將這些太陽石上的圓點圖象組合成的圖象方陣,推演為河圖,並由此發明了八卦。洛書的出現當與之相類。孔子曾感嘆「河不出圖」,說明春秋時期已不再有這樣的奇石出現。近年在修建黃河小浪底水庫時,又出現了陰陽魚太極石,的確彌足珍貴……【評論:此說以黃河奇石來推測太極圖與八卦的來源,有一定的道理。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與此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推論河圖洛書也由此而來,則顯得有點牽強附會。因為這缺乏史料與實物的證明。】四、不少人津津樂道,以安徽含山出土的一件五千年前的玉片為依據,說八卦圖案居於其中,其周圍的圓孔之排列與河圖洛書的數理體系相合,並且有玉龜相伴,說明了河圖洛書與八卦的內在聯繫。因此,「元龜負書」不是什麼神話,而是以伏羲氏為代表的中華先民們,在認識天地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科學成果與文化的結晶。【評論:此說把史料與考古成果結合起來考慮,其做法是科學的。含山玉片與河圖洛書雖然有某種內在的聯繫,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前者只能是後人創造河圖洛書時的借鑒、參考或靈感的啟發物。】五、其它比較泛泛,但無史料為證的說法:甲、古代聖人都以河圖洛書作為某種行為的準則。這說明河圖洛書應是至高無上的聖物,除了天賜或自然存在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釋;乙、對於河圖洛書其實物以及用途,除少數人知曉外,芸芸眾生茫然無知。古人對「河圖洛書」之所以有許多光怪陸離的傳說,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古人因不能了解其意而迷信。知此「天機」者,則為了不讓常人理解,而故意編造了「「莫須有」……;丙、河圖洛書是古人創造的數學成果、古地理圖、古氣象圖、古方點陣圖……;丁、河圖洛書相當於符命一類的東西,代表了上天的意思。誰得到它,就意味著他已經是上天選定的真命天子了。若有不服從上天意旨者,必然滅亡。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河圖》與《易經》相關,而《易經》又是周朝的易。因此,要找到破解河圖洛書奧秘的線索,必須首先研究周朝的歷史。【評論:從所有的史料來看,只有《易經·繫辭上》第一個談到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在周朝初期已經出現。因此,要探索河圖洛書的千古奧秘,只能以殷周交替時代的短暫歷史為線索,而不能把以整個的周朝歷史作為研究的對象。】D、河圖洛書與五行的關係一、多數人認為:洛書來源於《尚書·洪範》,五行說來源於《洪範》的第一條。至於其是否如此,我們首先把其做一個比較吧:洪範第一條:「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陰陽五行說的基本內容則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它們之間相生相剋,構就了世界萬物。」你們看,五行說談的是哲學,《洪範》第一條講的是經濟,它們之間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古人為什麼硬要從《洪範》第一條中扯出陰陽五行說呢?這其中的原因也不複雜。政治原因是主要的,但它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內容。其次是創造五行說者有兩重意思:要麼沒有吃透《洪範》,望文生義;要麼是藉助於《洪範》的名聲,拉大旗做虎皮。後人出於根深蒂固的奴性,奉古學者為天人,對其學說不敢有絲毫的懷疑,這才以訛傳訛,使其謬說流傳至今,尚且牢牢控制著現代人的頭腦。我們只要稍微用心研究一下《洪範》的全文,就會發現,其中說的全是帝王如何治國的政治策略,《洪範》第一條則直截了當地點出了治國須以經濟為基礎的道理。故而《管子》一書的起首就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其《治國第四十八》篇,則對此道理解釋的更加清楚:「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對於《洪範》第一條的白話解釋,在下一節】二、「五行」一辭的稱呼,並非如多數人所言,最先出現於《尚書﹒洪範》,而是出現在比它早九百餘年的《尚書·甘誓》中:「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行天之罰。』」但《甘誓》中的「五行」一辭,卻又脫胎於《尚書·大禹謨》一文。《大禹謨》記載說:舜帝在與大禹、益、皋陶等大臣討論政務時,大禹勸誡他說:「吁!