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精神

孫立群

▲知識分子有兩大構成條件

  首先,什麼是中國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古代的讀書人叫儒生、儒士,讀書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現代,知識分子的概念,是指中專水平以上的畢業生,這是在1976年前後制定的。但是從政治觀念、社會觀念上看,包括如今海內外專家在研究知識分子時都提出了兩個條件,首先是讀書、上學,這是最基本的。還有就是必須要有一顆正直的心,那就是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眼睛。

  要成為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眼睛,就必須是正直的人,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熱心於對社會作出貢獻,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書讀得多,卻用於做壞事,那就不是知識分子。我們在研究古代士人時驚訝地發現,中國古代士人恰恰具備著這種精神。

  在商周時代,士人處於統治者金字塔的底層。最上面是王,下面是諸侯,再下面是卿大夫,最下面是士人。士人必須要服從上層的意願,人身不自由。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卿大夫紛紛起來了,也給士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機會多了,空間大了,展現才華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春秋戰國士人三「自由」

  春秋戰國時代,士人們呈現出三個「自由」的狀態。一個是「流動的自由」,即士人們開始離開家鄉四處遊盪,「士而懷居不足以士」,也就是說,心裡總是懷念家鄉的人,不配稱為「士」。真正的士是志在四方,以天下為己任的。很多人都是在外地創業,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

  比如說為秦孝公變法的商鞅,本來叫衛鞅,是衛國人,後來去魏國,也覺得不如意,最終來到秦國。那時候,「朝秦暮楚」、「朝三暮四」都是肯定的詞。

  還有「擇業的自由」,可以從內心出發,選擇從政、從商、從師,還有像莊子那樣什麼也不做的,都是從內心出發的喜好,可以充分發揮潛能。

  另外還有「思考的自由」,中國古代社會很專制,很多時代都不允許人自由思考。對王、對天、對地,不能隨便質疑,但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士人們開始質疑王、鬼、神,甚至可以批評王,觀察社會,思考社會的問題。

  這三個自由的成立,成了士人們能夠相對獨立的大環境。

  ▲士人的特質有「主人翁精神」

  士人的特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回顧歷史,那些被後人記住的人都是關注社會的。鑒真對於佛教的理解,不但要在大唐傳播,還要走出國門,這是非常典型的。他為世界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至今,我們還要感謝他為大唐、為揚州所作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士人們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考慮國家的何去何從。他們都有「主人翁精神」,敢於接受挑戰。孟子曰:「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是一種大氣魄。

  中國古代士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實踐,並且把國事放在了首位。東林黨有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的精神數不勝數,還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從孔子到孟子,從韓非到李斯,都是不斷行走,不斷遊說的。

  百家中還有一個墨家,十大主張的核心觀點就是「兼愛,非攻」,他也是不辭辛勞的人,哪裡要發生戰爭、禍事,他都要前去勸說。「墨突不黔」,是說他家的煙囪從未黑過。為了各地人民,不計較個人安危,精神可嘉。

  ▲思想超前,君主不理解,陷悲劇

  士人還有一種精神叫做「從道不從君」,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比較解放,士人們堅持正義,堅持大道理,可以當面批評君主。最典型的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直接批評君主,君主啞口無言,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那時候,士人的獨立人格相對完整,各個國家的君主都在吸引有才能的人。燕昭王在邊境上築高台,擺黃金,吸引才能之士。士人們前來,燕昭王走在前面,用掃帚掃地,讓士人走在後面。可見,當時士人很「牛」。士人才華的繁華,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士人們還對社會抱有同情心,戰國戰爭很頻繁,戰爭場面激烈,慘不忍睹。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交戰,秦將白起屠殺四十萬趙國俘兵,這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當地居民視白起為惡魔,現在還有一道「開水煮豆腐」的菜肴,豆腐是白的,一煮就翻滾起來,菜名就叫做「煮白起」。百姓受戰亂所害,士人們便四處遊說,抨擊發動戰爭的國家。

  秦國善戰,給士兵們分出20個功勛爵,有著強大的激勵機制,所以秦國士兵很勇猛。孟子說:「善戰者服上刑」,呼籲和平,並一直將這種美好的願望延續至今。

  士人們憑藉著觀察自己的生活,發現問題所在。但是他們的思想往往很超前,君主不理解,周圍人不理解。士人們往往就陷入悲劇的結局。

  西漢初年,劉邦分封。得到封地的諸侯成年後,就開始造反,在地方上搞獨立。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年輕的大臣賈誼,他看出各地諸侯的野心。他上書說,如今社會得了浮腫病,腿腫如腰,手指腫如腿,這些都是地方威脅。但是他不被理解,還被趕出了朝廷。最終他鬱鬱寡歡而亡,終年32歲。

