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性味歸經功效 (之二: 各種中草藥的應用/4)

第五章 化濕葯

baidu

凡功能化除濕濁,醒悅脾胃的藥物,稱為化濕葯。

化濕葯,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葯」。使用化濕葯後,可以使濕化除,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癥狀,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葯」或「化濕悅脾葯」。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喜燥而惡濕,愛暖而悅芳香,易為濕邪所困,濕困脾胃(又稱濕阻中焦)則脾胃功能失常,化濕葯能宣化濕濁,醒悅脾胃而使脾運復健,故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化濕葯主要適用於濕困脾胃、身體倦怠、脘腹脹悶、胃納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症。此外,對濕溫、暑溫諸症亦有治療作用。

化濕藥性味大都辛溫,歸入脾胃,而且氣味芳香,性屬溫燥或偏於溫燥。

化濕葯應用注意事項

1.化濕葯的功效有化濕、燥濕之不同,說明作用有緩弱、強烈之異,應跟據濕阻中焦之程度適當選用,以免病重葯輕或病輕葯重之弊。

2.化濕葯主要用於寒濕中阻之症,常配合溫里葯同用;如為濕熱之症,須配合清熱燥濕葯同用。此外,如兼氣滯,可配行氣葯;脾胃失運,可配健脾和胃藥;如濕邪較重,還可與利水滲濕葯相配伍。

3.化濕葯功能化濕、燥濕,易於耗陰傷津,故陰虛津少,舌絳光剝者宜慎用。

4.化濕藥物多含揮髮油成分而氣味芳香,煎煮過久可降低或喪失療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則應後下。

藿香

【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化脾醒濕,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等症

藿香氣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濕,為芳化濕濁之要葯,故適用於濕阻中焦、脘悶納呆之癥候,在臨床上常與佩蘭等同用。用於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用於嘔吐、泄瀉等症。

藿香芳香辟穢濁而能和理脾胃,適用於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對於胃寒嘔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党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於暑濕症。

藿香微溫,化濕而不燥熱,又善於解暑,為解暑要葯。其治暑濕之症,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等症。

本品既能化濕,又能解表,故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癥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處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凈,晒乾,切碎用)

廣藿香(產廣東者,一般認為功效較好。洗凈,晒乾,切碎用)

鮮藿香(新鮮者,洗凈,切碎用。主要用於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藿香氣味芳香化濕辟穢而和脾胃,性味辛溫,散表邪而除表證,兼能解除暑邪,為夏令要葯,鮮者尤佳。又治鼻淵,頗有良效。而辛香而不過散,溫熙而不燥烈,故為臨床常用藥也。

2.紫蘇與藿香皆有發表和中的作用,紫蘇長於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魚蟹毒;藿香長於化濕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淵。

3.香薷與藿香皆為既能發表,又能解暑之葯而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腫;藿香則化濕醒脾力優,且能治鼻淵。

【方劑舉例】藿香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厚朴、陳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蘇葉、甘草。治外感不正之氣,內傷飲食,頭痛發熱,或霍亂吐瀉,或發瘧疾。

不換金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法半夏、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濁內阻兼有外感。

【文獻選錄】《藥品化義》:「其氣方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

《本草正義》:「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外胃,振動清陽妙品。......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葯。」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熙而不偏於燥熱,能袪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乏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

「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佩蘭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佩蘭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平。歸脾、胃經。

【功效】化濕醒脾,解暑。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以及口中甜膩等症。

佩蘭氣味芳香,善於化濕醒脾,功效與藿香相似,治療濕阻脾胃癥候,兩葯往往相須為用。本品氣味清香,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症要葯,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葯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症。

2.用於暑濕症。

佩蘭能醒暑化濕,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獃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荷葉同用。

【處方用名】佩蘭、佩蘭葉、陳佩蘭(洗凈,晒乾,切碎用)、鮮佩蘭(新鮮者,洗凈,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佩蘭《本經》稱蘭草,性味辛平,氣味方香,專入脾胃,有化濕悅脾之效,有能解暑,為治療暑濕內蘊之葯,其為脾癉要葯,亦去化濕之功。鮮品用於夏令作用尤佳。

2.藿香與佩蘭均能化濕和中、解除暑熱,故臨床往往相須配用,但藿香性偏辛溫,又能祛風寒、治鼻淵;佩蘭則性屬辛平,又為濕溫、脾癉之要葯。

【方劑舉例】芳香化濁法(《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葉。治夏月霉濕,胸腹滿悶,氣機不暢。

辛苦香淡湯(《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朴、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症。

【文獻摘錄】《素問?奇病論》:「津液在脾,故令人口乾也,此肥美之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綱目》:「按『素問』雲,五味入口,藏於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經疏》:「肺主氣,肺氣鬱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鬱滯,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症自療,大多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鬱結之聖葯也。」

砂仁(附:砂仁殼、砂仁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陽春砂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縮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否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症。

砂仁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之良藥,對於濕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嘔吐泄瀉等症,常配合白朮、陳皮等同用;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常配合陳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對於脾虛氣滯,可與党參、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砂仁辛溫入脾,能溫中止瀉,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多與溫中祛寒的乾薑、熟附子,陳皮等同用。

3.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適用於胎動不安,妊娠惡阻等症。臨床上用治胎動不安,常配合白朮、蘇梗等同用;治妊娠惡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處方用名】縮砂仁、西砂仁(產國外,質較差,去殼,打碎用)、春砂仁、陽春紗(產廣東陽春縣者,質佳。春砂仁,附去殼者;陽春砂,附帶殼者。打碎用)、砂全殼砂(帶殼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入湯劑宜後下。

【附葯】1.砂仁殼:即陽春砂或縮砂的果殼。性味、功效與砂仁相同,但溫性略減,力較薄弱。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惡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2.砂仁花:即陽春砂的乾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殼。

【按語】1.砂仁氣味辛溫,氣味芳香,化濕而能行氣,故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溫中而能止瀉,故治寒濕為患,大便泄瀉。更有行氣安胎之功,能治胎動、惡阻諸症。以其入脾胃腎經,故為中下焦寒濕氣滯要葯。

2.前人臨床處方應用熟地黃又恐其滋膩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誠有補而兼行之利,維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於相拌而施之。

【方劑舉例】香砂六君湯(《醫方集解》):木香、砂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文獻摘錄】《珍珠囊》:「治脾胃氣結治不散。」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

《本草經疏》:「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葯,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嚮導不濟。」

「若咳嗽多緣肺熱,則此葯不應用矣。」

《本草匯言》:「溫中和氣之葯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此葯辛香而散,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養胃養腎,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葯解》:「和中調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陰而化谷,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上焦之酸腐,利下氣之穢濁。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脾陷謂逆。」

白豆蔻(附:豆蔻殼、豆蔻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AmonumKravanhPi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症。

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可與蒼朮、半夏、陳皮等同用。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症,可配厚朴、枳殼等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噁心嘔吐。

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惡,常合半夏、藿香、生薑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細末,常滲口中。

【處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入湯劑宜後下。

【附葯】1.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工用與豆蔻相同,但溫性略減,力亦較弱。適用於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乾燥花。功用與用量同豆蔻殼。

【按語】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入肺經宣滯寬胸,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為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要葯。

2.砂仁與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濕醒脾、行氣寬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寒濕氣滯,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症。

【方劑舉例】白豆蔻湯(《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薑。治反胃嘔吐。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葯,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玉揪葯解》:「最驅膈上郁濁,極療噁心嘔穢,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郁煩應時開爽。」

《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葯;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其它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蒼朮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朮Atract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蒼朮A.chinensis(DC.)Koidz.或關蒼朮A.japonicaKoidz.exKitam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明目。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等症。

蒼朮溫燥而辛烈,主要用於寒濕較重的癥候一般以舌苔白膩厚濁作為選用的依據。由於其燥濕力強,濕去則脾胃得以健運,故稱其功用燥濕健脾。臨床用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膩厚濁等症,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應用;用治寒濕白帶,可配白芷同用。本品雖屬溫燥之品,然燥濕力強,又每配合清熱之品以治濕熱為患之證,如濕熱白帶,又可配知母、苦參、墓頭回;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黃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

本品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對寒濕偏重的痹痛尤為適宜,可配合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的頭痛、身痛、無汗等症,常與羌活、細辛、防風等同用。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蒼朮生用有明目之功,為治夜盲要葯,可與豬肝或羊肝、石決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氣味芳香,又能辟穢,民間每於夏曆端午節用蒼朮與白芷在室內同燃,用以辟疫。經近人實驗,此法確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處方用名】制蒼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減少辛燥之性。)

炒蒼朮(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為度,減少它辛燥之性。)

生蒼朮(用米泔水浸潤,切片,晒乾。藥性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麩皮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蒼朮苦溫,能入脾胃,燥濕健脾,以除寒濕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風勝濕,以治風濕痹痛之候。兼能發散除風濕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蒼朮性偏溫燥,易於傷陰,以濕濁內阻、舌苔厚膩者用之為宜。如陰虛有熱、大便燥結及多汗者,不宜應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則不必拘於有濕才可應用的說法。

【方劑舉例】平胃散(《和局方劑》):蒼朮、知母、陳皮、甘草治嘔吐腹瀉,上腹部痞滿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蒼朮、黃柏。治下肢紅腫疼痛,痿弱無力。

白虎加蒼朮湯(《活人書》):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治濕溫,汗多,身重足冷;或濕痹化熱,以及夏秋季高熱,具頭重如裹,胸悶,口可不欲飲,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者。

神朮散(《和局方劑》):蒼朮、高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生薑、蔥白。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

【文獻摘錄】《本草通玄》:「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勝白朮。大抵卑堅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於蒼朮以平之。」