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如何養民呢,)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舜帝呢,也很痛快地接受了大禹的批評:「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由此可以看出,大禹講的水火金木土谷,與《尚書·洪範》的第一條一樣,都是君主必須時刻關注的幾項經濟工作。因為它是治理天下的基本政務啊。大禹說的是水、火、金、木、土、谷,可他的兒子夏啟為什麼硬要去掉一個「谷」字呢?《史記·周本紀》對此有個很清楚的答案:「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1)三、從所有的古代文獻來看,秦代之前,人們對於世界萬物的認識,是只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而不見金木水火土構成世界萬物之言辭。因此,以漢代才出現的五行說來解釋殷商交替時代就存在的河圖洛書之內容,沒有絲毫的根據。四、河圖與洛書中間皆有的五個白圈,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五常(五典、五教):父(教)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與五行說也是絲毫不搭邊的。(2)五、後人認為河圖洛書是聖人從觀察星象中得出的,故而人們在擺放其方位時,也以星象為上。可這種擺放法完全沒有考慮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傳統文化有很多不同點,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人歷來是將人類社會與天地看成是一個上下有序、秩序井然、密不可分的整體,而聖人是其中的主宰。上天及其鬼神仙怪只有藉助於聖人,才能有所作為。(參《管子·宙合》一文)因此,中國的古代帝王就稱自己為「天子」、「一人」、「寡人」、「朕」等名號,以顯示自己的至高無上地位。而我們擺放河圖洛書的位置時,卻把代表帝王的一點置於最下方,是不符合古人之思維邏輯的。只有把其擺放位置顛倒過來,再以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才能破解其奧秘。注釋:1、這個故事的大概是:周人的祖先是棄,他在農業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被堯帝封為農師,專門負責督促、指導天下的諸侯們關注農作物的播種和改良工作。棄死後,他的兒子不窋繼承了他的事業和官職。到夏啟繼大禹為帝王時,各部落的酋長們都明白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就不再等候中央的督促與指導,而很自覺的抓緊了各種農作物穀物的播種與收穫。既然農業有了進步,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夏啟就不再像他父親大禹那樣去關注民生,而開始痴迷於享樂腐化了。身為農師的不窋,眼看著朝政日益敗壞,自然要批評夏啟幾句。開始么,夏啟還隨口的應付一下不窋,天長日久的這樣下去,夏啟就開始懷疑不窋要收買人心,取而代之了。不窋為了活命,只好率家族逃亡到深山密林里去了。不窋的直諫,換來的卻是迫害和逃亡,這自然震動了天下,不少諸侯也有了二心。地處陝甘地區西部的有扈氏部落,歷來都很強大,其首領且有繼大禹之後為帝王的念頭。誰知大禹死後,天下的諸侯們有感於大禹為天下蒼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一致的推舉夏啟世襲大禹的帝王職位。有扈氏雖因勢單力薄,被迫接受這個現實,但心中卻始終對此耿耿於懷。如今他知曉了天下諸侯對夏啟有所不滿的消息,就以「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為借口,首先起兵造反了。夏啟雖知有扈氏的造反是因自己的享樂腐化所造成,但他卻不願因此而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從水火金木土谷中刪掉一個「谷」,將帝王應當高度重視的六種經濟工作,強詞奪理的改為五種。這樣一來,就給有扈氏加上了「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的罪名,名正言順地剝奪了其起兵的正當性,從言辭上佔了上風。同時,夏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動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滅了有扈氏。此舉自然震懾住了天下諸侯,使其不敢再輕舉妄動。2、《尚書·舜典》記載說:(舜帝在繼承堯帝登基後,在安排各位大臣的職務時說:「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數五教,在寬。」至於「五常」後來如何轉化為「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又如何濃縮為「忠孝」二字,則非此處研究的內容了。