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象牙塔里的曇花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的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句台詞在《無問西東》里出現了兩次,亦是予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話。

  影片138分鐘的時長,由四個年代的故事串起。13:10進的影院,觀眾只有三個人。片尾即將打出演員字幕時,燈光就沒有禮貌地亮了起來,另外一男一女兩個觀眾紛紛走了,我一個人拿著紙帕兀自靜靜地坐在那裡,不忍離去。儘管,我知道打掃衛生的老伯很盼望我早些離場。我,還是堅持到了最後一秒。

  散場後回家的一路上,我盡量不說話、不接電話,不想從劇情中遊離出來。到了孩子學校門口,看見了相熟的兩位家長,我突然滔滔不絕地把這幾個故事講了出來。在風裡,就那樣口若懸河地講啊講的不知疲倦。

  我為什麼那樣激動呢?因為這138分鐘帶給我的感動太多太多,生怕有絲毫的忘卻所以要趕緊複述出來,怕遺漏掉每一個感動。像是說給別人聽、又像是只為了說給自己聽!片尾展現的是西南聯大時期先生們在炮火下、在紅土的溝壑中為學生們授課的場景,打出的字幕是這些先生們的生平和他們一生之於整個國家的奉獻。西南聯大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八年歲月、以及這些先生們的人生故事曾經無數次打動過我,在我們報紙的版面上我做過很多次書摘,但今天看到這部影片、尤其是祖峰飾演的梅貽琦校長出現在眼前時,那種神似和熟悉瞬間在心頭上盪起一股暖流。

  全片分為四個時代的小故事,都與水木清華有關。

  有太多影評和文章說這個電影這樣那樣的好,說它於時代的意義、說它於人心的觸動、說清華的精神文脈,我寫不出那麼好的有歷史脈絡有理論見地的宏闊文章,但是我可以細說它帶給我的細碎的感動。

  影片是從當代回述的,第一個故事發生於現在,張震很帥,但他飾演的張果果身處一個無奈蒼白又爾虞我詐的環境,恕我提不起神來為這個故事說點什麼,我只是想說,跟過去比起來,現代的人過的相當苟且。當然張震演繹的非常到位,他的旁白真實又讓人黯然感傷。

  其中第一句:「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這是他對自己說的,也是對觀眾的一問。

  最後一句:「看到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會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生的朝陽歡呼雀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這是他對自己扶助的四個剛出生的嬰孩(四胞胎)說的話,他一邊喃喃說著這些,一邊登上爬下、滿手油彩地為這些襁褓中的娃娃在窗玻璃上塗鴉著一個多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這個故事的每一個畫面里都很滿脹,是速度快的現代節奏,但是整個故事都穿插著一種壓抑,不令人歡喜。但它的收尾還算得體,這個懶得與人爭辯、愛說「你猜呢!」的大男孩,最終還是躲避了世俗的裹挾,遵從了內心的召喚。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終於,他嘴角上揚、俊俏的臉上露出了點點笑意,眼神重又煥發出生機與神采。

  不妨先繞過1962年的故事,說一說讓我最最興奮的西南聯大的篇章。

  這個故事從西南聯大蓋校舍展開序幕,開場就是祖峰飾演的梅貽琦校長站在土坡上,與人探究著要給校舍蓋個什麼樣的屋頂才能遮風避雨更牢固些,只幾句台詞足見西南聯大開局捉襟見肘之艱難、平地而起之悲壯!之前很少看王力宏的作品,但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的沈光耀是那樣的乾淨、清澈、明亮、耀眼,完全符合我對那個時代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的想像。大雨滂沱中,雨水順著只鋪著茅草和油氈的屋頂的縫隙間傾瀉而下,學生們聽不清教授講課的聲音,於是教授直接板書四個大字——「靜坐聽雨」。坐在下面的沈光耀,推開窗,看雨。大雨中,馬約翰(影片未註明,但我認為是)帶領著幾列男生一邊喊著口號一邊整齊地跑著步,莘莘學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不光是在強健體魄,更多的其實是在強大內心。看到這裡,我在包里摸索出紙帕,先任由淚水留一會兒,再慢慢拭去。

