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濕熱是如何形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獲得迅猛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中國與世界接軌,向世界看齊。同時濕熱症的患者也一年比一年增多,漸漸的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普遍現象,大部分人尚不知道濕熱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濕熱是如何形成的。
現代人濕熱的增多,除了地球變得越來越溫暖這個外部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當代人本身的因素,總結當代人的濕熱可以概括為:吃出來的濕熱,喝出來的濕熱,坐出來的濕熱,閑出來的濕熱,忙出來的濕熱,治病治出來的濕熱。
◎吃出來的濕熱
很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大部分人只知道愛吃什麼,不知道該吃什麼。更惶論吃與健康有什麼關係。有位營養學家說得好:「如果你吃得對,根本不需要看醫生,如果你吃得不對,醫生也救不了你」。沒有健康的
本來中國人就是幸運的,祖國醫學已經給祖國人民總結出了吃什麼,如何吃才能預防疾病,保障健康,在全體社會經濟富裕達不到的時候,祖國醫學提出的一套飲食理論,大部分人尚無條件去實現,現在人民富裕程度普遍可以實現合理膳食了,卻忘了這最簡單最易實現的健康密碼,弄得現在國人濕熱遍地,廣大人民群眾水深火熱,疾病叢生。
中國傳統飲食,以穀物為主,副食是新鮮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細加工,糖的使用量較少,茶為大眾化的飲料,烹調大多使用素油,提倡食品種類多樣化,提倡含不同營養成份的食物之間的互補,「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種膳食結構,具有廣雜性,主從性、匹配性。適合人類消化道組織結構,人體生理全面營養的需要,有助於人類的健康和繁衍。西方現代營養學家在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膳食結構後一致認為我國傳統膳食結構是防止現代文明病發生的最佳膳食。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營養全面、比例合理、均衡膳食」的現代飲食觀念與祖國醫學早就提出的觀念不謀而和。
古代中醫文獻對平衡善食是這樣論述的:「五穀宜為養,短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匪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這些論點,不僅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即使用現代營養學的觀點,同樣是十分科學和準確的。
現代營養學認為平衡善食是四個方面的平衡:氨基酸的平衡;生熱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各種其它營養之間的平衡以及酸鹼平衡。
平衡膳食因食物的品種和數量安排合理,營養素供應質優量足,各種營養素比例適當,所以可促進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食物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穀物糧食作為主食,是熱能的主要來源,因不同的穀物所含營養成分不同,所以最好堅持粗細糧搭配,其餘的熱能則由肉、蛋、魚、脂肪等副食品供給,但就單位體積而言,副食的熱能大於單位體積的穀物的熱能,主次的顛倒常會造成總熱量超出機體需要量。
第二類是富含動物蛋白食物,包括瘦肉、禽肉、蛋、魚類等,重體力勞動的人不僅熱能供應量需適當增加,還要重視蛋白質的質量。人體對動物蛋白的吸收率比較高,對雞蛋的蛋清蛋白吸收的出較好。雞蛋和牛奶並不能完全代替肉類的營養作用。據調查,人類最主要的營養不良性疾病和各種不同程度的缺鐵性貧血,大多與未及時補充鐵質有關,而肉類和動物內臟中的血紅素型鐵易於被人體吸收。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肉類對機體是有益的。
