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蜀中之寶刺繡:蜀綉(組圖)

蜀中之寶刺繡:蜀綉(組圖)

  蜀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與蘇綉,湘繡、粵綉齊名,是工藝美術中一顆璀燦的明珠,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蜀綉年畫

  蜀繡的發展是和全國制綉工藝的發展相一致的。「蜀」自古就有「蠶叢國」的稱號,盛產絲綢。蜀綉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世紀,西漢成帝時,著名文學家揚雄(成都人)的「綉補」一詩,詩中讚揚了蜀繡的技藝。從這首詩看來,兩千年前,蜀綉已在社會上廣泛流行。1,600多年前,晉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稱:「其寶則有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把『綉」與金銀珠玉並列,稱為「蜀中之寶』,可見當時蜀綉已十分發達。漢末及三國時,蜀錦,蜀綉馳名全國,蜀國經常用蜀錦、蜀綉交換北方的戰馬,並成為蜀漢政權的主要財政來源。唐代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首領也悉服錦繡。宋代蜀綉成為璀燦的工藝晶,「窮工極巧」,據《皇朝通鑒長篇紀事本末》稱:蜀土富饒,絲帛所產,民織作冰紈綺綉等物,號為:『冠天下』。」西南師範學院現存一幅宋時金平昌帝御覽的古蜀銹,繡的是公雞和雞冠花,裝飾性強,十分精美,有的針法沿襲至今。

披肩

  蜀綉基本是和蜀錦同時發展起來的,許多蜀綉是錦上添花,十分富麗堂皇。明崇禎皇帝,賜秦良玉一件經過蜀綉加工的戰袍,詩土說是「蜀錦征袍手剪成」,實物卻是蜀綉。現存川大博物館裡的許多蜀綉都是錦繡合璧。

  清代許多宮廷綉來自蜀中。1831年(道光年間)開始形成行業,正式建立了行會。蜀綉早期為城鄉婦女自綉,婦女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圖案綉在嫁妝衣物和饋贈品上,寄託對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嚮往,但現存蜀綉老藝人卻幾乎全是男子,據說原因是由於道光年間(一說為光緒年間)一官員從蘇州調到四川,隨身帶了一個戲班入綉,戲班中三個繡衣師傅都是男的,當時婦女不準走出家門當學徒,因此只得招收男工(解放後招收了大量女工)。自此,蜀綉直接受到顧繡的影響,迅速有了店鋪20多家,並逐漸分為穿貨、戲衣、燈彩三個行業。光緒初,已有作坊60餘戶,專業人員一千餘名,還有農村加工的,成都不僅大量生產綉品,而且是廣大農村綉品的集散地。清末,清政府在成都設立了勸工局,勸工局設立刺繡科;由國畫家擔任設計,於是蜀綉進一步向高精品發展,許多貢品受到清王朝統治者的嘉獎,有的綉工被授予「五品同知銜」。清末至民國初年,蜀綉在國際上已有很高聲譽,1915年在國際巴拿馬賽中獲金質獎章,產品遠銷南洋,歐、美、印、澳等地。

  清末受振興實業之風影響,除官辦勸工局外,民間刺繡商號很多,產品以帷屏彩帳,朝衣黼黻為主。民國後,蜀綉不再綉制朝衣,綉制日用品的範圍越來越廣,從幼兒的披衫、鞋、帽到結婚的床上用品,日常生活中的繡衣、頭巾、以及室內裝飾品圍屏、椅墊、祝壽用的中堂、喪葬用的壽衣、壽枕以及饋贈酬酢用的斗方、條屏等都有刺繡製品。裝飾性也進一步提高,不但用流行畫作圖稿,而且許多國畫甚至古代名畫都成了蜀綉圖稿,不但真實地保持了原畫的面目和風格,而且是精妙的再創作。抗日戰爭時期,許多畫家,技工來川,使專業從事刺繡的工人增至數千人,成都地區農村把刺繡作為副業的生產人員上萬名。蜀綉被面遠銷西北,西南各省和國外,其中『龍華記」的綉品獲得盛譽,供不應求,一條被面售2至3石米。但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了內戰,加強了對四川人民的剝削,形成了百業凋蔽的局面,蜀綉也受到沉重的打擊,雖有店鋪多家,但多僱用工價低廉的農村婦女加工,到解放前夕,成都市專業從事刺繡的僅有80餘人。