E、對於洪範第一條的白話解釋《洪範》第一條的原文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yuan)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將其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個意思:「帝王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緊抓水、火、木、金、土這幾種經濟工作。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水:持之以恆地注重開發水利、治理水患,百姓豐衣足食,社會就會平安(潤下)。(1)火:每年的春夏之際,帝王要緊抓刀耕火種等關係國計民生的瑣碎雜事不放。這雖然會使帝王和各方官吏感到疲憊與煩惱(炎上),但其所得足以補償其辛勞而有餘。(2)木、秋冬之際安排木料的合理砍伐與製作(曲直),既可滿足社會眼前的需求,又可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這既可避免竭澤而漁的後患,又能保障木料供給的源源不絕。(3)金:努力地、持續不斷地提高各種金屬的開採、冶煉與製作水平(從革),這不但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青銅器皿,來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製造更加鋒利的武器,以滿足戰爭的需要。(4)土:夯築堅固的城牆和宮殿是必要的,但須以不誤農時為前提(爰稼穡)。(5)但物極必反,乃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則啊。君王必須時刻小心,不要走上極端。比如說,只注重土地的澆灌,不注意其排泄,就會造成土壤的鹽鹼化(潤下作咸);疏忽了火的使用和管理,就會導致火災的接連不斷,使帝王頭痛不已(炎上作苦);大興土木,將嚴重地損傷民力民財,令小民們心酸叫苦不迭(曲直作酸);如果在大興土木的同時,還要擴大各種金屬的開採、冶煉與鑄造的話,小民們就會因不堪重負而造反了(從革作辛);只有始終不懈地發展農業,才會換來國家的清明和百姓的不絕讚美(稼穡作甘)。(6)注釋:1、《管子·度地》:「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水、旱、風霧雹霜、厲(瘟疫)和蟲災】。五害之屬,水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2、《管子·七臣七主》:「明主有六務四禁……春禁行大火」;《管子·立政》:「君之所務者五:一曰山澤不救於火,草木不殖成,國之貧也……修火憲,敬山澤林藪積草;天財之所出。」3、《管子·八觀》:「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砍伐必有時」;《管子·七臣七主》:「明主有六務四禁……春無伐大木,斬大山」;《管子·乘馬》:「蔓山木可以為材,可以為軸,汛山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4、《管子·山權數》:「湯以庄山之金鑄幣……禹以歷山之金鑄幣」;《管子·地數》:「地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此天財地利之所在也」;《管子·輕重乙》:「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然後成為女。請以令斷山木,鼓山鐵。是可以無籍而用足。」5、《管子·度地》:「聖人之處國者,必擇地形內為之城,命之曰金城……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管子·地數》:「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大夫毋得治宮室台榭。」《管子·七臣七主》:「明主有六務四禁……夏禁塞大谷,動土功。」《管子·八觀》:「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6、管仲曰:「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F、河圖洛書與曆法的關係一、《竹書紀年?太昊庖羲氏》記載說:伏羲氏「命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定一年為360天,到了堯帝時,又定為366天。(1)二、因一年實際上不到366天,結果到了夏代的仲康時期,農時與曆法不相吻合了,又制定了一年有365天,三年一閏的夏曆。(2)三、河圖洛書中有天地失衡的神話傳說。而這個神話產生的年代也晚於伏羲時代。(3)四、洛書四周的四十個圈中,拋除四個支撐大地的鰲足,剩餘的三十六個圈意味著天數,一當十為360天;中間的一當一,是五天。意味著一年是365天。五、河圖四周的14個黑圈(陰)與16個白圈(陽)相加為30個,一當十為三百天;內外之間的一白、二黑、三白、四黑相加為十,一當五為五十天;中間的十黑、五白相加為十五,一當一為十五。