第三類是豆類及其製品。豆類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質富含賴氨酸,與穀物同食可優勢互補。豆類素有「植物肉」「綠色牛乳」之稱。
第四類是蔬菜水果。這是人體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蔬菜品種很多,營養成分有很大差異,因此應經常變換品種或相互搭配,這樣才能吸收營養素,起到互相補充的效果。
第五類食物是油脂。油脂可供給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並供給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高,動物油因飽和脂肪酸多,所含的膽固醇又可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但魚油含某些特殊的對機體有利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個例外。
以上五類食物,長期缺乏任何一種都會影響健康,但是任何一類的過多攝入同樣會影響健康,長期重體力、高腦力勞動的人如果以素食為主,油也攝取不多,會感到體力不支,日漸消瘦,如果適當補充一點肉類則會重新恢復精力旺盛狀態。這是穀物提供的熱能不能滿足體力消耗的需要的緣故,所以每當重大戰略決策後,毛主席總要來一碗紅燒肉。但每個人還會有這樣的體會,一旦過多地吃了雞鴨魚肉等葷腥之後會感到發膩,或乾渴,一頓吃傷,十頓喝湯。現代醫學說,這是輕微酸中毒現象,魚肉海產品都是酸性食物,薯類和蔬菜瓜果屬鹼性食物。是體內酸鹼嚴重失衡造成的。而以祖國醫學的觀點則是濕熱造成的。
現代人吃出來的濕熱,主要是飲食結構的嚴重不合理。
(1)、胡吃、海吃、猛吃
也許是過慣了窮困的日子,富裕起來的當代人就胡吃、海吃、猛吃雞鴨魚肉,生猛海鮮,天上飛禽,地下走獸,有點忘乎所以,隨心所欲,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天天觥籌交錯,日日膏梁厚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高蛋白質,高熱量,高脂肪裝的胃滿腸圓,營養嚴重失衡,這些食品大多具有高熱或高濕的屬性,不論是陰陽平和質的人或偏陽質,偏陰質的人都會產生濕熱嚴重不平衡狀態,體內環境如在夏季,高溫且高濕。
(2)、中飯西化,盲目攀比向西方看齊,膳食結構西化,洋快餐成家常便飯,時時在體內儲備「能量炸彈」。體內熱能超標。
(3)、長期給小兒飼食奶粉等高熱量食品,或母乳餵養者長期食用雞、鴨、魚、肉等性偏溫熱或寒濕之品。
(4)、長期食用烘、烤、煎、炸、辛辣等性偏溫熱高熱量的食物。
(5)、長期食用生、冷、油、膩性偏寒濕的食物。
(6)、工作、生活、學習、生意緊張,早飲馬虎,中飲兌付,晚飯一般或饑飽不勻,或暴飲暴食,傷脾傷胃。
(7)、肉食為主,穀物、蔬菜食量不足。
(8)、五味偏嗜
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但過食則可形成濕熱。如辛味,象蔥白、生薑、辣椒、茴香都具添火,或添濕的作用;甘味則會增加體內熱能;酸性食物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使脾胃功能失常。形成濕熱。
(9)、吃細糧不吃粗糧。粗糧加工成細糧,浪費了大量的營養素,使人氣血虛弱,造成脾胃功能失常,形成濕熱。
(10)吃甜食過量:糖是純熱食物,引起體內熱量過盛,造成濕熱。
(11)盲目進補各種高級營養食品,引起體內熱能超標,造成濕熱。
◎喝出來的濕熱
(1)飲酒無度,以酒為漿
適量地飲酒,對身體有益無害,但現代人卻以酒為漿,狂飲無度。不管那種酒,都含有濕和熱。白酒是濕熱差別不大,啤酒類、紅酒、黃酒濕大於熱。長期飲用,濕熱形成。
(2)以飲料當茶
當前飲料種類繁多,可以用寒性、熱性來分類,都會使不同體質的兒童形成濕熱。
(3)過度地喝水
喝開水保健的方法逐漸地廣為人知,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適應,在不渴的情況下強勉地每日喝進去一定數量的開水同樣也會造成脾胃的傷害,一部分人就形成了濕熱。
◎坐出來的濕熱
現代人缺少運動,以車代步,身體機能嚴重退化,很多人脾胃功能失常,體內的水濕不能正常代謝,造成濕滯腸胃,既可蘊而化熱,也可因飲食失常而生積熱。
◎閑出來的濕熱
閑出來的濕熱與坐出來的濕熱原因類似,也是肢體缺乏運動,全身氣血虛弱,臟腑功能減退,引起脾運胃納功能失常,水濕停滯,郁而生熱,引起濕熱。
◎累出來的濕熱