《藥品化義》:「味主辛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主治風寒濕氣,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氣也。統治三部之濕,若濕在上焦,易生濕痰,以此燥濕行痰;濕在中焦,滯氣作瀉,以此寬中健脾;濕在下部,足膝痿軟,以此同黃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氣雄,用之散邪發汗,極其暢快。」

《本草正義》:「氣味雄厚,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驅除穢濁惡氣,陰霾之域,久曠之屋,宜焚此物而後居人,亦此意也。凡濕困脾陽,倦怠嗜卧,胸膈滿悶,甚則??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痰飲瀰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濕,或為??脹,或為腫滿,或為瀉泄瘧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腫,或積滯而二便不利,及濕熱鬱蒸,發為瘡瘍流注,或寒濕互結,發為陰疽酸痛,但有什濁不可見證,茅朮一味,最為必需之品。是合內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朴(附:厚朴花)

【藥用】木蘭科喬木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shdetWils.或凹葉厚朴M.offcinalisRen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燥濕行氣,降逆平喘。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以及氣滯胸腹脹痛,便秘腹脹,梅核氣等症。

厚朴既能溫燥寒濕,又能行氣寬中,為消脹除滿之要葯,常與蒼朮、陳皮等配合用於濕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症。本品行氣作用較佳,對氣滯胸腹脹痛,可配木香、枳殼同用;便秘腹脹,可配大黃、枳實同用;治痰氣互結梅核氣,可配蘇葉、半夏等同用。

2.用於痰都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溫化痰濕,下氣降逆,故可用於痰濕內蘊、胸悶喘咳,常與蘇子、半夏,或麻黃、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用生薑、蘇葉煎汁,趁熱拌入,吸勻拌透,乾燥後用。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厚朴花:即厚朴的花蕾。功能寬中利氣,化濕開郁,適用於濕阻氣滯所致的胸痞滿及肝胃氣鬱、胃脘疼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厚朴苦溫,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濕濁,行散胸腹之氣滯,無論有形、無形,凡屬脹悶之症咸可用之,為燥濕行氣、除滿消脹之良藥。復能下氣平喘,以治痰濕咳喘之症,但內熱津枯者忌用。

2.蒼朮、厚朴苦辛而溫,性均溫燥,善治寒濕中阻之症,唯蒼朮燥性較烈,燥濕而健脾,且能祛風勝濕以治痹痛、發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證;厚朴則燥濕以行氣,除滿消脹之力佳,且能下氣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劑舉例】厚朴三物湯(《金匱要略》):厚朴、大黃、枳實。治腹滿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紫蘇、生薑。治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悶不舒的「梅核氣」;或痰濕壅阻,胸滿氣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嘔吐者。

連朴飲(《霍亂論》):厚朴、川連、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梔、蘆根。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濕滌痰。

心腹氣痛丸(《上海市藥品標準》):麝香、冰片、硃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朴、陳皮、沉香、降香、橘紅、桃仁、三棱、莪朮、乳香、蒲葯、延胡索、鬱金、雞內金。治氣滯不舒,胸腹脹痛,突然發作者。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於泄結散滿,溫暖脾胃,一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

,腹痛泄瀉及脾胃狀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葯。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

《本草匯言》:「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葯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郁滯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胃氣上逆,噁心嘔穢,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葯。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

草豆蔻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功能燥濕行氣,可用於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薑等配伍應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豆蔻散(《證治準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補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或濕痰鬱結成病者,亦效。」

《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草果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散寒,截瘧。

【臨床應用】1.用於寒濕中阻、脘腹脹滿、吐瀉等症

草果香濃辛烈,有較強的燥濕散寒功效,可用於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症,可與草豆蔻、厚朴、蒼朮等同用。

2.用於瘧疾。

草果又能截瘧,藥性溫燥,以治寒濕偏盛之瘧疾為移。對山嵐瘴氣、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可與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處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果飲(《證治準繩》):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薑、大棗治寒濕內積,胸腹脹痛。

達原飲(《溫疫論》):檳榔、厚朴、芍藥、黃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後發熱,繼而但熱不寒,或發熱傍晚益甚,頭疼身痛,脈數。

【文獻摘錄】《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葯。」

「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霾濕濁之蘊崇。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

《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濕功效的藥物

1.化濕:扁豆(補虛葯)

2.化痰濕:石菖蒲(開竅葯)

3.清化濕熱:海桐皮(祛風濕葯)

4.溫燥寒濕:白芷(解表葯)、橘皮(理氣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葯)、白朮(補虛葯)。

第六章 祛風濕葯

baidu

凡功能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葯。

風寒濕邪侵犯人體,留著於經絡、筋骨之間,可以出現肢體筋骨酸楚疼痛、關節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損及肝腎而腰膝酸痛、下肢痿弱。凡患風濕痹痛者,必須選用祛風濕葯進行治療。

祛風濕葯主要適用於風濕痹痛,肢節不利,酸楚麻木以及腰膝痿弱等症,有的偏於祛除風濕,有的偏於通利經絡,有的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可跟據病情適當選用。

祛風濕藥味多辛苦,性寒溫不一,主要歸於肝腎二經。

祛風濕葯應用注意事項

一、祛風濕葯有偏於祛風,有偏於散寒,有偏於勝濕,有偏於補肝腎強筋骨,需根據病情選用。

二、對於風寒濕邪偏勝之症,應適當配合其它藥物,如風勝者,可選解表葯中具祛風作用者;寒勝者可選配祛寒葯;濕勝者可選配利水勝濕葯。

三、由於風濕痹痛,每多夾有熱邪、痰濕、瘀滯以及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故往往又需分別與清熱葯、活血祛瘀葯、化痰葯以及補益葯配伍同用。

四、風濕痹痛有偏於甚身半以上者,有偏於身半以下者,可選用相適應的藥物。

五、祛風濕葯易於傷耗陰血,故陰血不足者需慎用。

獨活

【藥用】傘形科草本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pubescena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

【功效】祛除風濕,散寒解表。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

2.用於風寒表症,兼有濕邪者。

獨活能發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

【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獨活辛散苦燥而溫,功能祛風散寒而除濕,入肝腎二經,善治腰膝以下之痹痛,又能祛風寒而解表,可用於兼有濕邪之表證。

2.羌活與獨活均能祛風、解表、除濕,兩者往往配合應用,但羌活解表力佳,善治上半身痹痛,為止頭痛要葯;獨活則解表力緩,善治下半身痹痛,是其區別之處。

【方劑舉例】獨活寄生湯(《千金方》):獨活、桑寄生、秦艽、細辛、防風、當歸、生地、白芍、川芎、肉桂、茯苓、人蔘、甘草、杜仲、牛膝。治風寒濕痹,腿足有冷感,腰膝作痛,緩弱無力,屈伸不利,畏寒喜熱,脈遲苔白者。

【文獻摘錄】《名醫別錄》:「治諸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湯液本草》:「兩則寒濕,澤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本草匯言》:「善行血分,袪風行濕散寒之葯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袪散寒邪。」

《本草求真》:「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

《本草正義》:「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凡寒濕之痹於肌肉,著於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於經脈骨節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葯。」

威靈仙

【藥用】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團鐵線蓮C.hexapetalaPall或東北鐵線蓮C.manshuricaRupr.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效】祛除風濕,治骨鯁。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威靈仙辛散善走,性溫通利,功能祛除風濕,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作用,是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用於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及腳氣疼痛等症,常與羌活、獨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

2.用於諸骨鯁喉。

本品又能治諸骨鯁喉,可單用威靈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數次含口中,緩緩吞咽。

【處方用名】威靈仙(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靈仙除痛飲(《沉氏尊生》):威靈仙、獨活、白芷、蒼朮、荊芥、防風、赤芍、當歸、川芎、麻黃、葛根、枳實、桔梗、甘草。治風濕痹痛。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主諸風,而為風葯之宣導善走者也。」

《藥品化義》:「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

《本草正義》:「以走竄消渴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袪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

秦艽

【藥用】龍膽科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麻黃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h.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歸胃、肝、膽經。

【功效】祛除風濕,退黃膽,除虛熱。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秦艽功能祛風濕、舒筋絡,常用於風濕痹痛、關節拘攣、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藥性潤而不燥,無論寒濕、濕熱、痹證新久,皆可應用。在配伍方面常與防風、羌活、獨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還常與祛風解表葯同用,治療表證枝體酸痛之症。

2.用於濕熱黃疸。

秦艽功能化濕退黃,故可治療濕熱黃疸,常與茵陳、茯苓、澤瀉等配伍。

3.用於骨蒸潮熱。

本品又能退除虛熱,治療骨蒸潮熱,常與鱉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處方用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洗凈,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秦艽味辛能散,祛風止痛,能治風濕痹痛,及外邪肢體酸痛,味苦能泄,清除虛熱,能治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諸症。雖為辛散之葯,而性平質潤,乃風中潤劑也。

2.秦艽諸家本草有謂其有清濕熱、退黃疸之能,現臨床應用之並不多見,似可存之以供研究者。

【方劑舉例】大秦艽湯(《活法機要》):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風、白芷、細辛、黃芩、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朮、茯苓、甘草、獨活。治風濕痹痛,手足不仁。

秦艽鱉甲湯(《衛生寶鑒》):秦艽、鱉甲、柴胡、地骨皮、當歸、知母、青蒿、烏梅。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盜汗。

【文獻摘錄】《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小便利。」

《名醫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本草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痛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本草征要》:「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故療風無論新久。入胃袪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防己

【藥用】防己科藤本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Moore或馬兜鈴科草本植物廣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歸膀胱、肺經。

【功效】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防己能祛風濕而止痛,因其性寒,以致濕熱痹痛為宜,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熱除濕之品。對寒濕痹痛,須用溫經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葯同用。