三者相加,意味著一年有365天。從曆法這個角度分析的結果是:河圖不是伏羲時代出現的聖物,洛書也並非大禹時候產生的寶貝,它們的產生,只能是夏曆已經深入社會,人人皆知之後的事情了。注釋:1、《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2、《尚書·胤征》:「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3、《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顓頊是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顓頊之後是嚳帝,嚳帝之後是堯,舜,大禹,到了夏代。這個神話傳說證明河圖並非出現於伏羲時代。G、河圖洛書與地理的關係一、文獻記載:「黃帝時有萬諸候。」舜帝劃天下為十二州。大禹劃天下為九州。河圖洛書中反映的地理形勢皆為九州,說明其出現的時代,在大禹之後與周康王之前。二、河圖中反映了這樣的一個神話傳說:左邊的九白四黑,是天(九白)不滿西北,女媧鍊石(四黑)補天;右邊的八黑三白,乃地(八黑)不滿東南,水潦塵埃(三白)歸之。這個神話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與滄海桑田的變遷。(1)注釋:1、《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所以女媧鍊石補天,斷鰲足以支大地。H、河圖洛書與政治的關係一、洛書的圖案比較簡單,其前提是天、地、帝王與治國的五常為一互補的整體。其中上邊的一代表帝王,中間的五代表五常,下邊的九代表九州。這三個數的意思是:帝王以五常治理天下的九州;東北角的八代表殷商;西北角的六代表西歧;西南角的二代表隨西歧伐紂的西南諸侯長庸、蜀;東南角的四代表抵抗殷商統治幾十年的東夷。這四個數的涵意是:殷紂王雖然還掛著天子的名號,但早已不具備做帝王的資格了,所以帝王的位置虛懸在西歧與殷商之間,等待著周武王取而代之。至於西南的庸蜀與東南的東夷,它們的勢力和德望遠遠不及西歧,是無問鼎之可能的;東邊的三代表聽從殷商號令的諸侯;西邊的七代表唯西歧之馬首是瞻的諸侯。這兩個數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天下的諸侯大多數已背叛殷商,殷商已經是眾叛親離。二、河圖的圖案較複雜。它一共有四層,自外至內分別代表了天、人、地與治國的五常。它們既互相依賴,又相互轉化的關係,清楚地表達了古人的天人一體、地人一體、天地一體,天地人與治天下的五常思想合而為一的辨證哲學觀念。其上邊的六黑一白,合起來代表上天(六黑為上天,一白是帝王,乃天之驕子)。為什麼上天要以黑色來表達呢?因為殷紂王的統治已是暗無天日。《易經·豐五十五》連續三次地說「日中見斗」,指的就是這個情況;中間的十黑五白,代表五常思想治理下的九州和京畿(五白是五常,十黑是九州與京畿)。它是一個治國的根本大綱,形式可以改變,內容不會大差;下邊的七白二黑,合起來代表天下九州(七白為大地,二黑是文臣武將,乃地之俊傑);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帝王以五常治理天下。其推行五常的手段,則是文臣「齊之以禮」,武將「懲之以威」。東邊的八黑三白,意味著殷商雖然還基本上控制著天下(八黑),但其軍事實力(三白)已經是分崩離析,虛弱的不堪一擊了;西邊的九白四黑,則意味著以西歧為首的造反大軍,不但軍事實力(四黑)遠遠超過了殷商,而且受著上天(九白)的庇佑和青睞,所以必勝。【關於此說的詳細解釋,參作者《周文王祖孫四代的政治奮鬥史》一書。】I、河圖洛書是何人創造的?古時候,天下的部落與諸侯甚多,中央政權的力量甚弱,不能為天下造福者,是難以坐穩帝王寶座的。與其受虛名而落實勞,還不如自自在在的當自己的酋長、一方土皇帝為好;所以,古代帝王不但多賢者(伏羲、神農、黃帝與堯、舜),而且還有互相推賢讓能的(如許由洗耳)的傳說流傳至今。這個時期要想成為帝王的話,其基本前提是自身的聰明能幹和眾人的推薦,而不需要藉助於什麼符命、天意的幫助。因此,從常理上說,製造河圖洛書這類代表天意的符命,是既不需要,也無用途的。但到了大禹時代,情況就不同了。這時候,中央政權的力量已經無比強大,地方諸侯必須老老實實的聽從帝王的呼喚,為其效不完的勞,貢獻數不清的寶貝和土特產了。短短的十三年內,大禹能夠治理住天下的水患,這若不是中央具有高度的權威,能夠調動天下人力物力的話,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的。再則,由於當時農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其它經濟也隨之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不但大大減輕了帝王的煩勞程度,而且為帝王的享受提供了充沛的社會和物資基礎。這樣,帝位就成了一切強者爭奪的對象。夏啟雖然不肖,但他藉助於其父王大禹的巨大功勛,還是順利地登上了帝王的寶座,開闢了帝王世襲的先例。