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精髓在於筆墨 講究「墨分五色」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

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維妙維肖,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的精髓在於筆墨,講究「墨分五色」,一般的用墨方法有濃、淡、干、濕、破五種,說明如下:

1、濃墨:濃墨的標準是,研墨的時候,硯台里出現合不攏的路子,就達到濃的程度了。具體運用的時候,還有個妙處,就是一筆下去,表現得「死活」的問題,假如你把濃墨蘸在筆上,於硯池翻來覆去調得過火了,在筆上看起來是很均勻,可是畫下去,待幹了再看,就有死氣了,如根據這一筆的需要,事先考慮到蘸墨多少,基本上不用把筆頭在硯池或調色盤內調來調去,漫不經意的蘸一蘸,墨好象也漫不經意的畫下去,就呈現活的味道,墨色既有神韻又有光華。其實,並非漫不經意,而是落筆之前,早就心中有數了。用濃墨的主要關鍵,在於防死,防死的主要辦法,在於蘸墨就用,不可調弄過甚,特別是和寫字一樣,不能重複塗改,也不能先用鉛筆起稿,必須做到成熟,而後才能落筆自如,用墨靈活。

2、淡墨,國畫中用墨問題,濃較易,淡較難,淡到所謂「無墨求染」則更難。用墨之深與淺,輕與重,濃與淡,皆相對而言,也是對比作用。完全用濃墨則氣霸,完全用淡墨則失神。一幅畫中淡墨少了亦復無神。因此,若能於濃淡配合,濃中有淡,才能表現出一幅畫的空間概念和虛實關係。處理得好則神氣十足。至於濃和淡的面積比例,一般地濃部佔三分之一左右,好象人的瞳孔一般,重墨只佔小部分,才有神態,而淡墨淡到捉摸不透的程度,才有韻味。

3、干墨:顧名思義,就是筆上所含的水分極少。其實不完全這樣。干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筆上的水分並不很少,就是下筆行筆如風馳電掣,並且筆法不是平拖,而是用狼毫旋轉窩筆前進。一筆下去,這樣畫出來是「濕中有干」。另一種是筆上的水分,確乎很少,由於行筆很慢,使墨色徐徐地滲透到紙里去,出現一種 「干而不枯」的味道。如畫小寫意羽毛第一次披毛,最好用此法。

4、濕墨:不管用墨用色,筆上的水分是飽滿的,利用生宣紙跑色跑水的性能,齊白石以這種濕筆畫蝦,畫雛雞,畫大螃,效果都極妙。有工筆畫法不能達到的效果。具體情況有兩種:一種是:連水帶墨跑出,有絨絨的感覺,既真實,又自然;另一種是:前一筆下去周圍跑點水,再壓第二筆,那麼前一筆邊線水紋就不沾墨色了,呈現出一種透明的味道,如齊白石畫的大蝦,便是很好的例子。

再就是在熟宣紙和絹上用濕筆,不能使水分外跑,干後起邊線,很自然,起到勾線所不能達到效果。在生宣上用濕墨,全在對水分的控制,運用得好,其妙無窮;運用不好,一團糟糕。預防的辦法是,作畫前準備一張廢宣紙,畫到濕墨不好控制時,壓上廢宣紙,用手拍一拍,也就止住水分亂跑了。但墨和色的光澤就差一些了。工夫深了,便能控制水分,不用紙壓。

5、破墨:大致分兩種,一叫「濃破淡」,二叫「淡破濃」,又有「筆上破」與「分層破」兩種方法。

「濃破淡」:就是先調淡墨或濃淡色,臨落筆前,筆端蘸深墨或深色,一筆下去,呈現由深到淺的漸變關係,這是筆上破的方法。

再一種是,在紙上先畫淺的,不等干或半乾的時候,加重色,由於第一筆淺色尚未乾,故第二次壓的重色,就要向未乾的第一筆滲開,極為自然,大小寫意勾葉筋都該這樣,齊白石畫的蝦,頭頂一筆重色,破得特別妙,就是最典型的這個方法。

「淡破濃」:就是筆上先調重墨或重色,落筆前蘸水或蘸淺色,迅速畫去,有時需要筆筆畫去,其效果是,每一筆,都呈現由淺到深的形象,並且周圍跑出水紋,下一筆墨色,就壓不住前一筆周圍跑出的水紋了。這是「筆上破」的方法。用此法點葡萄及點重色花頭,千瓣花頭等等效果尚好。

在生宣上作畫,淡破濃「分次破」的方法是,先著一筆重色,不等干以水或淡色潤進,讓其自然溶化。

推薦閱讀:

國畫一組
劉玉軍國畫欣賞
畫家劉志紅和他的國畫作品
幾生修得到梅花
中國畫技法

TAG:中國 | 國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