2.用於水腫、腳氣等症

防己苦寒泄降,又能利水消腫,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可與椒目、葶藶子、大棗等配伍同用,若屬虛證,常與黃耆、茯苓、白朮等配伍。

【處方用名】漢防己、粉防己(長於利水,亦能祛風。洗凈,晒乾,切碎用)、木防己、廣防己(長於祛風,亦能利水。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防己為辛能散,功能祛風濕而通絡,主治風濕痹痛之症;苦寒降泄,利水濕而消腫,能除水腫腳氣之患。

2.防己有漢、木二種,木防己性偏宣通經絡,力善祛風止痛;漢防己性偏疏通水道,力善利水消腫,臨床應用,當於區分。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漢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宣通。」

《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葯,故凡水濕喘嗽,熱氣諸癇、濕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及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皆可用此調治。」

臭梧桐

【藥用】馬鞭草科灌木或小喬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trichotomumThumb的葉。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歸肝經。

【功效】祛除風濕,降壓。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臭梧桐有祛除風濕、止痛之功,用治風濕痹痛之症,常與豨簽草同用,或單味煎服。

2.用於高血壓症

本品又有降低血壓作用,可用於治療高血壓正,一般認為為開花以前的臭梧桐療效叫好;為不宜高溫煮,否則降壓功效可能減弱。

此外,用本品煎湯洗浴,可至濕疹搔癢等症。

【處方用名】臭梧桐(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服三克,日服三次。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拾遺》:「能寬筋活血,治一切風濕,止痣腫,風氣頭風,半邊頭痛,半支風,兩足酸軟疼痛,不能步履,兩手牽絆,不能仰舉。」

老鶴草

【藥用】??牛兒苗科草本植物??牛兒苗ErodiumstephanianumWilld或老鶴草GeraniumwilfordiiMaxim的乾燥帶果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苦、為辛,平。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祛除風濕。

【臨床應用】用於風濕痹痛。

老鶴草辛散苦燥,祛除風濕、舒筋活絡,適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等症,單用有效,水煎服或熬膏用;如配伍桂枝、當歸、紅花、芍藥等葯,能增強活血通絡止痛等作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瀉作用,可用於慢性腹瀉。

【處方用名】老鶴草(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拾遺》:「去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經絡。」

《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

虎杖

【藥用】蓼科草本植物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的根莖和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膽、肺經。

【功效】祛除風濕,利濕退黃,活血通經,祛痰止咳,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虎杖功能祛除風濕,且能活血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痹痛可單位浸酒服或配伍雞血藤、西河柳等葯。

2.用於黃疸,膽結石及淋濁帶下等症

虎杖有利濕退黃作用,用治黃疸、膽結石等症,可配合茵陳、連錢草等同用。本品亦能清利下焦濕熱,治淋濁帶下,可與萆薢、薏苡仁同用。

3.用於經閉、跌仆傷痛等症

虎杖有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瘀阻經閉癥候,可配合茜草根、益母草等同用。跌打損傷、瘀阻疼痛可與當歸、紅花同用。

4.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喘咳

虎杖苦降泄熱,又能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喘咳可單味服用,也可配合黃芩、琵琶葉等葯。

5.用於瘡瘍腫痛、毒蛇咬傷,燙傷等症

本品又能清熱解毒,對瘡瘍腫毒、毒蛇咬傷可內服,或鮮品搗爛外敷。

此外,本品還有緩瀉通便的作用。

【處方用名】虎杖根、陰陽蓮、花斑築、大葉蛇總管(洗凈,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排石湯(《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虎杖、木香、枳殼、黃芩。治干管膽結石症。

【文獻摘錄】《名醫別錄》:「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癥結。」

《本草拾遺》:「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做酒服之。」

《滇南本草》:「攻諸腫毒,治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痣漏,瘡癰,婦人赤白帶下。」

《嶺南採藥錄》:「治蛇傷,膿包瘡止損傷痛。」

透骨草(附:急性子)

【藥用】鳳仙花科草本植物鳳仙花ImpatiensbalsaminaL.的乾燥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活血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有祛除風濕作用,並能活血止痛,用治風濕痹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可配合五加皮、忍冬藤、油松節、威靈仙要同用。

2.用於跌打損傷,經閉等症

本品善於活血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滯疼痛,或婦女經閉,不行可配合當歸、桃仁、澤蘭等葯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治療瘡癤癰腫、蛇蟲咬傷,可用鮮草適量,打爛外敷。

【處方用名】透骨草風鮮花梗(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附葯】急性子:及鳳仙花的乾燥成熟種子。性味微苦,溫;有小毒。功能軟堅,消積。用於噎膈,骨鯁咽喉,腹部腫塊,經閉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錢半,煎服。孕婦忌服。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寒濕腳氣。」

桑寄生

【藥用】桑寄生科小灌木斛寄生Taxilluschinesis(DC.)Danser的帶葉莖枝。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

本品既能祛除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濕痹痛、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最為適宜,常與獨活、牛膝等配伍應用。

2.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等症

本品藥性平和,專入肝腎,為補益肝腎要葯,故對老人體虛、婦女經多帶下而肝腎不足、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者亦每與杜仲、續斷等配伍應用。

3.用於胎漏下血,胎動不安等症

本品有補肝腎而兼養血安胎的功效,用於肝腎虛虧、沖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常與續斷、菟絲子、阿膠等配伍。

此外,本品又有降壓作用,近年來臨床上常用於高血壓。

【處方用名】桑寄生寄生杜寄生北寄生(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桑寄生苦甘而平,入肝腎經,功能祛風除濕,兼能補益肝腎,故用於痹痛日久腰膝酸軟之症為主;而且補肝腎作用亦甚顯著,是以肝腎不足而非因風濕者亦為常用要葯,藥性平和,效佳弊少,誠為佳品。此外,本品又能治胎動不安,胎漏下血之要葯。還有降壓作用,可用於高血壓症。

【文獻摘錄】《本經逢原》:「性專祛風除濕,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接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

《本草求真》:「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一不藉此以為主治乎。」

五加皮

【藥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AcabthopanaxgracillistylusW.W.Smith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痛

本品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症,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

2.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小兒行遲等症

本品又能溫補肝腎、強筋健骨,可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症,在臨床應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斷等葯同用。

3.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五加皮辛苦而溫,能入肝腎,既能祛風除濕,風濕除則痹痛自止,又能補益肝腎,肝腎壯則筋骨自健,故風濕痹痛、肝腎不足者,咸持為要葯。且能利水消腫,以治小便不利,然必須與利水消腫藥配用,方能奏效焉。

2.五加皮有南北兩種,南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一般認為其補肝腎作用為佳;北五加又稱香五加,為夢摩科??柳的根皮,止痛能力較佳,且有強心之效,可治心臟病水腫,然具毒性,不宜過量久服。現上海地區市售者,為香五加應於重視。

3.桑寄生與五加皮均能祛風濕、補肝腎,然桑寄生主要用於痹痛日久、肝腎不足之症,且可治年老體弱,經帶之腰膝酸痛者,還有安胎作用。五加皮則祛除風濕作用較佳,用於痹痛日久,肝腎不足者,需配合應用,且有利水消腫之功。

【方劑舉例】五加皮酒(《聖惠方》):五加皮、熟地黃、丹參、杜仲、蛇床子、乾薑、地骨皮、天門冬、鐘乳石。治小便餘瀝,婦人陰冷,腰膝時痛及癱瘓拘攣等症。

【文獻摘要】《本草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本草求真》:「腳氣之病......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

鹿啼草

【藥用】鹿蹄草科草本植物鹿蹄草ParolaCallianthaH.Andres.或軟業鹿蹄草P.decorataH.Andres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有祛風濕作用,適用於風濕痹痛,可配獨活、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2.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

本品功能補肝腎、強筋骨,用治腎虛腰痛、肝腎虧損、腳膝無力,可配合金雀根跟菟絲子等葯。

3.用於咯血、吐血、衄血、月經過多等症

本品有止血作用,對於咯血、吐血、衄血以及月經過多等症,都可配合止血藥物同用。如外傷出血,可用鮮草搗爛外敷。

此外本品配芡實等,還可用於腎炎、蛋白尿。

【處方用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嫌草(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植物明十圖考》:「治吐血,通經,強筋健骨,補腰腎,生津液。」

豨簽草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豨簽SiegesbeckiaprientalisL.現耿豨簽S.pubescens Makino或毛耿豨簽S.glabrescensMakine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強健筋骨,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豨簽草為祛除風濕常用要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於濕熱的病症尤為適宜。

2.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等症

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強筋骨,適用於四肢麻痹、腰膝無力、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3.用於瘡瘍腫痛、風疹濕疹瘙癢等症

本品生用還能清熱解毒,可用於瘡瘍腫毒,以及風疹濕瘡、皮膚搔癢等症。內服外用均可。

此外,本品現在又用於高血壓症,有降壓作用。

【處方用名】豨簽草(洗凈,晒乾,切碎用)、致豨簽草(黃酒拌勻後蒸制)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豨簽草生用性味苦寒,祛風除濕是其本功,作用甚顯,為人所贊,又能清熱化濕以致皮膚濕癢。蒸制則轉而為溫,能強健筋骨,宜於癱瘓痿痹諸症。

【方劑舉例】豨桐丸(《養生經驗全集》)豨簽草、臭梧桐。治感受風濕,兩腳酸軟疼痛,不能步履或中風手足不遂等症。

【文獻摘錄】《本草正》:「氣味頗酸,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

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酸軟麻木。」

《本草述》:「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外因風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因屬肝腎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本草正義》:「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葯中之良品也。」

千年健

【藥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occulta(lour.)Schott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強健筋骨。

【臨床應用】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

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腰酸腳軟、手足拘攣麻痹等症,常與桑寄生、虎骨、牛膝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千年健(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正義》:「千年健,今恆用以宣通經絡,祛風逐痹頗有應驗。」