這種先例一開,如何坐穩天下的理論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1)世襲制一開,既堵塞了強者以功勞取天下的途徑——會被帝王視為收買人心的舉動,馬上召來殺身之禍——也徹底堵塞了賢哲以智慧為自己謀福趾的道路。為了打破世襲制這種巨大的障礙,商湯與周文王之輩不得不利用比世襲制更為強大的武器——人們對於天命的敬畏心理,來完成自己改朝換代的心愿。這就是從商湯開始,一直到滿清滅亡,諸如《河圖》《洛書》之類代表天意的符命、預兆和寶貝無窮無盡出現的主要原因吧。我們在將天文、地理、神話、哲理、政治諸方面的因素都考慮過之後,不得不很遺憾地得出這麼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河圖》《洛書》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政治工具,它只能產生於夏代的中期之後,和周康王登基之前。在這個歷史時期內,只有商代的成湯與伊尹,殷高宗武丁與傅說,周文王與周公旦是比較傑出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故而也只有他們六個,才是創造河圖洛書的候選人。至於到底是誰?我們就來一個個的分析吧。先說成湯。在論及夏的滅亡原因時,《尚書·湯誓》有一個很清楚的說明:「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可見成湯是假借天命來推翻夏桀的。但從《尚書·仲虺》的這一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來分析,基本上可以說,成湯製造的、代表天意的符命神物,還不像河圖洛書那樣精密,能夠讓諸侯們心服口服,所以成湯才擔心有人指責他,並仿效其做法來推翻其子孫的統治;再說伊尹。伊尹是輔助成湯滅掉夏桀的功臣之一。但綜合其一生的作為,他的主要功績是守成,而非革命。所以他無需藉助於天意。再則,從他先立太甲為帝,又放逐他三年,復歸政於太甲後,卻被其殺掉的結果來看,他還不具備創造《河圖》《洛書》的智慧和才能;談談殷高宗武丁和傅說。,武丁的主要功績,是從民間發現了傅說這個人才,並加以重用,讓殷商得到了中興。傅說既然得到了武丁的高度賞識,那他執行起政務來,自然是得心應手,無人擎肘。他們一個是賢帝,一個是能臣,不需天意就能令天下聽令,又何必玩那「河出圖、洛出書」的把戲呢?再者,從武丁之後,出現武乙射天這樣的事情,可知在商代晚期,迷信天命與祖先的意識已經很淡薄,帝王主宰一切的觀念成了至高無上的東西。周文王的祖孫四代,恰恰是抓住了殷商的這個致命缺陷,反其道而行之,才以強調天命的方式,消滅了殷商並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殷高宗武丁和傅說,也不會是《河圖》《洛書》的創造者。剩下的只有周文王與周公旦了。他們父子二人,皆是傑出的思想家、改朝換代的革命家、標新立異的政治家。從政治上說,他們有創造河圖洛書的動機;從能力上說,他們也是獨一無二的人選:周文王創作了天下獨一無二的《周易》寶典;周公旦創立了中國獨特的治國理念和政體,使得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還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但他們二人之中,到底誰真正是《河圖》《洛書》的創造者呢?從河圖洛書的內容多在《易經》一書中的事實來看,河圖洛書產生的年代要晚於《易經》。這樣一來,就僅剩下周公旦是創造河圖洛書的唯一候選人了。這一點,孔子也是不反對,且在實際中再三強調的。是否如此,請看事實:1、在周康王登基時,展出了陳寶、赤刀、弘壁、琬、琰和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洛書這十種寶貝,可孔子閉口不談其它八種寶貝,僅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足以證明他是明白河圖洛書之分量的。2、孔子一生敬仰的是周公,做夢夢的是周公,要復辟的是周公制定的禮樂政體,那麼其稱呼的聖人是誰,周公旦與河圖洛書的關係是什麼。似乎也不用再解釋了吧?至於河圖洛書起的具體作用,史料中也有著明確的記載:1、在論及文王得天下的原因時,《詩經·大雅·文王》說:「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子孫。」 這就是說,上天已經降下了明確的天意:周文王敬天愛民,理所當然的要順天承命,滅掉商朝,並統治成湯的子孫了。2、周公旦攝政時期,他發布的所有文書,無一不宣稱周國是尊奉了上天的意旨,才滅了殷商,並統治其臣民的:「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尚書·康誥》)。」注釋:1、《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J、河圖洛書的來源與用途河圖洛書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之風俗習慣、神話傳說、政治形勢、政治觀念和天文、地理、數理等知識,它為我們理解古代歷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但它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神秘,不過是周公旦創造的一種政治工具罷了。