現代人生活節秦快,竟爭激烈,生存壓力大,工作緊張,常常晝夜不分,晨昏顛倒。教師累,學生累,老闆累,工仔累,為官累,為民累,沒有幾個瀟洒的。七情郁滯,體力透支,結果就是脾虛胃弱,吃不對,喝不對,濕熱就形成了。
◎治出來的濕熱
(1)妄服燥熱之劑,使原先偏陰質的人成了濕熱,這些象飲食物一樣具有熱性的藥物,使人體內的寒熱平衡被打破。
(2)過服寒涼之劑,使偏陽質的人成了濕熱,這種情況突出地表現在抗生素的濫用方面,見有「熱」即消炎,不管這熱是寒引起的或是熱引起的。
6、濕熱引發多種疾病舉例
現代人的濕熱大部分都是內傷因素引起的,所以是人體病理狀態下的產物。這種病理產物反過來又成為其它疾病發生的致病因素,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引發多種疾病。由於現代醫學不講濕熱,大部發人不知道濕熱,濕熱又明顯地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常規的治療手段解決不了濕熱和濕熱引起的疾病,因而疾病便越治越多。
因為體內水濕的運化,以脾為主,熱不與濕結,也不會在體內長久地存在,濕熱的形成,前提必然是脾之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脾與胃互為表裡,所以濕熱的形成,首先侵犯脾胃,引起脾胃病癥狀。脾胃濕熱狀態,中醫上叫脾胃濕熱症。此時腹中好比一火爐在內,不停地製造濕熱,它對身體各部的影響,雖無絕對的規律可循,但大致上可有如下表現:薰蒸肝膽,燒灼心肺,上行大腦,下注膀胱,外而皮肉筋骨毛髮空竅,內而五臟六腑,氣血精津液均受到影響,濕氣愈重,浸濕愈深,熱的程度越高,器官受的損傷越嚴重。
熱過盛時,大多表現為火熱病變,共同特點是熱(發熱、惡熱、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紅),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帶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動(神情煩躁、脈數)。
(1)濕熱直接引發脾胃病
濕熱直接形成脾胃病,消化功能減退,腹脹腹疼、嘔惡、便秘。
(2)感冒反覆發作,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是濕熱
濕熱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是當代人經常感冒,感冒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濕熱之人,實際上一直處於准感冒狀態,只是當濕熱都大或熱勢增高時,人們才知道自己發燒了。這時才會表現出常規的感冒癥狀。
機體濕熱久蘊,周身氣血津液時刻被薰烤蒸發,濕度不足,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失常,體內各部分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抵禦外邪能力降低,免疫力隨之下降;周身汗孔常開,肌腠不密,風、寒、暑、濕、燥火隨時可以長驅直入,所以人經常易發傷風感冒;由於濕熱具有濕熱兩重屬性,現代醫學消炎殺菌這套武器以中醫的寒熱溫涼四性看來,大多具有寒涼之性,對於「熱」可能起了點作用。對於「濕」則有加重的作用。濕熱作為致病原因,起不到消除原因的作用。所以,濕熱引起的發燒,常常是熱度降下來了,37℃左右,醫生會說「好了」,停止了治療,但是病人體內的濕度卻增加了。(臨床上常見黃膩苔輸液後變成了白膩苔,說明了消炎的祛熱作用)。病人燒退了,仍然沉困無力,茶飯不思,還很不舒服,這是因為病人體內濕氣增加的緣故。雖然濕熱的程度沒那麼高了,但仍然是濕熱狀態,37℃體溫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隔一段時間,當濕與熱重新升高的時候,就重新出現發燒癥狀。每次發燒都暫時退熱,沒解決根本原因,時間一長,脾胃的功能遭受嚴重的破環,抵抗力就更差了,於是感冒就反覆發作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古典儒學?儒家初創時期形成的理論形態
※脊柱生理曲度是怎麼形成的?
※先低血鉀後高血鉀,從血鉀的變化看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形成和演變
※滷菜是什麼?百年老鹵湯怎麼形成的?
※漢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