虎骨

【藥用】貓科動物虎PantheratigrisLinnaeus的骨骼。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通絡,強筋健骨。

【臨床應用】用於風濕痹痛,腳膝酸軟

虎骨善於祛風通絡,強健筋骨,適用於風濕痹痛、風邪偏勝關節疼痛擊肝腎虧損,腰膝痿軟之症,可與木瓜、牛膝、五加皮等浸酒服或與熟地、龜板、鎖陽等製成丸劑服。

【處方用名】虎骨制虎骨虎脛骨(鐵沙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入丸劑或浸酒服。

【按語】1.虎骨辛甘性溫,能入肝腎,能祛風通絡,強健筋骨,是其功能,痹痛日久筋骨痿弱乃其主治。因其強健筋骨為諸葯之冠,故高年肝腎虧損、腰膝痿弱之症,每持為要葯。

2.古代文獻多以本品為搜風定痛之品,用治節痛風之葯,為臨床應用止痛效果並不顯著。強健筋骨則信有可征,並不誣也。

3.虎骨現在葯源較少,價亦昂貴,故非肝腎不足、腰膝痿弱者,可不必選用,或以豹骨代之,雖功效略同,而力則不逮也。又古人以為脛骨效果最佳,為是目前已不再分用矣。

【文獻摘錄】《藥性論》:「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疰疼痛溫瘧。」

《本草綱目》:「定風追痛,健骨,止久瀉脫肛,獸骨鯁咽。」

白花蛇(附:烏梢蛇)

【藥用】?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乾燥屍體。

【性味與歸經】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以及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症。

本品有較強的祛風通絡,透骨搜風作用,故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葯同用;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症,可與全蠍、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

2.用於破傷風,驚風抽搐。

本品又能定驚止痙,可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葯同用。

此外,白花蛇又可用於痲瘋,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白花蛇?肉蛇(為五步蛇,去內臟,烘乾用)、金錢白花蛇(為銀環蛇的幼體,烘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1--2g。

【附葯】烏梢蛇:即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髒的乾燥體。性味甘,平。歸肝經。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每次2--3g。

【按語】1.白花蛇甘咸而溫,專入肝經,祛風通絡止痹痛,定驚止痙寧抽搐,且外達皮膚,又為痛風疥癬之要葯,迨為祛風攻毒之功耳。

2.金錢白花蛇功同白花蛇而力更勝之,烏梢蛇之性能亦同於白花蛇,而效則弱之。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窩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搔癢,腳弱不能久立。」

《本草經疏》:「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蛇性走竄,亦善行而無處不到,故能引諸風葯至病所,自臟腑而達皮毛也。」

徐長卿

【藥用】夢藦科蒼本植物徐長卿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tag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胃經。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止癢,解毒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善於祛風,功能通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疼痛,可配合虎杖等同用。

2.用於脘腹痛,牙痛,跌仆傷痛等症。

徐長卿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臨床上多用於多種疼痛,能取顯著的止痛效果,適用於脘腹痛、牙痛及跌打損傷疼痛諸症,可單味應用或隨症配伍有關藥物。

3.用於濕疹,風疹瘙癢,頑癬等症。

本品又長於祛風止癢,善治濕疹、風疹、頑癬等皮膚瘙癢之症,可單味煎湯內服,或煎湯外洗,亦可配合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葯同用。

4.用於毒蛇咬傷。

本品又能解毒消腫,對於毒蛇咬傷,可配合半邊蓮、野菊花等葯同用。

此外,古代醫家認為本品具有通利小便作用;現代又常用於登山嘔吐、暈車暈船等症。

【處方用名】徐長卿、寮刁竹(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徐長卿湯(《聖惠方》):徐長卿、茅根、木通、冬葵子、滑石、檳榔、瞿麥、朴硝。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

桑枝

【藥用】桑科喬木桑MorusalbaL.的嫩枝。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

【臨床應用】用於風濕痹痛。

桑枝善於祛風,通利關節,用於風濕痹痛,常與防己、威靈仙、羌活、獨活等配合應用;本品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經絡不利為常用,可單位熬膏服或與祛風濕葯配伍使用。

【處方用名】桑枝嫩桑枝童桑枝炒桑枝(清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桑枝膏(《上海市中要成藥治劑規範》):桑枝濃煎取汁,加砂糖40%製成膏劑。治風濕疼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者。

【文獻摘錄】《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

《本草匯言》:「去風氣攣痛。」

《本草備要》:「利關節,養津液,行水去風。」

絡石藤(附:海風藤)

【藥用】夾竹桃科潘援藤本植物絡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des(Lindl.)Lem.的乾燥帶葉藤莖。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心、干、腎經。

【功效】祛風通絡,涼血消癰。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絡石藤功能祛風而舒經活絡,性寒清熱,風濕痹痛偏熱者較為適宜,可單味浸酒服,也可與木瓜、海風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2.用於瘡瘍腫痛

本品行微寒,能涼血清熱而消癰,用治瘡瘍腫痛之症,常與乳香、沒藥、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處方用名】絡石藤(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葯】海風藤:及胡椒科植物海風藤的藤莖。功能祛風通絡,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等症一般用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神農本草經》:「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種水漿不下。」

《本草綱目》:「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

《要葯分劑》:「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屈伸者,服之無不獲效,不可忽之也。」

尋骨風(附:絲瓜絡)

【藥用】馬兜鈴科草本植物棉毛馬兜鈴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苦,平。歸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尋骨風功能祛風通絡,適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可單味浸酒服或與桑枝、絡石藤配伍應用。

2.用於胃痛,睪丸腫痛,跌打傷痛等症。

本品又具有止痛作用,用治胃痛可配海螵蛸、陳皮同用;用治睪丸腫痛可與雞蛋同煮,飲湯食蛋;用治跌打傷痛可配透骨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內服還可用治癌腫,外用可治外傷出血等。

【處方用名】尋骨風巡骨風(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葯】絲瓜絡:及葫蘆科草本植物絲瓜老熟果實的網狀纖維(維管束)。性味甘,平。歸肺、胃、肝經。功能通利經絡,適用於筋骨酸痛,胸脅疼痛,乳癰腫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

接骨木

【藥用】忍冬科灌木或喬木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Hance的帶葉莖枝。

【性味與歸經】甘、苦,平。歸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活血止痛,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對風濕痹痛、關節不利之症,可配合老鶴草、防風、桑枝、紅花等,亦可單位煎湯乘熱熏洗患處。

2.用於跌仆傷痛

本品又能活血止痛,用治跌打損傷、瘀阻疼痛等症,可配合透骨草、當歸、川芎、赤芍等葯同用。

3.用治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具有利水消腫之功,可配合玉米須、車前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接骨木、扦扦活(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新編》:「入骨節,專續筋接骨,折傷酒吞,風癢湯浴。」

木瓜

【藥用】薔薇科灌木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酸,溫。歸肝、脾經。

【功效】除濕利痹,緩急舒筋,消食,治腳氣。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木瓜酸溫入肝,具有除濕通絡之功,為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常用藥,臨床上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於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

2.用於吐瀉轉筋

肝主筋,吐瀉失水,筋失所養,則轉筋痙攣。木瓜入肝,功能緩急舒筋,故為治吐瀉轉筋之要葯。用於暑濕霍亂,吐瀉轉筋之症,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葯同用。

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葯,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處方用名】木瓜宣木瓜(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木瓜性味酸溫,能入肝脾,舒筋活絡之要葯。多用於腰膝酸痛,筋攣足痿;化濕和中之良品,又能治霍亂吐瀉,轉筋腿痛;且為腳氣要葯,蓋亦化濕舒筋之效,還有消食之功,助脾之能。

蜇砂

【藥用】蜇蛾科昆蟲家蜇BombyxmoriLinnaeus的糞便。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歸肝、脾、胃經。

【功效】除濕利痹,緩急舒筋。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善於化濕,功能通絡利痹,可用於風濕痹痛之症,如為濕熱郁阻者,可配防己、薏苡仁、滑石等同用;肢體不遂、麻木,可與防風、當歸、白茄根等配伍。炒熱外敷,還有溫通血脈利痹止痛之效。

2.用於吐瀉轉筋。

本品能化濕,緩急舒筋,用於霍亂吐瀉轉筋,腹痛等症,配伍黃芩、木瓜、吳茱萸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蜇砂、晚蜇砂、夏蜇砂、二蜇砂、蜇矢(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須包煎。

【方劑舉例】蜇矢湯(《霍亂論》):蜇砂、木瓜、生苡仁、大豆卷、黃連、梔子、半夏、通草、黃芩、吳茱萸。治霍亂吐瀉,轉筋腹痛,口渴亂躁危急。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蜇性燥,燥能祛風勝濕,故蜇砂主療風濕之病,有人病風痹用此熨法得效。」

松節(附:松香、松花粉)

【藥用】松科喬木油松PinustabulaeformisBarr.或馬尾松P.massoniana lamb的瘤狀節或分枝節。

【性味與歸經】苦,溫。入肝、腎經。

【功效】除濕利痹

【臨床應用】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苦燥溫通,具有燥濕通絡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間風濕,對於風濕痹痛、關節酸痛等症,可單味浸酒服或與羌活、獨活、防風、桑枝、海風藤、川芎、當歸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松節油松節(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1.松香:及松樹的樹脂。性味苦、甘、溫。功能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於風濕痹痛,瘡瘍腫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入丸散或浸酒服。

2.松花粉:即松樹的花粉。性味甘溫。功能潤肺,燥濕,止血。內服可以治咳嗽;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嬰兒尿布濕疹,創傷出血。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包煎。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

《本草匯言》:「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有濕,作痛作痿,痿軟無力者,用此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海桐皮

