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業 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07-12
上學期開學伊始,市教委將「減負」作為一份「大禮」送給了全市中小學生,並在徐匯、盧灣、閘北、靜安四區率先試點。如今,一個學期結束了,一項項減負新政,是否從紙上躍下,真正走進了校園?孩子的書包是否輕了,笑容是否多了?新學期前夕,本報將推出相關報道,掃描各區縣減負成效。 徐匯區逸夫小學四年級男孩小健原本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攤開書本做功課,有時,吃完晚飯還得繼續埋頭苦幹。但是,從本學期起,媽媽汪女士發現,小健一回家就彙報,「今天的功課已在學校里做完了」,隨即就興沖沖和小區里的小夥伴一起騎車、打球。小健做功課時間縮短了,成績卻沒有下降,這讓汪女士挺高興。更要緊的是,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看喜歡的課外書,搭樂高機器人…… 和小健有相同感受的孩子,在徐匯區還有不少。上學期,徐匯區提出了減負增效的8項舉措,向社會承諾,全區中小學「一課一練」不進課堂,教師必須「精講例題、精選習題、精編試題」。減負,就從和孩子們朝夕相伴的作業本開始了。 1選做作業成「獎勵」 汪女士發現,孩子作業少了,並非老師簡單地做減法。原先,語文生詞一抄就是一行,現在,老師精選了易寫錯的詞,抄兩三遍加深印象即可;數學作業由基礎題和興趣題組成,孩子可根據水平靈活選擇,老師則根據孩子學習情況嚴格把關。小健數學成績不錯,因此老師允許他做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興趣題,適當減少基礎題量,小健覺得這是一種獎勵,學習勁頭更足了。 逸夫小學副教導主任李業瓊介紹,如今,學校每個年級都有A、B兩套作業,既讓學有困難的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又為學有餘力的孩子拓展思維空間。老師們達成了共識——對小學生的作業,培養好習慣比訓練技能重要得多。例如,老師為低年級語文預習總結了4步法,全部圍繞「讀」做文章,為培養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興趣,老師帶大家看動畫片學《木蘭辭》,利用兩分鐘預備鈴念《弟子規》;課本劇編寫、排演能夠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它成了中高年級的特色作業,每次演出完畢,孩子們都會為自己驕傲。 李老師告訴記者,徐匯區在三年級下學期和五年級上學期各開展一次全區小學生學習能力診斷,已從原先兩次獨立分析,變成了對各校兩年動態發展的關注。老師們普遍覺得,這為學校探索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寬鬆的環境。 2布置作業忌隨性 快下課了,甚至下課鈴已經打響,老師這才意猶未盡地結束講課,匆匆勾畫了幾道練習題作為課後作業。今年3月,位育初級中學在全校學生和家長中做了作業滿意度調查,結果,這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小細節,引起了老師的重視。 布置了英語作文,其實和最近學的知識點,關係不大;一名老師出的數學練習題,隔壁班學生去做可能就有點難……校教導主任俞靜芳坦言,細究之下,老師隨意之舉,造成的是學生的重複甚至是無謂勞動。 因此,學校要求各教研組撰寫報告,用心設計新的作業系統。要求各科老師在布置完作業後,再加上幾句提醒,告訴學生應該通過作業重點掌握哪些知識點,而不是單純地為做而做。 有同學在調查中反映,教師在作業批改過程中,很少用鼓勵性語言,缺乏人情味,讓學生覺得「我的勞動不受重視」。於是,學校要求老師必須給每份作業寫上評語,不能簡單地用一個「閱」或者一個勾。期末,孩子們在考試,老師們的作業設計和批改情況也接受了校領導和教研組的「地毯式」檢查。 孩子們說,當讀到「我很欣賞你最近的進步」「今天你上課神情很專註」這樣的誇獎時,覺得「老師很關心我」「對老師更信任了」「期待下次交作業。」 3各科作業總協調 數學1小時、語文0.5小時、英語0.5小時、理化40分鐘,世界外國語中學2009屆初三畢業生的校內作業總量,總共不超過3個小時。這是開學初各學科教研組長統籌協商的結果。 在初三年級推行「減負」,聽上去有些「冒險」。但學生模擬考成績卻顯示,效果不錯。副校長陳勇透露了秘密——提高課堂效率。就拿物理學科而言,升入初三,新的知識點已經不多,大部分時間用於複習鞏固,「無聊」成了很多學生共同的抱怨,練習做得越多,怨聲也越多。於是,老師們進行了課堂改革。每節課開頭5分鐘,都用一個實驗,調動學生積極性。果然,課堂一下活躍起來,在爭論中,大家自然而然鞏固了所學知識點。課後作業濃縮成一張單面書卷,就夠了。抓住課堂5分鐘,為學生省下的可能是課餘的15分鐘、50分鐘,甚至更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的3分鐘 persuasive speech topic 嗎?
※一個有趣的現象,名字叫「起、羽、布、青、飛」出了許多不世名將
※生活中有哪些讓你開心的小事?
※聊聊那些名字很有趣的珠寶
※有趣的廁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