  都道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的燈塔,在這一幕幕大雨滂沱的視覺和聽覺中我感受著這燈塔的光。

  沈光耀的母親千里尋兒,母親見到兒子的第一眼,收斂起眼角眉梢的所有牽掛,先讓兒子跪下背誦家訓第七條,這位名門望族的母親華貴中糅著一縷威嚴,對眼前的獨生愛子進行了一番訓誡,大意是說:你要的榮耀你的祖上都有,任你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學習,是要你體會到讀書的自由自在,家裡希望你生兒育女體嘗到常人該有的快樂人生。母親本意是極力阻止光耀從軍,跪在母親面前的孩子答應了母親並發了誓。這位母親的話字字珠璣又飽含深意,盡展出無盡的母愛牽掛和常人難以企及的教養。米雪飾演的母親氣度雍容、魅力非凡。

  雪是浪漫的,在1923年清華園的故事中,雪景有很多。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同樣符合百年前的書生氣質。有一場戲,他在為是否轉系而糾結,「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他在為是否因物理學不列(未達標)要轉入文科而煩惱。梅(貽琦)老師沖著迷茫中的吳嶺瀾慢條斯理地說出了下面一段話——

  「不要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麻木的忙碌和踏實中,而忽略了真實。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都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辱的平和與喜悅。」

  說這段話的時候,梅老師辦公室的爐子上裊裊騰騰升起絲絲霧氣,說話的梅老師一襲長袍,語速慢而篤定,面上的表情安寧慈祥。這是一幅「只問真心、無問西東」的畫面,說話的梅老師在那一時刻,光芒萬丈。

  吳嶺瀾的困惑和迷茫或許是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會遭遇的,幸運的是他生在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沿著圖書館拾階而上,吳嶺瀾擠進人頭攢動的人群聆聽泰戈爾的講演,鏡頭逐一掃過一張一張臉,站在泰戈爾身旁的是梁啟超、王國維、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那都是怎樣的睿智的、澄澈的、清麗的、溫潤的面龐啊!

  雪後的松林中,一行男生一字排開,人手一把小提琴,在悠揚婉轉的弦樂中,吳嶺瀾站在廊下,閉目聆聽,他找到了答案,也完成了他心裡的選擇。

  十幾年後,在日寇炮火轟炸下依然從容淡定給學生授課的吳嶺瀾,依然無法忘記1924年泰戈爾的那場講演,他告訴學生「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他引用泰戈爾的詩,向自己的學生們道出了他曾經的困擾和他自己給出的答案——

  「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這是泰戈爾的詩,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講演,而陪同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卓越的一群人。這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你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吳嶺瀾的故事是影片四個故事中最短的,但我認為卻是整個影片最具脈脈溫情的點睛之筆。

  血性男兒沈光耀在看到賣米粉的小朋友被敵機轟炸而亡,目睹他的母親摟著孩子的遺體傷心欲絕時,他把自己佩戴的佛珠摘下,放在沾滿孩子殷殷鮮血的土地上,轉身回頭,棄文從武。終於,他還是悖逆了母親的意願加入了空軍,影片也進入到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個篇章。

  當看到成百上千的當地人肩拉著石碾,硬生生開闢出一個機場時,我再一次不能抑制住淚水。漂亮的沈光耀成了「晃晃」哥哥,因為他每次執行完戰鬥任務後都會用小白降落傘給當地的飢餓兒童空投食物,也許是一袋袋饅頭、也許是一包包冰糖。他每天都被這些衣衫襤褸的飢餓的兒童翹首期盼著,告別的時候,他會晃一晃飛機,所以他是「晃晃」。當美國教官警告他這樣做會引來敵機追蹤時,他用這位教官當年對他說的話回應了長官:「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的內心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他的同伴也加入了「晃晃」的行列,甚至組成了一個小飛行方陣,一個個小白降落傘搖曳著飄下,孩子們又可以挨過一個飢餓的日子了!看到這裡,覺得真是美好呀!覺得沈光耀猶如鑽石一般地純潔閃耀,戰機中,他篤定的滿足的遙望著蒼穹之下,那是怎樣的一副高尚的堅定的容顏。

