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的最後一次戰略出擊
崇禎帝的最後一次戰略出擊
冷月無聲/文
公元1643年八月,崇禎帝策划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戰略出擊。此時,朱明王朝最後一個可堪大任的軍事統帥孫傳庭,帶領著明帝國的最後"一付家當"---步騎十萬,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這次自不量力的極其輕率的戰略出擊,耗盡了明王朝最後一絲力氣,基本釘死了國家滅亡的棺材板……
1、
1643年的朱明王朝,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帝國的軍隊一方面要面對關外咄咄逼人的八旗兵,一方面要應付李自成、張獻忠等多股流動作戰的農民軍,一直處於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勞而無功。在1642年初結束的明清松錦大戰中,遼東明軍主力、拱衛京師的明軍精銳共計13萬人全軍覆沒,明朝在關外已經毫無還手之力。壞消息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李自成趁機突入中原,三圍開封,兵鋒直指關中。此時,崇禎帝手中僅剩下陝西孫傳庭所部尚堪一戰。
有實力才能進攻,沒實力只能防守,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然而,朱明帝國的掌舵人崇禎帝似乎對這個基本常識真的不明白。松錦大戰,明軍在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倉促出擊決戰,結果13萬精兵全軍覆滅。面對李自成的百萬之眾,明顯敵眾我寡,但如同松錦大戰中的瞎指揮一樣,焦躁、冒進的崇禎帝根本不顧敵我強弱、不顧缺糧少兵、不顧瘟疫橫行,腦子裡一根筋只想著出擊,與敵決戰中原。
1643年五月,崇禎命孫傳庭為督師,主持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不顧一切地嚴令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中原。
2、
前線總指揮孫傳庭並不想倉促出戰。實際上,進士出身的孫傳庭與李自成是老對手了,在兩人的交戰史上,李自成多次成為孫傳庭的手下敗將:崇禎九年,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秦軍,建軍伊始便在子午谷俘殺高迎祥,正是這一戰才客觀上使得李自成取代高迎祥成為這支農民軍的領袖;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設伏,重創李自成,李自成僅率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一度銷聲匿跡。
然而世事異變,此時的李自成已今非昔比。潼關南原慘敗後,李自成利用洪承疇、孫傳庭所部均北上抵禦清兵的機會迅速崛起;而朱明王朝的統治階層卻看不到危機就在眼前,依舊瘋狂作死,使得全國大多數農民相繼失掉土地轉成流民,正是這些人匯成了李自成革命的滾滾洪流。"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豫變紀略》)。此時的明王朝已然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軍事上接連慘敗,明朝軍隊大部分堪戰精銳都相繼被殲滅,李自成、張獻忠所部久經戰陣,兵強馬壯,已經成了氣候;經濟上更是全面崩潰,崇禎以皇帝之尊向大臣們借錢,卻應者寥寥。大明朝的錢都到那裡去了呢?都跑到皇親國戚和官僚士紳的腰包里。國家財政收不到錢用於正常的國防和行政支出,這樣國家如何不亡!?
3、
明朝是要亡了,恐怕就連孫傳庭以及他的部將們在內心深處也是這麼想的。但戰地將軍們還是提出了如何應對李自成有效策略:"賊勢大,不可敵,然襄陽野如瀦,百萬之眾何以供?五月後必大飢,因其飢而攻之,可不勞而定"。於是,孫傳庭制定了堅守潼關、增兵積糧、待李自成所部飢疲時再集中兵力發起進攻的軍事方略。這本是克敵制勝的好方法,無奈急於求成、急躁冒進的崇禎帝根本聽不進去。
對於崇禎帝這次不自量力、極其輕率的戰略出擊,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稱"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然而,崇禎已然發了昏,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
4、
對於此次自不量力的戰略出擊,孫傳庭自知凶多吉少,臨行前,他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在崇禎帝的催逼下,孫傳庭不得不放棄原來的作戰計劃,於1643年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儘管崇禎帝還命令左良玉所部以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率河南兵與四川兵合圍進剿,但這三支軍隊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出現在他應該出現的戰場上。
這是一次毫無懸念的敗仗。
九月,孫傳庭於汝州戰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四百里地,直趨孟津,明軍四萬餘人戰死,兵器輜重損失殆盡。"傳庭單騎渡垣曲",逃回潼關。
十月初,"賊獲督師坐纛,乘勝破潼關,大敗官軍"。 號稱天險的潼關迅速被李自成攻克。
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於亂軍之中。《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推薦閱讀:
※2、關於崇禎內帑的間接記載
※歷史給過大明朝兩次機會,但是崇禎的人品沒有爆發
※一個偏遠山村現崇禎後裔,至今還拿出尚方寶劍作證
※[原創]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漫談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