  解放後,蜀綉又重新煥發了青春。1951年,人民政府組織藝人歸隊,把分散的200來家繡戶組織起來集體生產,給與貸款,組織推銷,併合並成蜀光刺繡廠和群力刺繡廠,專業人員迅速增至450餘人,還有大量農村副業加工,產品銷往上海,昆明,烏魯木齊等地。195J年,群力刺繡廠所屬和平街車間,單獨分出,成立了成都第一刺繡社,有140多人,1956年合作化高潮時,已有專業人員800餘人,產品質量顯著提高。蜀光,群力兩廠合併為蜀群刺繡社,約400人。次年原群力廠那部分又分出,在白雲寺成立合作社。全市共成立了三個合作社。1958年轉為三個地方國營廠,產量成倍增長,刺繡針法上有新的創造,在農村也設立了技術指導站。1961年三個合作社合併為成都蜀綉廠,1962年又轉為集體所有制,1973年更名為成都市蜀綉廠,直至1983年底,又分為成都市蜀綉一廠,二廠及劇裝廠。

綉男

  解放後,蜀綉有日用品,欣賞晶兩大類。日用品包括披風,抱裙、枕套,被面,床單,衣服,圍巾,手巾,鞋、帷屏,彩帳,椅墊等,欣賞品包括中堂、斗方,綉屏等。五十年代大量生產被面,以內銷為主,六十年代初期,圍巾,桌布等開始出口。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蜀綉這朵美麗的工藝之花,卻受到了嚴重催殘。蜀綉山水被誣為「窮山惡水」,甚至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從事蜀繡的人員被誣為「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服務」,蜀繡花鳥被誣為「宣傳封、資、修思想」。寶貴的資料,圖紙、綉片幾乎全被焚毀。1967年全行業被迫轉產,身懷絕技的綉工們改行塑石膏像、翻鋁襄、搞縫紉,蜀綉所受的摧殘為全國其他名綉罕見,給以後蜀繡的發展造成了令人十分痛心的損失。

  1971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蜀綉廠少數人員開始恢復生產,1975年招收了部分學工。打倒「四人幫」後,1977年,一些改行多年的綉工們又陸續調回廠繼續從事刺繡。1978年,蜀綉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品展出。同年,趙紫陽同志視察了蜀綉廠,並批准撥款130萬元修建了玲瓏剔透的新蜀綉廠房。1979年蜀綉行業進行了全面調整,不再生產鋁瓢。1981年,蜀綉有了較大發展,除蜀綉廠專業從事刺繡的人員外,農村加工刺繡的人員迅速增至七、八千人。1982年,蜀綉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品第二屆百花獎評選,獲得銀杯(其他三大名綉獲金杯),產品開始銷售美、法、泰、日、加拿大等國。1985年在巴黎展覽時獲得盛譽,展品被搶購一空。

  蜀綉製品的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走獸、昆蟲、水族、龍鳳、博古八種,用途有日用品、欣賞品、戲衣三類。蜀繡的風格特點:為短針細緻,平齊光亮,籽眼清晰,車擰到家。針法方面,公認全國四大名綉中,以蜀綉最為豐富,現整理出的針法已有12大類,130餘種,這是歷代綉工們智慧的結晶,受到國內外極高評價,七十餘道衣錦線更為蜀綉獨有。八十年代後,除傳統的單面綉外,雙面綉,雙面異形異色綉、立體綉,線條綉等也有很大發展。

  蜀繡的代表作有鯉魚,熊貓,山水等。1957年後進一步探索人物針法綉法。1959年為建國十周年獻禮綉制了條屏「芙蓉鯉魚」和巨幅綉屏『大渡河」。這兩幅綉屏均由著名國畫家作畫,在綉制針法上有許多革新。「芙蓉鯉魚」在淺米黃色的緞底上綉了三條悠悠遊動的鯉魚,俏麗的芙蓉與悠悠遊動的鯉魚交相輝映,雖然沒有綉上一絲水紋,但卻讓人覺得眼前秋水盈盈。

  蜀繡的老技工們在這幅綉屏上以針代筆,以線暈色,魚眼、鱗甲、鰭尾、頭頂、魚唇,魚須,魚鰓……用了截,沙,浸、暈等五十多種不同的針法,使鯉魚栩栩如生。以後蜀綉還出現了許多以鯉魚為題材的作品,如荷花鯉魚,水草鯉魚,朱竹鯉魚等。1981年又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綉制了雙面綉大座屏「芙蓉鯉魚」。巨幅綉屏「大渡河」是集中150個綉工18天完成的,綉制了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情況,刺繡與國畫山水及人物結合,氣勢磅礴。蜀地的名山勝水孕育著蜀繡的成長。

年畫


推薦閱讀:

印度傳統重工刺繡藝術(上)
【刺繡】1
這刺繡美呆了
【轉載】絕妙的刺繡(由美子樋口)
【刺繡】暫時告一段落了。

TAG:刺繡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