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歷史圖說(系列1)

中國書法歷史圖說 中國書法家協會編

文字起源(約公元前16世紀前) 中國書法是一門使用特定工具材料——毛筆、墨和宣紙,通過對漢字進行創造性書寫來表現作者抽象審美風格的藝術,在這一藝術形式中,漢字的點畫結構是主要的表現對象。 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距離今天五千至六千年前的陶器刻劃符號,應該就是漢字的原始形態,此後漢字形體的發展和演變,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展開和完成的。從那些古老和簡單的刻劃符號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漢字是人們根據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類自身以及生活器物等事物形象的觀察,再通過歸納和概括的加工,而被創造出來並加以確認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漢字從它一誕生開始,便是自然物象與人類思維相結合的統一體,在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同時,漢字字形更是人類觀察、提煉和表現自然事物特徵的產物,體現出了人類對於線條分割的空間結構的把握運用能力。正因為如此,在漢字被使用的過程中,隨著字形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結構的逐漸複雜化,書寫行為也越來越成為一種造型能力的表現,而這一點正是漢字的書寫能夠成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最重要的條件。

山西襄汾陶寺朱陶壺 龍山晚期陶器上古老而簡單的刻劃符號。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在大約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漢字的應用得到了一次顯著的發展,同時也為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商代社會是一個瀰漫著原始宗教的神秘國度,人們信仰鬼魂,崇拜祖先,占卜和祭祀活動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商代的人們——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平民,對於祭祀、生育、喪葬、疾病、戰爭、狩獵、農事、氣象等生活內容都要預先進行占卜,根據占卜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巫師們利用龜甲和牛、羊、鹿等動物胛骨進行占卜,然後將結果書寫並刻劃在龜甲獸骨上面保存起來,這些書寫或刻劃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與此前的陶器刻劃符號相比,甲骨文的字形數量大大增多,而且具有穩定的結構規律,是迄今為止已知最早的漢字成熟體系。 甲骨文的字形結構還保留著較多的象形—圖畫因素,具有一種原始和天真的美感。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的研究證明,不同階段的和出於不同巫師之手的甲骨文作品,在書寫和刻划上都存在著明顯的風格差異。這說明巫師們在做自己的作品時,不僅顯示出各自的書寫刻劃技巧習慣,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字形結構的理解、把握和塑造能力。對於後人來說,甲骨文同它所記述的占卜過程一樣,充滿了神秘和奇異的吸引力。

自右至左,從上到下: 青銅器鑄刻圖 先進的青銅重器鑄造工藝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婦好方鼎器銘 殷商早期族徽文字的代表。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朱書甲骨 證明了殷商時期人們已經使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

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

接下來的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21)是青銅鑄造的繁榮時期,在長達9個世紀的時間裡,周朝的王室以及它所分封的大小諸侯們,鑄造了難以計數的各類青銅器,同時把當時的戰爭、祭祀、賞賜、分封、進貢等重要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並鑄刻在青銅器上,這些保留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後人統稱為「金文」。 金文的字形延續了甲骨文的結構規律,並且趨於複雜,在風格上則與甲骨文完全不同。這首先是由於二者製作方法的差別:甲骨文的線條因出於刻劃而比較尖銳勁健,富有彈性;金文的線條則因鑄造而顯得粗壯厚重,具有端莊嚴肅的氣氛。其次,甲骨文因出於巫師個人之手,在結構上帶有某些不確定的隨意性;金文的創作卻要經過書寫、刻模及澆鑄等多道程序,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因此在文字結構和整體風格上需要更加統一和規範。更為重要的是,在周朝,熟悉和使用文字,與禮制、音樂、射箭、駕馭車馬一樣,是貴族必須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並且有標準的教材。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字,在結構上和書寫上,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周代的金文雖是通過鑄造來達到最終完成的效果,但工匠們在鑄造過程中,還是努力保留了一部分書寫的痕迹,甚至是書寫者的個人風格。特別是金文剛健雄渾的線條和嚴謹莊重的布局,與周朝王室及諸侯們威武善戰的王者風範達到了如此的統一,使人不能不對金文製作者駕馭和塑造字形的高超技巧與良苦用心讚嘆不已。

散氏盤 西周晚期青銅禮器,銘文字體自由抒放。大盂鼎 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造型雄偉端正,銘文字體雄渾端莊。石鼓文 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石鼓文承前啟後,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

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 在周朝的中後期(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由於王室的權力和地位極度衰弱,諸侯爭霸,各自為政,政治、文化及禮制秩序都被破壞,這一時期的書法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在載體方面,除了大量的青銅器外,還有許多書寫在竹簡、絲帛及雕刻在石頭上的字跡被保存下來,而出於書寫、鑄造和雕刻這些不同手段的作品,在具有各自不同效果的同時,也更全面的反映出當時的書法藝術成就。在工具上,考古發現證明,此時的毛筆已經相當成熟,這大大有利於書寫時對線條質量的把握及各種線條效果的實現。在風格上,各地諸侯的獨立,使各諸侯國的書法也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格,它們有的嚴謹整齊,有的隨意自然,有的則在原來的結構中加入龍、鳳、魚、蟲等形象,顯示出美化裝飾的追求。風格上的多樣性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有意識地通過書寫活動來滿足某種審美需要,將文字的實用性與藝術價值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反映出這一時期文化上「百家爭鳴」的自由氣氛。當然,諸侯各自為政的情況也影響到文字結構的統一,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諸侯國往往有不同的寫法,因而造成了文字的混亂和使用上的困難。

編年紀竹簡 秦人墨跡,為我們研究「秦隸」提供了珍貴資料。侯馬盟書 春秋晚期晉國文字的代表,諸侯盟誓書遺迹,毛筆書寫,篇章完整。秦公簋 是西周時期的大篆籀文與小篆之間的金文,既不失一定的規範,又有金文大篆的蒼勁雄渾。戰國楚簡 楚簡文字奇詭多變,活潑自由,綺麗靈秀,與楚地文化環境有關。


推薦閱讀:

從《女人四十》看中國女性傳統美德
【引用】中國盤扣,從實用走上時尚藝術
周曉虹:創建一種中國化的社會學體系
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與收藏(100冊)『第五編』
細數中國那些「消失」的省份

TAG:中國 | 歷史 | 書法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