【藥用】豆科喬木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var.orientalis(L.)Merr或雲香科喬木?葉花椒ZanthoxylumailanthoidesSiebetZucc.朵椒ZanthoxylummolleRehd的乾燥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平。歸肝、腎經。

【功效】除濕利痹,清熱化濕。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本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主要適用於下肢關節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臨床常配合牛膝、薏苡仁、五加皮等葯同用。

2.用於濕熱下注,腳膝疼痛。

本品又能清熱化濕,用治濕熱下注、腳膝疼痛的病症,可配合萆薢、木通等葯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治疥癬,可配合川槿皮、蛇床子、大黃,浸酒外搽。

【處方用名】海桐皮、赤桐皮、浙桐皮(洗凈,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海桐皮散(《證治準繩》):海桐皮、熟地黃、牡丹皮、牛膝、山茱萸、補骨脂。治手足拘攣。

【文獻摘錄】《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

第七章 理氣葯

baidu

凡功能能調理氣分舒暢氣機的藥物稱為里氣葯。因其善於行散氣滯故又稱為行氣葯作用較強者稱為破氣葯。

所謂氣滯,就是指氣機不暢、氣行阻滯的證候。多由於冷熱失調、精神抑鬱、飲食失常以及痰飲濕濁等因所致。氣滯病症,主要為脹滿疼痛。氣滯日久不治,可進而生痰、動火、積留血液。理氣葯功能疏通氣機,既能緩解脹滿疼痛,有能防止脹、滿、瘀的發生,所以凡屬氣滯病症及時應用理氣葯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理氣葯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疼痛,胸部氣滯、胸痹疼痛,肝氣瘀滯、脅肋脹痛、乳房脹痛或結塊、疝痛、月經不調等;以及胃氣上逆、嘔吐噯氣、嘔逆等症。分別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止痛、寬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理氣葯大都味多苦辛,性多屬溫,能入脾胃肺肝經。

理氣葯應注意事項

一、應用理氣葯時,須根據氣滯病證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選擇相應的藥物。

二、氣滯之證,病因各異,兼夾之邪亦不相同,故臨床應用理氣葯時宜作適當的配伍。如肺氣壅滯,因外邪襲肺者,當配合宣肺化止咳之品;如痰熱郁肺,咳嗽氣喘者,當配合清熱化痰葯。脾胃氣滯而兼有濕熱之證者,宜配清利濕熱之葯;兼有寒濕困脾者,需並用溫中燥濕葯;食積不化者酌加消食導滯葯;兼脾胃虛弱者,有當與益氣健脾葯合用等等。

三、本類藥物大多辛溫香燥,易耗氣傷陰,故氣弱陰虛者慎用。

四、本類藥物中行氣力強之品,易傷胎氣,孕婦慎用。

五、本類藥物打多含有揮髮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響藥效。

橘皮(附:橘絡、化橘紅)

【藥用】雲香科小喬木橘Citruereticulate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肺經。

【功效】行氣除脹滿,燥濕化痰,健脾和中。

【臨床應用】1.用於胸腹脹滿等症

橘皮辛散通溫,氣味芳香,長於理氣,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氣壅遏,又能行氣寬中,用於肺氣擁滯、胸膈痞滿及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應用。

2.用於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泄瀉,以及痰多咳嗽等症。

橘皮苦溫燥濕而能健脾行氣,故常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症,可配伍蒼朮、厚朴同用。又善於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葯,每與半夏、茯苓同用。

3.用於脾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以及噁心嘔吐等症

本品燥濕而能健脾開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症,常與人蔘、白朮、茯苓等配合應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氣葯之佐使,可使補而不滯,有防止壅遏作脹作用。

此外,橘皮又能和中,可治胃失和降、噁心嘔吐,若胃寒嘔吐,可與生薑同用;胃熱嘔吐,又可配伍竹茹、黃連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橘皮、陳皮、廣陳皮、新會皮(洗凈,晒乾,切碎用)、炒橘皮(麩皮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1.橘絡:及橘瓤上的筋膜。(是橘的中果及內果皮之間的維管束群)。性味苦,平。功能化痰理氣通絡,適用於痰滯經絡,咳嗽、胸脅作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錢半,煎服。

2.化橘紅:及雲香科植物柚的果實。性味苦、辛、溫。功能燥濕化痰,理氣,消食。適用於痰多咳嗽,以及食積、脘腹脹痛等症。一般用量3--10g,煎服。

【按語】1.橘皮味辛苦而性溫,氣芳香而入肺脾。辛散行氣滯,是乃肺氣壅滯、脾胃氣滯的要葯;苦溫而燥濕,故而濕阻中焦、痰多咳嗽,卓有奇功;且能和中以治呃逆,並能健脾等。

2.橘皮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剛目》稱其「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葯則升,同降葯則降」,然而所治病症無非肺脾兩經,而其效用則兼理氣燥濕、化痰健脾也。

3.古人對橘皮的應用有橘紅、橘白之分,橘紅是橘皮之外層色紅者,以燥濕化痰之功為勝;橘白為內層色白者,無造烈之弊,而能化濕和胃。現在上海地區以不再區分。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其至百並總是取棋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葯則升,同降葯則降。脾哪元氣知母,肺乃攝氣之要,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要,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日用本草》:「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

《本草經疏》:「辛能散,苦能瀉,溫能通行,則逆氣下,嘔嗽止,胸中瘕熱消矣,脾為運動磨物之臟,氣滯則不能消化水谷,為吐逆、霍亂、泄瀉等證,苦溫能鑿脾家之濕,使滯氣運行,諸證自療矣。」

《本草匯言》:「味辛善散,故能開氣;胃苦開泄,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於通達,故能止嘔、止咳,健脾和胃者也。東垣曰:夫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枳實

【藥用】雲相科小聊木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摘陪變種或甜橙C.sinensis Osbeck的幼果。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行氣除脹滿,化痰開痹,消積導滯。

【臨床應用】1.用於胸腹脹滿

枳實理氣行氣作用較強,故一般認為本品有破氣作用,功用行氣滯、除脹滿,用於胸腹脹滿,常與木香、橘皮等同用。此外,對食積不化、脘腹脹滿者,可配山渣、神曲等同用;脾虛而見脘腹脹滿悶塞者,常配合白朮同用;對病後勞復、身熱、心下痞悶者,可配梔子、豆豉等同用;寒凝氣滯而見胃痛者,可配合橘皮、生薑同用。

2.用於胸痹結胸,以及痰多咳嗽,風痰眩暈等症。

本品既能理氣,又能化痰,對痰濕遏阻胸陽、胸陽不振、胸痹疼痛,可配瓜蔞,薤白、桂枝等品同用;用治痰熱互結、胸痞按之疼痛,可配黃連、瓜蔞等同用;對於痰多咳嗽、風痰眩暈等可配陳皮、半夏、天麻等同用。

3.用於食積停滯、便秘腹痛及瀉痢不暢、里急後重等症。

枳實苦降下行,功能消積導滯,治便秘腹痛,常配合大黃、厚朴等同用;治瀉痢後重,常配合木香、檳榔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症,宜與補氣生陽之品同用;近年來發現本品又有升壓作用,可用於休克。

【處方用名】枳實、江枳實、生枳實(生用作用較猛)、炒枳實(麩皮炒至為焦為度)

枳實炭(清炒至外成焦黑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枳殼:及雲香科小橋木香櫞、酸橙等植物的成熟果實。性味效用與枳實相似,但力薄性緩,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適用於胸脅脹痛、脘腹痞悶為主。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枳實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腸經,苦泄力大,行氣力強,故為破氣之葯,性沉降而下行,功能理氣除痞,以除胸腹痞滿,兼能化痰以開痹,消積以導滯,實乃破氣結之峻劑,治痞滿、導積滯之要葯。又具升高血壓之能,治陰挺脫肛之用。

2.枳實與枳殼皆為果實,因老幼不同而區分。兩者功效略同,但枳實力強枳殼力緩。破氣除痞,消積導滯多用枳實;理氣寬中消脹除滿多用枳殼。

3.厚朴與枳實行氣導滯常配合應用,但厚朴苦辛性溫,行氣力緩,長於燥濕散滿,且能下氣平喘;枳實味苦性寒,破氣力強,長於化痰除痞,且有消積導滯作用。

【方劑舉例】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枳實、白朮、黃芩、澤瀉、茯苓、大黃、六曲。治脾胃濕熱,胸悶腹痛,積滯泄瀉。

枳朮丸(《內外傷辨惑論》):枳實、白朮。治脾胃虛,運化弱,食後脘腹痞滿作脹者。

小結胸加枳實湯(《溫病條辨》):黃連、瓜蔞、枳實。治陽明暑溫,水結在胸,面赤身熱頭暈,渴欲涼飲,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

導痰湯(《濟生方》):半夏、橘紅、枳實、茯苓、甘草、人蔘、遠志、酸棗仁、北五味、熟地。治心虛膽怯,短氣乏力,心煩不眠,驚悸或癲狂等。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和而緩也。」

《本草綱目》:「枳乃木名,實乃其子,故曰枳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意,宋人復出枳殼一條,非矣。寇氏以為破結實而名,亦未必然。」

瓜蔞皮(附:全栝蔞)

【藥用】葫蘆科藤本植物栝蔞TrichosantheskiritowiiMaxim或雙邊栝蔞T.unifloraHao.的成熟果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行氣除脹滿,化痰開痹,清肺止咳。

【臨床應用】1.用於胸腹脹滿。

本品功能行氣,具有行氣滯、除脹滿的功能,能入肺胃,故對胸膈痞悶、脘腹脹滿等均可應用,常與木香、烏葯、橘皮、枳殼等配合應用。

2.用於胸痹結胸。

本品既能化痰,又能行氣,為治胸痹胸痛要葯,常與薤白、半夏、桂枝等同用,且又適用於結胸症,可配黃連、半夏等同用。

3.用於肺熱咳嗽。

本品性味苦寒,能入肺經,又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之效,可配貝母、天花粉、桔梗等同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還用本品治療冠心病絞痛。

