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醫治病?國醫大師顏正華是這樣做的!
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著名的中醫藥學家,學識聲譽國內,享譽海外。行醫70餘載,醫術精湛,臨證強調四診合參,證癥結合;用藥平和飄逸,化裁靈活。顏老到底是如何臨證治病的呢?就讓今天的文章帶您一睹國醫大師顏正華治病的風采吧!
一、強調四診,詳察合參
望聞問切四診,是醫生對病人進行周密觀察和全面了解的基本手段,是診治疾病的第一步。這第一步至關重要,是辨證的基礎,立法的前提,組方用藥的依據,取得佳效的關鍵。只有對病人進行詳細認真的望聞問切,才能識病知因,提出正確的治療法則。因此,我十分注重研習四診,將研習四診放在學醫的重要地位,力求做到時常溫習,熟練掌握,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四診的內容十分豐富。怎樣才能熟練掌握四診,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呢?我認為要想熟練掌握四診,就必須做到讀經、實踐兩點。所謂讀經,即認真研讀有關四診的醫籍文獻,時常溫習四診各法,以溫故知新,不斷加深對四診各法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還要選讀歷代名醫的醫案醫話,從中學習他們診斷疾病的獨特經驗及如何進行四診合參。所謂實踐,即多臨床實踐,通過臨床實踐進一步加強四診基本技能的訓練。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熟靠多練。四診的熟練掌握與靈活應用,光憑背讀經典是不能達到的,必須反覆實踐,結合具體病人和病證,不斷熟悉平脈、按查、望舌、觀象、聞聲等法,研究四診各法對鑒別診斷病證的特殊意義,以及如何做到四診合參。只有這樣才能熟悉四診各法,並能運用自如。
我臨證診察疾病從不草率,始終恪守詳察細問、四診合參的原則。在具體應用時,又注意靈活機動,突出問診,參以望、聞、切。每診一位患者,總要抓住病人主訴的主要病痛,圍繞主要癥狀,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詢問。首診者,常按現癥狀(或主要病痛)、治療經過、用藥情況、起病原因、生活習慣,以及家族病史、繼往史等順序一一詢問。對複診者,無論是二診、三診,乃至十數診者,主要詢問其用藥後病情變化情況及有無不良反應等。此外,在診病過程中,我還特別注意借鑒現代醫學診斷方法及技術,參考現代醫學的診斷和臨床檢驗結果。這對準確診斷與合理治療,頗有裨益。
二、辨證辨病,有機結合辨證與辨病相輔相成,必須結合應用。辨證論治是辯證法思想在辨治疾病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具有普遍性和動變性。臨證時,大多數疾病,無論其何等複雜,也無論其如何變化,皆可通過辨證論治,辨析機體內陰陽消長和邪正鬥爭的狀況,找出疾患的癥結,提出恰當的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而辨病施治,則是前人實踐經驗在辨治疾病中的具體應用,具有專一性和穩定性。臨證時,有不少疾病,只要按前人的經驗認準它,用特定的、並經臨床驗證療效良好的專藥專方進行治療,即可取得預期療效,這是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辨證,還是辨病,均是辨識人體疾患的方法,在具體應用時均須首先辨識患者的具體癥狀、病因病機,然後才能確立其所患是何證或何病。這說明,辨證與辨病的有機結合,在客觀上是有共同基礎的,因而也是可行的。病和證雖含義不同,但就具體疾患而言,二者又密不可分。臨床實踐表明,大多數病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現出不同的證。這就說明,一病中包含多個證,病可以概括證,而數個相關具體證的綜合即為病。如痢疾病,在不同患者或其發展過程中可表現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陰虛痢、虛寒痢及休息痢等數個具體證型,而這數個相關的具體證型,綜合起來即是痢疾病。有的病,它的證型在同一患者、在同一時期內相對穩定,如瘧疾等;而有的病,在不同患者,其證也變化不大,這時證與病又基本統一,證即是病,病即是證,如蟲積、疥癬等。由此可知,證與病很難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的具體情況,是辨病的基礎;辨病是掌握疾病的總規律,是辨證的概括。沒有辨證,就不能識病;沒有辨病,就識不好證。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合理運用,才能認清證、病,進行正確的治療。
今之醫家有注重辨證論治者,有強調辨病施治者,有主張將二者結合應用者。我認為,上述3種法則均有可取之處,臨證可酌情靈活使用。若以辨病施治法就能達到辨治目的者,即可以其為用。如治絛蟲病,即不必辨證論治,此時強調辨病施治當合事理。倘以辨病施治不能辨識疾患,無法進行有效治療者,即以辨證論治為用。如辨治感冒,就必須辨清其證屬風寒還是風熱,以及是否夾濕等,才能正確治療。此時強調辨證論治,亦屬合理。倘若單用上述某種辨治方法,難以達到目的者,可將二者結合應用。或辨證為主,兼以辨病;或辨病為主,兼以辨證;或先辨證後辨病;或先辨病後辨證。如年老體弱多病或無病可辨者,即以辨證為主,兼以辨病;而治胃腸病者,辨病辨證孰先孰後,據情而定,不必拘泥。