  不可言說的感動一直伴隨著沈光耀的P-40消失在天際的那一端。

  壞運氣終於還是來了,觀眾的心也隨之被撕裂,執行任務的沈光耀和他的同伴們被敵機糾纏,他是第八個也是最後一個被敵人瞄準的目標,他頑強地周旋到最後,年輕的勇士沒有選擇跳傘,而是選擇了與日寇同歸於盡,以身殉國任機身直炸敵艦。

  知道這只是一部電影的一幕情節,但卻如此悲傷、如鯁在喉。這個故事的最後,沈光耀的母親翻著兒子的遺物,是一冊大大的本子,左頁是一些公式和功課,右頁是一幅幅素描。母親的淚目停留在一幅畫上,是沈光耀畫的——賣米粉的孩子死去後他母親悲慟地攬住兒子的側影,光耀在這幅素描旁邊寫下一行秀麗小字——「媽媽,對不起!」

  「媽媽,對不起!」這更像是拂逆了慈母意願的光耀想對母親說的,是他藏在心底的對媽媽的歉意。

  鏡頭漸漸拉遠,最後定格於沈府中堂的門楣上,上懸四個大字:三代五將。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只能浮現出兩個詞:「顯赫」與「富貴」。沈光耀的貴族氣質,是一種「只問盛放、無問西東」的卓爾不群,他本可以有大好前程,但他心裡不光有家庭,更有家國。

  沈光耀的故事,是整部影片中最如詩如畫、最耀眼心動、最不忍合上的一闕。

  好了,說最後一個故事,1962年的北京。

  被晃晃哥哥空投下的食物救助過的最小的兒童,他叫陳鵬,在1960年代初成為了清華大學的高材生,他被榮耀地選進機要部門九所工作,但是他有些推諉,因為他有「要照顧的人」。章子怡(飾演王敏佳)和黃曉明(飾演陳鵬)演的非常好,他們很好地演繹出了青春、純潔、情義、擔當和其間的不離不棄哀婉動人。

  原來人真的是可以被一種狂熱、盲從、無知和無畏活活打死的,陳鵬找到被凌辱到奄奄一息的王敏佳,在雨中為她掘了墳,在為心愛之人下葬的剎那,男孩脫了衣衫,想為被爆打得血肉模糊的女孩擦一擦臉上的血跡,大雨瓢潑而至,雨水沖刷著女孩的血肉,王敏佳的嘴翕動了一下,緩緩吁出一口氣來。雨夜中,陳鵬輕輕把死而復生的心上人捧進懷中,像輕輕托住一顆珍珠一般。

  他把她藏了起來。女孩的臉毀容了,永遠以頭巾遮面,但男孩說:「不要推開我,我要當托住你的愛的力量。」

  這是五十多年前的愛情,我信。

  研究核物理的陳鵬最後被拉去大漠從事核試驗,被荷槍實彈的戰士「保護著」一步步向「大漠孤煙直」的戈壁深處走去。深夜和衣睡在戈壁灘上的陳鵬想著他的王敏佳,而此時,遠在彩雲之南村寨里的佳人,捧出陳鵬臨行前寄來的包裹,是個小木盒,打開,是一捧燦燦的銀杏樹葉,葉下藏著一瓶友誼牌雪花膏和一個蛤蠣油。女孩每天洗完臉,認真輕柔地抹著雪花膏,然後再用頭巾把自己的臉一層層遮好,在祈禱與孤寂中睡去。