【處方用名】栝蔞皮、瓜蔞皮(清炒至微焦)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全瓜蔞:及瓜蔞皮(三分之一)與瓜蔞仁(三分之二)合用。功能行氣除滿,清熱潤肺,化痰開胸除痹,消散乳癰。適用於胸腹脹滿,燥熱咳嗽,胸痹結胸,以及乳癰初起腫痛等症。一般用量三錢至五錢,治乳癰初起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瓜蔞,古稱栝蔞實,原為皮仁合用。現在臨床有三種用法,一為瓜蔞皮,偏於清肺化痰止咳、行氣除脹滿;一為瓜蔞仁,偏於潤肺化痰,潤腸通便;一為全瓜蔞,則兼有皮仁兩者作用,且又治療乳癰初起之症。

木香

【藥用】菊科本草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胸腹脹痛,脅肋疼痛及瀉痢腹痛等症。

木香辛溫通散,善於行氣而止痛,為行散胸腹氣滯常用要葯,每可與枳殼、川楝子、延胡索同用;對於胸腹脹痛,可與柴胡、鬱金等品同用。又能入大腸,治療氣滯大腸,瀉痢腹痛,里急後重得癥候,可與檳榔、枳實、大黃等同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常與黃連配伍同用。

此外,木香常用於補益劑中,以舒暢氣機,使補益葯補而不滯。

【處方用名】木香、廣木香(生用行氣止痛)、煨木香、炙木香、炒木香(麩皮拌炒用以止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木香,苦辛性溫,芳香濃郁,行氣力佳,能宣三焦之氣滯,解寒凝之諸痛,然以疏理胃腸之氣分阻滯為主,具有消脹除痛之卓功。唯行氣宜生用,炒用則走散之性雖有喪失,卻有實大腸之效用,常用於瀉痢腹痛之症。

2.木香,古代文獻又稱之為青木香,與目前習以馬兜鈴根為青木香,品種不同功用有異應於注意。

【方劑舉例】木香檳榔丸(《衛生寶鑒》)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黃柏、黃連、吳茱萸、三棱、莪朮、大黃、香附、牽牛、芒硝。治痢下腹痛。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

《珍珠囊》:「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瀉肺氣。」

《本草綱目》:「乃三焦氣分之葯,能升降諸氣,諸氣月賁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郁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

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本草匯言》:「《本草》言治氣之總葯,和胃氣、通心氣、降肺氣、疏肝氣、快脾氣、暖腎氣、消積氣、溫寒氣、順逆氣、達表氣通里氣,管統一身上下內外諸氣,獨為其功。」

《藥品化義》:「香能通氣,和合五臟,為調諸氣要葯。」

《本草求真》:「下氣寬中,為三焦氣分要葯。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中寬則上下皆通,是以號為三焦宣滯要劑。至書所云能升能降,能散能補,非雲升類升柴,降同沉重,不過因其氣鬱不升,得此氣克上達耳。況此苦多辛少,言降有餘,言升不足,言散則可,言補不及,一不審頤,任書混投,非其事矣。」

《本草正義》:「方香氣烈而味厚,《本經》止言味辛《別錄》則謂之溫。以氣用事,澈上澈下,能升能降,非溫和澳休,何以致此?」

烏葯

【藥用】樟科灌木或小喬木烏葯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肺、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臨床應用】1.用於胸腹脹痛,寒疝腹痛及經行腹痛等症。

烏葯辛開溫通,善於疏通氣機,功能行散氣滯、止痛,能上入肺、脾,舒暢胸腹之氣滯,故凡寒邪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或胃腹疼痛等症,均可應用,常與木香相須為用。亦可配合香附、枳殼、鬱金等同用。本品又善於散寒止痛,用治寒疝腹痛,可配合小茴香、青皮等同用;用於經行腹痛,可配合當歸、香附等同用。

2.用於小便頻數,遺尿。

烏葯又能下行腎與膀胱,能溫腎散寒,對腎與膀胱虛寒所引起的小便頻數、遺尿,常配合益智仁、山藥等同用。

【處方用名】台烏葯、烏葯(切片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烏藥性味辛溫,走肺脾而理胸腹之氣滯,散寒凝而除疝氣經行之疼痛,且能溫腎,除膀胱之冷氣,用治尿頻遺尿之症。

2.木香與烏葯皆能行氣止痛,為治胸腹脹痛之要葯,臨床每相須為用,然木香行氣力佳,且煨用有止瀉之功;烏葯則又善治寒疝痛經,且能溫腎散寒,以治尿頻遺尿之症。

【方劑舉例】四磨湯(《濟生方》):烏葯、沉香、人蔘、檳榔。治七情鬱結,上氣急喘。

天台烏葯散(《醫學發明》):天台烏葯、茴香、木香、青皮、高良姜、檳榔、巴豆、川楝子。治寒凝氣滯,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等症。

烏葯湯(《濟陰綱目》):烏葯、香附、當歸、木香、甘草。治婦女經行腹痛。

【文獻摘錄】《藥品化義》:「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袪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而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本草求真》:「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用於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於懮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葯耳。」

檀香

【藥用】檀香科喬木檀香SantalumalbumL.的木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等症

檀香味辛性溫,能入肺胃,善調膈上諸氣,對胸腹氣滯所引起的疼痛等症,常與砂仁、烏葯等葯配伍應用;用於血瘀氣滯、心腹疼痛,可配丹參、砂仁等同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用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配細辛、延胡索等同用。

【處方用名】檀香白檀香檀香屑(去外皮鋸斷劈碎或刨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一錢,煎服。或入丸散。

【方劑舉例】寬胸丸(《中藥臨床應用》):檀香、蓽茇、延胡索、細辛、高良姜、冰片。治冠心病心絞痛。

【文獻摘錄】《本草備要》:「調脾肺、利胸膈,為理氣要葯。」

《本草求真》:「凡因冷氣上結,飲食不進,氣逆上吐,抑鬱不舒,服之能引胃氣上升,且能散風避邪,消腫住痛,功專入脾與肺,不似沉香力專主降,而能引氣下行也。」

甘松

【藥用】敗醬科草本植物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匙葉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莖葉。

【性味與歸經】辛、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

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其性溫通,能行氣止痛。在臨床上常用於氣鬱胸悶、胃脘疼痛等症,可與木香、香櫞皮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凈,晒乾)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錢半,煎服。

【方劑舉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劑》):香附、麥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陳皮、丁香、甘松、烏葯。治脾胃虛寒,心腹滿痛。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

《本草匯言》:「醒脾暢胃之葯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如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本草正義》:「近東瀛醫家謂此葯善通經絡,專治轉筋,為霍亂轉筋必須之葯。頤自定霍亂酒方,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筋入腹危急重症,即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無出其右。」

九香蟲

【藥用】??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chinensisDallas.的全蟲。

【性味與歸經】咸,溫。歸脾、腎、肺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脘腹脹痛,脅肋疼痛等症。

九香蟲溫性通利,能行氣散滯而止痛,適用於寒郁中焦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脅肋疼痛等症,可配木香、川楝子等同用。

2.用於陽痿,腎虛腰痛。

本品性溫入腎,能溫腎助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尿瀕等症,可配仙靈脾、巴戟天等同用;用治腎虛腰痛,可與杜仲、補骨脂等同用。

【處方用名】九香蟲、灸九香蟲(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烏龍丸(《攝生方》):九香蟲、車前子、橘皮、白朮、杜仲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本草新編》:「興陽益精。」

路路通(附:白膠香)

【藥用】金縷梅科喬木LiquiddamberformosanaHance.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微澀,平。歸肝、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脘腹脹痛

路路通具通利之性,功能行氣寬中而止痛,在臨床上用於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症,可與木香、烏葯、枳殼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用經不調。

本品又能活血通絡,對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量少而腹脹者,可與香附、茺蔚子等配伍;對風濕痹痛、腰腿酸痛、筋絡拘攣等症,可與當歸、川芎、獨活、桑寄生等同用。

3.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又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水腫,可與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等配伍。

此外,本品通利之性也能通下乳汁,用於氣血壅滯、乳汁不通,可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路路通、九孔子、楓樹果(炒微焦,擂去刺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應用。

【附葯】白膠香:即香樹的樹脂。性味苦、辛,平。功能活血消腫,生肌止痛,外用止血。適用於瘡毒癰疽,創傷出血等症。內服制用,外用生用。一般用量為三分至一錢,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拾遺》:「舒經絡拘攣,周身痹痛,手腳及腰痛。」

大腹皮

【藥用】棕櫚科喬木檳榔ArecacatechuL.的果皮。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行氣止痛,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脘腹脹痛

大腹皮功能行氣利水疏滯、寬中除脹而止痛,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常與厚朴、陳皮等葯配伍同用。

2.用於水腫,腳氣腫痛

大腹皮又能利水消腫,用於水濕外溢、水腫、小便不利之證,常與茯苓皮、冬瓜皮等配伍;用於腳氣腫痛,可與木瓜、蘇葉、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大腹皮、檳榔皮(洗凈,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大腹皮散(《證治準繩》):大腹皮、木瓜、蘇子、檳榔、荊芥穗、陳皮(去白)、紫蘇葉、萊菔子、沉香、桑白皮、枳殼。治腳氣腫滿,小便不利。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大腹皮即檳榔皮也。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

《藥性類明》:「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葯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

《本草匯言》:「寬中利氣之捷葯也。」

《本經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青皮(附:橘葉、橘核)