當前,我國醫學已經進入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併存的時代。三種醫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辨證論治與辨病施治的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辨證已由以宏觀為主體發展為宏觀、微觀並重。辨病已由單純辨中醫之病發展到辨中醫之病與西醫之病並用。對此,我們要認真學習研究。
三、善抓主症,照顧兼症在治療複雜多變的疾病時,不能面面俱到。要善於突出重點,抓住主症,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不為兼症所迷惑。只有這樣,才能準確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才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治療方法。而在立法組方時,又不應忽視那些似乎與主症聯繫不夠密切的兼症。因為病人表現出各種癥狀和體征是病變機體的整體反映,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很可能同時患有幾種疾病,表現出多種病證,各種病證之間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互相轉化。此時,要分清主次,既要抓主症,又要照顧兼症。此即所謂突出重點,照顧一般。如此,主症的緩解有利於兼症的治療;而兼症的減輕,無疑也會促進主症的痊癒,最終使所患病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減輕或部分治癒,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這種突出主症、照顧兼症的診治方法,雖是我診治數病或數證相兼的基本原則,但也不是絕對不變的。有時為了治療的需要,也惟主症為治,而置兼症於不顧,待主症緩解或得瘥後,再考慮主兼并治或兼症的治療。如有的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習慣性便秘等多種疾病,且刻下大便秘結,每如羊屎,艱澀難下,已數日未解,腹脹腹痛。按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他們雖患有多種疾病,然當下主症即是便秘。此時我多專以通腸導滯為治,待便通後再圖他治。
在辨治複雜多變的病證中,怎樣才能準確地抓住主症?我的經驗是:①如前所述,詳細而準確地望聞問切,全面了解患者的每一個具體病證及既往史,為準確診斷主症,提供全面可靠的客觀依據。絕不能只憑一個癥狀或一個脈象,便倉促診斷治療。②先依據四診所得的主要癥狀,分析、辨識病家患有幾個病證,每一個病證的主要癥狀是一個,還是幾個。然後再依據中醫標本緩急等治療原則,在確認的幾個病證中確立需立即治療的病證,即主症。③在動態中辨識主症。有些病情複雜的患者,其主治證與兼治證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對此我便注意在動態中辨識主症,不死守格律而束縛自己的手腳。
四、調護脾胃,貫穿始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乃人後天之本。我對此十分推崇,臨證時非常注重調護脾胃,將調護脾胃的思想貫穿於診治疾病的始終。具體做法是:診察疾病必問脾胃,辨證立法不忘脾胃,遣葯組方想著脾胃。
所謂診察疾病必問脾胃即指詢問與脾胃有關的癥狀,如納食多少,有無味道,有無噯氣吞酸,胃中是否有灼熱嘈雜感,喜熱食還是喜涼食,食後是否腹脹,出現不出現「食醉」,既往患過何種胃腸疾患(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出血)等,以此作為辨證立法的參考。臨證時,無論何病,無論年齡、性別均要認真詢問,切不可疏漏。倘若疏漏,不了解患者的脾胃狀況,就談不上為辨證立法提供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所謂辨證立法不忘脾胃即指無論何病,或內傷,或外感,或寒熱,或虛實,均要辨析疾病的發生髮展是否與脾胃有關。對久病不愈者,更應如此。無論對胃腸病,還是對其他臟腑的疾病,辨證立法都要重視調理脾胃。若不調理脾胃,勢必影響疾病的治療。至於久病體弱之人,脾胃或多或少均有損傷,辨證立法尤當重視脾胃。
所謂遣葯組方想著脾胃即指用藥時,要時時不忘顧護脾胃。因為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藥物成分的吸收及療效的發揮。若脾胃功能正常,藥物成分被充分吸收,預期療效可達;若脾胃功能紊亂,乃至衰敗,藥物成分未被充分吸收,甚或因胃氣衰敗而格葯,則預期療效難達。鑒此,我在臨證遣葯組方時,但見兼有脾胃疾患者,必於方中加入調理脾胃之品,以顧護脾胃。若所兼脾胃之疾較輕,不影響對主症的正常治療,即於治療方中稍加調理脾胃之葯,所用之葯最多不過三味,用量一般為常量的三分之二,且藥性多平和。若所兼脾胃之疾較重,不先予調理就不能進行正常的治療者,當先以調理脾胃為主,兼療他疾,甚或先以專調脾胃為治,投以大量調理脾胃之品。抑或佐以少量治療他疾之葯,但多取平和之品,以防影響調理脾胃之治。即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在用藥時我也十分謹慎,避免因誤用、過用、濫用藥物而損傷脾胃。
推薦閱讀:
※再成功的大師也是人,急了也罵娘!
※【高潔大行】慧遠大師畫傳
※大師們的聲音
※凈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
※圓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