  凄美的愛情,「只問真情、無問西東」。導演處理這個故事時,非常有節制,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他們相互惦念傾慕,但在滿是大字報風聲鶴唳的凄風苦雨中,這樣的情,終不得善終,他們遍尋彼此,卻錯過。沒有收尾,但結尾可以想見、不敢想像。

  導演寥寥數筆隱晦地給今天的年輕人補了一堂歷史課,那代人的凄苦,已超越了今人的想像。

  還有哪一曲愛之歌讓人心痛,是王敏佳的師母劉淑芬!是這個害了人卻自己更痛、最後以決絕的方式跳井了斷自我的紡織女工劉淑芬。

  1962年的這兩段愛情,人未語卻淚兩行,是整個影片中傷痛到不忍再去回倒的悲涼輓歌。

  在三個故事中,天氣的場景有很多是雪和雨。

  吳嶺瀾故事裡的雪,寓意著一種校園的純潔、自由與平等。

  沈光耀故事裡的雨,寓意著一種戰爭的蒼涼、悲愴與凄苦。

  陳鵬和王敏佳故事裡的雨,只有一種寓意——蒼天之淚!

  其實每一個故事都不是獨立的,都是有銜接的,而且銜接的非常流暢、不生澀。前半部分只是在四個年代裡單純地交代人物背景,貌似四個故事並無聯繫。從現在到1962、1938、1923漸次回溯,然而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關係漸漸釐清,吳嶺瀾是與沈光耀有過簡短交流的師生、陳鵬是被沈光耀救助過的幼兒,張果果與陳鵬的淵源看似無關卻是得益於陳鵬一次有心無意的對友人的心靈救贖。四個故事分別著力詮釋出「真心」「正義」「無畏」「同情」。

  我堅信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有著一群可堪敬佩的原型的,比如有從清華畢業後投考航校、在27歲時駕機殲敵最後以身許國的清華才子沈崇誨。又比如梅貽琦校長的兒子梅祖宴在不到四年級的時候就提前參加空軍,梅校長的女兒梅祖彤也隨軍做了護士。有些知識是看完電影回到家後立即查閱的,西南聯大抗戰以來,從軍學生共1160多人,西南聯大時期的870人,被稱為「八百壯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時的295人,被稱為「三百英豪」。當翻閱這些資料的時候,除了莫大的感動,就是在感動中領略著一種浩然正氣和中華兒女誓死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人的努力,更看到了一種對「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真誠的敬重。這部影片的導演叫李芳芳,以前甚至沒有聽說過,但這一次,真的要向這位可尊敬的導演致以誠摯謝意。她的影片讓我和自己崇拜的大師們有了一次近距離的神交,讓我看到了自己夢想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教育的豐碑,讓我看到了民國時期教養良好的世家公子的卓絕風姿,讓我看到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不復存在的歷久彌堅的愛情守望。

  所有這些,猶如象牙塔中的一簇曇花,雖只匆匆一現,但它的光芒卻澤被後世、震撼襟懷。

  敲下這些文字的同時,已在企盼周五來臨,1月19號,我十歲的兒子會考完試了,「只道辛苦、無問西東」——我會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會帶他去看這部電影,哪怕他看不懂,但那又有什麼所謂呢!可以讓他看沈光耀開飛機,他一定會愛看,然後我會輕聲告訴他,一個乾淨的漂亮的勇敢的男孩子,應該是那個樣子的!一個愛他的祖國的男人,應該是那個樣子的!而且,一定要等到最後一行字幕映完,我會指著大師的群像圖,告訴我的孩子:八十年前,曾經有一所大學、曾經有一群先生,存在並光耀著中國、璨若繁星划過天際。


推薦閱讀:

如何用市場化象牙交易來遏制非法盜獵?
猛獁象牙印之美
猛獁象牙雕 6

TAG:象牙塔 | 象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