【藥用】雲西科小喬木橘Citrusreticulatn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幼果。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功效】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臨床應用】1.用於脅肋疼痛,乳房脹痛或結塊,疝氣疼痛等症。

青皮性味辛苦而溫,能入肝膽,行氣力強,善於疏肝破氣,適用於各種肝氣鬱結之症,用治脅肋疼痛,常與柴胡、鬱金、枳殼同用;乳房脹痛或結塊常與柴胡、香附、青橘葉同用;若肝鬱化熱、發為乳癰,當與瓜蔞、蒲公英、金銀花等配伍;對於疝氣疼痛,常與烏葯、小茴香、木香等配伍同用。

2.用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

青皮能消積化滯,所以有可用於食積氣滯,常與六曲、麥芽、山楂等健胃消食導滯之品同用。

【處方用名】青皮、小青皮、細青皮、炒青皮、灸青皮(麩炒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1.橘葉:即橘樹之葉。性味辛、苦,平。功能疏肝理氣,消腫散結。適用於肋疼痛,乳房脹痛或結塊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

2.橘核:即橘的種子。性味苦、辛,溫,入肝經。功能疏肝理氣,散結止痛。適用於疝氣疼痛,睪丸疼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青皮苦辛而溫,能入肝胃,沉降下行,其性緩急,疏肝破氣,能除痛、乳癰、小腹疝痛;散積化滯,能消食積停滯、脘腹脹痛。

2.橘皮與青皮,同為一物,因老幼不同而功效有異,橘皮為成熟之果皮,入脾肺二經,性和緩而主升浮,長於理脾肺氣滯、燥濕化痰,且能健脾;青皮為未成熟之果實,入肝胃二經,性峻急而沉降,長於疏肝經之氣滯,且能消散食積之停滯。惟肝氣為病每影響及於脾胃,若是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者,二葯又常配合應用。

【文獻摘錄】《珍珠囊》:「主氣滯,破基結,少楊陽經下藥也。陳皮治高,青皮治低。」

《本草匯言》:「破滯氣,消堅積之葯也。凡病郁怒氣逆而肋刺痛,或疝氣沖築而小腹牽弦,二者乃肝氣不和之病也;或溫瘧痞悶而寒熱不清,或下痢痛甚而小腹脹滿,或小兒食疳諸積而肚大肢瘦,三者乃脾氣不和之病。此劑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運行水谷,誠專功也。」

枸橘

【藥用】雲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胃經。

【功效】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乳房脹痛或結塊,疝氣疼痛等症

枸橘辛苦而溫,善於疏肝理氣,常用於肝鬱氣滯之症,治療肋疼痛,可配青皮、鬱金等;對於乳房脹痛或結塊,可配伍柴胡、香附、夏枯草等;若治疝氣疼痛,可佩合川楝子、橘核、小茴香等同用。

2.用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

枸橘又能消積化滯可用於食積不化、氣滯不暢、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者,常與山楂、六、麥芽等消食葯同用。

此外,臨床還用本品治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症。

【處方用名】枸橘李枸橘梨(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本品有緩瀉作用,脾虛便溏者忌用。

川楝子

【藥用】楝科喬木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

【功效】疏肝理氣,殺蟲療癬。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脘腹脹痛及疝痛,痛經等症

川楝子功能行氣,歸肝經,善治肝氣犯胃疼痛以及肋疼痛、經行腹痛;又入胃經,對脾胃氣滯、脘腹脹痛,亦頗為常用,常與延胡索等配伍同用。且性味苦寒,行氣而無辛燥之弊,故亦可用於肝陰不足、肝氣不舒之痛等症,可配沙參、麥冬等同用。治疝氣痛,常配合小茴香、青皮等同用。

2.用於蟲積腹痛,頭癬

川楝子有殺蟲的功效,又能止痛,用治蟲積腹痛,常配合檳榔、使君子等同用;但其功效較苦楝根皮為弱。外用又可治頭癬;焙黃研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於患處(在塗藥前先須將患處洗凈)。

【處方用名】川楝子金鈴子灸川楝子(清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川楝子能入肝、胃,行氣止痛力佳,善治脘腹脹痛,對肝氣鬱結痛、經痛、疝痛均有良好療效。且苦寒而不辛燥,無傷陰之弊,對陰虛氣滯用之尤為愜當。同時又能殺蟲,內服可治蟲積腹痛,外用可治頭癬。

【方劑舉例】一貫煎(《柳州醫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杞子、川

楝子。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胸脘悶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及疝氣瘕聚等。

【文獻摘錄】《用藥法象》:「止上下部腹痛。」

《本經逢原》:「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用痛,必需川莉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

「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盪熱止痛之用。」

《本草綱目》:「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葯。」

香附

【藥用】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調經。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乳房脹痛,疝氣腹痛等症香附辛散苦降,甘緩性平,長於疏肝理氣,並有止痛作用,對於肝氣鬱滯所引起的胸脅脹悶疼痛等症,常與柴胡、枳殼、陳皮、木香等同用;治疝氣腹痛,可與小茴香、烏葯同用;若乳房脹痛,可與柴胡、瓜蔞、青橘葉同用。

2.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

香附既能疏肝理氣,又能活血調經,故為婦科疾病常用藥品,適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以及經前乳房脹痛等症,可與柴胡、當歸、陳皮、青皮、白芍等同用。

【處方用名】制香附(用黃酒、醋等同蒸煮後用。疏肝止痛功效較佳)、生香附(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香附辛苦甘平,入肝、三焦經。既能入氣分以疏肝理氣,為治痛、肝胃不和之要葯;復能入血分而活血調經,為治月經不調、經行腹痛之上品,故前人譽之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洵不誣也。

【方劑舉例】青囊丸(《韓氏醫通》):香附、烏葯。治一切氣痛。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期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本草經疏》:「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咸須之耳。」

《本草正義》:「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

佛手(附:佛手花)

【藥用】雲香科小喬木或灌木佛手柑CitrusmedicaL.var.sarcodatylisSwingle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酸,溫。歸肺、脾、胃、肝經。

【功效】疏肝理氣,化痰寬胸。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等症

本品氣味清香,藥性平和,雖屬辛苦而溫之品,卻無燥烈之弊,能入肺、肝、脾、胃四經,對諸氣滯均可應用,用治肺氣鬱滯胸悶及脾胃氣滯,可配木香、枳殼等同用;用治肝氣鬱結痛及肝氣犯胃之症,可配青皮、川楝子等同用。

2.用於痰多咳嗽

本品化痰止咳之力較弱,而兼理氣寬胸之功,故對咳嗽日久痰多,而見胸膺悶痛者甚為適宜,可配橘絡、絲瓜絡、枇杷葉等同用。

【處方用名】佛手陳佛手佛手片佛手柑(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佛手花:即佛手柑的花。功用與用量用法與佛手相似。

【按語】佛手,辛、可、酸、溫,氣味清香,功能疏肝,且行肺胃氣滯,又能化痰。雖疏肝之力遜於青皮,化痰之功弱於陳皮,然一物而兼理肺脾肝三經之氣滯,平和而無燥烈之弊,是其所長焉。

【文獻摘錄】《本草從新》:「理上焦之氣而止嘔,進中州之食而健脾。」

香櫞

【藥用】雲香科小喬木枸櫞CitrusmedicaL.或香圓C.wilsoniiTanaka.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

【功效】疏肝理氣,化痰。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疼痛等症

本品性味辛苦酸溫,而氣清香,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和胃寬中、行氣止痛,功效類似佛手,對於胸腹脹痛、肋疼痛等症,可與香附、鬱金、瓜蔞等葯配伍應用。

2.用於痰多咳嗽

香櫞皮性味苦溫,又能燥濕化痰,功效類似陳皮,故可用於痰濕壅滯或兼有氣滯咳痰之證,常與半夏、茯苓等配伍。

【處方用名】香櫞香圓陳香櫞香櫞皮炒香櫞灸香櫞(麩皮扮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八月札

【藥用】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Akebiaquinata(Thunb.)Decne.三葉木通A.trifoliata(Thunb.)Koidz.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肝、胃經。

【功效】疏肝理氣,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及痛經等症

本品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對胸脅疼痛、肝胃氣痛、痛經等症,常與香附、川楝子、枳殼、廣木香等配合應用。

2.用於瘰歷

本品具有散結作用,用治瘰歷,常與天葵子、牡蠣、昆布、象貝等葯配合應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於乳腺癌及消化系統癌腫。

【處方用名】八月扎八月札預知子(洗凈,切片,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娑羅子

【藥用】七葉樹科喬木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Bge.或天師粟A.wilsoniiRehd.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肝、胃經。

【功效】疏肝理氣。

【臨床應用】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乳房脹痛等症

本品善能疏肝理氣,主要用治肝胃氣滯、胸悶胃痛腹脹等症,可配合八月札、青皮等葯同用;用於婦女經前乳房脹痛可與香附、鬱金、路路通等同用。

【處方用名】娑羅子蘇羅子開心果天師粟(晒乾,用時打碎)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經前乳脹方(《上海中醫學院附屬第五門診部方》):蘇羅子、路路通、香附、鬱金、焦白朮、烏葯、陳皮、枳殼。治經前胸悶乳脹。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拾遺》:「治胃痛最驗。《綱目》於主治下失載。寬中下氣,治胃脘肝膈膨脹,疳積瘧痢,吐血勞傷,平胃通絡,....治心胃寒痛蟲痛,性溫殺蟲。」

玫瑰花(附:代代花)

【藥用】薔薇科灌木植物玫瑰RosarugosaThunb.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疏肝理氣,和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及乳房脹痛等症

本品氣味清香,善能疏肝理氣而解郁,主要適用於肝氣鬱結、胸悶痛及肝胃不和、脘腹脹痛、噯氣則舒等症,可配合白殘花、佛手片等葯同用;對於經前乳房脹痛可配青皮、橘葉、川楝子等同用。