周公旦創造河圖洛書的目的,是假借天意,讓天下的諸侯承認西歧的領袖地位,並服從周武王的號令。所以說,河圖洛書與陳勝吳廣的狐狸叫、魚腹帛,劉邦的斬白蛇傳說,宋江和吳用假造的天降石碣,性質都是一樣的。K、河圖洛書產生的背景:周文王是天下多數諸侯公認的領袖。在其因疾去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認為,憑著父王的威信與西歧的實力,他繼續擔任天下諸侯的盟主,那是不言而喻、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他在粗粗料理了周文王的喪事後,就按照周文王生前與其它諸侯約定的伐紂日期,準時兵發孟津了。誰知他到了孟津,與如約而至的部分諸侯會面後,才發現事情並非如他想像的那樣簡單。這些諸侯雖在表面上勉強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但內心並不尊重他,具體行事時,也多是自行其是,不聽從他的號令。周武王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急忙雕了文王的一副雕像供起來,聲稱自己的一切號令,都是尊奉其父王遺留下來的意志行事,自己並不敢自專。這才勉強的統一了眾人的意志,開始向朝歌進軍。伐紂大軍渡過黃河,在和殷商的軍隊發生衝突時,其內部又一次發生了危機。諸多諸侯不但反對西歧的作戰部署,在其它事情上,與周武王的矛盾也愈來愈尖銳,意見愈來愈分歧。《史記·周本紀》中的一句「諸侯皆曰」,一語道盡了周武王控制不住局勢的混亂景象。《易經》的第七卦說:「師出以律,否臧凶。」伐紂大軍既然成了一群缺乏嚴格軍紀的烏合之眾,周武王只得以「觀政於商」的借口,匆匆收兵了。第一次伐紂失敗的結果,讓西歧君臣們寢食不安,紛紛請求周公旦想個辦法。為了讓天下的諸侯聽從號令,也為了避免出現滅紂之後,諸侯們瓜分天下的後患,周公旦乃在冥思苦想之後,以天下諸侯耳熟能詳的風俗習慣、神話傳說、政治形勢、政治觀念和天文、地理、數理等知識為依據,(1)創造了讓天下諸侯一聽、一看就能理解的《河圖》《洛書》,並在第二次伐紂時,讓其以奇異的方式,先後在洛寧與孟津出現在天下的諸侯面前,並對其內容加以解釋和發揮。這就是「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來源。周公旦在洛寧,以解說「洛書」的方法,讓隨同西歧一同進軍的庸、蜀、羌、髳等四五十個西北與西南的諸侯,心甘情願地承認了周武王的領袖地位,並交出了自己的軍隊。(2)到了孟津,周公旦又以解說《河圖》奧秘的同樣方式,讓其它諸侯也認可了周武王的領袖地位,為此而宣誓效忠。周武王這才敢以領袖的身份,連續四次的向其發表演說,督促他們遵守軍紀,並聲稱一定要嚴懲不服從號令者。這與他在第一次伐紂時的窘境相比,可真是一在九天,一在九泉了。諸侯們宣誓效忠了,聯軍有了嚴格的軍紀,周武王這才放心的率領他們向朝歌推進,並在牧野那一場血流飄杵的激戰中,一舉擊敗殷商的七十萬大軍。之後,周文王的姬姓子孫又瓜分了天下,基本上獨吞了滅商的勝利成果。(3)其它所封的18個小國,不是神農、黃帝、堯、舜、大禹的後裔,就是西歧的功臣謀士,卻絲毫沒有八百諸侯的份。八百諸侯在第一次伐紂時,驕橫跋扈的不得了;第二次伐紂時,卻乖巧的如貓兒一般,不但宣誓服從周武王的號令外,還交出了自己部隊的指揮權,甘心情願的做了西歧的臣民,在歷史中消失了蹤影。這樣出人意料的演變過程,如果不是河圖洛書起了巨大作用的話,又拿什麼理由來解釋這種突兀結局的出現呢?水滸梁山上的好漢排座次,不也是依靠天降石碣,才避免了內部的分裂和動蕩么?注釋:1、《管子·乘馬第五》:「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2、《尚書·泰誓上》:周武王有「臣三千」;《尚書·牧誓》:「武王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與受戰於牧野。」《史記·周本紀》: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這三點矛盾之處,是庸、蜀、羌、髳等諸侯交出自己部隊的有力證明。3、《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作者地址:河南省許昌市八一路北關三巷四排七號聯繫方式:15936301821 郵箱:Qiaoying96@163.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壽光中聯關於黴菌毒素的研究實驗報告
※中醫腦病的歷史沿革及其辨證論治研究
※簡.八字研究撮錄 (三十四)
※《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溫宗堃老師
※吸毒八字命理研究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