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夕知多少?—珠村乞巧節

一、關於乞巧文化節「乞巧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舊時少女通過展示心靈手巧向「織女七姐」祈求幸福的美麗日子,又名「七姐誕」,是中國的「女兒節」和「情人節」,過去的熱鬧與規模曾與春節媲美。  由於織女才藝高超,心靈手巧,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向她祈求智慧、靈巧和美滿幸福的婚姻,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習俗,並發展成為乞巧節。  「乞巧」文化是一種憧憬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創新競賽文化,通過無限創意,運用手邊的各種材料,構思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手工藝術品,以表達對幸福生活的企盼。通過作品的擺展,創作者和欣賞者得到相識和溝通,傳達心思,表達愛慕,交流思想和文化。

二、七夕傳說里的乞巧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在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  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後,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  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後,她的「巧思益進」。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三、珠村乞巧節粵人重七夕,燈光到天明。天河區珠村的乞巧文化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人文基礎,也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珠村就有了乞巧節,世代相傳,歷久不衰。乞巧活動折射了一代代珠村女兒的勤勞和心靈手巧,也折射了一代代珠村人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先生寫了《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舊時珠村乞巧節盛況。 


推薦閱讀:

你不知道的求婚方式 上海七夕最狠求婚
妻子尖叫,丈夫微笑
七夕節的唏噓感嘆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淵源與別稱

TAG: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