2.用於月經不調,跌仆傷痛等症

本品又入血分,具有和血散瘀作用,治療月經不調,以及損傷瘀血等症,可配合當歸、川芎、澤蘭葉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玫瑰花(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錢半,煎服。

【附葯】代代花:雲香科植物代代花的花蕾。性味甘、微苦,平。功能理氣寬胸,開胃止嘔。適用於胸悶不舒、不思飲食、嘔惡等症。一般用量三分至一錢,煎服。

綠萼梅(附:白殘花)

【藥用】薔薇科小喬木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酸、澀,平。歸肝、胃經。

【功效】疏肝理氣。

【臨床應用】1.用於肋疼痛,胸腹脹痛等症

本品有疏肝理氣解郁作用,適用於肝氣鬱滯、胸悶痛及肝胃氣滯、脘腹脹痛、胃納不佳等症,可配合柴胡、白芍、茯苓、白朮等葯同用。

2.用於梅核氣

本品能疏肝理氣,配合化痰散結之品,苦用於痰氣互結、梅核氣之症,常與半夏、厚朴等同用。

此外,本草文獻記載,本品尚有開胃、解暑、生津作用。

【處方用名】綠萼梅綠梅花(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錢半,煎服。

【附葯】白殘花:即薔薇花科灌木多花薔薇的花,又名野薔薇花。性味苦、澀,寒。歸胃、肝經。功能理氣和胃。適用於胸腹痞悶,不思飲食,以及口瘡口糜之症。一般用量一錢至錢半,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拾遺》:「開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蒸露點茶,生津止渴,解暑滌煩。」

荔枝核

【藥用】無患子科喬木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成熟總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經。

【功效】疏肝理氣,散結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疝氣,睪丸腫痛等症

本品藥性辛溫,專入肝經,功能疏肝理氣、散結止痛,為治療肝經寒凝氣滯所致的疝氣,睪丸腫痛的常用要葯,常與小茴香、吳茱萸、橘核等葯配合應用。

2.用於脘腹疼痛,痛經,產後腹痛等症

本品疏肝理氣止痛,用於肝氣鬱滯的胃脘疼痛,可與木香同用;若用肝鬱氣滯的痛經及產後腹痛,可配香附同用。

【處方用名】荔枝核(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治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服。」

旋覆花(附:旋覆梗)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旋覆花InulaJaponicaThunb.或歐亞旋覆花I.britannica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苦、辛、咸,微溫。歸肺、脾、大腸經。

【功效】降氣止嘔,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1.用於噫氣,嘔吐

本品性善下降,能入脾胃,善於降胃氣而止嘔噫,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或痰濕內聚,胃失和降所致的噫氣嘔吐,常與代赭石、半夏、生薑等品配伍同用。

2.用於喘咳痰多

旋覆花能入肺經,可化痰飲、下肺氣,適用於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喘咳痰多之症,可與桑白皮、甜葶藶、陳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證者,當配荊芥、細辛、前胡、半夏等同用。

【處方用名】旋覆花、全福花、金沸花(晒乾用)、灸旋覆花(用蜂蜜拌炒,用於咳喘多痰,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本品入湯不易澄凈,每能刺喉作癢,須布包入煎。

【附葯】旋覆梗:即旋覆花的地上部份,又名金沸草。性能、主治、用量俱與旋覆花同。

【按語】1.旋覆花,物髓花類,性屬沉降,和胃降氣止嘔,能治噫氣嘔吐;化痰止咳平喘,能治痰多咳嗽。性味苦辛咸而微溫,以諸寒證為宜,歸入脾胃肺及大腸,故有以上諸效。

2.旋覆花始載與《本經》,又名金沸草。現在藥店中以旋覆花的莖葉稱為金沸草,又名旋覆梗,古今名用不同,應於了解。

【方劑舉例】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人蔘、生薑、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棗。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後,心下痞鞭,噫氣不除者。

金沸草散(《類證活人書》):旋覆花、生薑、半夏、細辛、前胡、荊芥、赤芍、甘草、棗子。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項強筋急,時發寒熱。

【文獻摘錄】《名醫別錄》:「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肉死,目中眵,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

《湯液本草》:「發汗吐下後,心下痞,噫氣不除者宜之。」

《本草衍義》:「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葯也。」

代赭石

【藥用】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的礦石。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心包經。

【功效】降氣止嘔定喘,涼血止血,平抑肝陽。

【臨床應用】1.用於噫氣,嘔吐及喘嗽等症

本品質重沉降,有降逆下氣的功效,既能降胃氣、止嘔噫,又能降肺氣、定喘嗽,用治噫氣、嘔吐,常與旋覆花、半夏、生薑等葯配合應用,用治肺腎兩虛所致的氣逆喘息,可與党參、山茱萸等同用。

2.用於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本品能涼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常與芍藥、地黃等葯配伍應用;若治崩漏,可與禹餘糧、赤石脂、五靈脂等同用。

3.用於肝陽上亢、眩暈耳鳴等症

本品性寒沉重,能濟肝火、平肝陽,對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等症,常與龍骨、牡蠣龜板、白芍、懷牛膝同用。

【處方用名】代赭石(打碎生用,用以降逆)、代赭石、赭石(後醋淬用,用以收斂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生用須先煎。

【方劑舉例】鎮肝息風湯(《衷中參西錄》):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懷牛膝、天冬、玄參、杭芍、茵陳、川楝子、生麥芽、甘草。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等症。

震靈丹(《和局方劑》):代赭石、禹餘糧、赤石脂、紫石英、五靈脂、硃砂、乳香、沒藥。治婦女崩漏,帶下日久,久瀉久痢等。

沉香

【藥用】瑞香科喬木沉香AquilariaagallochaRoxb.及白木香A.sinensis(Lour.)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降氣止嘔,溫腎納氣,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嘔吐呃逆。

沉香質重沉降,功能溫中降逆,可用於脾胃虛寒、嘔吐呃逆之症常配合陳皮、半夏等葯同用。

2.用於腎不納氣的虛喘。

沉香性溫達腎,又能溫腎助陽,對下元虛冷、腎不納氣的虛喘,療效頗佳,可與附子、補骨脂、五味子等同用。

3.用於胸腹脹痛。

沉香芳香辛散,溫通祛寒,能行氣止痛,常用於寒凝氣滯胸腹脹痛,可配合木香、烏葯、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沉香、海南沉(劈開,打成絲條用)、沉香粉(研成細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一錢,入煎應後下。研末沖服,每次0.5--1g。亦可用原葯磨汁服。

【按語】沉香,能沉於水,而氣味芳香,故以為名。味苦質重,藥性沉降,功能降逆以止呃,納腎而平喘;辛香而溫,又善行通,故尚能溫中以散寒,行氣以止痛。

【方劑舉例】沉香墜痰丸(《證治準繩》):沉香、木香、青皮、半夏、檳榔。治宿食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

沉香四磨湯(《衛生家寶》):沉香、烏葯、木香、檳榔。治冷氣攻沖,心腹作痛。

丁香

【藥用】桃金娘科喬木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胃、脾、腎經。

【功效】降氣止呃,溫中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呃逆,嘔吐等症

丁香溫中散寒,善於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葯。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

2.用於脘腹疼痛

丁香溫中散寒,又能止痛,可用治脘腹疼痛,可與肉桂等同用。

3.用於腎陽不足、陽萎、腳弱及寒濕帶下等症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症,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外用有溫通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陰疽、跌打損傷等症,常與肉桂等分,研末同用。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生用,花蕾)母丁香雞舌香(生用,果實)

【一般用量與用法】2--5g,煎服。

【按語】1.丁香性味辛溫,氣味芳香,溫中焦而降胃氣,善治呃逆、嘔吐;暖下焦而助腎陽,可治陽萎宮冷之症。

2.丁香雖能溫中降逆,能治脾胃不和之症,然有特殊香氣,有些病員服後有不適應的反應,故當視人而投治。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蔘、生薑。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丁桂散(《上海市中成藥製劑規範》):丁香、肉桂。治胃脘疼痛、臍腹冷痛、腹瀉,以及外科瘡腫,損傷腫痛等證候。

柿蒂(附:柿霜)

【藥用】柿樹科喬木柿DiospyrosKakiL.f.的宿導。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胃經。

【功效】降氣止嘔。

【臨床應用】用於呃逆

柿蒂性平苦降,專入胃經,有降氣止呃的功效,為治胃氣上逆、呃逆要葯,治療胃寒呃逆,常配合丁香、生薑等同用。如屬胃熱呃逆,也可與蘆根、竹茹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柿蒂(洗凈,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柿霜:即柿樹的果實經加工乾燥後在外表所生的白粉再經加工製成。性味甘,涼。入肺、胃經。功能清熱,潤燥,寧嗽。適用於喉痛,口瘡,肺熱燥咳無痰,勞嗽咯血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三分至一錢,噙化。

【方劑舉例】柿蒂散(《濟生方》):柿蒂、丁香、生薑。治胸滿呃逆不止。

刀豆子(附葯:刀豆殼)

【藥用】豆科藤本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降氣止呃

【臨床應用】用於呃逆

本品甘溫止呃,可治虛寒性呃逆,臨床常配合丁香、柿蒂等同用。

【處方用名】刀豆刀豆子(晒乾,切開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葯】刀豆殼:即刀豆的種皮。功效、用量與刀豆相同。

第八章 活血祛瘀葯
推薦閱讀:

常用利水滲濕中草藥
【百草藥園】羚羊角(293)
中草藥大全1402篇《一》
每日一學草藥48:麥冬
抗菌消炎 還有「花」草藥

TAG:中藥 | 中草藥 | 草藥 | 功效 |