  漢景帝時期,還有一位大臣晁錯,更是剛烈,他提醒皇帝早點動手削藩,否則宗廟不寧,天下不定。他的父親來勸他,但是晁錯不聽,他的父親預感大禍臨頭,出門就服毒自盡了。後來,吳王劉濞叛亂,打出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等到漢景帝殺了晁錯,叛軍還是不停息。漢景帝這才明白。

  ▲「憂患」幾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詞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士人,以國家為重。「憂患」,幾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詞。范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河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士人們對社會的認識,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士人們還具有抗爭精神,士人們善於寫文章,對於社會變故有著一種敏感。社會有難,首先起來的就是他們。如果他們倒下了,農民就開始起義了。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士人們就開始行動起來,選擇集體上書請願,或者替冤官叫屈,這些人都是讀書的太學生。還有一些官員,在受到迫害時,主動投獄,這種不畏強暴、不畏高壓的精神,值得欽佩。

  在中國古代,要想實現抱負,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位置,就要入仕為官。但是職位有限,想入仕的人又很多,所以當權者就開始玩弄權術了。

  士人們之間也開始內訌,這就是他們的悲哀性了。士人們甚至開始互相廝殺。李斯、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同窗好友。但當韓非後於李斯來到秦國時,李斯害怕韓非會取代自己,就陷害韓非,把他關進監獄,最後還毒死了他。

  如今,我們研究士人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們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樂於奉獻的精神。

古代士人的生活

  ▲讀書分兩種方式

  士人們是熱愛讀書的,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讀書,但也分為兩種讀書方式。一種是功利性讀書,解決個人的社會地位問題。漢朝以後,士人「讀經入仕」成為風潮。到了唐朝,科舉制度之後,更激發了士人們讀書的熱情,認為不當官就實現不了自我價值。

  讀書是很辛苦的事情,漢代國都洛陽有3萬太學生,可見當初讀書風之盛。蘇秦讀書時錐刺股,還要被嫂子百般嘲笑。後來蘇秦成為著名的縱橫家,榮歸故里時,哥哥嫂子在30里外迎接,跪地磕頭。可見讀書,既富也貴。有詩為證:「少年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董仲舒讀書時,十年不窺園,十年都不去後花園看看。而范仲淹更是五年不脫衣服睡覺。他們這樣讀書,利好在於傳播文化,弊端就在於讀書為做官的思想一直存在,至今還未消除。

  還有一種是閑適性讀書,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而讀書的。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說,三天不讀書,不知道禮節。照鏡子覺得面目可憎,張口不知道說什麼話好。

  讀書是一種樂趣,李清照經常和丈夫隨口說出一個人,讓對方說出是哪本書哪一卷上的,經常開懷大笑,李清照說是「樂在聲色犬馬之上」。

  ▲很講究時節、環境

  古人讀書,也是講究時節、環境的,「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明代于謙寫詩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士人們紛紛入仕,漢朝設立漢學,培養有學問的人,這些太學生讀熟經書,考試畢業後就成為「郎官」,但是從開始的50人到後來的3萬人,找工作太難了。「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大喜大悲也有瀟洒

  宋朝時,說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金榜題名時」是作為壓台的。為了這一天,多大的煎熬都不在話下,所以發生很多像范進中舉這樣樂極生悲的事情。

  宋朝時,就有70多歲的老者趕考,進了考場寫不出來,只能寫「吾老矣,不能為字也,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到了清朝,還有103歲的「人瑞」進京趕考的。

  唐代詩人孟郊屢試不中,「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等到他46歲考上進士,立刻就是「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同時,士人中也有比較瀟洒的。有一位南方人到北方做官,看見秋天到了,落葉飄零,心裡很懷念故鄉,乾脆回家了。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也是一位有名的士人。他喜歡鄰家的小女孩,但從未和她說過話。後來那位女孩去世了,阮籍也哭著為她送行,回來後,稱自己對得起她了。還有一位阮籍喜歡的女子,和丈夫開酒館。阮籍就經常去喝酒,醉了就倒在她的腳下。阮籍就是張揚個性的典範。

  還有士人對於死亡的概念,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一是說,死亡太恐怖了;二是說,死亡到底是什麼,也說不清楚。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士人們就認識到,死亡不過是人生的歸宿,其中尤以陶淵明的《自輓歌》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看淡生死,才能活得多姿多彩。


推薦閱讀:

古代名人名言警句選編(一)
古代禁毀通俗小說目錄
古代八十六句情詩譯文及賞析
古代地理人情志
中國古代皇帝妻妾人數到底有多少?

TAG:精神 | 古代 | 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